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临证“三观”结合辨证更精准
2025
04-23

临证“三观”结合辨证更精准

临证思维,是中医的灵魂。我的临床思维模式是宏观、中观、微观三结合模式。

宏观原则

处理好古今关系

今人用古方,需要继承古人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临床上服用了西药后再来看中医的患者越来越多,有的证型和临床表现,已与古人总结的证型有别,如糖尿病,临床上不应拘泥于古人的“三消”辨证思路。可以借鉴现代医学,但不能丢弃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优势,但在鉴别诊断、适宜病种、治疗危急重症方面的局限不能忽视。在辨证论治中,我们需要借助现代化诊疗技术和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中西医学需要结合,但必须优势整合,在临床协作与汇通。

中观辨证

处理好病证关系

有证有病,当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上既有中医之证,又有西医之病,既服西药治疗,又想用中药提高疗效。对于这类患者,我的辨证思路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情况或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或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或先用中药后用西药,或先用西药后用中药;或中西药并用,或择期而用中药或西药。

有证无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有些患者仅有中医之证,没有西医之病。虽然有一系列症候群,甚感难受,但西医诊断为无病。对于这类患者,西医没有很好的对策。亚健康状态的特点就是有证无病,其临床表现是多方面、多系统、多脏器的功能紊乱,并无器质性损害,归属西医的临床早期、疾病早期、高危人群范畴。这类疾病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强项。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纠正其各个系统的功能紊乱,可使这类人群从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

有病无证,采用中医整体治疗。西医有诊断,患者无症状,针对这种有病无证的临床现象,我的辨证思路是中医整体治疗。临床上常见的无证可辨的病很多,如无明显症状体征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隐匿性糖尿病,以及部分肥胖病、“三高”、脑动脉硬化、脂肪肝、高尿酸等,其特征是患者无自觉症状,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对此类患者采用整体综合治疗,包括中药、心理、运动治疗,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可以截断、阻止甚至逆转疾病的发展,以至痊愈。

无证无病,采用调理预防。未病先调,防患于未然,临床可因人、因地、因时服药调理。如流感、肝炎、非典流行期间的预防性服药,可根据个体体质类型的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予以纠偏调理。

微观辨证

据证的复杂性灵活应对

辨证之首,注意主症。辨证之首,首先是抓主症,因为主症是辨证的要点、治疗的重心。抓主症应从几方面着手。一是主症多在问讯患者何处不适时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既是患者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常见疾病的主要问题,如胃痛、头痛;二是在证中找主症,如患者反映心烦、入睡难、早醒、睡不实、梦多,显然失眠是其主症;三是患者不知道什么是主症,医者要多费心思,尽量找出主症与主因。

辨证之性,注意兼症。辨证,既要辨病位,又要辨病性。辨别疾病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而辨证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质。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之,谓之虚寒。当然,辨疾病之性,也可辨舌苔和脉象。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有主症与兼症病性不一致或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医者仔细琢磨,既要主兼分明,真伪分明,又要辨清病位与病性。

辨证中证,注意联系。辨证之中,多见证中有证。如胃肠不适的患者,既有寒凝气滞型胃脘痛,又有肾阳虚之五更泻。一为新病,一为久病;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一在上腹,一在下腹;一以温散,一以温补。故选方既选良附丸主治胃痛,又选四神丸兼顾泄泻。待胃脘痛愈,又需在主选四神丸的基础上合理中汤治疗五更泻。故辨证之中,一定要注意证中之证。只有掌握好两个证型、两个症候群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

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所谓证外之证,是指临床表现中有两个系统以上的疾病证候群。如内科证候、妇科证候、五官科证候同时并存。其辨证原则是在先治某一系统疾病的证候时,一定要兼顾其他疾病的证候,尤其是在主辨证候与兼顾证候病性不一致或相反时,更要注意其错杂、繁杂的特点。如胃脘为虚寒、肠道为湿热、咽喉为实火,在多证并存、证外有证的情况下,一定要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辨静态之证,注意守法。静态之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表现为恒态时期,或为气虚,或为血寒,或为肝经湿热,此期病位、病性已定,一旦辨证准确,疗效若佳,可守法守方。

辨动态之证,注意灵活。动态之证,是指经过治疗后临床表现出现了新变化。如湿热带下,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带量减少,带色由黄变白,带质由稠变稀,带味已轻,瘙痒已除,说明湿热病邪已轻。此时是效不更方,守方守法,继续按肝经湿热巩固治疗,还是根据现有的带白、质稀症状,按脾虚带下论治,改用健脾利湿之剂。如何定夺,要靠医生的经验,行方圆智,胆大心细,临证需灵活掌握。

辨无证之证,注意隐症。临床有无证可辨之证。如乙肝无症状的“小三阳”“大三阳”,糖尿病无症状但检测血糖偏高,B超提示的无自觉症状的结石、积水等早期阶段,因其无证可辨,皆属无证之证。临床要根据个体的病史、体质、个性,结合临床经验,借助现代各种理化检验手段,寻找蛛丝马迹,找到隐症所在。

辨错杂之证,注意调平。慢性胃炎,临证每见寒热错杂证候,既见胃脘痞满、喜温喜按之虚寒象,又有口干、口苦、苔黄腻之热象,或见口腔溃疡,或见大便偏干。对此寒热错杂之证,笔者多选半夏泻心汤,温清并用,以平衡胃腑调节功能。临证用之,疗效满意。同样,治疗虚实错杂、升降错杂之证,总以平调为要。

辨有效之证,注意病程。对于药后有效的患者,要注意其服药疗程。如感冒、暑热之证,病程短,疗程亦应短,多服药1~3剂而愈,不必继服。对于慢性患病者,临证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调,使渐治渐佳。可1日1剂,亦可隔日1剂,或连服2剂停1天,亦可1周服2剂。

辨无效之证,注意审查。药后无效的患者,临证要细心审查。属于辨证用药无差误者,多系病程长、邪气未被制服,应坚持原方,不要轻易改方,否则越改越乱。而对于辨证用药不妥者,应细审其因,当机立断,及时纠正。

辨先效后不效之证,注意演变。临床有先服数剂疗效很好,再服则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药应变而未变之故,当责之于医。如胃脘痞满中的寒热错杂证型,应用半夏泻心汤后,黄苔已退,口苦已止,表明热象已除,虚寒证成为主要矛盾,而继服半夏泻心汤,其药性偏寒,故而不效。当改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四君子汤即可。第二种可能是患者自身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影响所致,医者当帮助患者查找原因,指导患者服药,并注意服药期间的调理方法。

辨药后加重之证,注意审因。对于服药后病情加重的患者,除考虑用药失当外,还应考虑药性与病情相争较剧而出现病情加重之象。临证必须区别对待,慎重而定。用药失当者,要及时更方。药病相争者,在服药前就应告知患者。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者,要查找其因,或减少服药剂量,或改变服药时间,或增减方中药物,或停药观察。总之要认真对待,不可粗枝大叶。(杨俏田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