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定五脏虚实、选五味组合,我走上了方药辨治的康庄大路
2024
05-26

定五脏虚实、选五味组合,我走上了方药辨治的康庄大路

辅行诀学习笔记作者/灵兰学员郭帅良

缘起

我接触辅行诀的时间并不长,今年 1 月份我在应象脉法线下课上第一次见识到了辅行诀的魅力。脉法线下课有一个福利,就是谢老师用辅行诀思路给所有学员开了方子,其中给我开的方子非常管用。

谢老师根据我当下的症状,预测我之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没过多久后这些症状就出现了,我觉得非常神奇。之后我就对辅行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马上报名了 2 月份的辅行诀的线下课,第一次系统学习辅行诀。

因为马上就过年放假了,回来以后临床没来得及用几次,但是假期中我一直在用辅行诀的思路去看很多书,去回看我之前用过的一些方剂,以及一些医案的得失,这个过程令我收获很大,以前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一下子都变得清晰了起来。

我在一些中医讨论群里面,见到很多人在讨论辅行诀,从各个角度去论证了这是本伪书,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没有用,不要花时间去学。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很多人学了之后发现并不好使。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明师指引的重要性,遇到懂得辅行诀的老师带你学,你会少走很多弯路,否则的话光看原书、用原方,是真的不太好用。

从系统学习辅行诀至今,已过月余。这段时日里我看了很多书,其间出现了很多疑问,包括对不同疾病模型建立的思考等等。这期间我也一直在跟谢老师沟通,谢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相当多的内容都梳理清晰了。

然后,我就在几个关系好的同学群里分享,出乎意料的,他们对辅行诀理论很感兴趣,都想让我系统的分享一下。于是我就做了一个PPT,准备把我的收获分享出来,大家一起看一看。

在分享前我将PPT发给了谢老师,老师对我表示了肯定,并鼓励我把会议链接发到灵兰的辅行诀线下群里,故而原本是小圈子的一堂分享迎来了不少师友同仁的关注。

我今天大概从四个方向去讲:

①我在辅行诀里学了什么;

②以“咳嗽”病为例探讨辅行诀应用模型;

③如何在学习中应用好辅行诀这个工具;

④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由于分享内容比较多,本文先讲我在辅行诀里的学习收获,其余内容将在后续文章中逐一为大家分享。

我在辅行诀里学了什么?

我认为辅行诀这本书里重点要学的有四点内容。

第一个是汤液经法图,这是核心中的核心,谢老师也无数次地强调。

第二个是从症状上定位五脏、辨别虚实的办法,这是一个能用辅行诀指导临床的方法论,也是辅行诀思路能解读以前方书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是对药物五味的划分,辅行诀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启示。历代药物五味的划分都是非常之乱的,而辅行诀如何看待药物五味对指导我们临床使用药物格外重要。

最后一点就是处方的规矩,我以前开方是很没有规矩的,患者有这个症状我就加两味药,有那个症状就又加两味药,所以我的方子很大、很乱。但是辅行诀里面它就能够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它是有严谨的处方规矩,而这种规矩能让处方变得很规整,且非常有效。

汤液经法图,核心中的核心

首先看汤药经法图,这个图给我提示了五行和五脏、五味的对应关系。

这个图最里面那个圈子是五行,落到人体就是五脏。每一个脏器它对应的三个味道:体、用、化。再从五味出发,一个味道,它对应三个脏。

比如说甘味,它既在脾(土)这里,它也在肝(木)这里,同时它还在肾(水)这里。也就是说它既是脾的用味,同时也是肝的化味、肾的泻味。

这张图还能看到五味中的互化,比如说酸咸化辛,这一点就让我们将方剂可以用得很灵活,后面文章里我会用案例说明。

还有五除,比如甘酸除逆(痉)。你看到这个人咳嗽干咳,咳的很厉害,痉挛性的咳嗽,就要考虑用甘味药加酸味药,甘酸除痉的这种思路,比如说麦门冬汤这种方子就很好用。

最下面是补泻的方向:阳进为补,阴退为泻。如果要补某脏,就要沿着这个图的顺时针走;如果要泻,则沿着逆时针走。

但是这个也不一定,它只是一个基础数学,临床应用的时候,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后续我会继续深入讲解。

那真要用到这个图的时候,我的想法是结合下面这个圆运动图配合应用就非常重要。

比如说升太过了,应该是肝木的时候,结果成了心火,那这个时候是不是就是变成了木实?我们就要泻木。那如果这个木它该升到木本位的时候,它升不了,它还在还在水这里,那我是不是应该让它升起来?所以应该用辛来补木(辛为肝木之用味)。

当汤液经法图变成一个圆运动的时候,整一个图它都能够去变活,它从静态变成动态,你就能在它圆运动中发现它哪里转动的地方不对,从而找出它的卡点,然后精确地去用到具体的治法去治它。

从症状上定位五脏

好,接下来就是很重要的一点——从症状上定位五脏。就是它让我对这种辅行诀产生了巨大兴趣。

首先我得说下,我自己比较看重脉法,临床上不摸脉就感觉不会看病。后来学了点舌诊,又觉得舌诊好像在我手上不如脉诊好用,就不停地追求脉诊越来越精细。

对我来说,其实很少去分析症状,因为症状分析起来比较乱,还不如摸脉简单。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发现古代的医书,它其实论述脉象,这是很头疼的地方。

比如伤寒论里面它有很多条文是没有脉象的,那这些条文怎么学?那辅行诀就给了我们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以肺病为例,辅行诀是这样论述肺系病症状的: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肺病者必咳喘气逆,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傍,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同上)

我们学针灸、读灵枢的,是不是感觉非常熟悉?很多医生用这一块也用得非常好。辅行诀这里只是取了原文的一部分,到后面还有大小补泻方,这些方论条文中也叙述了很多症状。

那我们看它的立足点,就在症状上。辅行诀告诉你出现这些症状,我就可以定义病在肺上,于是我就推演,把原文及老师上课讲一些症状,重新梳理:哪些症状、哪些情况我可以定位到肺。

那我目前总结了 8 点,其实肯定还不止,以后在临床中肯定还会碰到别的,有待完善补充。

1

第一个就是取象,取象秋天,肺的收之象,凉肃之象,收的功能,如果收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就可以定位为肺,比如说汗出就是一个肺没收住的象;无汗就是一个肺收太过的象。

2

第二点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汤液经法图所讲的是五行,它其实没有具体到五脏,其实五行里面就包含了五脏六腑、表里关系等。脏为肺,在腑为大肠,大肠的功能出现异常,其实也可以定位为金,也是肺,是一样的。还是酸补,还是咸泻,还有辛化。举例来说,泄泻就是大肠没收住,便秘就是大肠收太过。

3

第三点,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这是肺的生理的功能特性,当然还有主皮毛,开窍于鼻,其液在涕等;所主的相关功能、部位出现异常,也可以定位为肺。

举例来说,鼻息不利。肺主鼻,鼻的功能下降了,也可以定位为肺;先不管肺实肺虚,先定位是能做到的。同理,皮肤病一样也可以定位为肺。

4

第四点,肺脏魄,情志在悲,其声在哭。这种异常表现也可以归为肺“神”(五脏脏神)、情志出现的异常,也可以定位在肺上面去。比如,有病人过来在你面前就一直哭,哭个不停,过度悲伤,那就可以定位到肺上面。

5

第五点,其邪在燥。那燥邪干扰人体的表现也可以定位为肺。比如说出现了口干,出现了鼻子干,出现了皮肤干。

6

第六点,病机十九条的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见到郁字就要想到金克木,就要想到为什么郁住了?因为本来木它要上升,结果它现在升不上去了,因为金的凉降,把木给凉住了、压住了。

所以说,本来一个人脉该是浮的,但它现在脉浮不了、被压住了,变成一个弦脉;压进去了,变成一个沉弦脉,那这个时候就要想到郁,想到金克木。金太过了,就要用点辛咸的药,去把这个郁给解开。

7

第七点经络。因为我们做针灸比较多就比较熟悉这方面。经络上面,比如说它所过的地方,它所主的部位出现的异常,也可以定位为金、为肺。

比如说产后保健科常见的拇指腱鞘炎,它是肺与大肠经过的地方,那就是肺金。再如《灵枢·经脉第十》讲的“……气盛有余……则小便数而欠”,是不是也可以定位为肺?这就很灵活了。

8

而第八点易学思维就更活了,比如说乾为金,那与乾相关的部位也可以定位为肺,比如说头痛,头是乾金,所以也可以定位为肺。

这里我稍微拓展一点。陈士铎所写的《石室秘录》里就有讲上半身痛和腰尾痛的治法。你看它的方药就很典型。

治头痛上半身痛,就从肺论治,而腰痛则是从肾论治,虽然说肺肾一家,但上半身痛治疗以辛咸法(辛味药和咸味药)为主,下半身痛则以甘酸苦法(甘味、酸味、苦味药)为主,很有意思。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这本书。

从症状上辨别虚实的办法

上面说了从症状上定脏腑之后,那我们再去辨虚实。

怎么去辨虚实?我们仍以肺病为例,来进行一个取象,这个取象是让我学会用汤液经法图的重要原因,我们去取什么象呢?取四时温度之象。

古人说什么未至而至,至而未至,就这个东西。比如肺虚是什么象,就是本来秋天温度该降了,结果它降不下来,它仍停留在这个地方,在长夏。本来秋天应该是 10 度的,但它现在还是 20 度。

这就是肺虚,他应该收,结果他没收成,就是肺虚。那肺实就反过来,它本来应该在秋天,结果它往下了到冬天这里来了,本来是 10 度,现在是零下 20 度了,这个时候它就收过度了,这就是一个肺实。

当然取象一定不能太死板,因为临床还有肺虚肺实兼有的象,可能你就取不太出来。但是脑子里需要先有象思维。

那好,我们来看症状,假如说秋天我本来该降到10度,结果没有。气温仍停留在长夏20度,那这个时候肺是不是就热了?肺是一个炎热、不降之象。那会有什么表现?

毛孔要打开、水要被蒸发干了是不是?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看到出汗,咽干、口渴、鼻干、干咳、痰少的时候,那我们要想到这些是肺虚证。这就定出来了。当然它有一些症状是虚实都有的,但是上面这几个典型症状就提示以肺虚为主。

同理,本应该在秋天,但它现在走向下面冬天了,这个时候它太冷了,所以就出现了肺的寒象,或者说它过于收藏,从收变成了藏,把很多水液凝固起来了。反映到症状上就是痰多、鼻涕多。还有,如果收多了那么往外“宣”的力量就不足,憋住了,就会出现胸闷、便干、便秘。这样肺实就定出来了。

我们以前总分不清不同医家提出的不同观点,肺盛、肺虚、肺实等。还有诸多医家对于同一症状的描述,一些说是肾虚,一些说是脾虚,不一而足。特别容易让人迷糊。

但是当我们从辅行诀角度来看,患者的症状描述其实已经能够定下很多东西了,只要取出象来就能推断出脏腑的虚实!

对药物五味划分的全新启示

辅行诀对药物的认知里,对五味的划分有全新的启示。比如说姜是木中土,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药物的方法,就是下面这张二十五味药精图。

实际上图里面的内容有很大的争议,因为它和我们平时教材上面,还有很多老师讲的一些药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大黄这味药,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是咸味药,它明明就是个苦味药,包括我们教材也这么讲。这些争议,包括二十五味药精图的版本问题,我们都先搁置,我们具体来看看从中能学到一种什么样的药物认知方法。

谢老师是从功效下手来认识的,比如说具有升阳的、散结的、散风的、祛风解表的、透疹的、行气活血的、温阳止痛的药,我们就认为是辛味药。例如常见的麻黄、防风、秦艽、羌活、独活它都能够升散的,所以是辛味药。还包括芳香行气药等均可归为辛味。

其实辛味药的背后是它所代表的功效,与此同时也指明了药物的方向。比如,肝生发不够,那么圆运动要往上走,首先要想到辛味药,这就是药物的方向。而这背后还蕴脏着五行的生克制化,一脏三味,一味三脏,都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

回到大黄的药味问题,大黄为什么是咸味?因为它有攻下逐瘀、软坚散结的、安神补血的功效,而咸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药味,所以我们就把它归为咸味。其余甘酸苦味药皆用此种规律推导,谢老师线下课中有详细讲解,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补泻方中的立方规矩

讲了药我们再说方。辅行诀记录的补泻方中有一定的立方原则,而这种原则就是规矩。比如说小补肺汤,补单一肺脏,但是如果这个病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脏,就得用大补汤的思路。

我们看小补肺组成:麦门冬、五味子、旋复花、细辛。前两味属酸味,旋覆花属咸味,细辛属辛味。

前面提到补肺用酸味,泻肺用咸,化味用辛,所以这个方子就严格符合这个处方规律。

我们要知道,辅行诀是道家书籍,有一补就有一泻,用以纠偏。就像是我们用药的时候,往往不会是一派寒凉、温热的药,因为一般用这种方子除非你打得很准,你一旦打不准,副作用就会很大。

全是寒凉的药吃进去肠胃可能都不吸收,服下就腹泻了,怎么都得加个生姜佐一下才对,我们看仲景的方子,基本没有一派寒凉的,也没有一派全热的。

所以这就是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一定是一个五脏调和的和法,它有对立,但它又能够心平气和合在一块,这就是它组方的一个规矩。它提示我们组方要有法度。

与此同时,临床亦不能这么死板套用,需要我们基于这个原则去灵活变通。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