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十七续中医抗病毒原理解析(表证的秘密5.风邪)
2024
05-11

十七续中医抗病毒原理解析(表证的秘密5.风邪)

引言:新冠病毒既非寒毒也非热毒,而是风毒,宜着重从肝论治。

      2022年底我国新冠疫情爆发的高峰期,网上出现了新冠是寒毒还是热毒的争论,还有人认为新冠是伤寒病。本文的分析表明,新冠病毒既非寒毒也非热毒,而是风毒,宜着重从肝论治。

    传染性的疾病通常与风邪有关,中医所谓的感染风邪,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是微观病原体入侵人体所导致的感染病,各种病毒性感染都属于风邪致病的范畴,新冠病毒感染也是如此。风邪致病有复杂、多变的特点,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黄帝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为他病也无常方”,意即如此。

    风邪致病有容易传染的特点,且传染性一般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感染风邪后是否致病通常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阴血虚是重要的内因,身体虚、阴血不足者感染风邪容易致病且往往病情较重、症状较多;那些本来身体强壮的人,在过度疲劳或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也会暂时出现阴血虚,此时也容易被风邪侵袭而致病。根据患者薄弱环节的不同,风邪致病可能表现为风热、风湿、风寒湿等不同的疾病特征。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为人体的血室,其在风邪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结合起来,阐述了风邪的微观本质、致病机理和常见症状,提出了外感风邪病宜着重从肝论治的重要论断,并对肝抗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微观机理作了阐述,给出了从肝论治的主要方向和思路,希望对包括新冠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的治疗起到参考作用。

● 外感风邪,均源于腠理的异常打开

    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对于外感病,汉唐时期重点关注伤寒和中风,如《伤寒论》将外感病分为伤寒和中风两种情况,《金匮要略》将外感病分为中寒、中风两种情况。

    ——《伤寒论》第2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第3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据此可知,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两大类。再结合《金匮要略》的内容,可以看出伤寒和中风是外感病的两个大类。到了明清时期,医家对于外感病仍分两个大类,即伤寒病和温病。笔者后续文章将会分析指出,明清时期的温病,实际包含了温热病和风温病两种主要的类型,温热病主要由寒毒或热毒引发,而风温病主要由风邪引发,两种温病在治疗思路上有很大的差异,其中风温病与汉唐时期的中风病比较接近。

    事实上,《伤寒论》也提到了温病,即《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是第6条之后几乎没有温病的内容,对温病没有展开谈,也未提及其治法。有人认为,《伤寒论》实际将太阳病划分为三个证,只是温病的内容遗失了。此处暂不讨论。

    说到这里有读者或许会提出一个问题,中医有所谓的六邪说,即自然界有风、寒、暑、火、湿、燥六种邪气,外感病应该至少有六大类,为何只有两大类呢?

    深入分析表明,这种划分有其内在的科学性。伤寒证和中风证都与肌表毛窍腠理的异常开阖有关,伤寒导致了毛窍腠理的异常关闭,而中风证与毛窍腠理的异常打开有关。从腠理开阖的角度,张仲景将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证两大类是合乎逻辑的,其涵盖了表证的两大基本大类。

    中医所谓的肌表或“表”不只是指皮肤,还包括可能与外界接触的各种黏膜系统,如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处的黏膜。从现代医学角度,“表”是人体免疫的物理屏障,人体80%以上的免疫力量集中在“表”附近;“表”还关系到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所谓的表证,实际上是论述肌表防御屏障失效后产生的疾病和故障,腠理的异常开阖意味着表的异常打开和异常关闭,其影响都是系统性的。

    把中医与风有关的疾病作个梳理就会发现,外感风邪的疾病通常与肌表腠理的异常打开或破损有关。例如,历节风是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头风是头部腠理开而受风所致;产后风是产妇分娩时体力过度消耗或出血过多,引起腠理大开,风寒湿乘虚而入造成的。

    我国古代有一种病叫“卸甲风”,是指古代的将军打完仗后,身体很热出了很多汗,如果立即卸去盔甲,贪凉受风,就很容易得“卸甲风”,因为此时腠理大开,风邪容易入侵,古代有不少勇武过人的名将死于卸甲风,比如西汉时的魏王豹、明代的常遇春等,五代时的名将李存孝也差点死于卸甲风。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肌表毛窍腠理的异常打开意味着免疫的物理屏障失效,这将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打开大门,从而可能引发各种感染病。

    从外感风邪与肌表腠理的异常打开之间的关联可以判断,中医所谓的中风病,与微观病原体的入侵有关。所谓的风邪,实际上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中医所谓的外感风邪或中风病,与现代医学的感染病是大体相当的。

    《黄帝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为他病也无常方”,意思是风邪致病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风邪侵入人体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的、多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肌表的防御屏障受到破坏,为各种微观病原体的入侵创造了条件;二是损害左升右降的气机循环,进而影响全身的功能运行;三是风邪入血后可能侵袭全身的组织器官,造成广泛的影响;四是风邪侵入人体后,可能在新鲜血液不能到达的地方潜伏和繁殖,引起各种病变,根治的难度很大;五是入侵的风邪可能与寒邪、湿邪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加后果的严重性和治疗难度。

    所以,同样是表证,中风的后果不亚于伤寒,在治疗的难度上可能超越伤寒。比如,伤寒证未必会发热,而风邪内侵几乎必然引起发热,且通常会引起高热和全身功能运行的紊乱。

● 防御屏障的维护,与肝肺功能有关

       1、腠理不固,责之营卫

    根据中医原理,肌表毛窍腠理的开阖是由卫气控制,卫气有温润、充养腠理的作用,并司腠理的开阖。如果卫气充足,腠理就会开阖有度,并有效防止外邪(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如果卫气不足,腠理就可能无力关闭,使外邪容易入侵。

    而肌表毛窍腠理的结构维护与营阴有关,营阴即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肌表的皮肤是人体最外层的组织,当血中的营养物质不足时,外层的肌表组织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无法有效维护而变得干燥、老化、缺乏弹性,腠理会变得疏松不固。

    所以,卫气不足或营阴不足时,肌表腠理的功能运行或结构维护就会出问题中医谓之“营卫失调”的“表虚”。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中医人士称太阳中风证为表虚证,严格地说表虚只是太阳中风的前提,太阳中风并非表虚证那么简单。表虚证容易出汗,但不会发烧;而太阳中风证会出汗且发烧。从治疗的方子也可以看出差别,表虚证一般用玉屏风散治疗,而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治疗,玉屏风散是不对证的。

       2、营卫失常,责之肝肺

    营阴是否充足,与肝的功能有很大关系。血液的化生取决于两个关键的环节,一是肠道及肠道菌群对营养的消化吸收,其决定了摄入的营养有多少可被人体吸收,二是肝脏对血液、营养的处理及蛋白质合成量,其决定了有多少营养被血液运载和被人体利用。如果营养摄入没有问题,肠道及肠道菌群也没有问题,那么肝对新鲜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就是决定性的。

    肌表的卫气是否充足,与肺的功能有很大关系。如果肺气充足、肺肃降功能正常,肌表的卫气就会充足,腠理的功能运行就会正常。

    所以,营为肝所主,卫为肺所主。肌表腠理的结构维护和功能运行如果出了问题,表面上责之营、卫,深层责之肝、肺。肝好,皮肤就好,肌表腠理的结构维护也好;肝不好,就可能引发各种皮肤病,肌表腠理也会变得疏松、老化。肺好,肌表腠理的功能运行就好;肺不好,就会肌表不固,容易出汗和感冒。

    如果肝、肺功能强大,则腠理的结构维护和功能运行正常,风邪是很难获得入侵机会的。只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腠理大开的情况,比如:过度运动劳作后,体热出汗;过量喝酒后体热出汗;遭受暑热或太阳暴晒后大汗淋漓等,此时如果肌表当风,就会给风邪入侵的机会。

    寒毒、热毒可能损伤肺功能,使肺的肃降功能失常,肺气、津液的下行输布不力,造成肌表的卫气不足,影响肌表腠理的功能运行。

    风邪入侵可能损害肝功能,使血液中的营养含量和新鲜血液生成不足,影响对肌表的营养供应,影响肌表腠理的结构维护。

    总之,寒毒、热毒引起的外感病主要伤肺;而风邪引起的外感病主要伤肝。两者都会损害肌表的防御屏障,但机理不同,治疗的思路也是不同的。

● 风邪内侵,首先侵袭的病位是肝脏

    风邪侵入人体后,首先侵袭的病位是肝脏,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多直接或间接地与肝胆有关,比如:

  •     眼部不适,比如眼干、眼睛胀痛、视物模糊、眼部异物感乃至结膜炎等,这是由于肝开窍于目,当肝受到侵袭损害时,最早出现的往往是眼部的症状。其中,眼睛胀痛、结膜炎是肝火旺的表现,而眼干、视物模糊是肝阴和肝血亏虚的表现。

  •     颈部或腮帮的淋巴结肿痛,尤其是左边的淋巴结肿痛最为典型,这也是肝火旺的表现,当肝受到侵袭时,肝火上升,颈部或腮帮的淋巴结往往会肿痛发炎,其中左边的淋巴结相对更为敏感。

  •     头痛,主要是头部的巅顶痛和两侧的太阳穴跳痛,头部巅顶是肝经循行的部位,头部两侧的太阳穴是胆经循行的部位,当肝受到侵袭时,肝胆都会火旺,从而可能出现巅顶痛和两侧的太阳穴跳痛。

  •     两胁胀痛,身体的两胁是肝经和胆经循行的部位,当肝胆火旺时,这种胀痛有时能清晰地感知,有时通过轻轻压按才能明显感知。

  •     咽喉疼痛,肝火旺时会灼烧肝阴、肝血,并加速肾阴的消耗。所谓肝肾同源,肝阴源于肾阴,而咽喉是少阴肾经的循行部位,当肝阴、肾阴被过度消耗时,就会出现咽喉的疼痛甚至刺痛。

  •     发热,当风邪侵入到血液中时,就会侵扰血室导致肝胆火网,肝作为有藏血功能的血室,肝火旺会使血室中的藏血变热,进而导致全身的发热。这种发热比伤寒、内伤病引起的发热要严重得多,往往有温度高和持续发热的特征,且出汗后可能热势不减。

  •     干咳,当肝火亢盛时,会灼烧肺阴引起咳嗽和肺部的损伤,中医称之为“木火刑金”,此时的咳嗽会有“干咳”的特征,表现为痰少、痰稠甚至无痰,中医有个术语叫“肝咳”,就是指这种情况。

  •     乏力,肝主全身的气机,肝火旺时肝气生成不足,同时气机运行受阻,人体会气虚、气滞而乏力;肝火还会灼伤肝阴肝血,并损害肝合成蛋白质的功能,这会导致血中的营养不足和血量的耗损,使人血虚而乏力。

  •     腰痛,肝火灼伤肝阴、肾阴时,会使人出现腰痛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会腰痛如折,并造成转身的困难和动作的不利索。

  •     全身酸痛,肝火亢盛时,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会显著削弱,肝是人体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场所,而白蛋白不仅可用于组织的修复和更新,还在运载营养物质、清运组织液中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白蛋白的合成不足,组织液中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就不能及时清运而堆积起来,使人出现湿气重的症状,导致全身酸痛乃至骨节疼痛。

  •     睡眠障碍,肝火旺者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难、睡眠浅、容易醒等,睡眠障碍会影响血液的代谢和新血的生成。

  •     嗅觉减弱或丧失,肝火亢盛会损害肺,并使左升右降的气机循环受阻,导致肺气不降,肺开窍于鼻,肺气不降可能导致嗅觉的减弱或丧失。

  •     声音沙哑,人体的发声与肺功能关系密切,肝火亢盛导致的肺部损伤和肺气不降,可能导致声音沙哑甚至暂时性的失音。

  •     心慌心悸,肝功能受损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含量会明显下降,心脏对血液中的营养不足很敏感。当血液营养不足时,人体容易出现心慌、心悸等心阴不足的表现。

    上述症状,在新冠感染者中相当普遍地出现,其中的许多症状是风邪感染所特有的,比如眼部不适、颈部或腮帮的淋巴结肿痛、头部巅顶痛和太阳穴跳痛、两胁胀痛等,可以肯定新冠是典型的风邪致病。

    寒毒和热毒导致的疾病,首先侵袭的部位是肺,症状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咳嗽时通常多痰,头部的疼痛多是后脑勺痛、早期不发热或始终不发热、没有眼睛的胀痛和颈部淋巴结的肿痛、咽喉的疼痛相对少相对轻等。此外,脉象上主要表现为右寸脉的异常,比如右寸脉的郁大,这是肺火亢盛的表现。而风邪致病导致的肝火亢盛,会使人体的左肝脉出现弦脉或郁大的脉象。

    寒毒、热毒致病一般不会传染,流行也多有区域性、季节性的特征,而风邪病一般有传染性,且往往能跨地域、跨季节流行。人感染伤寒、暑热,通常会很快发病,而风邪致病通常有一个潜伏期。

    新冠病毒作为一种病毒,自然属于风邪的范畴。感染新冠的患者,在发烧、干咳前普遍先出现肝胆火旺的症状,如眼睛胀痛、颈部淋巴结痛等,这说明新冠首先侵袭的部位是肝而不是肺,显然新冠不是热毒、寒毒而是风毒。

        2003年流行的SARS也是一种病毒,也属于风邪的范畴。有中医人士认为SARS是寒毒,这是不准确的。SARS被称为非典型肺炎,已暗示了其首先侵袭的部位不是肺,回顾SARS的中医治疗,发现起作用的治疗药物如板蓝根、桑叶等,其实都是清降肝火的药物,这也说明SARS实为风毒。

● 内风外风,从肝论治皆是治本之道

        1、从肝论治是消除内风的关键

    中医有内风、外风之分。内风主要是血虚造成的,即所谓的“血虚生风“,外风主要是外部风邪入侵。

    从中风病和风湿病的病因看,由于身体的虚弱、疲劳和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的短暂或常态性地出现肝血不足,是外部风邪入侵致病的重要条件。外部的风邪侵袭可致肝火亢盛,造成血热并灼伤阴津,使人出现发热的症状,如果患者本来就有阴血虚的体质,就很容易引动内风,使病情加剧,严重时可致脑中风。

    在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提到了三类中风,即太阳中风、脑中风和五脏中风,其中最严重的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提到的中风,其主要病位在脑,患者先猝然昏倒,然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重则昏不识人,语言艰涩或不能言语为证候特点的病证。此种中风实为脑中风,又名“卒中”。 气血内虚,外邪诱发是脑中风病的总病机。金匮要略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脉微为气血不足,数为热盛。阴虚生内热,这是中风的内因;外部风邪入侵会导致肝阳暴亢,这是中风的外因。肝阳暴亢会使脑部血液循环异常,造成脑部组织和中枢神经的损伤,进而导致神志的昏聩。

    一个肝血充足的人,在遭受外部风邪的侵袭时,通常是不会发生脑中风的,因为充足的肝血会抑制肝阳的暴亢,这就好比当锅里有充足的水时,即便锅底的火很大,也不会烧到锅的上方;而如果锅里的水少,很快被烧干了,那么锅底的大火就可能烧到锅的上方了。中医认为肝是人体储藏血液的血室,血虚的人肝血就会不足,当遭受外部风邪入侵时,亢盛的肝火缺乏肝血的制约,就很容易烧到上方的脑部而导致脑中风了。

    当然,外风引动内风不只是可能引起脑中风,还可能引起其他的严重病情,比如极度高烧、惊厥、抽搐、经筋的拘紧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等。内风就像埋在人体内部的炸弹,一旦被外风引爆,就可能导致各种危重的病情。

    《诸病源侯论》中提到的许多的风病证候亦与肝血不足有关,如风口噤侯、风痉侯、风角弓反张侯、风偏枯侯、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侯、风失音不语侯、风半身不随侯等,与阴血虚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风病证候中,皮肤病占了不小的比例,比如风癞侯、风痒侯、风身体如虫行侯、白癞侯、诸癞侯、风瘙痒侯、风瘙隐疹生疮侯等,大多数皮肤病都有瘙痒的症状,这与阴血虚有密切的关系。阴血虚者通常有皮肤瘙痒的表现,这是因为当一个人阴血不足时,对肌表组织的供养就会不足,从而造成肌表组织的干燥、老化和腠理疏松,使外部病原微生物容易突破肌表的防御而侵入造成瘙痒。所以,对皮肤病的治疗,仅仅消杀肌表病原体是不够的,还要解决阴血不足的问题。

    而要治疗血虚,消除内风,治肝通常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肝与新血化生密切相关,以前说过,血容量的多少与血液中吸收、承载的精微营养的粒子浓度有关。当血液中精微营养的粒子数量较多时,血液的渗透压增大,组织液中的水分将被吸收入血液,从而造成血容量增加和湿气的减少;反之,当血中精微营养的粒子数减少时,血液的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将更多地向组织液渗出,从而造成血容量下降和组织液中的水分偏多,使人出现阴虚、湿气加重的情况。肝是生产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多种运载蛋白的器官,当肝功能下降时,其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也会下降,血液中的营养运载量随之下降,血容量也相应下降。所以,如果营养摄入和肠胃功能没有问题而出现了血虚,通常应责之于肝。

    此外过度劳累或长时间营养摄入不足,血中的营养物质会被过度消耗而出现血容量的下降。此时人会感到疲倦乏力,疲倦是血容量不足的反映,无论是何种原因的血容量不足,都会使人感到疲倦。原本健康的人在过度疲劳、过度饥饿的情况下,也可能血虚而容易外感风邪,如果肝功能正常,是相对容易恢复的。

        2、从肝论治是巩固屏障的关键

    风邪入侵人体一定是身体某处的防御屏障出了故障,比如皮肤的破损、咽喉黏膜的溃疡、肠道黏膜的透过性增强等,如果防御屏障的破损不及时修复,即便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被清除了,外部的病源微生物还会继续侵入,从而会造成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缠绵难愈。

    修复防御屏障的破损需要蛋白质和脂肪,而肝脏在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代谢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果肝功能出了问题,肌表皮肤和各处黏膜的破损就相对不易修复。在相同的治疗条件下,有的人皮肤破损后很快被修复,而有的人皮肤破损后迟迟无法愈合,两者的差异往往是肝功能的区别造成的。

    防御屏障的日常维护也需要蛋白质和脂肪。人体的组织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多数组织的更新周期是120天~200天左右,有的更新周期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比如骨骼组织的更新周期约10年,心脏组织的更新周期约20年。在人体组织中,肌表组织的更新是最频繁的,比如皮肤约大约2-4周更新一次,肺部上皮组织约2-3周更新一次,肠道上皮组织约2-3天更新一次。频繁的更新意味着肌表组织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需求很大,对肝功能的敏感性也更强。一个人肝功能的好坏,往往从皮肤上就能看出来,肝功能不好者通常皮肤干燥、老化、腠理疏松、缺乏光泽和弹性、萎黄暗淡,且容易患各种皮肤病;如果能看到黏膜,通常也会发现黏膜的异常,比如不入不够致密光滑、结构疏松等。这是因为肌表组织缺乏蛋白质和脂肪进行结构的维护,故而结构容易老化和异常。

    缺乏维护会使肌表防御屏障出现破损和结构疏松等问题,吃同样的食物,有的人会过敏,有的人不会过敏,两者的差异可能是肠道黏膜的维护水平不同,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受损导致营养的吸收不良造成的,也可能是肝功能受损导致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代谢出了问题,亦或二者兼具。

    顺便说一下,在前面的文章说过,肠道菌群和肝的消化功能在传统中医中被划入了脾系统的范畴,中医强调脾对肌表维护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医学强调肝的重要性是不矛盾的。在肌表防御屏障的修复巩固中,肝的作用是很关键的。

        3、从肝论治是消除外风的关键

    风邪(病源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肝系统很快会作出反应,医学观察到机体受到感染后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CRP)会急剧上升,升高幅度和感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C蛋白由肝脏合成,广泛分布在人体的体液中,如血液、心包液、关节液、胸腹水中,该蛋白有免疫激活的作用,能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协助清除入侵机体的病源微生物,同时也能协助清除损伤、坏死和凋亡的组织细胞。人体受到感染后血浆CRP水平急速上升说明肝脏已经做出了反应,启动了应急机制。除了加速C反应蛋白的合成外,肝脏的应急反应可能还有其他的内容,比如加速补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当肝脏处于应激状态时,运行负荷会大幅提升,产生的代谢热也会显著增加,过量的代谢热如不能及时清除,就会产生“肝火”,并会使肝中的血液温度升高,进一步导致全身的发热,这种发热多有起病急、发热重的特点。

    肝火会影响肝的功能发挥,而肝的功能对于祛除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十分重要,尤其是肝合成的免疫蛋白和补体蛋白,是抗击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由大约20种不同的补体蛋白组成的补体系统,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补体蛋白主要由肝合成,其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浓度很高,能够以多种方式消灭或协助消灭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观病原体,而且效率很高。以含量最为丰富的C3蛋白为例,该蛋白可以对围观病原体实施膜攻击而达到灭杀目的。有一种补体蛋白叫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其能与许多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酵母菌(如白念珠菌)、病毒、许多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和链球菌)和寄生虫等结合,然后协助其他补体蛋白将其消灭(【06】,P12-14)。

    补体蛋白在结构上都是糖蛋白,总量占血清球蛋白的10%。肝脏合成的其他免疫球蛋白对抗击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也有重要的作用。球蛋白是肝功能检测的指标之一,反映了机体的免疫状态。临床的免疫五项检查就是对血液的免疫球蛋白lgA、lgM、lgG和补体蛋白C3、C4进行检查,以了解人体的免疫状态。球蛋白过低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会增加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总蛋白中的球蛋白大多由肝脏合成,如果肝脏功能受到损伤,球蛋白水平就会降低,休息不好、过度劳累,或肝脏发生急性炎症,都可能引起球蛋白偏低。

    肝脏合成的C反应蛋白(CRP)在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协助清除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肝脏还合成各种运载蛋白,其承担着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营养物质的运输,为机体免疫提供着后勤保障。例如,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唯一场所,白蛋白不仅参与组织的构建和修复,还是重要的运载蛋白,能承担多种营养物质的运输,并在清运组织液中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白蛋白合成不足,各种代谢废物和病理性产物的及时清理和营养物质的顺畅运输都可能出现问题,人体可能出现水肿、酸痛、乏力等症状,并导致病情恶化。

    肝脏还在维生素、矿物质的储存、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激发和增强酶活性的关键物质,对增强身体的机能和免疫力十分重要。

    此外,肝脏还参与脂肪的代谢与合成,并为油脂在血液的运输提供运载工具(多种载脂蛋白),而脂肪不仅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组织修复的材料,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E、K必须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人体吸收,脂肪还参与生物膜的构成,在肌表防御屏障的构建和内脏、大脑的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减轻肝阳暴亢对大脑的伤害。

● 从肝论治风病,重点考虑四个方向

    风邪致病有着诸多的疾病种类和证候。在我国现存最完备、最详细的病因学和证候学专著《诸病源侯论》中,系统阐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证候。该书是隋代的医学名著,共计五十卷,前两卷都是介绍风病的证候,卷一介绍了二十九种风病的证候,包括中风侯、风癔侯、风口噤侯、风痉侯、风角弓反张侯、风偏枯侯、风湿痹侯、风湿侯、风痹侯、血痹侯、风惊侯、风痱侯、风失音不语侯、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侯、风半身不随侯、风不仁侯等。卷二介绍了二十种风病证候,包括历节风侯、风冷侯、风热侯、风气侯、风癫侯、风癞侯、风痒侯、风身体如虫行侯、白癞侯、诸癞侯、风瘙痒侯、风瘙隐疹生疮侯、恶风须眉堕落侯等。

    这四十九种风病的证候,有的是证,有的是症状,颗粒度并不一致。如所谓的风湿侯、风热侯、历节风侯、中风侯、风癞侯、白癞侯,血痹侯等,实际上是证的概念;而所谓的风口噤侯、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侯、风角弓反张侯等,实际上是症的概念,证的颗粒度大于症,一个证中可能有诸多的症状。

    从风邪入侵的深度看,有的是风邪入侵到肌表的证候,比如风痱侯、风癞侯、风瘙痒侯、风瘙隐疹生疮侯、蛊风侯等;有的是风邪入侵到经络的证候,如风不仁侯等;有的是风邪入侵到血液的证候,如风热侯、中风侯;有的是风邪和其他邪气混杂的证候,比如风湿痹侯、历节风侯等。

    对于风邪病的治疗,皆宜着重考虑从肝论治,病根据患者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重点考虑的方向有四个:一是调和营卫,解表固表;二是清降肝火,息风止痉;三是补益阴血,消除内风;四是搜剔风毒,祛除外风。

       ▼ 调和营卫,解表固表

    张仲景治疗太阳中风证用的就是调和营卫的思路,太阳病,有汗的为中风,无汗的为伤寒;脉缓的为中风,脉紧的为伤寒。太阳中风证有发热、汗出、脉缓的特点,张仲景用经典名方桂枝汤治之。

    桂枝汤的方子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其中,桂枝是补肝阳的,芍药是补肝阴的。从药物的构成看,该方的主治与肺无关,与肝却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桂枝汤常用于治疗体质虚弱者的感冒、疲劳综合症、病毒性角膜炎、春季结膜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等(【04】,P20),这些疾病的共同点是有肝功能失常和一定的肝火。

    今天看来,太阳中风可能是轻度的病毒感染,与风热感冒在症状上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太阳中风证患者都是先发热,发热的时候会有汗,浑身湿润,而风热感冒的典型症状是高热、出汗、咽喉肿痛。

       ▼ 清降肝火,息风止痉

    中医的理论中,“火”是必须清除的代谢热,人体各处组织器官在运行中都会产生代谢热,这些代谢热如不能及时地清除,就会变成“火”,如心火、肺火、肝火、肾火、脾火,机体内的“火”如不能被及时地清除,轻则会削弱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重则还会造成组织的器质性损伤,同时还会灼伤津液,造成广泛的影响,严重者还会使人发烧。

    中医的“阳”和“火”都与能量有关,但含义是有差异的,中医的“阳”是指有用的能量,如心阳、肝阳、肾阳、脾阳、胃阳等,而“火”是必须清楚的代谢热。“火”的产生可能与阴阳失衡有关,也可能与津液的运行不畅有关。当某些组织器官的运行负荷过大,或者营养物质的供应不足,就会产生“火”,比如当心阴不足时,可能产生心火;当肝脏的运行负荷过大时,可能产生肝火。中医理论中,心火又被称为“君火”,肝火又被称为“相火”,肾火又被称为“龙火”。

    在中医的诊治中,查找和清除身体各处的“火”是一种日常性的操作。传统中医的治疗实践证明,当把某个组织器官的“火”清除后,该组织器官的功能就会恢复正常,相关的疾病也往往痊愈了。

    在风邪病的治疗中,如有肝火,左关脉会出现弦脉或郁脉的脉象,此时治疗宜优先考虑降肝火,这是恢复肝功能的关键,也往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前面的文章提到《医说》记载的一个北宋医案。宋徽宗的一个宠妃得了流行性感冒,咳嗽痰喘,面目水肿如盘,晚上连觉都睡不着。御医李某百治不效,几被治罪,不得已从街上购买小贩叫卖的治咳嗽药,自服无不良反应后给贵妃服用,竟然一帖而愈。原来该药是用蚌壳粉一物,新瓦炒令通红,再加青黛少许制成。在这个医案中,宋徽宗爱妃得的显然是病毒性感冒,其面目水肿如盘是肝火上炎的表现,御医救治不效估计是从肺论治,对降肝火无益,而爱妃的咳嗽明显是“肝咳”。小贩的蚌壳粉加青黛方与治疗“肝咳”的黛蛤散功效相近。《医学从众录》记载,青黛三钱,海蛤粉三钱,属肝火犯肺者,一服即愈。该医案用到了降相火的两大理法,即重镇之法和清热之法。蚌壳粉是用重镇之法降虚火,青黛是用清热之法降实火。故蚌壳粉配伍青黛,是兼顾了虚实两种情况的肝火。肝火消除后,肝胆的功能运转就恢复了正常,入侵的病毒被清除,肝咳也就痊愈了。该医案中,患者虽然有咳嗽的肺部症状,但方子中没有用一味治肺的药,却能一剂而愈。

    另值一提的是,用重镇之法降肝火似为张仲景首创,张仲景治疗肝阳暴亢的“热瘫痫”病时,用的是风引汤。“风引”即中风导致抽掣牵引,多由肝阳暴亢造成阴伤所致。金匮要略曰:“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该方主要采取清热重镇、收敛浮阳的思路,开启了重镇法的先河。

        ▼ 补益阴血,消除内风

    传统中医认为,补血非短时间内可以见效。那么血虚的人在外感风邪,肝阳暴亢的情况下,如何消除内风呢?张仲景的思路可供借鉴。

    张仲景对于血虚受风者的癫狂证,用防己地黄汤治之,金匮要略曰:“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父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在防己地黄汤中,生地黄用量重达两斤,而其他药物均仅数克(一钱至三钱),显然是滋阴凉血为主的方子。血虚者本来“水不涵木”,再加上外风引动相火,很容易肝阳亢盛导致癫狂,故以滋阴凉血治之。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可补心阴、肝阴、肾阴,有清热凉血和滋阴润燥的功效,主治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以及血热妄行的吐血、崩漏、便血等。

    中医的凉血药有多种,比如生地、大蓟、小蓟、牡丹皮等,此处独选并重用生地黄,是因为生地黄不仅可以凉血,还能直接补肝阴,间接补肝血,相当于往热锅里加水以降温,可以有效抑制肝阳暴亢。

        ▼ 搜剔风毒,祛除外风

    肝脏合成的各种免疫蛋白,须借助于血液才能输送到身体各处,然后从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液中。中医的治疗实践证明,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侵入身体内部时,只要新鲜的血液抵达病位,就能起到治疗的效果。

    然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能够潜伏在体内未被清除,往往是躲藏在新鲜血液难以抵达的地方,比如窍穴、筋膜、骨缝深处和气血痰饮淤堵之处等,一旦机体的免疫力下降,隐藏的病原微生物就可能迅速繁殖扩张导致疾病发作。

    为此中医治疗风邪病通常会用到风药,包括虫类风药(即动物风药)和植物风药,虫类风药有乌梢蛇、白花蛇、全蝎、蜈蚣等,植物风药有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等,这些风药的共同特性是阳气足,有行气之力或走窜之性。动物风药相对植物风药,行气之力未必强,但是走窜之性很强。植物性风药能入特定经络行经气,然而能走筋窜骨、搜剔脏腑深处者,唯虫蛇风药可以做到。中医认为,虫蛇可以钻入地下和石缝中,故能搜剔窍穴、筋膜、骨缝深处的风毒。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阳气足,有走窜之性的微观机理可能是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维生素、矿物质是激活和增强酶活性的关键物质,那些活力很足的动物或动物身上活力很足的部位,通常酶活性相对较高,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例如,研究发现牛尾巴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远比牛其他部位高。

    对于风邪病,善用风药和不用风药,在效果上差别很大。在前面文章里提过麻风病的治疗。麻风病是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部位在皮肤和周围神经,常见的症状有皮肤斑疹、丘疹、溃疡、脱色和四肢肌肉无力、丧失知觉,面部溃烂、眉毛脱落等。我国古代的大医家孙思邈、朱丹溪、李东桓都对麻风病治疗过,效果均不佳。例如药王孙思邈被称为中医治疗麻风病第一人,据说治疗过600余例麻风病人,治愈60多例,治愈率仅为10%。孙思邈认为治疗麻风病必须马上断盐,常吃松脂,一切公私物务全部抛弃,而且麻风病痊愈后要终生不行房事,否则会重新发作。显然,他的治疗并未将患者的余毒清理干净。

    麻风病在今天仍是难治的病,现代医学界主要采取联合化疗的方式,疗程6个月到一年,症状严重的还可能需要延长疗程。

    相比之下,我国民间用蛇治疗麻风病的效果却要好得多。例如,《朝野佥载》记载,泉州人卢元钦感染了麻风病,整个脸部都发生了溃烂,仅鼻根有点好皮肤,他听说蚺蛇肉可治麻风病,就试着吃了五天,三个月后麻风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商州有个人也得了麻风病,在山里搭茅舍居住,有一条黑蛇钻进酒缸死在里面,此人不知,天天饮酒不误,直到酒缸见底才发现,此时病已经痊愈。

    根据前述肝脏抗击风邪的微观机理,可以推断出具有“三高”特性(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动物是抗击病原微生物的理想食物,在动物界,除了蛇具有这“三高”特性外,鳝鱼、鳗鱼、泥鳅也同样具备。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也提到过喝鳗鱼羹治愈痨病(肺结核)的案例,此不重述了。

    总结一下,调和营卫是为了巩固防御屏障,清降肝火是为了恢复肝的功能,补益阴血是为了消除致病内因,搜剔风毒是为了消除致病外因。

    在治疗实践中,如果患者夹杂了寒湿,或者经络不通,或者肝胆功能本来就有问题,甚至有肝硬化的情况,还要考虑一些辅助性治疗,比如祛除寒湿,通经活络;祛除湿热,调理肝胆;活血化瘀、养肝护肝等,此不赘述。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01】《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张家礼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次印刷;

【02】《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刘景源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2次印刷;

【0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 著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2011年12月第1版第8次印刷;

【04】《经方100首(第二版)》,黄煌、杨大华 编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2月第2版第1次印刷;

【05】《诸病源侯论——中医必读百部名著》,隋 巢元方 撰,沈澍农、高文柱 校注 主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06】《免疫学概览》[美]Lauren Sompayrac 著,赵欣敏、张峰 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