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有关汤药煎服法的记载,你都用对了吗?
2024
06-10

《伤寒论》有关汤药煎服法的记载,你都用对了吗?

导读:《伤寒论》关于汤药煎法、服法的记载是很细致的,它给我们指出了汤药煎煮时的许多细节问题和服药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一直沿用至今。

《伤寒论》有关汤药煎服法的记载《伤寒论》关于汤药煎法、服法的记载是很细致的,这些方法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加以发挥。至今,虽然时间隔了一千多年,其中大部分还是有临床参考研究价值的。因此,笔者认为简单地把它提一提,引起读者们注意,还是必要的。

一、汤药煎法

1.先煎后煎同一方剂中,因为各药的性质、气味不同,如果同时入煎,则性味难齐,必当分别先入后入,才能发挥它们的治疗作用。例如,小陷胸汤以瓜蒌实为君,应用它的目的是协同黄连除烦消痞,助半夏涤痰开结,故必须先煎,才能统率二药;又由于它性味甘寒,必须久煎取其味厚,不至伤胃,且能导痰气下降(第138条)。又如,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中加入桂枝)是治疗外发热而里虚寒的证候。因表里俱病,其重在里,故先煮四味——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后入桂枝,使人参不至佐桂枝实表,且不与桂枝相(第163条)。又如,栀子豉汤,香豉后入,因香豉气味轻薄,久煎则失却轻浮宣散作用(第76条)。攻下之药如大黄,欲其力峻,则宜轻煎;欲其力缓,则可煎较久。大承气汤为峻下剂,所以先煎枳、朴,后入大黄;小承气汤为轻下剂,所以大黄与枳、朴同煎,即此意(第208条)。此外,易于消融的药如芒硝、胶饴、阿胶、鸡子黄等都应后入。至于麻黄、葛根先煎去上沫,以免过于升提。2.轻煎重煎所谓轻煎、重煎,即指煎药时间的长短。大抵发散走表、开理、向上的药剂,多宜轻煎;填补、走筋骨、重坠下行等药,多宜重煎。《伤寒论》方剂以发散、温经为多,且多用草本药物,所以一般皆取轻煎。如桂枝汤以水七升煎取三升,四逆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等,应该算是轻煎。惟小柴胡汤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它们都是去滓再煎取其一半,可算是久煎了。为什么这样?因为去滓再煎,取其诸药性味相得而奏和解之功。至于大黄黄连泻心汤系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麻沸汤即开水,以药用开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不取其味,欲其轻扬清淡,荡涤上焦之邪。从而可知该方大黄的作用,只是取其泄热,并不取其攻下。又如桂枝汤之用微火煎煮,也是含轻煎的意思。3.用水煎药必须用水,但因水的性质也有轻、重、动、静的不同,和药的性味作用很有关系,所以古人对这方面是很重视的。《伤寒论》方剂对用水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须用甘澜水,该方方后(第65条)并附载作甘澜水法云:“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关于用甘澜水的意义,是取其不助水邪。又如,枳实栀子汤要用清浆水(第393条方后),清浆水即淘米水二三日外味微酸者,取其能开胃调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要用潦水(第262条),潦水即雨水所积,取其味薄,不助湿气。大陷胸丸以白蜜与水各半同煎(第113条),取其缓和药力之太峻。至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须清酒与水各半煎,皆取酒性捷,能助各药迅速温运经络四末。

二、汤药(包括丸、散)服用法

1.服用次数和服量古人立方,因病制宜,每一方剂的药味分量,必斟酌适当其病,视病之轻重而定方剂的大小。但因病人素质各有不同,又不能一概呆板滥施,因此服法就有顿服、日二服、日三服、分温数服等的权变。凡以温补振阳为目的,而又急于取效者,可用顿服(一次服),如桂枝甘草汤、干姜附子汤。以温经扶阳为目的,病情较复杂,既不能急于取效而又不能迁延贻误者,宜一日作两次给药,如茯苓四逆汤。一般病情变化不大而须持续给药者,宜一日三服,如桂枝加芍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有的以发汗、温经或泻下为目的,用药量较重,或病情变化较大,服药后须随时观察以便相机用药的,宜采取分温再服(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或分温三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如桂枝汤、麻黄汤、四逆汤、大小承气汤、抵当汤等。所谓“分温再服”或“分温三服”是说把药分作二次或三次量,先服一次,如果达到治疗目的,就不必再服;若症状未见减除,再将第二次药加温服之,而至尽剂。再服时间间隔是“相去如炊三斗米顷”(第357条方后。按:大约两小时),以后若需要再服,可斟酌缩短间隔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第12、262条方后)。有的必须日夜给药,如黄连汤、黄芩汤。有些方剂,开始只可用小量,以后慢慢增加用量,至达到治疗目的为度,如瓜蒂散、理中丸、乌梅丸、麻仁丸、桃核承气汤等。有的须“少少温服之”,如调胃承气汤。有的须“少少咽之“,如半夏散及汤。应用大承气汤之前,又可先用小承气汤作试探剂,若“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才可用大承气汤,这是为了审慎用药之计。服栀子豉汤类,如果“得吐者”,应“止后复”(第76~80条方后)。2.服药时间药有宜于饭后服,有宜于饭前服者,各有其一定意义。大凡病在上,欲药力不易下趋;或以发表散寒为目的,须借谷气以鼓舞助其药力者,如麻、桂、青龙、柴胡、四逆汤之类均宜于饭后服。凡病在下,欲药力易下;或以攻下、驱虫为目的,如大小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陷胸汤、乌梅丸等,均宜于饭前服。至于十枣汤,须在平旦(清早三、四时左右)服,取其空腹,药易下达;若在饭后服用,往往会引起剧烈腹痛、呕吐,不可不注意。3.其他有些发汗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服药后要用棉被覆盖,即所谓“覆取微似汗”法。有些方药必须配合吃稀粥或饮暖水以助药力,如服桂枝汤后,要吸热稀粥(第12条);服五苓散要多饮暖水(第71条);服三物小白散后,如果“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第141条);服十枣汤“得快利后”,要“糜粥自养”。有些丸散,必须用白饮(即米饮,饭煮将熟时的汤)配服,取其谷气以和胃,如麻仁丸、乌梅丸、五苓散、三物小白散、四逆散等。关于服药后的忌口,论中也有明白记载,如服桂枝汤,须“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其他发表方剂如葛根汤方后云“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可见一般发表剂,忌口是一样的。服乌梅丸也要“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从以上分析可以体会到,古代医家们对待病人,不但细心诊断,谨慎处方,而且在服药过程中还要郑重其事,细心观察护理,从不粗枝大叶,急躁冒进。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的治疗方法,还要学习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医疗作风。

en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