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56条 表里证辩证法则
2024
05-30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56条 表里证辩证法则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3-27 09:09 广东


[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若头疼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


朱丹溪: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为逆。今头痛有热,宜解表,反与承气,正是责其妄下之过也。故下文又言小便清者,知其无里邪,不当行承气;又继之曰,当须发汗;曰头痛者必衄血,宜桂枝汤。反复告诫,论意甚明,而注反直曰故当宜下,想因六七日不大便耳。虽不大便,他无所苦,候表解然后攻之,正仲景法也,注意似未莹。


柯琴《伤寒论注》:此辨太阳阳明之法也。太阳主表,头痛为主;阳明主里,不大便为主。然阳明亦有头痛者,浊气上冲也;太阳亦有不大便者,阳气太重也。六七日是解病之期,七日来仍不大便,病为在里,则头痛身热属阳明。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若大便自去,则头痛身热,病为在表仍是太阳,宜桂枝汗之。若汗后热退而头痛不除,阳邪盛于阳位也,阳络受伤,故知必衄,衄乃解矣。本条当有汗出症,故合用桂枝、承气。”有热”,当作”身热”。大便圃,从宋本订正,恰合不大便句。见他本作”小便清者”,谬。宜桂枝句,直接发汗来,不是用桂枝止衄,亦非用在已衄后也。读者勿以词害义可耳。 


尤怡《伤寒贯珠集》:太阳风寒外束,令人头痛;阳明热气上冲,亦令人头痛。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证者,知其热盛于里,而气蒸于上,非风寒在表之谓矣,故可与承气汤下之。然热盛于里者,其小便必短赤。若小便清者,知其热不在于里,而仍在于表,当以桂枝汤发其汗,而不可以承气汤攻其里也。若头痛不除者,热留于经,必发鼻衄。”宜桂枝汤”四字,疑在”当须发汗”句下。此条从太阳篇中移入。


张璐《伤寒缵论》:六七日不大便,明系里热,况有热以证之,更无可疑,故虽头痛,必是阳明热蒸,可与承气汤;然但言可与,不明言大小,其旨原不在下,不过借此以证明里热耳。若小便清者,为里无热,邪未入里可知,则不可下,仍当散表。以头痛有热,寒邪怫郁于经,势必致衄,然无身疼目瞑,知邪气原不为重,故不用麻黄而举桂枝,以解散营中之邪热,则寒邪亦得解散矣。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以上两言得衄而解,又言得衄而仍不解,大旨以汗之与血异名同类,不从汗解,必从衄解。既衄而不成衄者,又当从汗而解之,言之详矣,然衄证又当以头痛为提纲,以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与太阳同起于目内眦,邪热盛则起于督脉而为衄也。然头痛病在上也,而察其病机则在于下:一曰大便,一曰小便。若伤寒不大便六日,六经之气已周七日又值太阳主气之期,头痛有热者,热盛于里,而上乘于头,与承气汤,上承热气于下,以泄其里热。其头痛有热而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以麻黄汤泄其表热。此一表一里之证,俱见头痛。若头痛不已者,势必逼血上行而为衄,此可于未衄之前,以头痛而预定之也。然犹有言之耒尽者,病在表者固宜麻黄汤,至于病在肌腠,其邪热从肌腠而入经络,头痛亦必作衄,宜以桂枝汤于未备之前而解之。

此一节以“头痛者必衄”五字为主,而言在里、在表、在经之不同,欲学者一隅而三反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胃燥便难,伤寒不大便,至六七日,头痛而有热者,是有阳明里证,宜与承气汤,以泻里热。然阳明病,小便当赤,若小便清者,则病不在里,犹在表也,当须发汗以解表寒。若头痛不已者,是卫郁不得旁泄,而逆冲头面,故致头痛。及其郁迫莫容,自寻出路,必将冲突鼻窍,以泻积郁。卫气上泄,升逼营血,是为证。此宜以桂枝泻其营郁,使不闭束卫气,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此论承气之上承热气,以明头痛有在上、在表、在经之不同。伤寒不大便六七日,热邪内乘也。头痛者,病太阳之在上也。有热者,里有热也。夫承气者,乃承在上之热气而使之下泄,头痛有热,故可与承气汤。其头痛而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发汗不已而复头痛者,太阳高表之邪入于经脉,故必衄,宜桂枝汤。言头痛有在上、在表、在经之不同者如此。张氏曰∶”当须发汗,宜麻黄汤。”鲁氏曰:”本论中凡言不大便几日,止论大便之日期,非关六气之日期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有热则不大便为里实明矣,故虽头痛亦宜承气汤下之。小便清则里无热可知,故曰仍在表宜发汗。然小便清而头痛,阳邪上盛也。故衄可必,而宜桂枝汤解之。承气汤有四方,此不明言,要当随证辨用耳。桂枝汤方见上篇。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欲攻里,则有头痛之表证可疑;欲解表,则有不大便之里证可疑。表里之间,何从辨之?以热辨之而已。热之有无,何从辨之?以小便辨之而已。有热者,小便必短赤,热已入里,头痛只属热壅,可以攻里。其小便清者,无热可知,热未入里,不大便只属风秘,仍须发汗。


吴谦《医宗金鉴》:伤寒不大便六七日,里已实,似可下也。头痛热未已,表未罢,可汗也。然欲下则有头痛发热之表,欲汗则有不大便之里,值此两难之时,惟当以小便辨之。其小便浑赤,是热已在里,即有头痛发热之表,亦属里热,与承气汤下之可也;若小便清白,是热尚在表也,即有不大便之里,仍属表邪,宜以桂枝汤解之。然伤寒头痛不论表里,若苦头痛者,是热剧于荣,故必作衄,衄则荣热解矣。方其未衄之时,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汗之,则不衄而解矣。


喻嘉言《尚论篇》:六七日不大便,明系里热,况有热以证之,更可无疑, 故虽头痛,可用承气下之。若小便清者,邪未入里,即不可下,仍当发汗,以散表邪。然头疼有热,多是风邪上壅,势减必致衄。若兼寒邪,则必如第三项之身疼痛、目瞑,何以但头痛而无身目之证耶?故惟用桂枝汤以解风邪,与用麻黄汤作专之法各别也。 


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六七日不大便,明系在裹有热,故虽头痛,必是阳明热蒸,此可与承气汤。若其人小便清者,知热不在裹,仍在表也,虽不大便六七日,当须发其汗以解在表之热。若头痛不已者,为风寒之邪上壅,热甚于经,势必至衄,须乘其未衄之时,宜用桂枝汤以汗解之。


秦之桢《伤寒大白》:不大便六七日,有里热,即头痛,亦宜小承气汤下之。但验其小便,若不赤,邪热未人裹,须当发汗,故宜用桂枝汤。若服后头仍痛者,此热邪得桂枝之热,侵入阳明,必迫血从鼻而衄矣。宜桂枝汤句,应在须当发汗句之下。


郭雍《伤寒补亡论》:仲景书桂枝无治衄法,麻黄有治衄法,故此一证,常氏疑有误而改用麻黄也。设若头不痛,则不衄。不衄则不可用麻黄,故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取小汗而已。更宜以有汗无汗决之,仲景书安得无传写之误也。


钱潢《伤寒溯源集》:此条以伤寒名始。而以桂枝汤终之。亦风寒并有之证也。不然。桂枝汤为伤寒之禁剂。何可用乎。盖以风寒并感故也。上截先言伤寒热邪归里。以起下截小便清一段。以反复申明表里之辨。因上文是起下语。在所当忽。故承气汤不言大小及调胃也。六七日。邪气入里之候也。伤寒六七日不大便。是热邪结于里也。头痛有热者。邪热在里。肠胃不通。热壅上焦而头痛也。其热则或蒸蒸之热。或日晡潮热。非寒邪在里之头痛有热也。故当与承气汤下之,若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而小便清者。则知邪不在里。其头痛发热之邪。仍在表也。若小便清而头痛。则里虽无热而有中风之阳邪盛于上也。如不解散其邪。必至衄血而后已也。故当用桂枝汤微似汗以解之。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明头痛有在里在表在经之不同也。不大便六七日,热在里也;头痛有热者,热甚于里,而上乘于头也。与承气汤,上承热气于下,以泄其里热。其头痛而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而在表也,当须发汗以泄其表热。不但此也,又有肌腠之热不解,入于经络而头痛者,必迫血妄行而为衄,仍宜桂枝汤以解肌中之热。魏子干问曰:热甚于经,何以反用桂枝?答曰:此肌腠之热不解而干于经络,衄则经络之热随血散,然头痛未止,故仍宜桂枝以解肌中之余热,非解络也。


程知《伤寒经注》:欲攻里则有头痛之表证可疑,欲解表则有不大便之里证可疑,表里之间,何从辨之,以热辨之可也。热之有无何从辨之,以小便辨之可也。有热者小便必赤,热已入里,头痛只属热壅,可以攻里。其小便清者无热可知,热未入里,不大便只属风秘,仍须发汗。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此条之衄,意料之辞,非已见之证。用桂枝汤则可不衄而解,与用麻黄汤一条亦有别。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本条又病在表,发汗偏宜桂枝矣。异在伤寒而表证不一具,只有与中风同具之头痛。尤异在不大便六七日,且有在里之端倪。独是六七日不更衣无所苦,所苦者但头痛,又何庸理会其大便乎?惟不大便可以征明其有热,下文过经有热曰大便当鞭,卒主调胃承气者。以内实故,特彼证有热则请语,吾知其在里不在表。本证有热无谵语,亦预知其在表不在里矣,似无与承气之必要也。曰与承气汤,太阳病无行大小承气之例,与调胃承气不待言,欲验明其热不待言。曰其小便清者,殆指小便无热色,便知大便无热邪,故曰知不在里仍在表,犹云热不在阳明在太阳,一若划清太阳阳明之病所也者。岂知阳明有热不头痛,头痛必手足厥,不厥则证非阳明已大白,遑执小便之清不清,为在表在里之标准乎?夫太阳表证不胜书,未有云小便清也。阳明里证不胜书,未有云小便不清也。况热则就如病在表,几见有人小便清乎?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往往小便非热尿色热,尿色与皮毛,有息息相通之故也。然则与汤是何作用耶?非为不大便行承气,为头痛行承气。玩其字清字,可悟长沙之手眼矣。头者精明之府也,痛则有之,非热邪能集矢也。盖有胃脉提举阳明清肃之气,上加于头,其头遂日戴清阳之覆帱而自若,热至则似有似无者也。若六七日不大便,又非所论于胃脉之常。倘精阳气或缺于奉上,则头部无保障。恐不特太阳移其痛于头,并移热于头,是病在头,太阳转作无热论矣。以其头痛不发热,可疑处是太阳之头有热,非太阳之身有热故也,安得不与承气以观其后乎?既于小便得其信息,对于大便自得其真情,便想见阳明方为太阳忙,从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六七日令热邪不得逞者,乃阳明争回其头部,以为之宰也,何暇传道其变化乎?不大便于热状无增减,度亦清升而浊未降耳。一旦以承气拨动其下之浊者,旋降下其上之清者,岂同小便色白热已除哉?乃清空之宇,非余热所能淆,知热不在头部,仍在太阳也。易其词曰表曰里者,表里是通称两方面之词,非太阳阳明之定称也。太阳在表,头即其里也。曰当须发汗,表证当发汗。痛处有热,余处不痛不热,则急须发汗。不发汗将致衄,麻黄汤不可少矣乎,致衄又无头痛也。上文所有头痛无衄状,大都头痛未必衄。本证又不衄头不痛,若头痛者必衄,伤寒发于阴也。足太阳从阴经上逆于头,壅遏其血,遂稽留其热,痛在是即热在是,衄亦在是。其所以未衄者,经未尽耳,苟非发汗,热邪肯别血以出乎?麻黄又微嫌夺血也。曰宜桂枝汤,宁取汗于卫,不取汗于营,乘其经血之更新,迎导足太阳之热,向手太阳去,头畅则不衄矣,不衄无不大便矣,未衄以前用桂枝,对上既衄之后用麻黄。举汗字衄字了清麻桂之首尾,无非一表字外字解字发字先清麻桂之眉目。权衡麻桂处,正分寸麻桂处也。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与”字上,《玉函》有“未可”二字。山田氏云:“若头痛者必衄”六字,文义不贯,疑是前条注文,错乱入此,宜删焉。

胃肠病往往引起脑证状,故不大便六七日者,可以致头痛,盖亦自家中毒之一种也。不云发热而云有热,则不但身热,亦含恶热之意,是可与承气汤矣。然此证若小便清者,为里无热。里所以无热,因抗病力尚未向里向下,气血尚未趋集于里故,是则仍须桂枝汤发汗也。自古相传,小便赤涩为里热(昉见《史记·仓公传》),然病人饮水少而小便少者,殆无有不赤涩。亦有显然为太阳或少阴证,而小便赤涩,得解表药或温经药,小便反清长者。故仅仅小便赤,未可断为里热下证,惟下证则小便必赤耳。


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此示伤寒不解,有里实而表气闭者,宜通其里而外自和。盖其人肠胃素热,病由体变,亦犹寒中者当以救里为急,虽寒热之化各殊,其为治里以通表则一也。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不大便六七日,宜府气内结,但言头痛,而不项强,外证复不言恶寒、恶风,惟以有热二字概之,知必身热躁烦,渴欲饮水,热证悉具,脉当大而鼓滞不浮。凡里气不通,浊邪上逆者,亦令头痛,必昏重闷胀,与表寒头连项而强痛者不同,且小便必热而赤涩,故宜以小承气下其里结,府气通斯津液和,而理开泄,然汗解。但日与承气汤,而不别三承气方名者,谓当消息轻重,与温里之宜用四逆辈者同例。此证若小便清者,知邪不在里,仍为在表,以热结肠胃者,小便必赤热,今小便清,知里无热,脉亦必兼浮象,当须发汗,宜桂枝汤加减治之。若头痛者必衄,此谓头痛有热而小便清者,证不在里,则热邪必并荣分,迫血上溢为衄(此辨证非府实,则当属邪入血分),后不解,宜桂枝法加黄芩、丹皮与之(旧释谓宜桂枝汤,当直承当须发汗句,此亦不可泥,若后不解,证象在表,仍可用桂枝法加减)。凡荣热内郁者,脉当汗数而涩,用桂枝法达,必佐凉解之品。若涩数而大者,此兼府热,可用桂枝加大黄法。惟涩数而细者,荣气枯竭,桂枝温经,所宜禁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已及再经之期,病邪将传阳明。六七日不大便而见头痛发热,则已见阳明之证,但阳明头痛与太阳异,太阳之头痛,在额旁太阳穴,阳明头痛在阙上。两眉间曰阙,属阳明。病传阳明,故阙上痛,痛则可与承气汤。惟大肠燥热,必蕴蒸输尿管及膀胱,而小便赤痛。若小便清者,则肠中无热,病邪尚在皮毛,便当用麻黄汤以发皮毛之汗,以病在肺与皮毛,太阳寒水用事,故小便清也。若太阳标热太盛,上冲于脑,则阙上或连太阳穴痛。颅骨之缝,以得热而开,必将血流鼻孔而成衄,故“头痛者必衄”。所以然者,以腠理不开,而郁热上冒也。用桂枝汤以发肌理之汗,则汗一出而衄自止矣。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本条义分二节:“与承气汤”为一节,“当须发汗”为一节。首节不大便六七日,肠中已结实,头痛而有热,故用承气汤。二节为虽不大便六七日,并未结实,从小便清看出头痛有热非属里热,仍为太阳表证,只可发汗。桂枝汤即指在发汗下,为倒装文笔。若头痛者,必衄,言不与发汗,头痛不已,必将成衄,宜于未衄前先与桂枝汤解之。

本条之脉证、舌证:与承气汤证,脉必洪数有力或沉数有力;舌质粗而苔见黄,腹部按之实满。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此条为倒装笔法。伤寒发于本阴,其机为阖,乃不大便六七日,已尽病机向愈之期,仍见头痛,是太阳之邪未已,仍有热而不恶寒者,是邪已属阳明,渐从燥化,更证诸不大便六七日,胃家已实,似无疑义,先与调胃承气汤,濡胃泄热,缓以探之。服后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阳明之里,仍在太阳之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何以表证不用麻黄汤乎?本论凡服一切承气之后,无用麻黄本汤者。以太阳阳明,为层次表里,其气相通,阳明得承气,则转阖为开,里开,不为表之系,而表亦转开故也。若头痛不已者,是余邪窜人太阳之络,与督脉相连,迫血妄行,此必衄,衄则邪自解矣。接上当须发汗句,宜桂枝汤。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此节以头痛为主,分作三段。一言有头痛而兼有热,且大便久闭者,此内实也,承气汤主之;二言头痛有热,而小便自调者,此非内实,乃表未解也,当发汗,宜麻黄汤;若但头痛,无热,二便亦无他异,则是风邪上壅,势必逼血上逆而为衄,故日“必衄”,宜先服桂枝汤,散风而衄自不发。玩一“必”字,便知桂枝服于未衄时,非服于已衄后也。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太阳伤寒,当然头痛有热,应用麻黄汤以解表。而不大便六七日,似太阳之经病,又见阳明之腑病,经病宜汗,腑病宜下,惟阳明有发热证而无头痛证,未可与承气汤。若小便赤黄而短,是阳明腑热,下人膀胱,为太阳阳明并病。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用麻黄汤发汗以解表,热退头亦不痛矣。若汗出而头痛未解,是邪不在皮肤之表,而在肌肉之分,又从肌肉而人经,蕴热在经则动血矣。头痛不已,必逼血上行而衄。务于未衄之先,不用麻黄再虚其表,用桂枝汤人肌肉之分,驱邪外出,气畅血调,营卫和谐,不作,大肠亦得濡润而通畅矣。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寒邪化燥,转系阳明。不大便六七日,阴经之期已过,又值阳经主气,而阳实为阳明病,头痛者,阳明之经病也。有热,经有热也,故与承气汤治之。小便清白而长,里无热,热仍在表也。头痛者,邪在经,经有热则血外溢,故必衄。

此言营卫俱虚,阴邪假衄之治法也。夫伤寒不大便,则邪已化燥,病在阳明。阳明之病,无论经气,皆主下之,然下之之法,须待里实。今小便清,则其邪未归腑可知,故仍当从表解也。但小便清为里虚,不能以麻、葛,只宜于桂枝汤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此条审度病机出入,以可下证,衬出当汗证,以承气汤,衬出桂枝汤。前三十六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和前四十二条,二阳并病,均是太阳涉及阳明,缘太阳与阳明是相递接的。表未罢当顾表,里已急当救里,此是治疗通例。但以上各条,均叙列在太阳篇内,故多归结到太阳从表的方面。本条不大便六七日,似阳明病,头痛有热,似太阳病,要之太阳寒束,可以上折而头痛,阳明热壅,亦可上灼而头痛,是头痛为太阳阳明共有证象。伤寒为热病,太阳遏闭,寒即化热。阳明则纯化热,以故不恶寒,惟发热。今只言热不言寒,义更浑括。是有热亦为太阳阳明共有证象,所以与承气汤。设病的机窍在里,里气化则表气化,必下后濈然汗出而解。若其人大便清,里无燥结,小便清,里无热结,知其关键不在里而在表。在表则汗,在里则下,热逆上则头痛,热不下则便清,热归府则不大便,热动经则必衄血,表里上下内外出入,在府在经,为汗为衄,一气传化,在临证细心辨认。冠首明标伤寒,本宜麻黄汤,而云宜桂枝汤者,此必在六七日中,业经发汗,或病历多日,热化已甚,寒闭渐松,微自有汗,此可见伤寒有转变用桂枝的,不必方用桂枝,即扯向中风去。当须发汗,宜桂枝汤二句,均须活看。当发汗,是言当治表,宜桂枝,是言宜和表,各归其宗,随所攸利,因病制宜,存乎其人。前有太阳病,不发汗,或太阳病,汗出不解各条,缘何不发汗,缘何不解,此必如合病并病,有里证的关连在,但未明言。补此条,则前后贯彻,各各昭然。吾人对经论,必须将同异分别读,又须合前后连贯读。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正误补缺:参29条“若胃气不和,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泄阳明之热,适用于热邪蓄留于里部而引起潮热、谵语等症。热邪排除则热退身凉,谵语自止,大便自调。阳明病,当小便黄赤,今小便清者,知非热也,可知病不在里,仍在表,此为真寒假热,当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若头痛者,必衄”,为麻黄汤证转为太阳病寒邪化热的表现,桂枝汤证不出现衄。

条文改为:“伤寒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调胃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不解者,麻杏石甘汤主之。”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头痛有热,为表里共有之病,太阳、阳明病均可见到。伤寒表实证时,不大便六七日,头痛、发热就有可能是肠中燥结引发的自身中毒反应、常规看来是阳明病,可以服承气汤,而非固定不移的“主之”。果真里有热则小便红赤,若小便颜色不变,就知道不是阳明病,病在表,仍是太阳病需发汗,这时发汗就当用麻黄汤。可知表热证与里热证最重要的鉴别点就在于小便。

假若服过麻黄汤发汗而头痛不已,病人必衄,因病情深在,气上冲亦甚,故虽服麻黄汤而病不除,平冲降逆为桂枝汤所长,故宜桂枝汤。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伤寒不大便至六七日为太阳转阳明之期,若肠胃燥热而头痛,此非关表证,乃为有热。有热者,内有热也,与发热之发于外者有别。证属阳明,择承气汤中之相宜者与之。阳明里热,小便必浓而赤。今小便清,知无里热既无里热,则头痛仍为表证,不大便非主证可知。表证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若头痛者必衄”,评郁热在表之头痛,剧者必衄,乃夹叙笔法。盖说明里热波及之头痛必不致衄。本条为桂枝汤、承气汤之鉴别法。头痛有表证里证之分,郁热有太阳阳明之别。表证头痛固宜解表,不大便有热之头痛又宜清里。小便赤者,为尿中之水份过少,皆属有热,阴证中津液极亏者亦常见小便赤,当于他证验之。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如果人得到伤寒,这病人已经六七天没大便了,气色已经黑了,看他的脸色像有一层灰,没光,整个人很躁,这时候病人头痛有热,这头痛已经不是感冒的头痛了,大便不出来的头痛和感冒的头痛不样,两眉的中间这一块,是阙上头痛的时候刚好在印堂这一块痛,就是阙上痛,就是有便秘,所以头痛痛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就是标准的阳明痛,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阳明经就是在腑的系统里面,大便堵到的时候,肠气冲到头上就是大便的浊气一直上冲,刚好冲到阙上这个地方,所以在印堂上面有看到红丝,就是有痔疮,就给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如果大便燥屎,堵在里面的时候,病人的小便一定是黄浊,因为下焦非常的热,所以张仲景在提醒攻大便的时候,要问病人小便是什么颜色?如果小便很清,代表下焦不热,病不在里,还在表,就代表这头痛在表,并不是阙上痛,发表用桂枝汤来发,如果不发汗,热上来的时候,一样会造成鼻衄。如果临床上遇到病人有表证,又五六天没大便了,先不考虑里证,承气汤的症状是热实,所以承气汤里面有去热的药也有去实的药,如何知道是寒还是热,看小便,小便白就是寒,小便黄就是热,我们用承气汤,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其实就是看小便颜色。张仲景并没有真正去分寒热,去实一定要加大黄,把去热的药加上大黄,就可以去热实,所以承气汤里面的大黄是去实,黄芩黄连都是去热的药,如果病人是寒实,也是实,也是有东西堵到,但是这个堵到的因为肠子不蠕动,所以如果是寒让大便堵到不通的,要开去寒的药,让肠胃蠕动恢复功能才行,把去寒的药加上大黄就可以去寒实,譬如细辛、附子都是热的药,这样大便就清出来了。所以处方的时候要确定到底是寒实还是热实。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通过小便的清与赤以辨表里,并论述表里的不同证治。“伤寒”在此泛指外感热病。在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中,六七日不大便,又见头痛有热。此处不具体说翕翕发热,还是蒸蒸发热,或是日晡潮热,是为进一步辨证留有余地。从“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一句可知病仍在表,如头痛有热属于阳明里热上熏的,其小便必黄赤,其发热必蒸蒸或潮热,治疗自当用承气汤泻下。今小便清,则知里无燥热,病邪仍在于表,其证应头项痛、翕翕而热、恶风寒,尽管不大便六七日,因腹部无所苦,也不可用泻下之法,可考虑选用桂枝汤发汗。“宜桂枝汤”,应接“当须发汗”之后。对于太阳经邪不解,头痛日久,阳郁过甚的病人,也可以出现鼻衄代汗自解的情况。

《续名医类案》载李士材治一个患伤寒六日的病人,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议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从这一病案看,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均似阳明里热可下之证,然小便不短赤而自利,为里无热;脉不沉实而洪大,为里无实,腹无胀满疼痛之苦,为无可下之证。李士材抓住了以上辨证眼目,果断地使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表,使病得以速愈,可以说是深得仲景的辨证要领,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头痛有热,有属表属里的不同,属表的治当解表,属里实的治当攻下,表里之辨十分重要。怎样辨别表里?本条目的就是示人辨别表里的方法。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则说明这种头痛有热不是表证,而是阳明肠府燥结,浊邪熏蒸清阳所致,不大便六七日,是辩证的主要依据。因而治宜承气汤攻下里实,大便行而里结去,则发热自退,头痛自愈。但是在里的热结,小便必然颜色黄赤,如果小便清而不黄赤,则表明大便虽然六七日不行,也不是因为热结,那么,头痛有热,就非里热熏蒸,而应是属于表邪未解了。所以说“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既不在里,当然禁用攻下,而须发汗解表,可用桂枝汤。表证解则头痛发热自愈。此时问小便的颜色如何,又成为辨表里的依据。当然,这仅是举例而言,也不应作为惟一的依据,还应结合全部病情,作综合分析。至于“若头痛者必衄”,乃是对病势演变的推断,如果头痛较剧而不解,乃明阳邪冲激之甚,必致伤及阳络而发生鼻衄。文末“宜桂枝汤”,也是倒装文法,应在“当须发汗”句下,而不是衄后再用桂枝汤。

诸注对本条主要有两种意见,多数主张是表里辩证,而辩证的依据为小便是否清利。柯氏亦主张为表里辨证,但将小便清改为大便圊,说是从宋本订正,据赵开美复刻宋本仍作小便清,柯氏所见或是另一种版本。但《脉经》、《千金翼方》引本条均作“大便反青”,可作柯说的旁证。然而仅据此就认为小便清为谬误,则未免失之武断。另一部分注家认为本条主要申表证不可下之禁,以朱丹溪为代表,也有一定理由,表里证同具,应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然而执此以批评表里辨证的主张,则属偏见。至于宜桂枝汤,应在当须发汗之下,不是用于鼻衄之后,这是多数注家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一些注家如张路玉、周禹载等,主张用于既衄之后,虽然似乎有理,终难令人信从。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论述表里证的辨证和治则。小便清是辨证的指标,宜桂枝汤是本条的重点。文末的“宜桂枝汤”一句属于倒装文法,应当接在“当须发汗”的后面。头痛有热者,按照辨证的常法,应该属于太阳表证,治疗用桂枝汤;不大便六七日,按照辨证的常法,应该属于阳明里证,治疗用承气汤。在这里仲师为了强调先表后里的问题,特意提出“小便清”一症,如果是阳明里热证,小便必然是黄赤的;如果是太阳表热证,小便必然是清长的。可见,在小便清的前提下,即使是兼有不大便这样单纯的阳明里实证,也应该先解表,就像原文说得那样,“当须发汗”。

通过倒装前置的“若头痛者必衄”,是说即使是太阳表证,因为有不大便的阳明证的存在,一旦热邪得不到缓解,就会伤及阳络,发生鼻衄的现象。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其属表者,宜用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并见头痛发热等表现,需分辨其在表在里,其辨证要点在验小便。若小便赤浊,则为阳明腑实、浊热上扰所致,当用承气汤攻下实热;若小便清者,说明不是里实热证,故虽多日不大便,但邪气仍在太阳之表,治当发汗,用桂枝汤适宜。原文中“宜桂枝汤”应移至“当须发汗”后。本条之“不大便六七日”应不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口渴、舌红、苔黄燥等阳明燥热征象。其头痛发热是太阳中风的表现,应同时具有汗出、恶风、脉浮缓、舌质淡、薄白、小便清等症状。从用桂枝汤治疗来看,就可以理解为在太阳中风的同时,出现不大便。桂枝汤治疗的不大便,其病机应该是脾虚不运,推动无力。“若头痛者,必衄”指用桂枝汤发汗之后其头痛仍不除且较明显,为表邪郁而不解,若邪郁不解,损伤在上之阳络,迫血离经,则会发生鼻衄。此处衄血的机理以及衄血后顺逆的判断与第46条服麻黄汤后乃解的情况相似,可以互参。


吕英《伤寒一元解》:

1.立足气一元论,头痛有热一症,六个界面均可出现。

2.第56条大便干硬,判断为在阳明里;小便清,判断为在太阳表。在表宜桂枝汤,不是桂枝汤主之。在里应急下存阴,与承气汤。

3.假如头痛不已,说明邪热郁于经,热迫血上行,从肺窍之鼻而出。这是阳郁在太阳表常见的症状或邪解的方式,其理同麻黄汤。但在临床借衄解邪的情况极少,反复衄者邪已入里,除了阳明病,更多见于三阴虚寒本证兼三阳热化变证的患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