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是伤到营卫。“脉浮紧”,浮是表,紧是寒,这个时候病人没有发汗,但是有流鼻血。因为麻黄汤治伤寒,里面有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麻黄杏仁用于宣肺,到肺里面把肺打开来,杏仁下能够增润肺的津液,所以麻黄跟杏仁配在一起时,本身病人不会出汗的,你如果没有开桂枝和炙甘草,光是开麻黄和杏仁这两味药是不会出汗的,一定要靠桂枝配在里面才有办法出汗,因为桂枝是卫分、气分,桂枝跟麻黄在一起时就能把营卫两个同时解掉。当初张仲景就是怕麻黄一发散的时候,把肺里面的津液伤到,所以加杏仁在里面预防伤到津液,这是杏仁的意义。
当用麻黄汤下去发汗,因为伤寒伤的是肺,肺主皮毛开窍在鼻子,所以一吃麻黄汤的时候,全身的血脉会加速。如果说有一种情形(不见得每个人都有),有的时候吃了麻黄汤以后,病人没有发汗:“哎呀,我吃了你的麻黄汤,本来应该是要发汗,怎么会流鼻血出来?”代表病还没有去,只是集中在鼻子上面了。我们全身有三万六千个毛孔,外加两个鼻孔,就两个鼻孔看到血,其它毛孔没有发汗,汗跟血是同源:虽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源头是一样的。所以你看到流鼻血出来还不行,一定要再给他麻黄汤吃,给他发汗才能完全好。吃了第二剂以后还是流鼻血,你再给他第三剂,没有关系。一般来说临床上看到麻黄汤症的时候病人都有发高烧。诸位不要怕,吃了麻黄汤看到流鼻血吓死了,就不敢动手,你放心,绝不会有问题。
【2.6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这一段在后面的阳明篇会介绍得很详细,既然这里提到,我就跟诸位稍微讲解一下。
我们有三个承气汤,一个叫调胃承气汤,一个叫做小承气汤,一个叫做大承气汤。
三个承气汤统统叫做“承气”,为什么叫做“承气”?从胃到下面小肠一大票叠在一起,小肠上面围着大肠。消化的食物堵在胃的下方十二指肠这一段,是使用调胃承气汤的时候,小承气是堵在小肠里面的时候使用,堵在大肠里面时才会用大承气汤。后面阳明篇会介绍得很详细,分门别类,症状不一样。我们不需要大肠镜进去照,大肠镜是给你敌人照的,那个伸进去,像抗战时抓到敌人拷问他,就用大肠镜,很痛苦的,所以说这是整人嘛,不需要。以后你慢慢熟了就知道,“听”就知道,你问两个问题了就知道。这三个症状都不一样,但都属实热,三个有共同的现象就是小便是黄色的。因为里面是热,而且燥,很干燥的,所以小便最明显,就看小便。所以我们常常在清里、攻里的时候,病人刚开始是小便黄,小便很黄,深黄,我们就知道这个人里面是大便堵到,便秘。就攻它,不管是用小承气还是大承气啊,大柴胡啊怎么样,攻他。“老师,攻到什么时候停止啊?”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攻到大肠都脱出了,变成脱肛了还在吃大承气,太过了也不行。就问他小便的颜色:“请问先生,你小便颜色是什么?”“原来是深黄,现在是中黄。”不行,再吃,要吃到小便是淡黄,清色的时候就可以停了,代表肠子功能恢复,里面宿便统统清出来了,所以,你可以问他小便。如果哑巴,你只好自己去看一下,看一下也没有关系嘛,总是有方法的。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伤寒论》的原则,第一个,当有表证时我们不攻里,一定先解表。这条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个人伤寒得到太阳伤寒症了,我们要去解表,给麻黄汤。结果病人告诉你有一个礼拜没有大便了,这个六七跟前面说的六七日不一样,你不要说六七四十二天,真惨哦,四十二天不大便,死掉了。六七天不大便,这个人有头痛,有热者,代表燥矢,造成有头痛、身上很过热。一般来说,承气汤症、肠胃有堵到的话,头痛都在印堂这边,这是便秘的头痛,我们可以给他承气汤把它清出来。如果小便是清的,颜色是淡,就知道这个头痛发热跟“里”没有关系,病还是在表,这个时候就用发汗。如果有头痛的必定会流鼻血,我们还是要给桂枝汤。这就是麻黄汤跟桂枝汤的差别:太阳伤寒的时候,遇到病人有里症,大便通不出来,遇到病人有便秘的习惯时,我们尽量不要给予麻黄汤,而是给他桂枝汤来取代麻黄汤,等病人的大便清出来以后就可以了。遇到便秘,大便没有出来,给桂枝汤来解表比给麻黄汤解表要来得好,这是它的一个大原则,临床上对这原则就是这样的。
临床上诸位不要顾虑那么多,皮一点比较好,不要那么死板,中规中矩的学生很麻烦。六七天没大便,你开处方的时候确定他是伤寒:全身关节都痛啊,又恶寒又发热,你知道他是麻黄汤症,你开好了处方,病人又突然跟你说“我便秘,已经六七天没有大便了”,“小便什么颜色?”小便是黄的——“糟糕,里面有承气汤症。我到底先攻里后解表?还是先解表后宫里?”诸位不要想那么多,人体很奥妙的:你把承气汤跟麻黄汤开在一起都没有关系。我就碰过这样子啊,那怎么办呢?你如果是两三天,那就先解表再攻里嘛,没有那么急,对不对?我给你解表,一天就够了。没大便已经六七天了,算了,两个药开在一起,结果两个同时好。为什么可以这样子做?刚开始还没有,刚开始我们处方给老美,怎么跟他解释?没办法解释啊,我就跟他说:“你这个药先吃,吃完再吃这个。”结果他忘掉了,回去把两个药放在一起煮了,结果表里同时解掉了,后来我们就知道,这个药同时用没有关系,没有那么严格。
附倪师注解《伤寒论》中该条辨下的内容:
如果人得到伤寒,这病人已经六七天没大便了,气色已经黑了,看他的脸色像有一层灰,没有光,整个人很躁,这时候病人头痛有热,这头痛已经不是感冒的头痛了,大便不出来的头痛和感冒的头痛不一样,两眉的中间这一块是“阙上”,头痛的时候刚好在印堂这一块痛,就是“阙上痛”,就是有便秘,所以头痛痛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就是标准的阳明痛,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阳明经就是在腑的系统里面,大便堵到的时候,肠气冲到头上,就是大便的浊气一直上冲,刚好冲到“阙上”这个地方,所以在“印堂”上面有看到红丝就是有痔疮,就给承气汤。
“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如果大便燥矢,堵在里面的时候,病人的小便一定是黄浊,因为下焦非常的热,所以张仲景在提醒攻大便的时候,要问病人小便是什么颜色?如果小便很清,代表下焦不热,病不在里,还在表,就代表这头痛在表,并不是“阙上痛”。发表用桂枝汤来发,如果不发汗,热上来的时候,一样会造成鼻衄。如果临床上遇到病人有表证,又五六天没大便了,先不考虑里证,承气汤的症状是热实,有热也有实,所以承气汤里面有去热的药,也有去实的药。
如何知道是寒还是热,看小便,小便白就是寒,小便黄就是热,我们用承气汤,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就是看小便颜色。“大黄”张仲景并没有真正去分寒热,去实一定要加大黄,把去热的药加上大黄,就可以去热实,所以承气汤里面的大黄是去实,黄芩黄连都是去热的药,如果病人是寒实,也是实,也是有东西堵到,但是这个堵到的乃因为肠子不蠕动,所以如果是寒让大便堵到不通的,要开去寒的药,让肠胃蠕动恢复功能才行,把去寒的药加上大黄就可以去寒实,譬如细辛、附子都是热的药,这样大便就清出来了。所以处方的时候,要确定到底是寒实还是热实。
【2.62】“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发汗”,我们给他汗剂啊,给了麻黄汤,“解半日许”,半天很好,半天以后呢,身体又不行了,“脉浮数者”,这时候意思是说,伤寒是营卫都伤,给他麻黄汤以后营解掉了,卫还没有解掉,可能麻黄汤里面桂枝开的量不够,所以麻黄汤(伤寒)的症状没了,但还有中风的症状,这时候就给他桂枝汤就可以了。所以,从这一点诸位也可以解读出来:中风是“伤卫”,伤到表气、表水(太阳寒水);伤寒是水跟血同时伤到。所以伤寒用的麻黄汤里面含有桂枝的意义就在这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36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