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有一位活到92岁的神医——龚廷贤。这位被尊为“医林状元”的传奇医者,用一首仅仅56字的《摄养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养生秘诀。 诗中写道:“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现代生活节奏快,熬夜、加班、焦虑、饮食不规律等现象普遍存在。而龚廷贤的这首诗,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健康长寿的大门。他的养生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起探寻这位神医的养生之道:【1】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释义:
要珍惜自身的生命气息,保持精力,才能更好地滋养精神。
减少无谓的思虑和欲望,不让它们扰乱内心,避免过度消耗体力与心力。
气是生命的动力,精是物质的根基,神是灵魂的光芒,三者构成人体的能量三角。
如同手机需要合理使用电量,古人早明白 “开源节流”的智慧:
减少无谓的能量消耗,才能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运行。
现代社会的 “熬夜党”透支阳气,“手机控”耗散肾精,“焦虑族”损耗心神,正是违背了这一原则。
另外,中医认为 “思伤脾”,过度思虑如同电脑后台运行过多程序,徒增内存负担。
就像手机需要定期清理缓存,我们也要学会给大脑 “断舍离”。
每天留半小时空白,每周做一次欲望清单减法,让心智能在极简模式下高效运转。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尤需记住,少一点欲望,少一点焦虑,生活便能更加充实、平和与长久。
【2】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释义:饮食要适量,吃到七分饱即可,不必追求丰富的口味。饮酒要有度,达到三分醉意就足够,过度饮酒则对身体有害。
饭吃“七分饱”,是要给肠胃留有余地,有个弹性空间,既能减轻消化负担,又能避免营养过剩。
现代医学证实,每餐控制在500-600大卡(约一碗米饭+一荤一素),可降低30%慢性病风险。
就像手机屏幕长期处于高亮度会降低视觉敏感度,舌头习惯重口味后,反而失去品尝食物本味的能力。
中医将酒喻为“百药之长”,但过量则成“穿肠毒药”。
现代研究发现,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约1杯红酒),女性不超过15克,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35%。
当我们用“半饱”守护肠胃,用“三分”节制欲望,实则是在为生命续航充电。
真正的美食家,既能享受味蕾绽放的瞬间,更懂得在分寸之间品味人生真味。
【3】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释义:
说话时常带些幽默与笑谈,保持乐观与愉快的心情,不要轻易生气或怨恨他人。
保持宽容和愉悦的心态,才能让自己和他人都过得更轻松。
这句话藏着古代版的“情绪调节术”。
现代心理学证实,每天开怀大笑15分钟可使皮质醇水平下降39%,血清素提升27%。
这不仅是娱乐,更是一场免费的“精神瑜伽”。
当我们用自嘲化解尴尬,用玩笑稀释压力,实则是在给情绪安装“减压阀门”。
中医认为“怒伤肝”,现代医学发现长期愤怒会使冠心病风险增加2.3倍。
龚廷贤的“乐意哲学”不是阿Q式自我麻痹,而是建立情绪缓冲带的智慧。
在这个“情绪感冒”频发的时代,龚廷贤的快乐哲学恰似一味良药。
当我们学会用幽默当“情绪润滑剂”,以乐观作“心灵保鲜膜”,实则是在构建抵御焦虑的精神免疫系统。
真正的长寿之道,不在于对抗岁月的流逝,而在于让每个当下都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4】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释义:
不要过多地去关注世事的变幻与人心的虚伪,任由风雨变幻,我依旧自由自在地生活,度过人生的每一个春秋。
这句话告诉我们,外界的是非纷扰如同网络上的垃圾信息,若一味接收只会污染心灵。
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边界理论”与此不谋而合——就像给手机安装防火墙,我们需要建立心灵的过滤机制。
对无关紧要的蜚短流长设置“免打扰”模式,对恶意中伤启动“屏蔽模式”,把精力聚焦在真正有价值的人和事上。
龚廷贤用“逍遥”二字破解了长寿密码:
不是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而是建立内在稳定的精神锚点。
现代神经科学发现,当人处于“心流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这种天然镇痛剂能使寿命延长7-10年。
专注当下、享受过程的生命状态,本身就是最强的长寿药。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32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