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和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指南指出应对近视分级管理,科学矫治,除改善用眼环境、定期检查、配戴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外,还明确了配戴角膜塑形镜减缓近视进展的作用,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按医嘱进行验配。
目前角膜塑形镜镜片设计主要有两种:一是VST(vision shaping treatment)设计;另一种CRT(corneal refractive technology)设计。今天主要聊聊CRT镜片设计。
CRT镜片主要有三个参数:分别是基弧(base curve,BC)、反转区深度(return zone depth,RZD)和着陆角(landing zone angle,LZA)。
基弧区宽度固定为6mm,反转区宽度固定为1mm,镜片总直径10-12mm可调,双矢高镜片目前最高矢高差可达130um。
镜片基弧(BC)区通过改变角膜曲率使近视减轻,该区域应位于瞳孔中央。基弧大小主要取决于角膜曲率及近视降幅,与改善中心定位及配适状态关系不大。每0.1mm基弧变化,镜片整体矢高变化7um左右。
反转区是控制中心定位的主要手段,反转区深度(RZD)每改变一档,镜片整体矢高变化25um,同时决定顶点泪液间隙。反转区在1mm宽度范围由一个S曲线连接基弧区与着陆区,其形态与镜片降度及角膜曲率有关。
降度越高,更平的基弧与角膜顶点弧度差距就越大,镜片在6mm处离角膜越远,需要更高的RZD连接着陆区;相同角膜直径下,角膜曲率越陡,角膜自身矢高变化本身就更大,同样需要更高的RZD。
水平方向的RZD决定了治疗区域的大小,RZD过低会产生角膜顶点接触及镜片偏心,RZD过深会导致中央治疗区面积过小,压平不足。
着陆区与弯曲的角膜表面相切,着陆角每改变1°,镜片整体矢高约改变15um,主要作用是调整镜片边翘,参与改变镜片配适,影响镜片整体矢高,其与周边角膜的切向关系可减少镜片嵌顿。理想的边翘宽0.4mm左右,保证充足的泪液交换。
下面我们看一下镜片矢高对泪液分布的影响:理想中心定位,角膜和镜片后边面一定要有充盈量,360°着陆环控制镜片稳定在角膜中心位置。
矢高过度基本表现为镜片后表面离角膜顶点充盈量过高,这个位置泪液会超过20um,荧光动态染色,中央区域不是很黑,会有淡淡荧光充盈。而在周边基本还能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完整的着陆。
矢高不足,镜片整体矢高不够的情况下,后表面和角膜顶点会产生机械性接触,从而造成角膜上皮浅层缺损。中央泪液充盈量不够10um,镜片周边没有办法做好封闭的非常好的着陆,镜片飘起来,镜片下有荧光逃逸。
常见于常规设计球面镜片匹配在顺规角膜上,当水平方向达到理想矢高配适时,竖直方向矢高不足,没有充分着陆在角膜上,边缘形成翘起的状态。矢高不足时,镜片顶点和角膜顶点接触,顶点受力,破坏了周边承重,镜片偏位,一般上偏或者侧上偏。
弦长8mm处矢高差超过30μm时,说明球面设计的常规镜片着陆区与角膜间的间隙较大,会“漏水”。此时,镜片与角膜不能形成密闭效果,就无法形成流体力学的塑形效果。而镜片为了获得“密闭”的流体力学塑形效果,会在角膜上移位,寻找能封闭镜片边缘“不漏水”的位置,造成镜片偏位。这种情况需要用双矢高设计塑形镜验配。当手动测量矢高差时,不是选择水平(180°)颞侧4mm和垂直(90°)下方4mm测量,而是选择最平坦子午线方向和最陡峭子午线方向4mm位置测量。
若角膜散光在1.5D以上且范围较大,在选择双RZD镜片的基础上,一般选择双LZA设计,保证垂直方向更好的配适状态。
由于CRT镜片采用切线设计,不易产生镜片嵌顿,其直径可以选择比VST设计更大一些,从而达到更好的中心定位,增加镜片稳定性。一般根据角膜直径(白到白)选择镜片直径。
角膜直径(WTW)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381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