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作为内家拳的筑基秘术,盘龙功承载着宋明武术与道家养生的融合智慧,在当代武学传承中仍闪耀着实用价值。
功法渊源:岳武穆秘术与八卦门的传承脉络
盘龙功并非凭空而来的臆造之术,其源流可追溯至宋代。
据门内秘谱记载,此功原称 ‘意气功’,为岳武穆幼年在汤阴大佛寺从慈慧禅师所学。这位精忠报国的名将得此术后,不仅体质强健,更将内气运行之法融入枪法,成就了 ‘枪挑小梁王’ 的传奇。
后世辗转流传中,这套功法被八卦门先贤发现,结合道家内丹术的 ‘三田合一’ 理论与本门走转特点,最终定型为 ‘盘龙功’,成为八卦掌体系中 ‘内修筋骨、外练拳技’ 的核心筑基法。
许多拳友常将盘龙功与董海川先师所创八卦掌混为一谈,实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清咸丰年间,董海川在江南游历时得道家 ‘转天尊’ 修炼法启示,创编八卦掌雏形 ‘转掌’,其核心是通过绕圆走转实现 ‘攻防招术与导引吐纳的融合’。
而盘龙功作为八卦门内修秘术,更侧重于内丹筑基,讲究 ‘会阴穴与百会穴一气相连,中与脐内丹田相合’ 的三角气脉循环,这与董海川体系中的走圈练法形成 ‘内炼’ 与 ‘外练’ 的互补。
李子鸣等第三代传人曾强调,八卦掌的技击威力需以盘龙功的内劲为根基,二者如同 ‘龙身与龙鳞’ 的关系。
这套功法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其 ‘武医相合’ 的独特体系。
由于修炼时意念需贯注人体六十四穴,习练者自然通晓经络走向,这使得八卦门历代传人多兼通点穴术与中医理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核心练法:桩功筑基与走圈运化的内外合一
盘龙功的修炼体系看似繁复,实则可归纳为 ‘桩功筑基 — 走圈运化 — 劲法生成’ 三个递进层次。其中龙形桩作为入门根基,蕴含着 ‘提、托、沉、坠’ 四字要诀的深意,需花费三年五载才能得其真髓。
龙形桩的起势看似简单:
两脚与肩同宽,双膝微屈,双手环抱于胸前如抱太极。
但真正的关键在于 ‘身如盘龙’ 的意象导引 —— 脊椎要如游龙般节节贯通,尾闾如神龙摆尾般微微下沉,而头顶百会穴则似龙首昂扬,形成上下对拉的张力。
我师父常说:’桩功不是站死桩,而是要站出 ‘ 龙眠浅滩 ‘ 的蓄势待发之意。’
此时配合 ‘提肛托腹’ 的要领,会阴穴会产生轻微的收缩感,如同海底轮被轻轻提起,这正是道家所说的 ‘海底穴悬吊’ 之境。
内气调控的 ‘四字要诀’ 需在长期练习中逐步体认。
‘提’ 是指吸气时意念引气上升,从会阴沿督脉至百会;’托’ 则是气沉丹田时微微保持上托之力,避免气虚下陷;’沉’ 要求呼气时内气如瀑布般沉降至涌泉;’坠’ 则强调周身重量自然下坠,与地面形成反作用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四者并非孤立动作,而应如 ‘钟锤在丹田内自然摆动’,形成循环无断的内气轨迹。我曾在一次集训中因刻意追求 ‘沉坠’ 导致憋气头晕,师父纠正说:’真劲应如顺水行舟,而非逆水撑船,用意不用力才是要诀。’
当桩功达到 ‘气感充盈’ 的阶段后,便需配合八卦门特有的走圈练法进行深化。
八卦掌的走圈又称 ‘趟泥步’,要求 ‘脚平起平落,与地平行,离地而行’,如同在泥泞中行走却不沾泥水。初学者应从直径约 3 米的圆圈开始,每圈走 12 步,熟练后逐渐减少至 8 步,但圈径始终保持不变。迈步时需注意 ‘里脚直迈,外脚里合’,配合身腰的拧转形成 ‘步正身斜’ 的姿态,这种螺旋运动能最大程度激发带脉气血运行。
走圈与桩功的结合暗藏玄机。
当我在圈上行走时,师父要求保持 ‘提托沉坠’ 的内气状态,将桩功的静态内劲转化为动态流转。左转身时意念气沉左丹田,右转身时气沉右丹田,形成 ‘腰为轴、圈为轨’ 的能量循环。
清代拳谱记载这种练法能实现 ‘劲达四梢’,即气至指端、趾端、发端、牙端,我在十年修炼中体会到,当内气真正贯通时,指尖会有麻胀感,如同握着无形的气流。
关隘释义:破除障碍的修炼智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习武之路如同攀山,每个阶段都有需要突破的关隘。
盘龙功的修炼中,’僵劲’、’气滞’、’气浮’ 是最常见的三道门槛,破解之道蕴含着传统武术 ‘松中求紧,柔中蓄刚’ 的辩证智慧。
僵劲多出现于初学阶段,表现为刻意发力导致的肌肉紧张。
不少拳友站桩时追求 ‘沉肩坠肘’,却因过度用力使肩头僵硬如石。我早年曾因此导致两肩酸胀,甚至影响睡眠。师父教我 ‘虚腋松腕’ 之法:腋下要如 ‘夹纸待落’ 般留有余地,腕部要松开如 ‘鸿沟架桥’,让内气能顺畅通过。
关键在于理解 ‘松不是懈怠,紧不是僵硬’—— 就像龙形桩中,看似放松的躯体实则暗藏 ‘顶头悬’ 的向上张力,这种 ‘外松内紧’ 的状态才是发力的源泉。化解僵劲的验方是多练 ‘钟锤荡气’:想象丹田内有一钟锤随呼吸摆动,带动四肢自然运动,三个月后僵劲自除。
修炼至中期易遇气滞之症,表现为内气运行阻滞,重则出现局部刺痛。这往往是由于走圈时 ‘步不合身,身不随步’ 所致。
八卦门强调 ‘步为车,身为轮’,趟泥步的摆扣转换必须与腰部拧转协调一致。
我曾因急于求成加大步幅,导致气机在胯部淤堵。纠正之法是回归基础:缩小圈径,放慢速度,确保每一步都符合 ‘脚直步弯’ 的规范,同时配合 ‘胯气圈’ 意念 —— 想象内气在胯部形成直径约 1 米的圆环,逐步带动气血周流全身。传统上还主张 ‘武医结合’,按揉环跳、委中诸穴辅助通经,这正是盘龙功 ‘六十四穴皆通’ 的特色应用。
最易被忽视的关隘是气浮,表现为呼吸浅促,内气无法下沉丹田。这在年轻习武者中尤为常见,多因追求发力效果而忽略 ‘腹式呼吸’ 的根基。
纠正之法有二:
一是 ‘意守丹田’,吸气时想着气从鼻腔沉入肚脐下方,呼气时从丹田扩散至四肢;
二是 ‘会阴悬吊’,通过放松会阴穴并配合提肛动作,建立 ‘海底轮’ 与丹田的气脉连接。
我常以 ‘数息法’ 辅助:每走一圈默数呼吸次数,逐步达到 ‘一呼一吸走两步’ 的匀缓状态,三个月后便能体会到 ‘气沉丹田’ 的踏实感。
形神共养:传统武术的当代价值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盘龙功这类传统内功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技击的基础,更是现代人对抗焦虑、修复身体的良方。
我身边有位 IT 从业者通过三年桩功练习,成功改善了颈椎劳损,这印证了古籍中 ‘此功具有极强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特殊功效’ 的记载。
从武学角度看,盘龙功培养的 ‘螺旋劲’ 是八卦掌技击的核心。这种由内而外的劲力通过走圈不断强化,能使掌法在交手中产生 ‘引进落空’ 的效果。但更珍贵的是其 ‘形神共养’ 的修炼理念 —— 桩功时的专注能平静心绪,走圈时的规律运动能调和气血,这种身心同修的模式,恰是应对现代生活压力的有效途径。
修炼盘龙功十年,我最大的感悟是:传统武术从不玄虚。
所谓 ‘龙形’ 不过是对脊椎灵活的形象比喻,’气脉’ 实则是神经肌肉的协调反应。但古人用 ‘盘龙’、’游丝’ 这些诗意的意象,将复杂的生理感受转化为可操作的修炼体系,这正是中华武学的智慧所在。如今每次站桩,我仍能体会到新的细微变化,这或许就是师父所说的 ‘拳无止境,功无尽头’。
对于现代人而言,不必追求 ‘八步腾空’ 的绝技,只需每天坚持十分钟龙形桩与简易走圈,便能收获身心的改善。当我们的身体重新找回 ‘提托沉坠’ 的韵律,当脚步在圆圈中寻得平衡,或许就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武学智慧与内心宁静。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46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