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独立守神站桩功:从入门到精通,解锁养生与技击的终极奥秘!
2025
10-27

独立守神站桩功:从入门到精通,解锁养生与技击的终极奥秘!

独立守神之站意拳桩功,强调在相对静止中实现精神与形体的双重放松,以此培育正确的基本间架。日常生活中,人们因习惯而形成的肌肉伸缩与胸部用力(横膈肌紧绷),虽对生产活动有益,却与养生及技击之道相悖。要扭转这一状况,独立守神——站桩,便成为了一条有效途径。

站桩之初,需在精神松静集中的基础上,达成形体的深度放松,并同步构建合理的间架结构,此即“敛神听微雨”与松静自然之要义。似坐非坐、似展非展等意念,旨在诱导胸腹部放松;其他意念,亦皆围绕去除拙力、放松形体而设。明了此理,方能不拘泥于形式,真正领悟站桩之精髓。然一味放松易致间架松散,反失站桩之本意,故站桩时还需头顶项竖、身正体端,确保各部位均按要领正确执行。

为强身健体,站桩之初,首要解决的是双肩与胸部的放松,以及人体各部位间架结构的合理构建,并逐渐将此养成习惯。改造生理,乃独立守神之深入阶段,仍以站桩为基石。在明了“松”之真谛后,便应步入“紧”之训练。然多数习者易混淆紧与僵之界限,或误以为此训练有害无益,或从未涉足,更有甚者因片面追求松而不敢有丝毫发紧。不少习者为使下肢放松而直立双腿,实则违背了站桩原则,使下肢“断劲儿”,此乃不可取之举。

改造生理,需攻克两大难关:一是矫正脊柱弯曲,二是实现整体联结放长,即在“松”之基础上调整“紧”。脊柱作为人体中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体运动多赖脊柱带动,浑元力亦主要源于此。自然界中,脊椎动物之脊柱皆平直后绷,人类婴幼儿时期亦如此。改造生理,即“返婴寻天籁”,首要在于使脊柱放长。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脊柱逐渐形成S形,此状态与婴儿时期大相径庭,常年负重者尤甚。此后天状态虽利于负重,却失去了弹性。故矫正脊柱曲线,方能真正回归先天婴儿状态,具备获得整体力之基础条件。

矫正脊柱弯曲与拉拔脊柱之重要,武林前辈已有所觉察与体悟,然其认识尚显模糊,练功效率亦不高。如“含胸拔背”、“顶头悬”、“尾闾下沉”等拳诀,虽对拉伸脊柱有一定效果,却未尽其妙。传统形意、八卦两家拳派之要领与目标最为显著,其中李振清之“九诀图”、肖海波之“中指拨刚十二柔”及郭云深之“身如背锅婴孩似”等先辈心得,尤为独到。解铁夫先辈之“龟背鹤身”要求,亦为至要之论。芗翁则更明确地提出“腰脊骨垂线成”,将矫正脊柱S型弯曲之核心功法公之于世。明了此理,习者方能领悟“头如线牵”、“气拉车”、“尾闾中正”及“胸窝含蓄”等意念及要领之把握与练用目的。

第二大难关,在于整体联结放长。脊柱放长之对拉之势,自然带动腰背肌与胸腹肌之放长,加之肩撑肘横与双膝撑拔等各部位要求,整体放长之势遂成。习者明了此两大目的后,便不难理解“头顶天、脚踩地”与“怀中之球涨大”等意念之效果与目的,站桩时亦不会胡思乱想,而是不断用意念返视自身各部位,及时纠正间架与意念之误。此等训练,远比单纯放松要紧得多。一些介绍站桩之文章亦过分强调舒适。然舒适非目的,乃为得力之手段。欲得力,则不能憋气、身僵,此方为不违背舒适之原则。若全身皆松,三窝(胸窝、腋窝、膝窝)放松尚易掌握;然进行整体联结放长训练时,三窝则不易放松,且极易发僵,术语称之为“残余拙力”,此乃产生反作用力之源,既不舒适亦不得力。舒适得力,乃相对于举石锁、拍树砸砖、插砂及习套路等而言。武林中,一些拳种亦声称以桩为基,然多以拼体力、耐力为目的,如他派站马步桩时,尚需在腿上、头上及肩上放置盛满水之碗。此类功法无不使皮肉受损、耗神伤元、气喘吁吁,既不舒适亦无法练就自然之力。

把握阴阳,乃根据先辈习武练功经验,整体联结放长为修炼中最重要亦最困难之阶段。初遇此阶段,极易憋气,若一味盲修苦练,只会贻害无穷。故只能在心静气平之前提下慢慢体会,然此又延长了练功时间。王芗斋先生教授弟子时,对此阶段极为忧虑,既要考虑学者进度,又要兼顾其健身目的。他释疑明理、不厌其烦,并常让弟子们在自己身上逐一体认。凭借丰富实践,芗斋先生终总结出“把握阴阳”之功法。此功法以古中医学《素问篇》之理论为依据,将人体分为两部分:胸腹及四肢内侧为阴;腰背及四肢外侧为阳。把握阴阳,即令整体做到阴松阳紧。具体练法上,以养生桩为基,先矫正脊柱,身如背锅,胸腹后靠,如贴在后背上;头顶项竖,尾闾下沉;十指撑开,食指前指;肩撑肘横,收胯敛臀(用手摸臀部,能感觉到肌肉明显收缩);足趾抓地,足心含空;双膝撑拔。此桩内在要求为:脊柱绷紧形成上下争拉之势;上肢好似以肘为支点固定在空中,食指前伸与身体后靠形成对拉之势;下肢以膝为支点,足下踩与胯后坐形成对拉之势。初习此桩时,需注意放松,意念返视自身,使胸腹彻底放松,而腰脊连成一个整体,全面拉伸放长。上肢撑抱成圆,下肢对拉后应将身体重心置于两前脚掌,但后脚跟不离地。试力等功法亦遵循此原则。切记,拉长需在放松之前提下进行,尤其是三窝之放松更应如此。

改变用力习惯之第二步,乃“老牛筋”之训练。老牛筋乃现在深得真传之术语,即原传功法之易筋功夫。提及易筋,或有人联想起被习武者视为正宗之意拳三层道理与练功方法,然此实乃后人假托郭云深之名而造。然遍查古今拳谱,无不是抽象设喻之玄谈或套路招法之编排。尤其是一些所谓名家真传理论,多是依附佛门、道家之照搬之言,与拳学风马牛不相及。托名郭老之三种境界,亦是受了道家之影响。然易骨、易筋、易髓之论,却是拳学之至要之论,只是应先易筋。如不易筋,则无法易骨,更无法易髓。真传功法应是先易筋,方能进一步易骨。“老牛筋”之训练,必须有放松与阴松阳紧之基础。若急功近利,则欲速而不达。其练法为在阴松阳紧之基础上,加上双肘尖滚压之要领,把上肢与躯干各部筋腱挑起。在敛臀之基础上胯根横开,脚趾碾地下踩,膝前顶并向上提拔,如此便使腹背肌肉均处于拉伸状态。功深之后,脊柱与肩、肘、腕、胯、踝各关节亦产生争拉。习此“老牛筋”功法,最难解决者乃三窝之放松。随着修炼之进展,习者会逐渐明白,功夫越深入,三窝越难放松,且懂得胸膈肌发僵之根本原因是憋气。故解决呼吸问题,乃修炼中不可回避之重大课题。

松,乃拳学之最高境界,然并非指站桩入门时之全松状态。自把握阴阳阶段始,松紧之含义便与初练时大不相同。把握阴阳须做到腰背全面放长,实际是紧,越紧拉的量越大,效果愈佳。然同时必须使胸腹肌肉全部放松,只有胸腹松,方能使腰背紧。而常人往往一松俱松、一紧俱紧,此乃必须由站桩入手开始修炼之主要原因。习套路时,因动作变化,很难做到松中求紧、紧中求松。故那些终日研讨套路之人,不会有什么浑元力,老师之说与教,亦只是凭猜测、纸上谈兵而已。即使站桩,若未得要领,也只是徒具空形或误入歧途。随着站桩之松紧活动(在把握松紧之同时,周身各部可意念作膨胀收缩运动)与动作起伏之进退转换,胸腹腰背之肌肉会感到强劲鼓荡,甚至感到与大气摩擦。此乃改造生理变化,是肌肉、内脏与呼吸互相作用之整体运动,体现在全身整体之放长、收缩,此方为真正的肌肉若一。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