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锡亮炙法医案》之直接炙
整理:心@静
直接炙就是将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达到70度左右。此法分为两种:有痕炙、无痕炙。
一、 有痕炙(重直接炙、化脓炙)
1.古代直接炙:
⑴艾柱大于枣核,一两次炙成,令发炙疮,致皮焦肉烂。
⑵大多在三伏天,炙背部俞穴,大炷烧灼,致令成疮,称为打脓炙。
⑶炙疮化脓,多属无菌性,只要溃疡面不弥漫扩大,就可以连续施炙。
⑷继发性感染:化脓过多,溃疡不断发展,脓色由淡白稀薄,变成黄绿色的脓液,或疼痛流血且有臭味。可以用敷料保护,以防继发感染和摩擦。
⑸适应证: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高血压、动脉硬化、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萎、遗精、早泄、缩阳症、妇科、癌症等顽固性病。
2.现代炙——小艾炷炙(麦粒炙):
⑴操作技巧:
①先选合适体位并精准穴位且用记号笔作个记号,再用75%酒精消毒。
②艾绒做成麦粒大小放置穴位点燃。
③前几壮燃至大半,知热即可手指压灭或快速捏起。
④待炙数次,皮肤有了耐热性,一热即过,还有传感现象。
⑵炙位变化:
初炙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以后就在结痂处施炙。如有分泌物继续施炙;如果痂皮脱落,用艾艾灰敷上。
⑶小艾炷(麦粒炙)特点:
烧灼轻,痛苦小——费时短,一次8至10分钟——冒烟少——治病多——适用未病先防,养生保健,延缓衰老——花费少。
二、无痕炙(轻直接炙、非化脓炙)
1、操作过程:
①取艾炷在穴位上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
②每穴一般炙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水泡。
③若起大水泡,用消毒针穿破放水,若需连续施炙,可在原处再炙,每次可多炙几穴,才能有收获。
三、关于直接炙法烧伤程度及现象:
1、第一度烧伤(充血期):
温度40—45度之热力,炙后发红发热,一瞬即过,此为轻度。
2、第二度烧伤(水疱期):
温度约50度之热力,炙后发热发痛,经久不消或起水疱,此为中度。
3、第三度烧伤(焦化黑色期):
真皮烧伤,温度60至70度热力,炙后烧黑,结痂或化脓,此为重度。
四、关于炙疮愈合后的组织变化:
停炙后三四周——炙疮脱痂——赤褐色创面——缩小变成白瘢。
五、施炙的分量及疗程
1、一艾炷为一壮,每次少则三、五壮,多则数十、数百壮。
2、若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一日只炙一两次就结束。
3、若是慢性病,三、五、七日炙一次,炙一个月、三个月乃至一年以上。
4、保健炙则每周两次即可。
5、一般前三天每日炙一次,以后隔日炙一次。
6、直接炙以麦粒大小这宜
7、普通成人每穴灸五、七、九壮。
赫万山瘢痕炙
1、用绿豆大小的艾绒放置于穴位上,用线香点燃。
2、被炙者喊疼时,立即用手压灭,依次进行。待神经末梢时烧焦时,患者就只能感到热而不会疼了。
3、即使是保健炙也要炙上七壮,七壮之后局部达到二度或三度以上烫伤。
4、大结痂后患者多吃生葱、生蒜、生辣椒、吃羊肉,海鲜让结痂处渗出白色物。
5、局部有这个疮伤后,机体就调动了全身力量来修复这个疮伤,那么机体的免疫力就提高了。
《瘢痕炙》
——李志明
第一章 瘢痕炙的概述
一、 什么叫瘢痕炙
瘢痕炙又称化脓炙,是直接炙的一种。根据病情的不同选不同的穴位,用大蒜涂在选定的穴位上,燃艾施炙,并促使炙处化脓(化脓过程大概40天)故叫化脓炙。炙后伤面愈合后留下瘢痕,故又叫瘢痕炙。
二、 瘢痕炙的历史与现状:
远古时代——先秦时代帛书《经脉》和《五十二病方》——晋代皇甫谧《针炙大成》——……
三、 瘢痕炙的特点
1、疗效较满意:
能根治各医院不能治的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肝脾肿大及脉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
2、经济:
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和节省治疗时间。
3、使用方便:
仅用艾绒、大蒜、清水膏药或胶布、棉球就能治病。
四、瘢痕炙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瘢痕炙适应症:
对一些慢性病疗效显著,如喘息、肺痨、胃脘痛、痞块、发育不良、癫痫、阳萎、痹症、脉管炎……
2、禁忌症:
⑴一般体质衰弱者及老年人、小孩应慎用
⑵吐血过多的肺痨症和内脏实质病症,不能施瘢痕炙。
⑶颜面有碍美观之穴不宜施炙。
⑷眼、心脏附近及睾丸、阴部均列为禁炙区。
⑸醉酒之后、大劳大肌、大饱之时暂不宜施炙。
⑹雾、雪、雷、雨之日也不宜施炙。
四、 瘢痕炙的收效期
1、对一般的痛经或胃脘痛可能收获快。
2、慢性病症,大部分病症须到秋冬及明春才能应验。
3、有些患者体质过差、或病重,尚须连炙两三年。
4、重慢性病症,第一年炙后如未见效,应连续再炙,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六、瘢痕炙的治疗原理:
1、温热期:
⑴在施炙的穴位上点燃艾绒
⑵当燃烧了2/5时,患者局部及附近组织有一种温热感觉
2、灼痛期:
⑴继续施炙,当艾绒燃烧了3/5或4/5时,局部皮肤由温热感变为轻微的灼痛感
⑵此时将艾炷拿起,皮肤红润潮湿
3、化脓期:
⑴继续施炙,局部皮肤呈黄褐色,周围有环状白色皱纹或小水泡。
⑵继续施炙,皮肤出现褐色焦痂
⑶炙后7至15天开始化脓,成为炙疮。化脓由焦痂边沿开始,脓液显黄绿色或淡黄色。
4、瘢痕期:
⑴炙疮于炙后35至45天愈合
⑵愈合后留永久瘢痕
★瘢痕炙实例:
⑴大椎:能调理阴阳之气,以达扶正除邪之功。故大椎穴为瘢痕炙常用炙。
⑵膻中:为气会之穴,能调理一切气机失常,加气海更助调气之功。
⑶中脘:胃之募穴(又称腑会中脘),能温中调和诸腑之病。
⑷足三里+绝骨:对高血压效果显著,对血管也有一定的扩张作用,减少中风的发生。
第二章 瘢痕炙的操作技术
一、施炙的原料
1、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2、陶弘景《名医别录》云: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
3、选优良艾作炙料,有“南方三月三日采艾,北方五月五日采艾”之说。
4、《本草备要》记载:艾叶苦平,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艾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血热为病者禁用。
5、瘢痕炙用艾要求选陈旧的细艾绒,要求比一般艾绒要细且绒毛要长,陈艾绒热力易透且瞬间燃尽;而新艾火力强,对皮肤的灼痛感较为剧烈。
二、艾绒的制法和保存:
1、将艾叶晒于日光下,待充分干燥后用石臼反复捶捣,筛去尘灰,取其灰白柔软如绵的纤维。
2、艾绒的保存非常重要,将制好的细艾绒放入干燥箱中密闭,防止潮湿生霉。
三、艾炷的大小及制法
1、艾炷的大小关系到炙的刺激量大小
2、艾炷的大小是根据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和施炙的部位确定。
3、制艾炷法:手掌搓捻法和艾炷器制艾法。
四、施炙的壮数
1、施炙的壮数是根据病症、年龄、施炙的部位确定的。
2、经验方法:头颈部及四肢每次3至5壮;胸背部每次3至9壮;腹部每次3至9壮为宜。
五、 施炙的季节和顺序
1、一年四季均可施炙,但夏季天热,血管流畅,大多裸胸臂或穿单衣,施炙较方便。故慢性痛夏季施炙为宜。
2、施炙的顺序,一般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3、古人有“阴雪雷雨天禁炙”之说。
六、 施炙的体位
施炙时患者的体位,以达到取穴正确、体位舒适、操作便利为好。记住取穴的体位和施炙的体位要求前后一致,不然穴位会偏移。艾炙体位常见的有:
1、坐位:适用背部的大椎、风门、肺俞、膏肓俞……
2、俯卧位:脐下可放一小枕头,适用肝俞、脾俞、痞根、肾俞、腰俞……
3、仰卧位:适用中脘、气海、关元、章门、足三里……
4、侧卧位:适用足三里、绝骨……
七、 炙前的准备
1、炙前应备物品:
艾炷、瓷盆、清水膏100张或胶布一块、消毒纱布2至3块、消毒棉棒、大蒜、线香、牙签、酒精、碘酒……
2、患者准备:
3、术前准备:
先洗手、向病人请清施炙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八、 操作过程
1、点穴法:
⑴取穴要精准,穴位定好后,用指甲掐个十字印或用笔画个记号。
⑵取穴的体位和施炙的体位务必一致。
2、减痛处理法:
⑴局部麻醉法:
用2%的盐酸普鲁卡因,注射在应施炙的穴位皮内,使局部呈丘疹状,每次注射0.3毫升。
⑵双手拍击减痛法:
此法是在艾火燃到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时,患者局部稍感灼痛时,术者用双手掌面,在炙穴四周处,轮回地轻轻拍打,以减少疼痛。
⑶涂蒜汁固定艾炷法:
用刀片轻轻刮大蒜取少量蒜汁涂于穴位处,借此固定艾炷,再点燃施炙。
⑷换艾炷法:
用镊子持湿棉球先将炙处余灰及粘附物濡湿,再用干纱布、干棉球或干棉花棒将余灰擦拭干净施炙下一艾炷。
⑸炙疮保护法:
当施炙完毕后,将炙处用棉球擦拭干净,用火柴将清水膏烤熔,熔时将膏药展开,紧贴炙处。
清水膏是用广丹120克至180克,麻油500毫升熬成。
九、炙后调护:
1、炙疮调理:
⑴换膏药法
在不化脓期间,无须换帖膏药。炙后6至7日可检查炙疮是否化脓。若化脓可根据脓液的多少,每日换膏药1至2次。
换膏药的方法:用消毒棉拭去炙疮的脓液,再用75%酒精在炙疮处消毒,当疮面干净后贴膏药。
⑵辅助炙疮化脓法:
发物辅助化脓:炙后十天内吃鸡肉、羊肉、鱼或豆腐等发物。化脓后则禁食发物及姜等刺激性食物。
用艾卷炙辅助化脓:炙后十天若不化脓,每日施炙1至2次,连炙2至3天即可化脓。
贴清水膏辅助化脓:清水膏有促使化脓。
2、炙后调养法:
炙后一般要多休息,避免作重体力劳动。
注意避免炙疮面摩擦和受压,发痒时不能搔抓。
在化脓期间不要吃发物,如鱼、蟹、虾、鸡肉、羊肉,及生姜、酒、辣椒之类刺激性食物,以免炙疮发痒。
在化脓期间禁行房事。不要游泳,擦浴时不要伤及施炙处。
十、施炙的注意事项
1、施炙前:
术者要正确诊断,辩证选穴;问清患者有无晕针,避免晕炙;时间上以食后一小时为宜。
2、施炙时:
术者要集中精力操作,并用漫谈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施炙的灼痛。
炙完一穴后休息10分钟再炙第二穴。
发现患者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晕炙症壮应立即停炙。
晕炙处理办法:患者仰卧,头放低休息片刻;若症壮不减,再刺人中、少商、合谷、足三里;或饮温茶。
配穴施炙,每次炙穴不要太多,一般每次2至5穴为宜。
施炙室空气要流通,温暖,以施炙时受凉伤风。
雾雪雷雨之日不宜施炙
患者体位要舒适,不必紧张;若有轻微灼痛时,体位不能乱动,手不能搔摸。
3、施炙后:
炙后休息半小时;换膏药时,可用赤皮葱或薄荷泡水将脓汁洗净,或用生理盐水洗净后再换贴膏药。
【清水膏】
1、药物组成:香油500毫升、广丹120克至180克。
2、制作方法:将香油放在铁锅内,用火加热至油滴入水成珠,下沉至底为准,将油锅离火放广丹,搅匀而成。再将此膏药用竹棒摊在油纸,即为清水膏或叫炙疮膏。
3、使用方法:炙后,用火柴燃着将膏药烤熔,贴炙疮上。
第三章 瘢痕炙常用穴
一、督脉常用穴
1、命门:
功用:培元补肾,强肾固精
主治:癫痫,腰痛,痛经,阳萎,遗精。
方例:与关元气海配方治疗阳萎、遗精。
2、筋缩:
功用:祛风除痰,和舒筋。
主治:癫痫,胃脘痛
方例:与巨阙、膏肓俞配方治疗癫痫。
3、灵台:
功用:炙治喘不得卧者,火到便愈。
主治:伤风感冒,喘息久咳。
方例:与肺俞、膻中配方治疗喘息。
4、神道:
功用:养心安神,平喘祛痰。
主治:癫痫,气喘,久咳,健忘,中风。
方例:与膏肓俞,巨阙配方治疗癫痫。
5、身柱:
功用:强身健脑,平喘祛痰。
主治:虚劳,咳喘,癫痫。
方例:与膏肓,巨阙配方治疗癫痫。
6、大椎:
功用:调阳益气,健脑安神。
主治:癫痫,五劳七伤,咳嗽,喘息,寒热,疟疾,痞块。
方例:与足三里、膏肓俞、中脘配方作为保健;与肺俞、膻中配方治疗喘息;与痞根、中脘配方治疗痞块。
7、后顶:
功用:通经祛风,安神定志。
主治:癫痫,头风,眩晕。
方例:与身柱,巨阙配方治疗癫痫。
8、百会:
功用: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主治:癫痫,健忘,中风,头痛,目眩。
方例:与身柱、巨阙、膏肓俞配方汉癫痫。
9、前顶:
功用:开窍醒脑,祛风止痛。
主治:癫痫,中风。
方例:与身柱,膏肓俞、巨阙配方治疗癫痫。
10、囱会:
功用:清利头目,安神安志。
主治:中风、小儿惊痫,头痛,头晕,鼻衄。
方例:与大椎、中脘配方治疗癫痫;与百会、关元治中风。
二、任脉常用穴:
1、天突:
功用:通痰导气,利喉开音。
主治:哮喘、咳嗽、暴喘、喉中鸣、咯脓血。
方例:与大椎、风门配穴汉哮喘。
2、华盖:
功用:养肺平喘,通经止痛。
主治:哮喘,咳嗽,胸胁痛。
方例:与大椎,风门配方治喘息。
3、膻中:
功用:调气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哮喘、气短、咳嗽、噎膈,胸痛。
方例:与大椎、肺俞喘息。
4、巨阙:
功用:清心化痰,调气宁神。
主治:癫痫、健忘、吞酸、反胃,胃脘痛。
方例:与大椎、膏肓俞配方治癫痫。
5、中脘:
功用:健脾养胃,培中化化痰。
主治:胃脘痛、痞块、痛经、纳差、恶心、呕吐、痰喘、肺痨。
方例:与大椎、痞根治痞块;与大椎、肺俞治痰喘;与大椎、膏肓俞治肺痨。
6、建里:
功用:建中和胃,活血止痛。
主治:恶心、呕吐、纳差、胃脘痛,腹水。
方例:与大椎、膏肓俞治疗水肿。
7、气海:
功用:调理气机,补养肾水。
主治:肾不纳气作喘,胃脘痛,痛经,经闭,腰痛,阳萎,早泄,五脏虚损。
方例:与大椎,肺俞治肾不纳气作喘。
8、关元:
功用:补肾固本,调气回阳。
主治:虚劳损伤、阳萎、遗精、痛经、咳喘、痞块。
方例:与大椎治喘息;与肾俞治阳萎、遗精;与脾俞治痛经。
9、中极:
功用:补肾培元、清热利湿。
主治:痛经、经闭、血崩、尿频、疝气。
方例:与脾俞治血崩或痛经。
三、足太阳膀光经常用穴
1、大杼:
功用:活血止痛,舒筋养骨。
主治:伤风、咳嗽、喘息、项背痛。
主例:与膏肓俞、天突治喘息。
2、风门:
功用:祛风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感冒、咳嗽、喘息、项背痛。
方例:与大椎、天突治外感咳嗽或喘息。
3、肺俞:
功用:宣肺理气,养肺平喘。
主治:喘息、咳嗽、肺痨、吐血、骨蒸、盗汗。
方例:与大椎、膻中治喘息;与膏肓俞、大椎、中脘治肺痨。
4、膈俞:
功用:宽胸利膈、活血化瘀。
主治:肺痨、吐血、咳逆、骨蒸、自汗、盗汗、噎膈、反胃、纳差、脱骨疽。
主例:与大椎、膏肓俞、胆俞、中脘治肺痨;与胆俞治痨瘵,喘息,赢瘦。
5、肝俞:
功用:疏肝利胆,活血化瘀。
主治:积聚痞块、黄疸、胸胁痛、鼻衄、吐血、癫痫、经闭。
方例:与大椎、膏肓俞、中脘治痞块;与关元治痛经、经闭。
6、胆俞:
功用:清热利胆,理气和胃。
主治:骨蒸劳热,黄疸、口苦,胸胁胀满。
方例:与大椎、膏肓、中脘治肺痨;与膈俞治痨瘵,喘息,虚弱,赢瘦。
7、脾俞:
功用:健脾利湿,理气养血。
主治:痞块、腹胀、脾胃虚弱、黄疸,胃脘痛,腹泻,经闭。
方例:与大椎、肺俞、天突治喘息;与气海治痛经、经闭。
8、胃俞:
功用:健胃调中,消食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腹泻、反胃、呕吐、纳差。
主例:与大椎、中脘治胃脘痛。
9、三焦俞:
功用:调气消积、利湿除水。
主治:脏腑积块,水谷不化,下痢、腹胀、肠鸣。
方例:与大椎、章门治痞块。
10、肾俞:
功用:补肾固本、聪耳明目。
主治:肾虚、腰痛、作喘、阳萎、早泄、目昏、耳鸣。
方例:与大椎、中脘治肾虚作喘及发育不育;与关元治阳萎,早泄。
11、膏肓俞:
功用:养阴理肺,防病健身。
主治:痨瘵、发育不良、侏儒症、喘咳、遗精、脾胃虚弱。
方例:与足三里为保健炙;与大椎、气海治侏儒症;与大椎、膻中治疗喘息。
四、其他常用穴:
1、天枢:
功用:疏调肠腑、理气消滞。
主治:腹胀、泻泄、水肿、带下、经闭。
方例:与脾俞、大椎治慢性泄泻。
2、章门:
功用:疏调肝气,健脾化积。
主治:积聚、痞块、腹胀、腹痛、纳差、腹泻。
方例:与大椎、膏肓治痞块。
3、曲池:
功用:祛风解表、清热利湿。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痹症、目疾、及作为保健炙。
方例:与大椎预防眼病;与足三里治半身不遂。
4、足三里:
功用:健中和胃、调养气血。
主治:中风、胃脘痛、痞块、癫狂、便秘、腰腿酸痛及保健炙。
方例:与大椎、膏肓俞作为保健炙;与绝骨预防中风;与大椎、中脘治胃脘痛;单炙足三里保健益寿。
5、悬钟:
功能:补髓益精,舒筋止痛。
主治:预防中风、中风偏枯,腰痛。
方例:与足三里配可治高血压中风,治疗淋巴结核。
五、经外奇穴:
1、喘息:
功用:祛风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哮喘。
方例:与风门、肺俞、膻中配治喘息。
2、四花:
功用:补肺养阴,滋补肾水。
方例:配大椎、膻中治肺痨。
3、痞根:
功用:行气活血,化瘀消痞。
方例:与大椎、章门治痞块、肝脾肿大症。
4、腰眼:
功用:补阴养肺,活血止痛。
方例:与大椎、中脘治肺痨。
5、食仓:
功用:养胃和中,活血化瘀。
方例:与中脘治胃脘痛;与痞根治痞块。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584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