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十)——桂枝汤
2025
11-21

伤寒论(十)——桂枝汤

桂枝汤作为经方第一方,很多人卡在 “汉制剂量不会用”“药材处理不对”“煮法搞错没效果” 上。其实历代金方家早已考证出剂量换算方法,张仲景的煮法技巧、药材搭配也藏着 “阴阳平衡” 的底层逻辑 —— 桂枝为阳、白芍为阴,剂量相等对应人体动脉静脉等长,这才是桂枝汤能调和营卫的核心。本文结合陆九芝等金方家的考证,拆解桂枝汤的现代剂量、煮法、药材处理,帮你真正实操落地。

一、汉制剂量换算:金方家考证结果,现代抓药不用慌

汉朝的 “两”“升” 和现代度量衡完全不同,直接照搬原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去药房,要么被拒绝,要么煮出来的药辣到没法喝。多亏陆九芝等金方家的考证,我们才有了明确的现代换算标准。

1. 核心考证依据:陆九芝的传承

  • 陆九芝是清代著名金方家,其外曾祖父王濮庄(嘉庆年间名医)耗费心血,结合汉朝古董度量器具考证出:汉制 1 两≈现代 6 钱,汉制 3 两≈现代 2.3 钱(约 7 克);
  • 同期金方家傅清祖(侠医,弟子陈世夺著《皇帝外经》)也印证了这一换算,说明金方家对剂量的考证高度一致。

2. 现代实操剂量(不用精准到 0.1 钱,取近似值)

  • 桂枝:汉制 3 两→现代 3 钱(约 10 克),不用纠结 2.3 钱,药房抓 3 钱即可(后续煮法、服法会中和剂量差异);
  • 白芍:汉制 3 两→现代 3 钱(约 10 克),与桂枝剂量相等,保持阴阳平衡;
  • 炙甘草:汉制 2 两→现代 2 钱(约 6-7 克);
  • 生姜:汉制 3 两→现代 2-3 片(约 5 克),千万别抓 3 两(会辣到难以下咽),生姜的作用是辅助发汗,几片即可;
  • 大枣:汉制 12 枚→现代 6-12 枚(根据大小调整),关键是 “打扁”(不用劈柴刀劈,用手或勺子压扁,让果肉外露即可)。

3. 关键提醒:别做 “龟毛” 的人

  • 不用精准到 0.1 钱,比如 2.3 钱开 3 钱、12 枚大枣用 8 枚,只要比例大致相当,就不影响药效;
  • 药房不会接受 “2.3 钱” 这种精确到小数点的剂量,实际抓药以 “钱” 或 “克” 为单位,取近似值即可。

二、煮法与药材处理:汉朝 “微火” 是滚火,温服 + 喝稀饭助药力

张仲景写的 “微火煮”“温服一升”,不是我们理解的 “小火慢炖”“喝一升汤药”,结合汉朝的生活条件(没有瓦斯,靠生火煮药),实际操作有讲究:

1. 煮法技巧:汉朝 “微火” 实际是 “滚火”

  • 原文 “微火取三升,去滓”:汉朝没有精准控火的工具,生火后很难维持 “微火”(火太小会灭),实际是 “大火煮沸后,保持滚火状态”;
  • 现代操作:6 碗水(约 1200 毫升)放入药材,大火煮沸后,转小火保持滚沸,煮至剩 2 碗水(约 400 毫升),15-20 分钟即可,不用煮得太浓稠;
  • 核心:保留药力的 “气”,才能解表发汗,小火慢炖会让药变稠,失去解表作用。

2. 服法:温服 + 喝稀饭,助药力发挥

  • 温服:煮好后放至 “不烫嘴”(温热状态)再喝,别趁热喝(会烫破嘴唇),也别放凉喝(影响药力);
  • 剂量:“先服一升”,汉朝的 “一升” 不是现代的 1 升,根据金方家考证,是 “六勺松药挑出五勺” 的量,现代对应约 200 毫升(1 碗),先喝 1 碗;
  • 助药力:喝完汤药后,喝一碗温热的稀饭(小米粥、白粥均可),能帮助药力发散,让发汗更顺畅。

3. 药材处理:细节决定药效

  • 生姜:切片(方便药力析出),不用多,2-3 片即可(多了会辣,反而影响服用);
  • 大枣:打扁(不用劈碎,用手或勺子压扁,让果肉外露),因为大枣皮较硬,打扁后煮药时药力能更好释放。

三、桂枝汤的阴阳核心:桂枝为阳、白芍为阴,剂量相等藏玄机

桂枝汤能调和营卫、平衡阴阳,核心是 “桂枝” 和 “白芍” 的搭配,这背后藏着《神农本草经》的理论和人体生理规律:

1. 药材的阴阳属性(依据《神农本草经》)

  • 桂枝:阳药。味道辛、甘,“辛甘发散为阳”,能打开毛孔、驱散风邪(对应太阳中风的表证),作用于人体的 “阳脉”(动脉);
  • 白芍:阴药。味道酸、苦,“酸苦涌泻为阴”,能收敛营阴、防止汗出过多(对应太阳中风的 “汗自出”),作用于人体的 “阴脉”(静脉);
  • 炙甘草、生姜、大枣:辅助调和阴阳,炙甘草甘温补中,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表,大枣甘温助白芍养阴。

2. 剂量相等的原因:动脉静脉等长

  • 人体的动脉和静脉长度是相等的(常识判断:血液循环闭合,动脉静脉必然等长),对应阴阳平衡的需求,所以桂枝和白芍的剂量必须相等(汉制都是三两,现代都是 3 钱);
  • 加减逻辑:阳虚时(比如怕冷更明显、脉更浮弱),加重桂枝的量;阴虚时(比如汗出更多、脉更沉小),加重白芍的量,通过调整阴阳药材的比例,适配不同症状。

3. 延伸:桂枝汤加减的核心逻辑

  • 桂枝加桂汤:加重桂枝剂量,增强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更重的情况;
  • 桂枝加芍药汤:加重白芍剂量,增强养阴收敛的作用,适用于阴虚更重的情况;
  • 不管怎么加减,都离不开 “阴阳平衡” 的核心,这也是桂枝汤能成为 “经方之首” 的原因 —— 加减灵活,适配各种阴阳失衡的场景。

总结:桂枝汤现代实操 3 个关键,照做就有效

  • 剂量:汉制三两≈现代 3 钱,生姜 2-3 片、大枣 6-12 枚(打扁),不用精准到小数点;
  • 煮法:6 碗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煮至 2 碗,温服 1 碗,喝稀饭助药力;
  • 逻辑:桂枝阳、白芍阴,剂量相等对应动脉静脉等长,阳虚加桂枝、阴虚加白芍。
  •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