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状元:《伤寒论》里阳明病之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和下法
2024
04-05

中医状元:《伤寒论》里阳明病之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和下法

六经辨证既是《伤寒杂病论》主要辨证方法之一,又是历代学习、研究、应用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点与难点。学习六经辨证思维能否散发,应用能力能否强化,诊治水平能否提高,都取决于对六经辨证的认识深度、掌握程度与运用技能。另外,六经辨证不同于六经病证,六经病证是研究六经所系经脉经气与脏腑的基本脉证,而六经辨证则是根据六经病证而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判断,以得出诊断结论的。

“谢老师,我最近在学习六经辨证,有一些问题想请教您。”小王说着,一脸的热切。

谢老师抬起头,微微一笑:“好,你问吧。”

小王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笔记本,开始问道:“谢老师,我在研读《伤寒论》时发现,六经辨证是源于《伤寒杂病论》,是不是吗?”

谢老师点点头:“是的,六经辨证源于《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总结而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

小王认真地做着笔记:“明白了,谢老师。那么,为什么要将六经辨证来指导治疗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解释道:“六经辨证主要是根据外感热病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呈现的症状,概括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六个基本类型,作为治疗的纲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特点,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小王点点头,满意地记录下了谢老师的解答。接着,他又问:“谢老师,我在看《伤寒论》时看到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经络,它们在六经辨证中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六经辨证把八纲辨证的内容落实到脏腑经络之上,以经络、脏腑病变为病理基础,使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阴阳为纲,用三阳、三阴的阴阳两纲总统六经。而且六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并能互相传变。其三阴三阳分证,客观地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规律。”

又说:“在临床上,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将其归类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中的一种。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的特点。”

太阳病证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太阳主一身之表,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奋起抗邪,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外应皮毛,主一身之表;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正邪抗争于肌表所出现的证候,即为太阳经证,经证有中风证和伤寒证之分;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内入而出现太阳腑证。

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文章《中医状元:六经辩证太阳病之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全解》

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证,为正邪剧争,邪从热化的极期阶段。阳明病证的发病,多因太阳病或少阳病失治内传入里,或因素体阳盛,外邪入里化热而致。主要病机为“胃家实”。“胃家”指胃与大肠,“实”指邪盛,即邪气亢盛,正盛邪实。由于其证候及病机的不同,又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

阳明病之阳明经证

小王站起身来,对谢老师说:“谢老师,我今天想请教一下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谢老师开宗明义地解释。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

‘在临床上,我们会看到患者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小王认真地记下每一个关键词,试图掌握这一概念。’谢老师,我明白了症状,但我还是不太理解它的成因?’

谢老师微笑了,感叹地说:’这正是中医的奥妙之处。阳明经证多由邪在太阳、少阳不解,内传阳明,无形热邪亢盛,充斥内外所致。邪入阳明,正邪交争,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周身大热。热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热灼津伤,汗出津更耗,故口大渴而喜冷饮。热势上腾,扰动心神,故见面赤心烦。热盛津亏,故舌苔黄燥。热壅阳明之经,气血充溢脉道,故脉洪大。’

“那么,阳明病之阳明经证的辨证关键点是什么呢?” 小王继续追问。

谢老师回答:’辨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谢老师语速平稳,表达清晰,每个概念都阐述得深入浅出。

阳明病之阳明腑证

小王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问道:“那么,谢老师,您给我再讲讲阳明腑证吗? ”

“阳明腑是指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谢老师言辞间充满睿智,小王的眼睛闪烁着兴奋。

谢老师又讲:“阳明腑证的临床表现为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刺,甚则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谢老师仔细地讲解给小王听,他语速平稳,表达清晰,每个概念都阐述得深入浅出。小王一边认真听着,一边用手中的笔做着详细的笔记。

小王又不禁提出问题:“谢老师,阳明腑证的成因是什么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应:“阳明腑证往往因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形成。阳明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故身热日晡尤甚。四肢为阳明所主,热蒸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故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蒸腾,扰动心神,则见谵语、狂乱、不得眠。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刺,甚则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则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急,亦可见滑数。”

“那么,阳明病之阳明腑证的辨证关键点是什么呢?” 小王继续追问。

谢老师回答:’辨证以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便秘,腹胀满硬痛,苔黄燥,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

中医的下法

“老师,您给我讲阳明病,我想起来中医的下法,但总觉得理解得不够深刻,不知您能否给我一些指导?”小王恭敬地问道。

谢老师微微一笑,点点头:“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话,心中暗自庆幸,终于有机会向谢老师请教了。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下法是阳明篇阳明腑实证的常用方法,阳明病篇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蜜煎方、抵当汤皆是下法之用方。”谢老师继续解释。

小王一边听一边不忘做记录,生怕漏掉了谢老师珍贵的知识。

“离开《伤寒论》,现代中医,在运用下法时,下法又可划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四类。根据具体的病因,可以灵活搭配祛痰药以治疗由痰核、瘰疬、实热老痰引起的癫狂等证。例如,可以使用控涎丹、礞石滚痰丸等药物。”谢老师强调着。

小王对着纸笔,不停地点头,心里默默地感慨谢老师的严谨和亲切。这位中医并非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用心指导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中医学的精髓。

“但是,下法的应用容易损伤正气,因此在达到效果后应及时停止,切勿过量。除了润下药性较为温和外,其他大多数药物性质较强烈,老年人和体弱者应慎用。产后、失血者以及孕妇一般都需要谨慎使用,或根据情况酌情减量。总之,在运用下法时,需谨慎斟酌,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谢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

小王心想这位老师不仅深谙医术,更懂得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导学生们做到知行合一。时间在安静的诊所里悄然溜走,小王渐渐觉得自己对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谢老师的教导像是一剂灵丹妙药,让他受益匪浅。

“老师,谢谢您的指导,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将中医精髓传承下去。”小王恭敬地向谢老师行了一礼。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对小王的努力和学习态度感到欣慰。这是他教育学生的一份心意,也是对中医事业的一份贡献。中医,如同这悠久的传统医学,需要一代一代医者的不懈努力和传承。诊所里弥漫着古老的中医气息,谢老师和小王的对话在这里渐行渐远,但中医的精髓却在这传承的时光中得以继续传承。

附《伤寒证型》总结,2023年10月清晰版更新

#精品长文创作季#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