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内治与外治,注重调整气血、筋骨平衡,缓解症状并减少复发。以下是中医治疗的详细解析:
一、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
病名归属属中医“腰痛”“痹证”“腰腿痛”范畴,与“经筋”“骨痹”相关。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劳损外伤:久坐、负重、跌扑损伤,导致气滞血瘀。
肝肾不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易受外邪侵袭。
气血虚弱: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加重疼痛。
辨证分型
气滞血瘀型:刺痛,活动受限,舌暗有瘀斑。
寒湿痹阻型:冷痛重着,遇寒加重,舌苔白腻。
湿热瘀阻型:灼热胀痛,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
肝肾亏虚型:酸痛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少。
二、中医治疗原则
急性期(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以活血化瘀、祛邪止痛为主。
缓解期(疼痛减轻,功能恢复):以补肝肾、强筋骨、通络为主。
慢性期(反复发作):扶正固本,调和气血,预防复发。
三、中医特色疗法
1. 中药内服
经典方剂
-
气滞血瘀: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或复元活血汤。
寒湿痹阻: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细辛)或甘姜苓术汤。
湿热瘀阻: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加减。
肝肾亏虚:左归丸(补肾阴)或右归丸(补肾阳),配合壮腰健肾丸。
中成药腰痛宁胶囊、大活络丹、仙灵骨葆胶囊等(需辨证使用)。
2. 针灸疗法
选穴原则:以膀胱经、胆经穴位为主,配合局部阿是穴。
常用穴位:
-
腰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环跳、阳陵泉、昆仑、悬钟。
辨证加减:寒湿加灸命门、腰阳关;血瘀加刺血委中;肝肾虚加太溪、三阴交。
针法:电针、温针灸、浮针等,可配合红外线照射。
3. 推拿正骨
适应症:慢性期或急性期缓解后(需排除禁忌症如骨折、肿瘤)。
手法:① 放松肌肉:滚法、按揉法松解腰背部肌肉。② 调整关节:腰椎旋转复位法、牵引抖法减轻椎间盘压力。③ 点穴通络:点按肾俞、环跳、承山等穴位。
禁忌:急性期水肿严重、马尾神经受压者禁止重手法!
4. 外治法
中药外敷:活血止痛散(乳香、没药、川乌、草乌研末,黄酒调敷)或贴敷膏药(消痛贴、麝香壮骨膏)。
拔罐:走罐或留罐于膀胱经、督脉,祛除寒湿瘀滞。
艾灸:温灸肾俞、命门、腰阳关,适合寒湿或虚证。
中药熏蒸:桂枝、艾叶、红花等煎煮后熏蒸腰部,促进血液循环。
5. 功能锻炼
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负重,可做踝泵运动。
恢复期:
-
五点支撑法:仰卧屈膝,抬臀挺腰,增强腰背肌。
小燕飞:俯卧,头胸和双腿同时抬起,维持5秒。
倒走:平衡腰椎受力(需在安全环境下进行)。
禁忌动作:避免久坐、弯腰搬重物、剧烈扭转。
四、日常调护与预防
生活习惯
避免久坐久站,每1小时活动腰部。
睡硬板床,腰部垫薄枕保持生理曲度。
注意腰部保暖,尤其夏季避免空调直吹。
饮食调理
肝肾亏虚者:多食黑豆、核桃、枸杞、杜仲煲汤。
血瘀者:饮用三七粉(1-3g/日)或山楂红糖水。
忌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螃蟹),以免加重寒湿。
情绪管理长期疼痛易导致肝气郁结,可配合疏肝理气中药(如柴胡疏肝散)或练习八段锦、太极拳。
五、注意事项
禁忌症:
马尾神经受压(如大小便失禁)需立即手术,不可拖延!
严重骨质疏松、腰椎结核或肿瘤患者慎用推拿、正骨。
疗程:中医治疗需坚持2-3个月,配合功能锻炼巩固疗效。
中西医结合:急性期可短期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或结合牵引、理疗等现代医学手段。
总结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强调整体调理与个性化方案,通过内外兼治改善局部循环、修复受损组织,但需严格辨证分型,避免盲目用药或暴力推拿。对于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神经损伤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春季大优惠:免费赠送面诊、舌诊、手诊课件;领取方式: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Sam”老师,备注“面诊舌诊手诊课件”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54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