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你知道吗?大多数人死亡和痛苦的根本原因是衰老,不是癌症,也不是心脏病。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一系列的生物变化会让我们长皱纹、头发变白,也会导致痴呆、心脏病和其他疾病。
然而,治疗衰老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或者炼仙丹一样不靠谱,大多数人对衰老的科学研究也不甚了解。
实际上,近年来关于衰老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惊人的进展,在可预见的未来,治疗衰老的相关药物或者方法进入公众视野、投入市场将不|再是梦想。
“不老”已经不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关于衰老的生物学研究即将为全人类描绘一幅不一样的未来图景。
安德鲁·斯蒂尔博士认为人类的终极痛苦都来自衰老,他想改变这一切。从牛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后,他毅然转向生物学进行衰老研究。同时他还在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也为华尔街日报、卫报、BBC新闻等知名媒体撰稿,并定期进行现场演讲。他写的下面这本书介绍了关于衰老的前沿科学研究,归纳了衰老的十大基本特征,并总结了治愈衰老的四种疗法,帮助我们了解,如何用科学方法达到老而不衰,以及如何活得更久且不生病。
该书英文版出版之后,仅两年时间就有日语、韩语、俄语等八个译本,还有意大利语等译本待出版。
今年5月,简体中文版本由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更名《老而不衰的科学》
一、人为什么会衰老?
有一种观点认为,衰老是被自然选择忽略的结果。
要解释这个观点,我们要先说一个前提,那就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
一个生命体的人生清单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生孩子繁殖是最重要的,大部分人可能都不认同这点,但这是进化的看法。
请注意这个前提,它是我们接下来要聊的内容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前提出发,看看为什么说衰老是被自然选择忽略的结果。
有一种机制叫突变累积理论\。
意思是说虽然我们体内的DNA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但我们每个人的DNA序列里一般都携带了五十到一百个突变,
和我们父母的DNA都不一样,它们一般不会发挥什么作用,只有极少数突变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好的突变会提高生存概率或者繁殖能力,从而更有机会被传递到下一代中。
而坏的突变会慢慢被净化淘汰。
我们假设有一种突变,它会让动物在五十岁的时候死亡。
因为动物一般在年轻的时候就完成繁殖了,那这类突变就很可能被遗传下去,留在了后代的基因里,这种突变就没法被剔除掉。
那如果这种突变是在动物年轻的时候,也就是繁殖前就发挥作用。
让动物死亡的话,它就没法传给后代了,进化就能很快的剔除掉这种突变。
所以哪怕有些突变是消极的,但是只要它们是在动物年龄足够大,完成繁殖后才发挥作用,就能在群体里累积下去。
按照这个理论,动物会衰老是因为它们没法剔除一些不良的突变。
这种观点认为我们会衰老,就是因为进化,更在乎繁殖,而不在乎我们完成繁殖后的命运。
这么听起来进化真的是很冷血。
不仅如此,进化还会对我们做一些更残酷的事,那就是用我们未来的健康换取更强的生殖能力。
有一个衰老理论叫一次性体细胞理论。
体细胞指的是除了卵子和精子等生殖细胞以外的身体细胞。
这个理论认为能量是有限的,需要在生殖和对抗、衰老等不同任务之间做分配。
既然一个生命体的可消耗能量是有限的,那么进化是更愿意把能量留到繁衍后代,还是维持生命体的身体状况上呢?
从进化的角度看,那当然是繁衍更重要。
按这个理论来说,那些生活在更危险环境中的动物更容易死亡,它们就会更快、更高效的繁殖。
一旦繁殖完成,它们就会更快速的步入老年。
比如书里举的小鼠的例子,
总之,我们的身体把繁衍后代看作最优先事项,在繁殖期结束后,才发挥作用的不良突变就会累积下来,让我们老年时期的健康状况变差了。
书里还提到,地球上生活着不计其数的物种,没有一个统一的衰老规律,衰老背后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假设。
二、对抗衰老的方法
第一种疗法除旧;
意思是去除体内的衰老细胞。衰老细胞会分泌炎症分子,提醒免疫系统把自己清除掉。
如果我们还年轻,免疫系统就能很好的对付身体里零星的衰老细胞。
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体内衰老细胞的数量会不断增加,而且我们免疫系统的功能也在减弱,体内的衰老细胞就会越积越多。
它们分泌出的炎症化学物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加速全身衰老,增加我们患上老年疾病的风险,
那么抗衰老疗法的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就是去除体内的衰老细胞。
二零一五年,有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能促使细胞自杀的药物,被称为D+G鸡尾酒疗法。
这类疗法的作用原理就是让组织内的衰老细胞裂解,同时不伤害体内的正常细胞。
二零一九年的时候,这项疗法第一次进行了人体临床试验,结果很好,药物被证明是安全的,患者的身体机能也改善了。
不过这次实验只有十四名参与者,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第二种疗法换新,
有时候只清楚有害物质还不够,还得给它换上更新更好用的东西。
在书里,作者介绍了一些换新疗法,我们重点说两个修复免疫系统和改变微生物组。
要想怎么修复免疫系统,我们得先来认识一下胸腺。
胸腺是位于胸骨后面的小型器官,我们的T细胞也就是构成免疫系统最主要的细胞,就是从胸腺细胞发育而来的,所以胸腺非常重要。
但是从童年时期开始,我们的胸腺就开始退化了。
从有用的胸腺组织转化为无用的脂肪,不过这个退化过程是可以改变的。
要想增加胸腺,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方法就是绝育。
不过对我们来说,绝育这个方法当然不太实际。
好在我们有一些替代性疗法,比如利用生长激素、干细胞疗法或者基因疗法,其中激素方法进展最快。
除了提高免疫力,还有一种焕新疗法,就是改变微生物组。
我们知道肠道菌群的水平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
如果肠道菌群状态良好的话,我们就不太会得慢性炎症。
要想保持肠道菌群的健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益生菌,把活的微生物带进肠道复杂一点的,或者说更大胆的方法是移植完整的微生物组。
第三类抗衰老疗法就是修复。
同样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比如延长端粒。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我们的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变短一点。
端粒短的人往往比端粒长的人更早死亡,因为他的细胞没法再分裂了。
科学家就在研究一种端粒酶疗法能延长端粒,从而预防疾病或衰老。
除了延长端粒,还有一种方法是信号矫正疗法。
简单来说是用药物调整老年血液中的有害因子。
最后一类疗法,是基因的重编程;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让细胞逆生长。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过程是单向的,从受精卵开始到能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的多能干细胞,最后到组成人体的成体细胞。
但是二零零六年的时候,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 ,第一次成功的逆转了成年人体细胞的发育时钟。
这种返老还童的细胞,也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山中伸弥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制造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过程,就被称为细胞的重编程。
这意味着我们能用九十岁老人的皮肤细胞制造出年轻的细胞,比如新的脑细胞、眼细胞等其他任何年轻细胞。
如果瞬间激活山中因子和其他几个基因,培养皿中人体细胞的生物钟就会全面倒转。像是按了一个穿越按钮。
不过遗憾的是,目前这一研究还不能用在人身上。不过,或许在未来,我们能发明出一种药丸,吃下去后,它就能逆转我们的衰老时钟,让细胞重新变年轻。
第三对普通人的抗衰建议
前二种方法许多只是现在抗衰老研究前沿科学,大多还在研究实验阶段,离实际运用还需有一段距离。我们普通人,有必要多了所其真实进展,这样有利于防止以高科技防衰为名的各种骗局。真正要努力做到的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中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抗衰老建议。其中不少建议都是老生常谈。比如不要吸烟,多做运动,注意防晒,保证每晚七到八小时的睡眠。
不过,在提出建议之外,作者还解释了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吸烟会导致DNA突变和慢性炎症,加快细胞衰老,端粒缩短。
所以,吸烟不仅会缩短人的寿命,还会从根本上加速衰老过程,让人更快长出皱纹,头发变白,还有秃顶。
再比如,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在你睡觉的时候,你的大脑其实在做大扫除,清除一些有毒淀粉样蛋白这类物质,此类物质积累,大概率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等各种疾病。
此外,控制饮食也很重要。作者建议,吃的食物种类要丰富,但每一种食物都不要吃太多等等这些,
作者还特别提醒我们要爱护牙齿,我们都知道要勤刷牙,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的口腔健康还会影响我们的寿命,甚至影响我们患上痴呆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蛀牙和牙龈问题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口腔中的细菌会导致牙龈疾病,
蛀牙免疫系统就会持续处于一种战斗状态,这会导致炎症分子也处于兴奋状态,而炎症会从本质上加速衰老过程。
所以,好好刷牙,不仅对你的口腔卫生很重要,对你的寿命也很重要。
三、结语
以上就是《老而不衰的科学》这本书的解读。
作者给的一些建议,道理我们都懂,只是能否去做,去坚持,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好消息是,不论从何时开始,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不晚,就像有一话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中的变化会累积下来。
比如DNA突变的积累就会让我们更容易患上癌症,改变生活方式,就可以减缓突变的累积。
那么无论你在多大年纪时做出改变,它都是有用的。
哪怕你在八十岁的时候开始运动,也能改善你的健康。
附1:全书目录:
附2.清华大学王钊为此书中文版推荐序
王钊教授为了能让国内青年学生与衰老科学“离得更近”,他率先在清华大学首开《衰老生物学》本科课
此举一出,可谓开国内高等教育里衰老相关学科教学改革先河。今后,中国学生拥有了可以系统性学习衰老生物学知识的课堂,有助于让更多民众科学理解、干预衰老,提高生命质量。下面是推荐序摘要。
01
尽管与美好的爱情一样,衰老与长寿也一直是我们人类文化传承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衰老并不像爱情那么美好甜蜜更不会那么令人向往,但却比爱情更加让人猝不及防而不可回避。
就像对爱情的憧憬大大超过对婚姻的期待,人们对衰老的恐惧也远远超过对死亡的无奈。很多人不惧死亡的降临,但却非常害怕衰老的到来。其实细想一下,人们惧怕的并不是“老”而是“衰”!
就像我们通常说到的爱情与衰老,比如“白头偕老”,比如“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大家也都只是说偕老、变老、老去,而绝口不提“衰”。如果只是老而不伴有衰,那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释然的。
对于人类来说,衰老是无情而又不可避免的。无论把衰老说成增龄还是老化,对人类来说也都无可辩驳地伴随着各种身体机能的减退。这真的很不可思议,因为无论从生物学还是进化的观点看,衰老都不是必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倒是更新和进化所必需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健康地活到120岁或150岁然后再安静地与今世悄然说再见,而不会衰老失能或遭受那些衰老相关疾病的折磨呢?这确实困扰了我们几个世纪直至现在。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已然成为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
英国计算生物学家、科学作家安德鲁·斯蒂尔(Andrew Steele)博士在其新著《老而不衰的科学》(Ageless: The New Science of Getting Older Without Getting Old)中讲述了近年来科学为确保人类的健康所取得的惊人进展,以及如何使得我们能够老而不衰、寿而无疾。
衰老其实是个近几百年才大量出现的年轻事物。数千年来,人类的寿命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到了近2、3百年,得益于社会经济(如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如显微镜)、公共卫生(如清洁饮用水和疫苗)、医药保健(如抗生素)等领域的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才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
如公元前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仅20岁左右,以后持续缓慢地延长,1850年左右达到40岁,即在漫长的近2000年的历史中终于延长了一倍(平均每百年增寿一岁)。2020年欧盟人均预期寿命为80.4岁(2022年4月欧盟统计局公告),这一次的平均预期寿命翻番用了170年(平均每8.5年增寿一岁)。
1949年,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2018年,这个数字达到了77岁,预期寿命翻番仅仅用了70年。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8.2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标志着我国大陆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已经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与此同时,老龄化所产生的影响逐渐回荡在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开始对我们所有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随着繁育期的结束和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熟悉而又陌生的变化——从头发灰白、皱纹老年斑、眼花耳背等表观的变化,渐渐到失能、失智和致命疾病风险增加等改变生命质量与进程的变化。
不管你生活得多好,仅仅是慢慢变老,都会让那些增加患病几率的所谓“风险因素”如吸烟、超重、缺乏锻炼等的影响相形见绌。事实上,衰老才是老年疾病的最大风险因素,而作为根本原因的衰老过程本身往往被我们完全忽略了。
过去的几十年里,现代科学在我们对衰老机制的理解和衰老过程的干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几乎可以说,衰老或者更准确地说繁育期后仍能维持较长的寿命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现象。
在非人为干预的野生环境里,绝大多数动物的寿命最多也就是与它们的繁育期结束同长。作为人类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将衰老视为一个生物学过程,努力探究并理解其科学含义将能够引发医疗保健模式的彻底转变。对老龄化的研究将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衰老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导致生命后期诸多疾苦的主要原因。面对这样一场滚雪球般增长的老龄化危机,我们能做什么?
其实有关衰老的生物学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一项热量限制的动物实验改变了科学史,人们惊讶地发现,少吃似乎就会减缓衰老过程本身。之后科学家们在生命之树的许多生物中进行了热量限制的实验研究,发现其延长寿命、促进健康的效果具有惊人的普遍性:无论是在单细胞酵母(用于烘焙和酿造啤酒的真菌)、线虫、果蝇上,还是在斑马鱼、小鼠、狗等动物中,热量限制都能使它们活得更长、并且更健康!
这些研究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衰老并不是某种僵化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生物必然现象,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就可能在整个动物王国实现衰老延缓并大大减少衰老相关的其它退化现象。
现在我们认识到,衰老并不是一个进化事件,而是具有随机性和可塑性,各种抗衰老措施包括抗衰老药物研发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在人类身上模拟热量限制的机制、复制我们在许多物种身上看到的那种效果:让我们更加健康、远离衰老相关疾病,压缩相关疾病或失能/失智的时间、延长个体乃至群体的健康寿命。
抗衰老医学的思维改变了我们对衰老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治疗衰老本身而不是某一具体的疾病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而这一事实将可改善数十亿人的健康水平。
衰老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系列生物变化的集合,这些变化是否属于疾病范畴一直是有争议的。如果将疾病定义为“对人体正常形态与机能的偏离”,那么衰老无疑是一种疾病(当然这里又涉及到对“人体正常形态与机能”的定义问题,比如皱纹、白发,比如老花眼、老年斑等,是属于正常还是偏离呢?)。
现在科学界尤其是衰老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疾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并导致残疾和/或死亡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衰老与此是类似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衰老是一种疾病,是一种可以治疗、可以干预的疾病。
就像其它疾病一样,并不是人人都会得病,更不是人人都会得同样的病、并因为同样的疾病而离世。有些健康的人一生几乎没有生过什么病。那么,衰老也同样,并不是必须的、而是可能治愈的,且每个个体衰老的表征、程度和速率也都会有所不同。
其实在2018年修订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衰老(Old Age)”纳入了一个新的诊断类别MG2A,即其他类别未分类的症状、体征或临床发现,并建议各国从2022年开始采纳此疾病类别。
而2022年发表在《柳叶刀·健康长寿》(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的一篇评论“衰老是疾病吗?”,详细介绍了一个国际临床医生小组对ICD-11中该新疾病分类的质疑和挑战,并迫使世界卫生组织同意撤回“衰老”一词,而代之以更微妙的“与增龄相关的内在能力的下降”(Ageing associated decline in intrinsic capacity)来定义该新的疾病类别。
表面上看(至少对于ICD-11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得到解决了。但围绕语言精确性的学术争议实际上反映了长寿科学和老年医学之间更深层次的内在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这两个学科在所谓的长寿医学这一新兴学科中不同的立场和应对思路。这场冲突围绕着一个关键问题:衰老能否、应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疾病?
科研学术界的普遍意见是更积极的。繁育期后的持续增龄常常伴随着内在生理储备的丧失和对外部压力源的抵抗能力的下降,会增加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罹患风险。而如果可以将衰老视为一个病理过程,那么我们科研工作者就可以研究衰老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找到减缓衰老速率的作用机制并实施合理的针对性措施。
通过靶向衰老途径(而不是某个具体的疾病),我们可能会从多种看似无关的源头上狙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压缩生命后期中失能、失智等疾病期,提高人们健康寿命的同时一定程度延长其平均预期寿命,以期减少个人疾苦、家庭压力、和社会负担。
那么,如果潜在的益处如此之大,为什么将衰老视为一种疾病在临床医学和医生中如此有争议呢?
大概因为衰老似乎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只有某些人经历的疾病状态,并且由于衰老的异质性、潜在的可塑性等,我们目前并没有像其他大部分疾病那样的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或指标),也缺乏任何临床证实的能够减缓人类衰老或进展速度的干预措施。
当然还有一些社会学的因素,比如如果将衰老定义为一种疾病是否有可能加剧已经在全球流行的年龄相关歧视,以及与社会保险的一些矛盾等。
但这并不能否定衰老生物学和长寿科学的研究意义和取得的成果,而且其影响将是深远和广泛的,对我们所有的个人、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以及整个社会和人类来说,其益处将远远大于代价。
该书作者大声疾呼,我们应该毫不羞耻地致力于治疗衰老。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治愈衰老并不意味着长生不老,甚至与(群体平均)寿命的延长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会大大减少痛苦、提高健康水平。从这一点来说,这是可以拯救人类于疾苦的科学。
衰老是非进化性的,而这一点只有从进化的视角才能观察得到。衰老作为人类生命史中一种非适应性的特征,其不利影响发生在繁殖开始之后,所以选择压力是中性的,也就是说,衰老既不会提高也不会降低种群的适存度。
发生在繁育期后的衰老,已经脱离了自然选择的范围和生物进化的轨道,其间发生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遗传突变都无法进入种群进化的长河中。已经过了繁殖期和鼎盛期的躯体是否会衰老,自然选择并不关心;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的抗衰老有了进化理论的基础。
就像幼年、少年、青年和中年一样,老年也是我们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是我们一生中最有收获的一段时光。但衰老仍然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自然界几十亿年演化出的生命体,为何会以衰老和死亡作为终结?是生命进化对自然界的妥协,还是自然界对生命进化的约束?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使得人类寿命延长了一倍以上,衰老发生在我们所有过了成熟期的人身上。年龄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的经验与智慧,社会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更多的利益。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关注衰老现象本身,而不仅仅是与衰老相关的标志性疾病和日渐虚弱。这是衰老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老而不衰不再是梦想,健康老龄化终将实现。
安德鲁博士的这本《Ageless》,无论是叫冻龄、还是叫青春永驻,其实年龄和岁月的流逝就像日出日落、四季更迭,都是无可奈何的,但经过我们的自身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加持,在生命的后期永葆健康、快乐每一天却是有望实现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了解衰老过程和应对策略的好书,其在深入研究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对最新的发展和未来前景提供了客观的描述。其实健康长寿的宝瓶就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管住嘴、迈开腿,食而不饱、动而不疲、退而不休、笑而不缀!这里一个“不”字即是需要把握的度,不贪不懈,不嗔不妄,全在个人心理的素养和心性的坚忍了。
以上是我个人对衰老和抗衰老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说得对的地方,应该感谢《Ageless》对我的启迪和开示;不对的地方则应该归咎于我个人知识的寡陋和思维的拘囿。对衰老和抗衰老的研究,本质上是对健康快乐的追求,而非对永生不朽的角逐。
我始终坚信,也许我们无法战胜死亡,但我们终将克服衰老。这里请允许我借用网传莫言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吧,“一辈子不长。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好咱下半辈子的平凡生活。”
王钊
2022年12月于清华园
继续访问取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189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