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28 期作者 / 1赵政2储成志3李艳1皖南医学院2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3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编辑 / 赵馨 ⊙ 校对 / 段瑞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李济仁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传承人,是当代新安医学代表医家。他提出“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的新安医学发展十六字方针,尤其强调中医临床是中医药传承几千年的灵魂所在。他在痹证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其治痹专著《痹证通论》备受业界好评。痹证也称痹病,多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类疾患,由于病程长、治愈率低、致残率高,有“不死癌症”之称,西医目前尚无根治良药。李教授认为藤类药用于此病优势明显,每每用之,屡获良效。笔者有幸跟随李教授侍诊抄方,获益良多,现将李老使用藤类药治疗痹经验总结如下。
1藤类药治疗痹证源流:
李济仁教授认为藤类药外形盘根错节,缠绕蔓延,犹如人之经络纵横全身,故可用于痹证治疗,符合中医学取类比象、以形治形的观点。研究证明藤类药有促进周围血液循环、抗炎、消肿镇痛的功效。古代医著涉及藤类药治疗痹证论述甚多,如《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者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概括了藤类药形质特点是治疗痹证的基础。
《本草求真》记载:“藤类象筋,故抽掣病由筋生者,必为之用。”明确论述藤类药可治筋病。《本草纲目》云:“风邪深入骨骱,非用蔓藤类之品搜剔不克为功。”强调藤类药有搜剔络中风邪,善于通络的特点。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学说,认为“辛散横行入络”“络以辛为泄”,制定以辛通络的治疗法则。藤类药以辛味居多,可散在表之邪而祛风除湿,可通在络之瘀而活血止痛。李教授阅览历代经典,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经验,认为藤类药在痹证治疗中大有可为。
2藤类药治疗痹证体会:
李济仁教授亦认为痹证属疑难杂症,病邪阻络是致病关键,临证时当围绕“解决现有症状,减缓或阻止病势向坏发展”这一主线。他熟识经典,重视临床,深得“张一帖内科”真传,临证用药精准。他指出虽然藤类药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的作用,但并不意味随意使用即有效果,临证时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方可凸显良效。
2.1立足络病,全程用药:“络病”思想起始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仲景,完善于叶氏。李教授推崇叶氏“久病入络”观点,并据此自创治痹效方“清络饮”,且已获专利。他指出痹证发病原因无外乎内外两端,外因为风寒湿热之邪外侵,内因为正气虚损,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机体受邪由浅及深、内外相合,痹证乃发。筋骨、关节、肌肉之酸楚、麻木、肿胀、变形等是痹证之象,络脉受邪为痹证之本,临证之时须把握好病程阶段,藤类药可适用于痹证各个时期:痹证初期,感邪表浅,以藤类药辛散之性可祛在表风寒湿邪,如青风藤、海风藤;痹证中期,感邪较深,借藤类药蔓延之性可搜络中伏邪,如雷公藤;痹证后期,久病体虚不耐攻伐,部分藤类药入肝肾二经,既可祛邪,亦可滋补,如鸡血藤。痹证日久感邪较深,草木之品效用有限,非虫类药攻窜之性不可搜其邪。先生遍览医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治疗痹证时虫类药须与藤类药配合方可相得益彰。
如:地龙、水蛭性寒,泄热力强,常配伍忍冬藤、络石藤用于治疗热痹;土鳖虫长于活血消癥,常配伍鸡血藤、活血藤用于痹久瘀血阻络之痛有定处;蕲蛇偏温且走窜力强,配伍海风藤用于痹痛属寒湿阻络者。李教授还指出虫藤皆可入络,然程度范围有别:虫类药入络部位偏于里,攻专力猛,性善走窜但不能持久;藤类药入络较虫药而言部位偏于表,但善走经守络且内外皆入,范围较广。
虫藤相配意义有三:①虫类药借藤类药纵横交错,蔓延攀升之性,搜邪范围扩大而药尽其用;②藤类药得虫类药攻窜之性相助可直达病所,舒筋活络之功尤甚;③虫类药多有毒性,易耗损人体正气,藤类药形如网格密布,可延缓分散虫类药之毒,使祛邪不伤正。
2.2寒热为纲,辨证用药:李济仁教授认为痹证的寒、热状态贯穿病程始终,提出从“寒热理论”入手辨治痹证,执简驭繁,疗效甚著。李教授将痹证分为寒热两类,根据兼邪不同,又细化为偏风、偏湿及单纯寒、热等型。海风藤、鸡血藤偏温,实际运用时多配伍祛风散寒,温经通脉的威灵仙、桂枝、乌头、附子、干姜等;络石藤、忍冬藤、雷公藤偏寒,实际运用时多配伍清热力较强的金银花、黄柏、牡丹皮等;清风藤、活血藤性平,寒热均可运用。
疼痛多为痹证患者急待解决的痛苦,但类型及程度各异,先生利用不同藤类药特有偏性,有针对性进行治疗:青风藤、海风藤善祛络中之风,用于风寒痹之游走性疼痛;忍冬藤、络石藤善祛络中热毒,用于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鸡血藤善补血,活血藤善活血,用于关节疼痛属血虚血瘀者,李教授常以二者合用,剂量比例为1∶1,同为15g或20g用量。“以毒攻毒”是中医疗法特色之一,李教授秉承张一帖内科“辨证准,用药猛”思想,善用有毒药物治疗疑难杂症。例如雷公藤止痛效果较好,但毒性大。李教授认为其缓解肌肉疼痛比较明显,但不宜久服,当中病即止。
为取得佳效,他常根据痹痛的部位配伍引经药:如上肢疼痛加片姜黄、桂枝;下肢疼痛加独活、怀牛膝;腰背疼痛加续断、杜仲、狗脊;骨节疼痛加威灵仙、补骨脂等。藤类药多具辛散之性,易耗气血,李教授常以黄芪、当归扶助正气,深得新安医学“固本培元”之精髓。
2.3参考节律,择时用药:痹证患者症状表现以筋骨关节屈伸不利及肌肉酸痛、麻木者居多,与肝脾功能关系密切,先生以藤类药酷似经络的形质特点,参考《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之法,认为藤类药的使用要顺应时间节律,从肝脾二经经气开阖盛衰时辰特点入手,特别是痹证活动期更应紧扣此法。如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昼夜变动节律是上午疼痛发作率较高,下午降至低谷,入夜疼痛发作率逐步增高,下半夜达到昼夜的峰值。由此可见上午和下半夜是痹痛好发时间段。中药效果多在药后2小时达到最好,先生认为须考虑药效发挥最佳时间这个因素而提前给药,即早晨(7点左右)与夜睡前(23点左右)各1次。
脾虚易于生痰,痰浊是导致痹证日久不愈,易于反复的首要因素。李教授治痰,首治生痰之脏,以健脾祛湿、化痰通络为法。巳时(上午9点至11点)为脾经当令之时,脾主运化痰湿的功能在此刻最旺;上午又是阳气升发之时,所以这个时间段服药可借其阴消阳长之势扶正祛邪而增强疗效。肝主藏血,血虚筋脉失养导致筋骨挛急疼痛,丑时(夜间1点至3点)为肝经当令之时,药效在此刻发挥,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夜间阴盛阳衰,机体易受外邪侵犯,因此痹痛多在夜间尤甚,夜卧前给药可及时缓解症状。
宋哲通过观察发现雷公藤于夜间(炎症上升期)给药可更有效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炎症,并能减缓其影像学进展。夜间是肝脏修复最佳时间,研究发现肝脏造血功能在夜间零点至二三点钟最繁忙,这与“人卧则血归于肝”的理论相近,血的推陈出新主要在夜间完成,此刻肝“解毒”功能最强,能更好地代谢药物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
3病案举隅:
患者,女,50岁。2017-11-2诊。主诉:全身关节疼痛13年,加重1年。2004年因流产受寒出现关节怕冷疼痛。刻诊:全身关节疼痛,畏寒明显,肢体沉重,下肢略有水肿,常感疲劳乏力、自汗、盗汗,情绪焦虑,二便调,纳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风寒湿痹,治以散寒除湿、祛风通络。处方:制附子(先煎)9g,制川乌(先煎)9g,制草乌(先煎)9g,炙黄芪30g,当归15g,炒白芍30g,百合30g,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糯稻根30g,萆薢10g,青风藤9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乌梢蛇10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咐患者于早上7时、晚上23时各服药1次。
2017-11-16二诊,药后患者怕冷及疼痛状况改善,自觉疲劳乏力,自汗、盗汗如前。守上方去制川乌、制草乌。加紫河车粉6g、淫羊藿15g、炒白术30g、仙茅15g,炙黄芪增至60g。15剂,服药方法如前。
2017-11-30三诊,药后患者自汗、盗汗状况已无,疼痛及疲劳乏力症状进一步改善。处方:紫河车粉6g,炙黄芪30g,当归15g,仙茅15g,青风藤9g,萆解10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乌梢蛇10g。15剂,服药方法如前。药后症状好转,继用前方加减服药半年余,症状大减,后改为丸剂续服半年。嘱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并配合适当锻炼,一年后电话随访,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全身关节怕冷疼痛,疲劳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故可诊断为寒痹。肢体沉重,下肢略有水肿,可知兼夹湿邪。患者因流产而气血耗伤,风寒湿乘虚而入,经络闭阻不通出现上述证候。本案系风寒湿痹证,以散寒除湿、祛风通络为法。患者关节怕冷疼痛明显,以附子温经散寒,川乌、草乌止痛;风寒湿邪闭阻经络,以青风藤、萆薢祛风除湿通络,青风藤兼能利水,可治下肢水肿;久病易血虚血瘀互见,鸡血藤、活血藤合用,补血不滋腻,活血不伤正;久病及肾,以淫羊藿、仙茅补肾阳、强筋骨、散寒湿;久病入络,以乌梢蛇走窜力专之性引诸药直达病所;久病体虚,疲劳乏力明显,诸祛风湿药损耗正气,以炙黄芪、当归补益气血,固本培元;患者因流产伤及根本,以紫河车粉补气、养血、益精,扶助正气。本案散寒除湿,兼以益气养血,标本兼顾,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此外,遵从既定服药时间,确保肝脾二经经气最旺之时,药效发挥最佳,深谙因时制宜要旨。
4小结: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604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