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十一)
2024
05-21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十一)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第二章 里证类方

      一、承气汤及其加减类方(续)

      ……

      (十五)麻子仁

      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细末为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以知为度。

      【方解】

      此即小承气汤减大黄之猛攻,加麻子仁、杏仁之润下,更加芍药之缓急痛。合蜜为丸,力求缓下,不伤正气,用于习惯性便秘最妥。

      【仲景有关的论说】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附注]趺阳脉以候胃,浮则为胃实多热之诊。涩为溲数津伤之应。脉浮且数则大便硬而难通。脾为胃运化其津液,今胃燥津少则脾无津可运,故为脾约也。

      (十六)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汤方:大黄四钱,甘遂二钱,阿胶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大黄合甘遂以逐水,合阿胶以祛瘀,此为水与血结之方剂甚明。

      【仲景有关的论说】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附注]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有水湿之成分可知。但不渴,又非水停津不布之象。假如产后见此证,肯定是水与血俱结在血室所致,故宜大黄甘遂汤治之。

      (十七)己椒苈黄丸

     己椒苈黄丸方: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各等分。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

      【方解】

      三物皆祛饮逐水之品,合大黄以逐在里之水气甚明。

      【仲景有关的论说】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水停肠间,津液不行,故腹满口舌干,可以本方逐水。

      (十八)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钱,芒硝四钱,甘遂三至五分。以水三杯煮大黄,取一杯,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半,得利快,止后服。

      【方解】

      芒硝下实热,甘遂逐水结。水与热互结于胸,非此不足以克之。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134)

      [附注]脉浮应风邪,数应发热,动应头痛,故其人有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和恶寒等证。医误下表证,脉动数而变为迟。表邪乘误下胃虚而动膈,故膈内痛而拒按。阳气因误下而内陷,与热邪互结,则心下因硬,上迫呼吸则短气,热结于膈则心烦,此为结胸重证,应以本方主之。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2.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附注]脉沉应病在里,紧应热实,心下痛按之石硬,为结胸证的特征,以大陷胸汤主之。

      按:此条所示,伤寒由表传里,为自传。上一条为中风传里,缘于误下。

      3.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附注]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为少阳阳明并病之象,故以大柴胡汤治之。但结胸,无往来寒热,而只是头汗出,则宜大陷胸汤主之。

      按:大柴胡汤的心下硬满,与大陷胸汤证颇为相似。此所示的鉴别法,以有无往来寒热为要点。

      4.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

      [附注]太阳病发汗表不解,只宜解肌,而不得再发汗,若重发汗病必不解。医不知甘药养液解肌之治,而复误下,则津液枯竭,邪热内陷,故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少有潮热等里实证必现。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不可触摸者,则更属结胸重证。应以大陷胸汤主之。

      5.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附注]呕而发热为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柴胡证仍在,则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则为结胸,宜大陷胸汤。但满而不痛者,则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按:柴胡证为胸胁苦满,大陷胸汤为心下满而硬痛,半夏泻心汤则为但满而不痛。此为三个方证的鉴别点,须知。

      (十九)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大黄八钱,芒硝一两,葶苈子六钱,杏仁六钱,甘遂末一钱。为蜜丸,温服二钱,取下为效。

      【方解】

      此于大陷胸汤中又加葶苈子、杏仁二味,逐水当更有力,但蜜为丸,知攻下之力较缓矣。

      【仲景有关的论说】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附注]项强如柔痉状,水毒郁结较甚,故宜大陷胸丸加重逐水药。

      (二十)十枣汤

      十枣汤方: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为细末,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羸人服半钱,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糜粥自养。

      【方解】

      芫花、甘遂、大戟俱属攻饮之峻药,而以大枣为君,制三味之猛峻兼以安中养胃,去病而不伤正,医者必须细研,方知制方法度。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附注]太阳中风亦有并于里而为下利呕逆之证,表未解则从表治,表解则可攻其里。若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已解,水饮逆结心下而里未和的为证,故可以本方攻之。

      2.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此痛当以十枣汤主之。

      3.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为有水,谓之悬饮之意。

      4.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此证若咳嗽,胸中痛,至一百日或一岁,犹未死,亦宜本方攻水为治。

      按:心下痞硬满,咳引胁肋痛,为本方的适应证。沉弦或弦为本方的适应脉。无论气管炎、胸膜炎、心脏病或肋间神经痛,若见以上的脉证均可用之。

      (二十一)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一钱,半夏五钱,芍药四钱,甘草二钱。以上四味,以水二杯煎取半杯,去滓,以蜜半杯合药汁煎取八分,顿服。

      【方解】

      甘遂、半夏以逐饮,芍药、甘草以缓急痛,合蜜服之,与十枣汤之重用大枣,用意相同。

      【仲景有关的论说】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脉伏为水饮的脉应。水饮能去,故利反畅快,与一般的下利有别。但病自愈的能力有限,故虽利,心下仍缓坚满,此沉疾积饮欲去而不能自去之时,以甘遂半夏汤治之。

      按:此为顺势利导之法,即随邪饮将去而用攻下之意。

      (二十二)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大枣十二枚。先以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方解】

      葶苈祛饮而镇咳,合以大枣,与十枣汤同法。

      【仲景有关的论说】

      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注]痰涎涌于肺,故喘不得卧,肺痈见此证,可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注]胸满胀,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为饮气迫于上。一身面目浮肿,为饮气溢于外。故以本方逐饮治咳喘。

      3.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发作,水饮充于肺,故不得呼吸,此宜本方逐饮治之。

      (二十三)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钱,栀子二钱,大黄二钱。以水四杯煮茵陈取二杯,纳二味,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

      茵陈祛湿热,栀子除烦,大黄调胃,三物合用,以治瘀热在里的发黄。

      【仲景有关的论说】

      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附注]热实于里的阳明病,若发热汗出,则热随汗越,是不能发黄的。若只头有汗出而身无汗,又有小便不利而渴饮水浆,热内结而不能外发,饮水多而排泄少,则湿热瘀于里而身必发黄,应以本方主之。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附注]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若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按:黄疸初作,先有表证,证如伤寒。身发黄后则表证自罢,小便不利,腹微满,为本方治黄的适应证。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附注]心胸不安,即心中懊憹。有寒热表证,食则头眩,定有恶心,心中难受,久则发黄为谷疸,宜本方主治之。

      (二十四)栀子大黄汤

      栀子大黄汤方:栀子二钱,大黄二钱,枳实二钱,豆豉八钱。水煎温服。

      【方解】

      栀子、豆豉以除烦,大黄、枳实以攻里。里实烦热不解,以本方治之。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主之。(393)

      [附注]劳复指大病已愈,因劳及多食而烦热又作,宜枳实栀子汤主之。但如有宿食,大便不通者,更宜本方加大黄主之。

      2.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附注]酒黄疸,指小便不利,心中热,足下热的为候而言。此证又有心中懊憹,或心中热痛时,则宜本方主之。

      (二十五)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大黄四钱,黄柏四钱,栀子三钱,硝石四钱。以水三杯,先煮三味,取一杯,内硝更煮,温服。

      【方解】

      栀柏更伍硝黄,为有力的泻热攻里之剂。

      【仲景有关的论说】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附注]腹满溺赤而自汗出,里有实热可知,故以本方下之。

      (二十六)走马汤      走马汤方: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以布包捶令碎,热汤少许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      【有关古人的论说】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二十七)《千金》紫圆方      《千金》紫圆方:巴豆、代赭石、赤石脂各一分,杏仁二分。米糊为丸,为小米大,顿服二分。      【方解】      此即走马汤加收敛性的健胃药,较之原方攻破之力减缓。代赭石、赤石脂二味性沉,可减轻巴豆涌吐之患。      【有关古人的论说】      治同走马汤。      (二十八)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丸方:大黄、干姜、巴豆去外皮各等分。蜜丸如大豆,每服三至四丸,顿服。      【方解】      大黄合巴豆攻下甚快,配伍干姜亦取温下之意。

      【有关古人的论说】

      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二十九)桔梗白散

      桔梗白散方:桔梗三钱,贝母三钱,巴豆一钱。以上为细未,白饮和服,强人服三分,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方解】

      桔梗、贝母皆却痰排脓之品,合巴豆之吐利作用,可达到祛秽逐浊从上下去之。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附注]白散温下逐饮,故寒饮结实于胸,自亦本方为胜。

      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注]肺痈吐脓,人犹未虚,可以本方排其脓痰,常有得救者。

      (三十)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钱,附子三钱,细辛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大黄苦寒合附子、细辛大温逐湿之品。湿着于外寒实于中,须行本方温下之法,才得有济。

      【仲景有关的论说】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附注]发热脉当数,今脉紧弦为寒实之象。胁下偏痛亦寒常着于一侧之征,故以本方温下之。

            刀子在说话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2024.5.4.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