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54条 卫气不和而时热汗出宜桂枝汤
2024
05-30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54条 卫气不和而时热汗出宜桂枝汤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3-23 17:48 广东


[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所谓先其时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发汗则愈。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藏非藏,藏者,里也,对表言,设肤闭郁蒸,时发热,自汗出而热不愈者,此卫强不能密,不与营气谐和故也。先其未自汗时,发其汗,令正汗普遍,仍营平而卫秘矣。


柯琴《伤寒论注》:藏无他病,知病只在形躯。发热有时,则汗出亦有时,不若外感者,发热汗出不休也。《内经》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时热汗出耳。”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稀热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之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


尤怡《伤寒贯珠集》:人之一身,经络纲维于外,脏腑传化于中。而其为病,从外之内者有之,从内之外者有之。脏无他病,里无病也。时发热自汗,则有时不发热、无汗可知。而不愈者,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矣。先其时发汗则愈者,于不热无汗之时,而先用药取汗,则邪去卫和而愈。不然,汗液方泄而复发之,宁无如水淋漓之患耶!


王肯堂《伤寒准绳》:时发热自汗出谓有时而发热自汗出有时而止,惟其时作时止,故病留连而不愈也。当其发热自汗之时,不可与药。当先其时作,候其时止而后与之,故曰先其时也。《素问》曰:当其盛而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其是之谓欤。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病人脏腑无他病,惟有定时发热,因有定时自汗出,每热则汗出,与无热而常自汗出者不同。而推其所以不愈者,即《内经》所谓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此卫气因阳热之凑而不和也。治者先于其未发热之时发其汗,欲从汗以泄其阳热,并以啜粥,遵《内经》精胜而邪却之旨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上节言卫气不和,乃卫气不与营气相和;此节言卫气不和,乃卫气之自不和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汗愈出而胃愈燥,故发热汗出,而病不愈。病人脏气平和,无他胃热之证,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得风,郁勃而不和也。当先于其时以桂枝发汗则愈,迟恐变生他病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上节自汗出,言荣气自和于内,致卫气不与相谐而其病在荣;此节自汗出,言卫气不和于外,致荣气不与相将,故时发热自汗出而其病在卫。时发热者,发热有时也。先其时发汗者,先其未热之时,而以桂枝汤发其汗也。合上二节皆言桂枝汤调和荣卫之义。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脏无他病,里气和也。时以暂言,谓或时则然,或时不然也。卫气不和,表不固也。先其时,言于未发热之先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知桂枝汤之功在于和营卫而不专治风,则人病不止于太阳中风,而凡有涉于营卫之病,皆得准太阳中风之一法为之绳墨矣。如病人藏无他病属之裹分者,只发热自汗出,时作时止,缠绵日久而不休,此较之太阳中风证之发无止时不同矣。既无风邪则卫不必强,营不必弱,只是卫气不和,致闭固之令有乖。病既在卫,自当治卫,虽药同于中风,服法稍有不同,先其时发汗,使功专于固卫,则汗自敛,热自退而病愈。此不必为太阳中风而桂枝汤可主者一也。


吴谦《医宗金鉴》: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就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脏,里也。无他病,谓里无他病也。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而不愈者,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喻嘉言《尚论篇》:藏无他病四字,囊括人身宿病,即动气不可发汗,亦在内。见里无病而但表中风邪,乃有汗出不愈者,必是卫气不和也。设入于营,则里已近灾,未可宴然称无病矣。时发热者,有时发热,有时不热也。故先于未发热时,主用解肌之法,邪自不留也。


汪琥《伤寒论辩证广注》: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所宜矣。


程知《伤寒经注》: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

发热自汗,时作时止,缠绵日久而不休,比较太阳中风之发无止时不同,非关营弱卫强,只是卫气不和,致闭固之令有乖。病在卫即当治卫,虽药同中风,服法不同,先其时发汗,使功专于固卫,则汗自敛,热自退而病愈。又脏病亦有发热汗出者,骨蒸劳热类是也。


钱潢《伤寒溯源集》:上文但言营气和而外不谐,犹未宣明外不谐者,即卫气不和也。此条复补出卫不和,以反复详尽中风用桂枝汤之义也。脏无他病,谓平日内脏并无他病也。时发热者,谓其发热有时也。言病人脏无他病,唯表中于风,以致有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风邪载于卫气之中,邪正不相和也。若至已发热时,则邪气已动而汗自出,是治之失其时矣。不若乘其未发热时,则邪伏于卫,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卫邪可去,营分无伤,邪随汗出而愈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上节卫气之不和,乃卫气不与荣气相和也,此节卫气之不和,乃卫气之自不和也。脏无他病者,内无别病也;时发热自汗出者,发作有时也;先其时发汗者,先其未发之时,以桂枝汤发其汗,卫气和而愈矣。此二节皆言桂枝汤,能和荣卫而发汗,亦能和荣卫而止汗也。


舒驰远《伤寒集注》:风伤卫证,主桂枝汤,一定之法也,然必察其脏无他病,方可用之而无虞,不然自当见证加减。若本气虚寒,宜加姜附温经御表;本气燥热宜加归地,滋阴助汗,如此之类。详其兼证,察其二便,问其平日体气虚实,饮食,宜寒宜热,以尽临证之妙则神乎其技矣。


王丙《伤寒论注》:此重在藏无他病四字,藏指胃言,胃无他病,则非阳明之发热自汗,而可断为卫气之不知,先其时发汗,迎而夺之也。


陈恭溥《伤寒论章句》:卫气有余,有余则定时而发热······,卫气自强,荣气不共卫气和谐也,先其发热之时,发其卫气有余之汗则愈。


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藏,指肝肾而言,盖少厥二阴之精汁亏损,而虚火逆于少阳,往往有见时发热之外症者,故揭之。言除此二藏有他病外,余皆可以从症而主之也。


章楠《伤寒论本旨》:此又明桂枝汤为调营卫之法,其人内脏无他病,或有时身凉,有时身热,自汗出,缠绵不愈者,此卫气不和,或病后余邪不净,或其感邪本轻,当俟其未发热之先,服桂枝汤以发汗则愈。盖使营卫调,其汗自发,非同麻黄汤之发汗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本节注家又满口风中卫矣。执卫气不和四字作话头,但以发热汗出为证据,余字遂作闲句读。孰意其为病人中所罕见之人,与太阳病不可同日而语。固非风中卫,亦非如注家所谓寒伤营。殆寒则伤营,则字便非予人以共睹。或疑其脏有他病者有之,以其有发热无恶寒,失却初得病时之本相。且自汗出,安知非汗出辄复热,不为汗衰之阴阳交病乎?异在时发热,纵有他病不为剧,不过如疟论所谓病以时作,有时而休耳。但热看似痺疟,特彼证又欲呕而无汗也。下文则有休作有时之往来寒热证,却非脏病之脏病。曰脏腑相连,有发作有时之续得寒热证,亦无他病之他病。曰热入血室,然无论其他,就如发热汗出无余证,篇内已无此病人。况脏不病而人病,谁复窥见其病所乎?可知其热也,非汗出使之然,不得谓热未发而汗发之。其汗也,非发热使之然,不得谓汗不出而热出之。乃发热不堪之时,即自汗难禁之候,一若热与汗有信约而来。热非为之前,汗非为之后,勿疑此病无愈时也。其病情藏于脉中,非形诸脉外。就令一日二三度发,而二三度之不愈如故也。所谓卫气应乃作,与邪气相合者欤?岂同上条风中于卫乎哉?《金匮》亦有热过于营者,则作营伤于寒看,度非百不一遇也。曷云卫气不和耶?此卫气为营气忙,方自和之不暇,而营气之不和不可见。缘营气所舍之处,即邪气所客之处。卫气欲共营气和谐而不得,是又内不谐,故外不和。即令先其时庸或和,后其时未必遽和矣。毕竟不和之时少,大抵不作之时多。卫气离集有定时,则自汗自止有定时。不曰常自汗出,显与上条有异同矣。上条发其汗以解脉外之邪,其汗时时可以发。本证发脉中之汗,解脉中之邪,非其时不能发。曰先其时发汗,卫未至而药先至,移时则汗至卫亦至,自尔得却邪之汗易自汗,便有精胜之热除外热。营和则卫和,一举而两愈。不曰营卫和则愈者,与药时非和卫之时,诸恙无殊不药而愈也。曰宜桂枝汤主之,曲尽桂枝汗解之长,转收麻黄发汗之效。本证诚非桂莫属,特桂枝乃太阳病之首方也。老桂枝而不用,用以收拾营卫之遗邪。宜乎伤卫伤营四字阙不书,营卫病非太阳之通病故也。彼易其说为风中肌腠主桂者,犹五十步与百步之相去,皆皮相桂枝者也。世有馈药如季氏者乎?吾愿咸有太阳病者,先受桂枝之赐也。


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篇》:两节之论自汗,辨证精微,治法超妙。同一桂枝汤,有先发汗、复发汗之殊,柯公注超绝,乃诸公误解若此,此等好书而不善读,惜哉!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时发热自汗出,则有不发热不汗出时,此则似于疟,非太阳中风。但以发热汗出,有桂枝证,故桂枝亦治之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53、54条合论】此二节,为病后余邪不彻,营气弱,而不能与卫气相接言之,盖即《金匮》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也。自汗出为营气和,和之为言平也,血分中热度不高之说也。血分热度不高,而病后余湿,尚凝冱肌理,不能达于毛孔之外,故力弱而不能与卫气相接。营气行于肌肉,由动脉而外出孙络,故曰营行脉中;卫气由六腑淋巴管直达皮毛,不在孙络之内,故曰卫行脉外。卫气自强,故毛孔开而自汗;营气自弱,故腠理凝冱之湿,不能直达毛孔,与淋巴管中排泄之废料同出而俱散,故汗出而病不愈。要惟用辛甘发散之桂枝汤,以助肌理之血热,但令血热与出表之水气同化,则营卫和而病自愈矣。此病后但见自汗,如寒无寒,如热非热,病见于营阴之弱,以阳法救之之治也。至如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其病亦由营分之弱。曰卫气不和者,为其淋巴管中水液,自行排泄于毛孔之外,而血分热度太低,不能排泄肌腠留恋之湿邪,两者不相和,故营分久郁而时发表热。但用桂枝汤于未发热之时,则血中热度增高,使肌肉中余湿一时蒸化成汗,与在表之水气合并而出,则营气与卫气混合为一,而病自愈矣。此病后兼见发热自汗,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病见于营阴之弱,以阳法救之者也。向与门人王慎轩论《金匮》百合病,仲师所处七方,皆在发于阳者以阴法救之之例,而于发于阴者以阳法救之,篇中阙而不备。慎轩以为此二条足以当之,颇为近理,仲师所以不列于百合病者,或以不用百合之故,且欲留其不尽之旨,使人于无字处求之也。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病人脏腑无他病,即除有定时之发热汗出外,无他苦也。发热汗出乃如桂枝证,故以桂枝汤治之。与上条之自汗证不同,彼为无定时之自汗,此为有定时之自汗,且有发热,病情似有不同,而皆为散热功能亢盛则一也。故曰此卫气不和也,皆可以桂枝汤治之。此则仅先其时服之为异。所以然者,以其有定时,可依其时先损其亢盛之机,则热可不发,汗可不出也。

不特此也,桂枝汤名为发汗之剂,实为补益气血之剂。桂枝为强壮心功能与神经细胞活泼之品,白芍有补阴敛汗之能,草、枣亦为补养之品,加以啜粥补于养津液,合之为活泼各组织之细胞,增进血液之成分;气血双补,内外皆调,表里得和。上条中医称为表不固之自汗,得表固而汗止。本条中医称为阴虚发热自汗,亦得阴液复而热自不发,汗自不出。此桂枝汤之所以应用颇广,在乎运用之得法耳。本条之脉证、舌证:脉当为浮虚数;舌质当为红嫩,苔当为薄白或无苔。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凡病人内脏无他病,是内脏本和乃有一定时间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何也?此因营卫偕行,由阳过阴,由阴还阳,日夜五十度,今卫气脱离营气,其行转速,速则势力强,每到太阳地界,则发热,热盛则皮毛开张而汗出。亦犹懔悍滑疾之独行卫气,每到风府,则疟发,其理相同。此营卫偕行之卫气不和也,先其病未作时,复发其营中之汗,使阖力越出,俟卫气一到,即迎而与之联系,恢复偕行,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上文是常自汗出,无发热,此节是有定时汗出,兼发热,二者皆由于卫不和,即所谓荣弱卫强也。抑其强,即所以和其荣也,上文是于自汗后,复发其汗,此节是于汗出之前,先发其汗。盖上文是自汗,本节是盗汗,病虽略异,而调和荣卫则一,故皆用桂枝汤主之。或曰:“此似日发之热疟,不然,何以先知其汗出之时乎?”曰:“不然,此两节皆论汗,非论疟也。盗汗本有定时,其时维何,即每卧时,即汗出是也。人卧则阳气内敛,皮毛空虚,汗因乘虚泄出,故曰盗汗。”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阴虚不足以潜阳,阳必外越而作汗。此节病人无他病,只是阴虚,阴虚不足以潜阳,阳必秉阴弱阳强之时,外郁于肌肤之间而发热,郁极必出于肌肤之外而作汗。是发热有定时,自汗出亦有定时。发热自汗出久而不愈,阴愈伤阳愈甚,营不能为卫之守,卫亦不能为营之固。不和云者,卫气因阳热之凑,欲与营气和而不得也。宜主桂枝汤,先于发热汗自出时发其汗。心生血,桂枝以益心阴。脾统血,甘、枣以益脾阴。肝藏血,芍药以养肝阴。又用生姜辛以散之,以散其内郁之阳热。甘草甘以缓之,以缓其外凑之阳热。啜热稀粥于其后,以水谷之津液,为脏腑之灌溉,而生姜又出人营卫以调和之。所谓自汗为伤正,发汗为驱邪,止汗为留津以存阴,以便反阳人阴而养阳,藉阳以荣阴也。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时发热,卫强也。汗出,表虚也。卫强则时发热,为卫气不和。待其未发热之前发其汗,则卫不外行与营和,故则愈。

此言卫虚发热似实之治法也。夫人身营卫不能偏,偏则为病也。但发热而汗出,为表虚,宜桂枝;发热而汗不出,又为表实,不宜于桂枝,当用麻、葛矣。上文二法论脉不论证,此二法论证不论脉,一为实脉似虚,一为虚症似实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桂枝汤本为解肌,而曰发汗,与上条同义。上条是卫气与营气不和,此条是卫气自身单独不和。然无论单独偕共,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营卫同出异名,两两是分不开的。不过病的来源机窍,须辨其在何一方面,以便扼要施治。此条关键,在辨析病的在卫,而不在营,在外,而不在内,即在卫在外,外病外治,汗出当愈。乃自汗出不愈,似乎与病的内因有了关系。可是病人藏无他病,开首第一句,已经明言,确确是外因,而不是内因。这个发热,不是阴虚痨瘵的骨蒸,不是阳虚脾阳的下陷等等,而只是卫外开阖调节机能失职。因之病机欲出不出,乍紧乍松,时热时不热,俨与少阳病寒热往来相似。此可与前第二十三条的如疟状,和二十五条的若形似疟参看。少阳执内外的枢纽,有此证象;太阳掌内外的启闭,亦有此证象。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即是此证适应要剂,移此为治,似可商讨。本条用桂枝汤者,着眼在自汗出三字。自汗出,就是说明表未闭,无须兼用麻黄。自汗而又发汗,卫虽未闭,卫却不和。桂枝鼓舞营气,俾内外贯通,营卫合和,即豁然而汗出,又翕然而汗止。卫病治营,为隔治法。先其时发汗者,按时发作,几成习惯,各注释为迎机而导,半渡而击,未为不是。质直言,先时是矫正习惯,变更生理,理智切实的疗法,这就是所说识在机先。或谓无他病,当作与前第五条阳明少阳证不见者解。要知此是审病的在外在内,不是审病的传不传,一是彼此连贯,一是内外区分,况明明言藏无他病,何必扯向阳明少阳呢?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时发热,自汗出”为卫强营弱之象,卫强者,阳浮于外,为虚阳外越之象,为假象,机理同第 2、12条。桂枝汤不治大虚大寒之证,本方是协调表部营卫的有效方剂。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病人内脏没有病,定时发热,自汗出,经久不愈,也是由于卫气不和而发生的。譬如2点左右定时发热,那么可以于2点前服桂枝汤即愈。此证临床上很多见,甚者可持续20年之久。

这两条一条为“常自汗出”,另一条为“时发热、自汗出”,均为营卫不协所致,说明桂枝汤不仅可以治疗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太阳中风表虚证,也能调和营卫。此处可与23、25 条对照理解。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病人脏无他病,谓其病在表,非关内脏也。太阳中风病之发热汗出乃常见之证,无歇止时。今时有发热自汗出,间歇不愈者,桂枝汤证也。有是证用是方,时有是证,则先其时用是方,迎而治之,此又一法也。卫气不知者,自注句,非如上条之营卫不知,乃卫气自身不和也。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通畅气血,复能调治卫气自身不和,解除表热也。

本条言桂枝汤有敛汗退热之效。时发热自汗出者,言外必有不发热不汗出时,非太阳中风也明矣。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这就是说平常没有桂枝汤证,如果营卫气血不和的时侯,都可以吃桂枝汤,像这种时发热自汗出的人,常常觉得一阵水管,常常有水就不容易坏,放在太阳下没水,很快就干掉破了,所以容易没事发发热流一点汗的人,就吃桂枝汤,把桂枝汤当作补药来吃,北派的补药不是注重滋补,而是注重调理,调整得很好,吃下去的食物才是真正的营养。

桂枝汤名为发汗之剂,实为补气益血之剂。所以对气血很有帮助,非常的好,草枣亦为补养之品,加以啜粥补养津液,所以在早餐之前,先吃个几勺桂枝汤,再吃稀饭,可以让气血调得很好。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病人脏无他病”,是指饮食、二便、睡眠正常,无内证可述,说明里气和。而文中又未提太阳病或脉浮、恶风寒等表证,故知也非太阳中风。只是时而出现发热、汗出的症状,且缠绵不愈,他药无效。这也是卫气不和,荣卫失调的表现。荣与卫即阴与阳之属,阴不制阳,则卫阳亢而发热;阳不护阴,则荣阴外越而汗出。治疗也应选用桂枝汤调和荣卫。但一定要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服药,因此时阴阳荣卫较为平衡稳定而易于调节,且可避免在发作时服药汗出太多而伤正。这类疾患,临床并不少见,尤以妇女更年期时更为多见,无论使用滋阴、助阳、清热、敛汗之法均难取效,若试用桂枝汤,则往往可以收功。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条与上条都是自汗出,但上条没有发热,比较容易诊断,非因外邪,而属于杂病范畴,本条却有时发热,自汗出,则很难肯定是外感抑是杂病?又何以不是经常发热,而是时发热,其病机究竟如何?是否属于阴虚里热?属于阳明燥实?怎样才能得到确切的诊断?论中对此提出了两点:首先提出了“病人脏无他病”,舌淡口和,便纳如常,里和无病,这就排除了阴虚内热,排除了阳明燥实;再则交待了“而不愈者”,一以表明屡医乏效,足见以往的治法不当,一以表明病程较长。根据里证与参考治疗经过,从而得出本证的病机是“卫气不和”。卫气之所以不和,实际是指卫气司开阁的功能发生障碍而不利,开阖不能正常,阖时则阳郁而发热,开时则腠疏而汗出,开阖失常,因而时发热而自汗出。既然是卫气不和,那么自应治以桂枝汤。卫气的功能复常,则发热汗出自愈。

为了有利于提高疗效,还应注意给药的时间,本条提出“先其时发汗则愈”,就是一个非常可贵的经验总结。所谓“先其时”,是指在尚未发热汗出之时,此时服药,助正达邪,调和营卫,则卫气功能容易恢复而加速愈期,所以也不可忽视。本条重点有二:一是辩证的方法,二是给药的时间。这种发热、自汗的证候,临床并不少见,但历用清热、滋阴,敛汗、固表,甘温除热等法均难收效,只要确属于营卫不和,治以桂枝汤可收到显著的效果。所以这类条文,颇有现实意义。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病人内脏无病,仅有时发热汗出而不愈,这不是里证,为风邪残留,卫气仍然未和的缘故,故仍以桂枝汤主治。

先其时发汗,是于发热汗出的症状发作之前服药,目的是欲在病邪将作未作之时,先使药力达到病所,以祛邪风而调荣卫。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53、54条合论】

①关于自汗出证和时发热自汗出证的证治。

主症和病机:病常自汗出,因其无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知非外感。其病机乃因“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即营卫失调所致。从文中“荣气和者,外不谐分析,导致营卫失调的原因不在于营气,而在于卫气,亦即在内之营气未病,而在外的卫气失于固护开阖,以致腠理疏松,营阴外泄而自汗出。治法: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所谓“复发其汗”,指病本有自汗出,而又用桂枝汤发汗而言。由于桂枝汤不仅可以解肌祛风,而且可以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用其发汗,可使卫阳复其卫外之职,营阴内守,营卫相和,故汗出自愈。此正如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所说:“自汗与发汗迴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

②时发热自汗出证的证治

主症和病机: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是指发热、自汗出阵发性发作,其病机,乃因卫气失和,营卫不调所致。卫阳不能得到营阴的制约,则虚性亢奋而见发热;营阴不能得到卫阳的护卫,则不能内守而见自汗。治法:先其时发汗则愈,也就是在其证候发作之前,或发作的间歇期,用桂枝汤,通过发汗而达到和营卫、调阴阳之效。在病证发作之先或发作间歇用药,一是截断病势,减轻发热汗出的发作程度:二是避开汗正出的时候,以防过汗。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论述“时发热自汗出”的特殊情况的辨证论治。本条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脏无他病”,一个是“时”字。按照常法辨证,发热汗出是桂枝汤证。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时发热自汗出”,也就是说,发热汗出呈现不定时的间歇性发作。这种发病时间的特异状况,会给表里的辨证带来很大的疑惑。所以仲师提出首先要排除“脏无他病”,只有在“脏无他病”情况下的“时发热自汗出”,才属于“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又是针对这种呈间歇性发作的特殊情况,所提出的特殊的治疗方法。意思是说,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服用桂枝汤,使其在邪气正在发作之时到达病所,以发挥调和营卫的作用。如果正在发作之际,或者刚刚发作之后,此时的正邪相争处于暂时的休止状态,营卫也自然处于暂时的协调状态,即使服用桂枝汤也会错过其发挥药效的最佳时机。说明了医者临床应该注意掌握处方用药的技巧。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发热、自汗出证候的病机和治疗。病人的症状表现为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可见也有不发热汗出时。原文中既言“病人脏无他病”,则应排除“脏有他病”的情况,如肝肾阴虚的发热汗出、丹栀逍遥散证等。那么这种“时发热自汗出”的病机是什么?仲景指出,是“卫气不和也”与原文第53条互参,都是在阐述“卫气不共营气谐和”的病机,即营卫不调的病机,故宜用桂枝汤发汗祛邪,调和营卫。用桂枝汤治疗的“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与其他脏腑病变所致的“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的治疗有别,临床上要注意从舌脉上进行鉴别。因其证候时发时无,故用先其时发汗,意思是在不发热无汗出之时,先用药物取汗,则邪去营卫调和而愈。“先其时发汗”的治法,对阵发性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如疟疾等,服药时间应该在间歇期。


吕英《伤寒一元解》:

1.桂枝汤乃对治人之生机厥阴风木之气下陷后东方甲乙木阴阳气血不协调之方,立足《黄帝内经》营卫体系,此证指营卫不谐和。

2.此方如何发挥作用?第16条曰“本为解肌”,肌乃脾胃所主,故桂枝汤乃协调肌中气血阴阳之方,也符合基地总结出的“厥阴中气营卫血脉”病机线路。

3.对于里五脏无病,表现出典型的营卫不和谐的症状为发热汗出,运用益土载木大法,桂枝汤恢复的是东方甲乙木之和谐,即指人之生机起步之阴阳协调,故先其时服药,可助人之生机快速恢复。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