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
提起糖尿病,很多人首先想到“要控糖、打胰岛素”,但中医看待这个问题却另有视角。
倪海厦先生曾指出:糖尿病的核心症结在于体内“燥热过盛”,就像一口快烧干的锅,急需用水来润一润。
今天就从中医角度,聊聊如何用“清热润燥”的思路调血糖,尤其推荐一个简单的代茶饮方。
一、糖尿病的“燥渴信号”:你的身体在喊“缺水”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有关,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口渴多饮、尿频量多、食欲亢进却体重下降,还常伴随疲劳、口干舌燥。
而在中医眼里,这些症状都是“津液亏虚、内热伤阴”的表现。
《黄帝内经》早就记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即消渴,糖尿病范畴)。”
当体内燥热过盛,就像一团无形的火在燃烧,会不断“蒸发”津液:
津液不足,就会口渴不止、总想喝水(上消);
燥热伤及脾胃,吃得多却无法转化为能量,反而消瘦乏力(中消);
肾阴被灼,导致尿频、夜尿多(下消)。
简单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就像一片干涸的土地,急需“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来浇灌。
二、地骨皮:中医眼中的“润燥高手”
在清热养阴的药材中,地骨皮堪称“性价比之王”。
它是枸杞的根皮,性寒味甘,归肺、肾经,擅长清退虚热、凉血生津,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的“燥热体质”。
现代研究发现,地骨皮含有甜菜碱、枸杞多糖等成分,能帮助调节糖代谢,辅助降低血糖;中医临床也常用它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渴、多尿、舌红少津等症状。
搭配妙用:三味润躁茶,上润下清
单用地骨皮稍显单薄,搭配另外两味药材,效果更全面:
✅ 地骨皮10g(清肾肺虚热,降血糖)
✅ 天花粉10g(清热生津,止渴润燥,古代治消渴的要药)
✅ 麦冬10g(养阴润肺,滋胃生津,缓解口干便秘)
做法:药材洗净,沸水冲泡,焖10分钟后当茶喝,可反复冲泡至无味,适合长期饮用。
三、医案验证:从“喝10杯水仍口渴”到血糖平稳
52岁的李女士患糖尿病5年,长期吃二甲双胍,但近半年症状加重:
每天喝10多杯水仍觉喉咙冒火,夜里起夜3-4次,体重骤降20斤,空腹血糖12mmol/L,餐后15mmol/L。
她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典型的“阴虚燥热”证。
中医处方以“清热润燥”为核心:
地骨皮、生石膏(清泻肺胃实热,降胃火)
知母、天花粉、麦冬(养阴生津,缓解口渴)
葛根(升阳生津,改善疲劳)
生甘草(调和药性,顾护脾胃)
服药14剂后,李女士口渴、尿频明显减轻,夜尿减至1次;调整药方4个月后,血糖稳定在空腹6-7mmol/L,餐后8-9mmol/L,症状基本消失。
巩固阶段,就让她每天喝地骨皮、天花粉、麦冬的代茶饮,配合饮食控制,效果持久。
四、调糖关键:不止“降火”,更要“养津液”
很多糖尿病患者有个误区:以为只要吃降糖药就行,却忽视了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中医调理的核心是“恢复津液平衡”:
1.清热不伤正:地骨皮等药材清的是“虚热”,而非苦寒直折,避免伤脾伤胃;
2. 养阴要生津:麦冬、天花粉等滋阴润燥,就像给身体“补水”,让津液能正常输布;
3. 长期调体质:燥热体质多与熬夜、饮食辛辣、压力大有关,需配合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少吃烧烤、火锅、高糖高油食物,多吃山药、银耳、梨等滋阴食材;
作息:晚上11点前睡,避免熬夜耗伤阴液;
情绪:焦虑上火会加重燥热,每天静坐冥想10分钟,心火降则肾水足。
结语:糖尿病是“生活病”,调病先调“身体环境” 倪海夏先生的观点,本质是提醒我们:糖尿病不是单纯的“血糖高”,而是身体整体环境出了问题——就像土地干旱会开裂,身体燥热会让血管、脏腑长期处于“受损状态”。
地骨皮代茶饮虽好,但需辨证使用(适合舌红少苔、口干怕热的阴虚燥热型),阳虚怕冷、脾胃虚寒的人不宜。
最重要的是,把“清热润燥”融入日常生活,配合规律用药、饮食运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让血糖真正“稳”下来。
健康提示:本文涉及中药方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照搬。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规范治疗。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21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