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二、《经筋针法100讲|从入门到疗愈》——《灵枢·经脉》历史沿革|学习方法
2025
10-05

二、《经筋针法100讲|从入门到疗愈》——《灵枢·经脉》历史沿革|学习方法

今天我想正式开始给大家从《灵枢经》十二经里面讲一下经筋针法到底是讲些什么东西,它是如何将现代解剖、运动解剖学、功能解剖学和古典的经筋针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我们在学习《灵枢经》的这一段内容,今天我们学手太阴肺,就是按照子午流注的循行顺序来讲。我们在学手太阴之前,我要给大家做个概括性的描述,包括怎么样去学《灵枢经》,我们要留给哪些学习的要点。

何氏骨伤的针法包括截脉针、截筋针以及截气针。

那么,截脉针包括刺脉法,就是刺动脉搏动的方法,刺络法,就是刺血了。

截筋针其实就是经筋针法,就是扎筋结(刺筋法)。

截气针的话,这个是九宫对应。

基本上这样子就是我们这个这一套针法的全部的内容,就是用这三个来描述一下。今天我特别讲一下刺脉法跟刺筋法,大家从针灸学的历史渊源来说,这两套系统(脉和筋)在汉代的时候,在汉代初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它们是同时出现的,甚至有部分证据表明刺筋法比刺脉法更早一点。因为针灸最初最初的模型就是哪里痛扎哪里,而且再更原始的模型就是生疮(疡医),我们比如受伤感染之后长那个疮,古人的话就用砭石去割一刀,放出脓血。那么,这个就是针灸最初最初的形态。

那么,它的第二形态的话呢就是哪里痛扎哪里,这个也就是刺筋法要比刺脉法要早,刺脉法是在我们意识到,当我牙齿痛的时候,我的合谷这个脉动点,这个桡动脉会跳动异常。然后,我们把两者做一个联系,才出现了刺脉法。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我总结一下,在刺脉法为阴,刺筋法为阳,它们同时出现,当我们意识到桡动脉的搏动异常跟牙齿痛是有关系的。那么,中间它们之间这条连线上,我们可以摸到很多筋结。那么,在《灵枢经》里面反复出现这个字,它可以说叫结筋,或者叫筋急,急慢的急,或者叫筋结,反正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在动脉搏动处跟病灶之间的阳性反应点,这个就叫筋结。所以说这两个是浑然一体的,不分你我的。所以,为什么我在教大家《灵枢经》的时候,要先教刺脉法,再教刺筋法,就是上面的文字,其实就是《经脉》篇跟《经筋》篇两篇内容,就是这个原因。那么,所以说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两者,这个刺筋法和刺脉法为什么浑然一体呢?很容易理解,我们脉搏搏动的异常跟我们的筋膜有没有关系?你想一想,当你比如说桡动脉,比如说桡侧副韧带,或者是我们的桡尺腱膜,这些筋膜,深筋膜、浅筋膜出现紧张的时候,会不会对我们的动脉产生压力?这时候心脏为了更强,不说心脏,就说外周动脉,为了使这个血液能够充分灌注,它会不会增加这里的压强,对不对?所以,它会在某些点上出现可以触及的脉动,这就是《灵枢经》上反复说我们经脉平时,对平人来说它是浮于分肉之里,分肉,浮于分肉之间,深不可测。但是有病的时候你却能摸得到,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经筋,它的筋膜紧张。那么,我们通过刺筋结缓解了筋膜的紧张,是不是就缓解了这个动脉的异常搏动?那么,按照古典针灸的标准,只要摸脉它跳动是正常的了,那这个病灶一定会有好转。所以,这两个是浑然一体的,互为阴阳,不分你我。那么,也就是为什么我要教大家《灵枢经》刺脉法和刺筋法的原因,就是这样子,这个是做一个背景介绍。

九宫全息对应就是截气法,这个其实不是黄帝针法,也就其实也不是我们正统,怎么说呢,不能说道家吧,因为道家后来也杂了,就是说从周文王、周武王,就黄帝到文王、武王,到孔子这一脉,到庄子这一脉道学传承下来的话,是不包含这部分内容的,传说中是由蚩尤传下来的,这个当然是野史了,无法考证。但是,它的思维体系跟我们刺筋刺脉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九宫全息对应法,就是你说的那个黄帝内针其实就是属于九宫全息对应法的一部分,这个交叉,三焦膜原辨证,这个按照古典针法的说法。还有那个董氏奇穴其实也属于这套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人的经验穴等等,还有这种比如说腹针、舌针、头皮针、足针这种等等等等,这种跟全息对应理论有关的,这种针法其实都不属于正统的古典针法,它是一种旁支。所以,了解这个正本清源。

顺便最后提一下那个标本的问题,标和本我举个例子说,头痛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昆仑穴这里摸到脉动点。那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昆仑是标还是本呢?本(学生答)。说说看,昆仑是标还是本?意见不一致是吧。是本,为什么?因为脉动点才是经脉的起源,所以叫原穴,对吧。所以,这个是一个树干的根,一个树干的干,那么,它的枝叶标就是它的痛点,就是头痛。所以,那个在《灵枢经》里面专门有一个章节,我们其实学针灸学、腧穴学,我们都学过标本。但是,大家可能没有从刺脉法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就不是很懂。但是,这么一讲就明白了,标本其实就指动脉搏动异常跟病灶的一个连线。所以说刺标本就是扎在标本这两个位置上的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针法。那么,这个背景介绍我就讲到这里。

现在,我讲一下怎么样学《灵枢经》?

学《灵枢经》要学两个内容,一个是“脉”,一个是“筋”,就是反正在我们学堂里面就是学这两个内容。

“脉”要学什么?

第一个你要学一个叫经象模型的东西,经象模型是什么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公众号的文章:“经象模型” 丨指尖永恒的温度(上),“经象模型” 丨针灸治疗的底层思维(下)。但是,我最简单的讲一下经象模型是什么,就是你们看一部电影,你如何判断一个人出现的第一个镜头,他是反派还是正派?想象一下。看什么?比如说看漫威的,对不对?你看那个洛基(Loki)一出场(如下图),你看看那个尖嘴猴腮的样子,那个绿色的外套,是吧,尖锐的那种装饰品,对不对?

再看一下雷神出场,圆形的盔甲,金色的头发(如下图),是吧,其实我们为什么会知道他是正派,他是反派?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有个固有的观念,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角色是正派,什么样子是反派,这种固有的观念是从我们看了无数的电影积累出来的,对不对。所以,我们判断一个病它是归属于哪条经的,也是从我们看了很多很多病人,把他们的症状叠加起来就变成一条经它的一个典型症状,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手太阴,它就是一个喘息,一个交手,一个瞀心。所以说这些症状的话呢,就是《灵枢经》里面我们学刺脉篇是动则病的时候,你会看到它举的例子其实很少,就几个症状,对不对。那个阳明胃经的就是脸黑,还会发癫。膀胱经的话就是有什么疟疾,还有哪里痛,就是它举的是个例子。但是,就像我们看那个刚才我描述正派或者反派的那个样貌特征一样,你要通过它这个例子里面和结合你平时看的病人,虚拟出一个模型,这叫做经象模型。

比如说手太阳它这个病的经象模型在《灵枢经》里面举的例子就是你们看那张纸上说的。就是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就是咳嗽这些,就是胸胀、呼吸短促,甚至还有点晕,眼睛看不清楚、瞀着。所以,这个就是经象模型,这是第一点,我们要每条经一定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个就是要学习它的脉动点,比如说足阳明胃经有九个脉动点,这些都是要一个个记下来,这些脉动点都是你针刺治疗和诊断的依据。

第三个就是你要学会转译症状,转译症状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学《经脉》篇里面是动则病也好,所生病也好,它会有很多症状和病名,我们要学会翻译成现代的病名和症状。比如说我们学那个《伤寒论》厥阴病篇里面有气上冲心,就其实翻译成现代病名就是是缺血性心肌病,就是这么一个,就是说你要学会尽可能的靠近,有些人很反对我这个做法。所以说你这样子就玷污了圣人的语言的纯洁性。但其实你不翻译过来,你就不能够切实的理解它,对不对?也许你这个翻译是有局限的,但是会随着你就诊经验和见的病人多,你会慢慢的丰富它的内涵和外延。但是,这是一个开始,我在这里我们学堂教的东西就是一个开始,让大家通过经筋针法对针灸有一个非常脚踏实地的开始。所见即所得,就是这么一个直接。

关于“筋”我们要学什么?

第一个要学一个“结”,所有在《灵枢经》里面说的筋的一个结都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治疗点和诊断点,我就是很奇怪古人不懂得运动解剖学,但是他们归纳那么精要到位,那等我们学到那个结字你就知道了。

就是筋结跟脉症之间的联系,就像我说的我们浅筋膜会造成脉搏的异常。那么,我们经筋里面提到的症状跟经脉里面提到症状是否有关联性?这个很重要,比如说来一个感冒的,他说头痛,那么我们学过伤寒知道头项、项背强,那么学过刺脉法,我们知道摸他的脉会浮,无论是昆仑还是太渊,它会浮,它会跳动异常。那么,学过经筋我们知道,它的背后,它的那个斜方肌浅筋膜紧张,或者是枕下肌群紧张有关。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东西都连在一起,这个是学习的重点。

最后一个,就是这也是我的学术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就是何肌归何筋?大家现在看到的所有的经筋的教材或者市面上的书籍,他们提出比如说手太阴肺经,那么它下面有的肌肉分别是拇展肌、旋前圆肌、肱二头肌、肱肌等等,它依据的是经络,就是宋代以后形成的那个经络图,那个经络循行路线的局部解剖。但是,这个局部解剖是完全不符合运动生理学的,它就不符合肌筋膜链的。所以,在这堂课上,你们学到也许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个,如何把每一个经筋或者每一个身体的组织,甚至包括骨骼归属到相应的经筋,这是我能够提供给大家我觉得比较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这个就是学习的方法。

附:十二经标本以及经脉起止点对照表

注:表中的本脉、标脉出自《灵枢经·卫气》,而经脉起止点出自《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红色字体内容出自《阴阳十一脉灸经》,蓝色字体内容出自《足臂十一脉灸经》。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