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道医学
2024
04-25

道医学

    道医学,是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道医学在历代传承的过程中,与中医学交相影响,许多内容已经融入到中医学体系里了;但是有更多的内容,仍然是在道家内部承传,比如道学文献《黄庭经》、《修真图》、《内经图》等,其中许多道医生理学内容都是中医学典籍所没有记载的道医生理学概论。

    道医是中医的起源!传统中医学的母体便是道医,中国古代的大医学家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神医扁鹊、药圣李时珍、抱朴子葛洪等,人们都熟知他们医生的身份,但是很少有人知他们另外的身份,他们都是道士!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约八千多年。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它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基本理论,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

    道医不是道教!是道教长生不死思想的理论实践促动下,由教内宫观道士学者、教外道家学者以道利生,以医济世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医学流派。它介入于道教之中的文化思想,又有别于道教之外。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道医,古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命运,鬼神风水等因素。

    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道医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体医学、生命医学。它对生命本质、疾病本质的认识远比建立在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西医学更深刻、更全面、更完整、更接近真实、更接近真理。“生之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道医治病不但方法简单,而且抓住疾病的本质,从其根、从其本去解决问题。历代上工大医治病都是法到病除,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均有历史文献记载。

    道医是国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医精奥,更称之曰迷信,岂不惜哉?治病救人,讲究的是药到病除。理论高可摘星辰,技能低而如黔驴,有何用处呢?

    医者务必要“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牢固树立“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思想,博学、审慎、明辨、笃行,弘扬中华医学,为世界人民作贡献。

    我们贵在尊重事实,尊重科学,许多科学未解之谜在刚开始时人们总是说是迷信。科学是有边界的,目前用科学无法解释的未必永远无法破译,未解之谜一旦破译就成了科学。

    道医,古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artContent h1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