首页 > 健康养生 > 三拗汤|治疗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新冠肺炎、​支气管哮喘、新冠咳嗽等名方
2024
08-19

三拗汤|治疗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新冠肺炎、​支气管哮喘、新冠咳嗽等名方

导读:三拗汤,源于张仲景,后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收录。主治宣肺解表,具有镇咳、平喘、祛痰,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过敏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下呼吸道感染、耳咽管炎等病症。

治疗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新冠肺炎、​支气管哮喘、新冠咳嗽等名方——三拗汤

三拗汤加减治疗咳嗽

突发性耳聋,从肺论治,三拗汤加味,3剂基本见效

方歌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组成    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用法用量    研为粗末。每服五钱(约15克),水220毫升,加姜钱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卧,取微汗为度 

功能    疏风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    主治外感风寒,鼻塞声重,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三拗,指所用三药皆违常法而用,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

       本方由麻黄汤去桂枝而来,原方遵古炮制,麻黄当切断去根节,杏仁当煮后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与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汤”,主要取其发汗、平喘力著之义。

      方用麻黄发汗散寒,宜肺平喘,其不去根节,为发中有收,使不过于汗;用杏仁空降肺气,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不过于宜;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宜肺,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三拗汤证是表证,是风寒所伤,但较麻黄汤证为轻,病机主要在肺,故不需桂枝助麻黄发汗,而以生姜代之,宣肺气,散风寒,自然痰消咳止,寒热除而鼻窍亦通。

加减用药

       外感风寒者,改麻黄为炙麻黄,加桂枝;外感风热者,去炙麻黄加桔梗,银花,连翘,薄荷;外感风燥者,去炙麻黄,加桑叶,沙参,浙贝母。兼有痰湿者,加半夏,陈皮,茯苓;兼有里热者,加石膏(入里化热者)或黄芩(内生里热者);兼里寒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兼阴虚者,加麦冬,沙参;外感兼寒痰者,加荆芥,桔梗;外感兼热痰者,加半夏,黄连,瓜蒌;咳甚者,加紫菀、百部、款冬花;气逆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

类方比较

       麻黄汤证由外感风寒所致,故当以辛温解表法治疗。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本方君药。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以解表邪为臣药。肺气郁而上逆为喘,麻黄宣发肺气上行而散,故加降肺之杏仁为佐,宣降并用,肺气即平,喘亦自止。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三拗汤证也是表证,是风寒所伤,但较麻黄汤证为轻,病机主要在肺,故不需桂枝助麻黄发汗,而以生姜代之,宣肺气,散风寒,自然痰消咳止,寒热除而鼻窍亦通。

      华盖散证病变部位在肺,应宣肺祛痰为法,故以三拗汤为主,更加苏子、陈皮理气祛痰,以增强祛痰止咳之效,赤茯苓利小便,桑白皮下气行水,使水道通调,则痰自消。

       小青龙汤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白芍,五昧子为散中有收,可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且桂枝与白芍相伍尚可调和营卫。甘草配白芍酸甘化阴,缓和麻黄、桂枝辛散太过。总之,本方实为一首善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良方。

       麻杏石甘汤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泄肺热。二药相制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但辛寒大于辛温,使本方仍不失为辛凉之剂,共为君药。杏仁苦降佐麻黄以止咳平喘。甘草甘平,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成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剂。 

总之,麻黄汤、三拗汤、华盖散、小青龙汤的共同点是皆治风寒咳喘,其中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症见无汗而喘脉浮紧者。三拗汤重点在于宣肺止咳,其发汗解表作用逊于麻黄汤;  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水饮,内外合邪,发热咳喘而呕者;   华盖散是在三拗汤基础上加理气化痰药而成,适用于痰阻气滞的咳喘;    麻杏石甘汤为辛凉疏泄,清肺平喘之剂,主治热邪壅闭于肺的身热咳喘。 

附方

①麻黄杏仁饮(《医学入门》),由本方加桔梗、前胡、陈皮、黄芩、半夏、细辛、防风、生姜构成。功能解表宣肺,化痰止咳。主治太阳病,咳嗽,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

②麻黄五味子汤(《外台秘要》),由本方加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桂心构成。功能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主治咳嗽。

③通宣理肺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由本方加紫苏叶、橘皮、前胡、桔梗、黄芩、积壳、茯苓、制半夏构成。功能宣肺解表,化痰止咳。主治风寒咳嗽,头痛鼻塞,痰多气急。

④五拇汤(《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由本方加荆芥穗、桔梗构成。功能与本方略同。主治感寒咳嗽,肺气喘急。

医案精选

风寒犯肺      李某,女,48岁,2008年11月初诊。

患者外感风寒之邪已5日,咳嗽,咳白稀痰,夜间尤甚,恶寒,发热,体温37.8℃,纳寐不佳,大便溏薄。平素畏寒。舌淡,苔白,脉弦滑稍浮。诊断为咳嗽,辨证为外感风寒兼里虚证。治疗以止咳化痰,疏风散寒为法。

处方:麻黄10克,荆芥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3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服2剂后即微汗出热退,现患者仍有咳嗽,较前好转,已不恶寒,纳寐可,大便亦见好转。舌淡,苔白,脉滑。上方去荆芥,改麻黄为炙麻黄,予5剂。

三诊:诸症好转,唯大便偶见溏薄,予四君子汤加砂仁7剂善后。

按语:依据患者外感风寒,咳嗽咳白稀痰,微恶寒,发热,体温升高,舌淡,苔白,脉弦滑稍浮,诊断为咳嗽,辨证为外感风寒兼里虚。治疗应以止咳化痰,疏风散寒为法。方用三拗汤加减。方中麻黄、荆芥外散风寒,桔梗、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健脾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并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风散寒之效。辨证准确,药已对症,故一诊后患者症状好转。二诊时患者已无外感症状,故去荆芥,改麻黄为炙麻黄。三诊时患者咳嗽已不明显,惟因平素体虚,易生痰湿,故用四君子汤加砂仁善其后,回访患者,疗效良好。

痰热壅盛     王某,男,45岁,2007年10月初诊。

患者阳热之体,平素易咽干咽痛。3天前天冷外出,之后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咳黄痰,自服药物后(具体不详),已无外感症状,时有咳嗽咳黄痰,量多,胸闷不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稍数。诊断为咳嗽,辨证为肺热壅盛证。治疗以宣肺止咳,清热化痰为法。

处方: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20克,瓜蒌20克,浙贝母10克,半夏10克,沙参10克,陈皮6克,厚朴6克,大黄6克,竹叶10克,炙甘草10克。5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症状大减,偶有咳嗽,咳痰减少,大便已通。舌红减轻,苔微黄。上方去厚朴、大黄、生石膏,予5剂。

按语:患者外感风寒之后,入里化热。依据患者咳嗽咳黄痰,胸闷不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稍数,诊断为咳嗽,辨证为肺热壅盛。治疗以宣肺止咳,清热化痰为法。方中炙麻黄、杏仁宣肺止咳;生石膏清肺热;瓜蒌、浙贝母、半夏、陈皮理肺化痰;厚朴降气;大黄通便;竹叶清心利尿;热必伤阴,故加沙参以养阴,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并用共奏宣肺止咳,清热化痰之功效。二诊时患者症状大减,因大便已通,咳嗽减轻,舌红减轻,故去石膏、厚朴、大黄。原方又进5剂而愈。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