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这段内容是中医“运气学说”中**“六气分司”与人体经络的对应关系**,核心是解释:一年中自然界按顺序更迭的六种气候(六气),分别对应人体哪条经络,且无论内伤还是外感,疾病根源都与这六种气的失衡相关: 1. 核心前提:“六气”是内外伤病的总根源 无论是内伤还是外感导致的疾病,本质上都可归结为“六气”(风、热、暑、湿、燥、寒)的失衡。这里的“六气”,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外感之源),也指人体内部对应脏腑经络的能量状态(内伤之源)。 2. 六气分司:一年六步气与人体经络的对应 中医将一年的气候循环分为“六步气”(每步气约60天,对应四季更迭),每步气有主导的“天之气”,并精准对应人体一条核心经络,具体如下: – 初之气(约1月下旬-3月下旬):主导气为“厥阴风木”(即初春的风气,对应五行之木),在人体对应肝之经(足厥阴肝经)。若此阶段风气过盛(外感),或人体肝气郁结(内伤),易引发肝经相关病症,如头痛、目赤、胁肋胀痛。- 二之气(约3月下旬-5月下旬):主导气为“少阴君火”(即春末夏初的温热之气,对应五行之火,“君火”指温和的火能),在人体对应心之经(手少阴心经)。此阶段若温热过盛(外感),或人心火旺盛(内伤,如熬夜、情绪激动),易出现心悸、失眠、口舌生疮等心经病症。- 三之气(约5月下旬-7月下旬):主导气为“少阳相火”(即盛夏的炎热之气,“相火”指更活跃的火能,可理解为“暑热”),在人体对应**三焦之经**(手少阳三焦经)。三焦主“通调水道、运行气机”,此阶段暑热过盛(外感)或三焦气机不畅(内伤),易引发口干、小便黄、皮肤肿痛等问题。- 四之气(约7月下旬-9月下旬):主导气为“太阴湿土”(即夏末秋初的湿热、阴雨之气,对应五行之土),在人体对应脾之经(足太阴脾经)。脾主“运化水湿”,此阶段湿气过盛(外感)或脾虚生湿(内伤,如饮食生冷),易导致腹胀、腹泻、身体沉重等脾经病症。- 五之气(约9月下旬-11月下旬):主导气为“阳明燥金”(即深秋的干燥、凉爽之气,对应五行之金),在人体对应大肠之经(手阳明大肠经)。大肠主“传导糟粕”,此阶段燥气过盛(外感)或大肠津亏(内伤,如饮水不足),易引发便秘、皮肤干燥、咽喉肿痛等问题。- 六之气(约11月下旬-次年1月下旬):主导气为“太阳寒水”(即冬春的寒冷、凝敛之气,对应五行之水),在人体对应膀胱之经(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主“储存排泄尿液”,此阶段寒气过盛(外感)或膀胱虚寒(内伤),易出现尿频、畏寒、关节冷痛等膀胱经病症。 简单来说,这一理论是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落地——通过观察自然界六气的变化,可预判人体对应经络的健康风险;反过来,若某条经络出现不适,也可结合当下的“步气”,判断是外感了天地之气,还是自身脏腑之气失衡。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27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