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症疼痛(中医称“蛇丹愈后痛”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英文缩写PHN)是许多患者的“噩梦”——其疼痛程度常被形容为“如刀割、似电击、像烧灼”,甚至超过分娩阵痛,尤其在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更为顽固,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中医在治疗此病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中医从“毒邪残留、经络瘀阻、气血亏虚”的角度切入,现梳理如下:1.余毒未净:临床若急性期治疗不及时(如仅用抗病毒药未兼顾止痛)、体质虚弱(老年人多见),或早期过用苦寒药损伤正气,会导致病毒对神经节的损伤持续,残留的“热毒”深伏于经络,不断刺激神经末梢。2.经络瘀阻: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局部形成瘀血,表现为刺痛、固定不移。3.气血亏虚:久病耗气伤血(尤其老年人本身气血不足),或早期清热药过度损伤阳气,导致“不荣则痛”(神经失养,轻微刺激也放大疼痛)。由此可见后遗症期的疼痛是“毒、瘀、虚”三者交织的结果——既有残留毒邪的“火”,又有气血瘀滞的“瘀”,还有正气不足的“虚”,因此单纯止痛(如西药普瑞巴林)往往只能暂时缓解,难以断根。中医核心治法:解毒通络、活血止痛、扶正固本。根据患者体质和疼痛特点,分为以下常见证型及对应方药:1.余毒未清,瘀血阻络(常见于急性期后1-3个月内),症状:疼痛剧烈如针刺、烧灼感,局部皮肤触碰更痛(“痛觉过敏”),可能伴口干口苦、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涩。治法:清热解毒 + 活血化瘀 + 通络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2.若气血两虚,络脉失养(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后),症状:疼痛隐隐、绵绵不休,遇劳累或受凉加重,局部皮肤发凉或麻木,伴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 + 柔肝缓急 + 通络止痛。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补虚通络经典组合)。3.若高龄、多种基础病、病史长“本虚标实” 之证,即身体极度虚弱(本虚)与瘀血、寒湿等病邪顽固存在(标实)并存。中医对此病的治疗绝非简单止痛,而是基于“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通过综合手段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疏通经络。因此,治疗思路必须从 “温阳益气+活血破瘀+搜风通络” 入手,而非单纯清热或止痛。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我曾治一八十多高龄带状疱疹后遗症女患者,左胸肋下病史八年余,伴有多种基础病,身体状况一直不佳,曾行西医阻断术治疗,疼痛好转,但一直末痊愈,近两年膏药、喷药维持,但只收获心理安慰,苔白,厚,舌下静脉曲张,脉沉弱。此患者绝非简单的“热毒”,之前的治疗(包括阻断术和各类膏药、喷剂)只攻了“实”的一面,或者药性寒凉伤了阳气,而忽略了患者极其虚弱的身体根本。这就好比一条因动力不足而冰封的河流(阳虚寒凝),只去凿冰(化瘀)效果有限,必须同时注入阳光和动力(温阳补气),才能让河水彻底流通。针对这种复杂情况,治疗必须攻补兼施,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原则,切忌使用大量寒凉药物。治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破瘀通络。我方拟补阳还五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虫类药加减。配合艾灸:在疼痛区域(阿是穴)和关元、气海、足三里等强壮要穴进行温和艾灸,每次15-20分钟。中药外敷:用温通活血的药粉(川芎、丹参、桂枝、花椒粉等)用黄酒或温水调匀后外敷,切忌使用寒凉性的膏药。经过一个月的内外兼治,疼痛消失。总之:带状疱疹后遗症疼痛虽剧烈,但并非“无解”——中医通过“解毒(清除余毒)+ 通络(疏通瘀阻经络)+ 活血(改善气血运行)+ 扶正(增强正气)”的综合疗法,从内服中药、外治针灸到生活调理多管齐下,能有效缓解甚至消除疼痛。关键在于早干预(后遗症出现后尽早治疗)、辨证精准(根据体质调整方案)、坚持调理(至少2-4周为一疗程)。若正在经历此类疼痛,建议尽早就诊中医皮肤科或疼痛科,制定个性化方案,告别“痛不欲生”的日子!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93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