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筋针,始于偶然、成于坚守、兴于理论!
2025
11-23

筋针,始于偶然、成于坚守、兴于理论!

     在针灸界,如果说有什么疗法能以“无痛、速效”而闻名,同时又因其颠覆传统“得气”观念而引发深思,那么刘农虞教授研发的“筋针”就是其中之一。它并非横空出世的天才设想,而是一场始于偶然、成于坚守、兴于理论的“中医经典逆袭”。今天,让我们一同见证“筋针”,看它如何解密经典而焕发新生。

一、 缘起:一次偶然的海外诊疗经历

时间回到2001年,刘农虞教授在墨西哥讲学期间,接手了一位被晚期淋巴癌剧痛折磨的患者。当时情况棘手,常规止痛药已失效。出于安全考虑,刘教授采用了最安全的 “皮下平刺” 加电针的方法。

令人意外的是,这次尝试取得了一定的镇痛效果。回国后,他将此法广泛应用于常见的颈肩腰腿痛患者,效果同样理想。

一个巨大的问号由此产生: 这种不追求酸、麻、胀、重等“得气”感,仅皮下平刺就能止痛的针法,为何如此有效?

二、 困局:被忽视的“宝藏”技术

刘教授并非此法的首创者。他查阅文献发现,早在1977年至1998年间,李平、郭佳土、张学文等医生已有零星的“皮下针治痛”的临床报道,共计不过9篇。这些报道共同描绘了该针法的特点:使用不锈钢毫针、痛点附近进针、皮下平刺、无得气感、见效快、效果佳。

然而,这块“璞玉”被埋没了20多年。究其根源,在于当时针灸界普遍信奉“得气”是取效的前提,这种“无得气而效佳”的现象,因无法用当时的主流理论解释,被视为异类,最终沉寂。

这触动了刘农虞教授更深层的思考: 一个临床有效的针法,却因无法解释而被忽视。难道中医理论过时了吗?当“西方干针”试图剥离针灸理论而独存其术时,中医的根又在哪里?

三、 破局:回归经典的“寻根”之旅

面对困境,刘教授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回归中医经典,从源头寻找答案。

他发现,皮下针“以痛为输”的核心原则,并非无本之木,它正源自《黄帝内经》的 《灵枢 经筋》篇。他系统梳理了这篇几乎被边缘化的经典,重新阐明了经筋的循行、生理、病候,以及“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核心治则。

由此,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研究,疗效显著,构建了以经筋理论为核心的完整自洽的筋病诊疗体系,并于2016年出版了《筋针疗法》专著,其标志着“筋针”从此不再是单纯的“皮下针”技术,而是一个有经典背书、有理论指导临床的独立疗法。

四、 立论:构建筋针的“理论大厦”

在《筋针疗法》中,刘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学术观点,使筋针从“术”升华为“道”。

1. 正名“得气”与“气至”:“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采用一般手法后,医者手下和患者局部产生的经气感应,简称针感;而“气至”是在得气基础上采用特殊手法后机体产生的经气效应。 得气分营卫之气感应,刺激营气产生酸麻胀重等的经气感应,而刺激卫气则产生游巷针感的经气感应;气至,激活营气的主要表现为脉势变化的经气效应,强调切脉验证,而激活卫气则呈现速效的经气效应,以效验证。

2. 提出“筋脉系统”假说:他大胆地将经络系统一分为二:禀受营气的“脉络系统” (运行气血)和禀受卫气的“筋皮系统” (主管运动护卫)。经脉与经筋是并列关系,而非从属。因此,筋病当从“筋皮系统”论治。进一步提出了“调气分营卫”的创新学术观点。

3. 完善疼痛病机:在传统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外,增加了 “筋急则痛” ,精准命中筋病的核心病机。

4. 阐明作用机理:筋针是“调卫针法”。卫气充盈于筋皮,卫气困郁则筋病,筋针通过调卫即可柔筋止痛。

五、 拓展:从“治痛”到“治百病”的跨越

理论的突破,使筋针的适应症得到了跨越式的拓展:

· 筋性腔病与窍病:经筋深入体腔、五官,其病变可导致内脏功能紊乱和五官病症。提出筋性腔病与筋性窍病概念,将筋针应用于内脏及五官病症。

· 五体合病,以筋为先:提出“以筋为中心的五体辨痹思维模式”,认为筋与骨、肉、皮、脉关系密切,筋针调筋可起到正骨、解肉、润肤、通脉的协同作用。

· 中风偏瘫:利用头部交叉循布的经筋,辅助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

· 术后综合征:视瘢痕为“筋结”,通过松解筋结、调整筋膜治疗术后顽疾。

· 皮肤与感觉异常:作为调卫针法,可调节汗孔开合,治疗皮肤病及感觉异常。

· 跷脉病证:通过调卫,治疗与阴阳跷脉相关的下肢运动障碍及睡眠异常。

· 技术优化:提出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优化进针体验,实现真正无痛进针。

· 未来探索:根据卫气运行规律,推理出时间针法(如百刻针法、建子针法),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结语:筋针给我们的启示

筋针的研发过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门针法的诞生史,更是一个关于坚守中医自信、勇于理论创新的生动案例。它完美诠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的中医发展模式。

它告诉我们,当临床实践与现有理论冲突时,不应轻易否定实践,更不应削足适履地套用异质理论,而应深入挖掘经典宝库,在那里,往往藏着先贤们的智慧。筋针的成功,证明了《内经》等中医经典理论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与临床价值的绝佳证明。

它最终从技术到体系,将一种皮下针刺技术,发展为拥有完整自洽理论体系的 “筋针疗法”,成为能走向国际的“绿色疗法”,为无数畏针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中医人找到了那份源于中国文化根基的自信。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