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发的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39℃以上)、关节剧痛、皮疹。目前暂无特效药,主要是对症治疗,降温和止痛。
(也就是这类“花蚊子”)
就国内而言,疫情比较严重的,主要是南方部分地区,如广东省。截止7月26日24时,广东已经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但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即便如此,对于有家里有孩子、身体有基础病的人来说,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如有异常,请及时就医,第一时间去医院。
在这里,也从中医角度和大家分享4个中成药,可以用来应对基孔肯雅热的3个典型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3个典型症状
高热、皮疹、关节剧痛
在中医角度看,源头大多指向湿热
中医没有“基孔肯雅热”这个病名。根据它发病的情况和症状特点,中医把它归属到“瘟疫”范畴中的“湿热疫”。
这个疫病,为什么是高热、关节疼痛、皮疹一起出现呢?
1、高热(39℃以上):湿热邪气侵袭人体,体内正气奋起抗邪,就会出现急性高热。
2、皮疹:湿热邪气进一步入侵,循环于血液之中,“内蕴于营血,血热炽盛”,外发于肌肤,就会形成皮疹。
3、关节剧痛:湿热邪气进一步深入,阻滞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关节疼痛剧烈。
中医角度:清热+解毒祛湿
4个中成药
解决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问题
在中医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我们的注意点还是在人身上,不管是哪一种疫病,看症状,然后根据症状来辨证论治。
既然源头指向湿热,清热+解毒祛湿,也就是主要应对办法。
01 初期——银翘解毒颗粒
初期症状:发热、微恶风寒、身痛、咽痛、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出现原因:暑湿郁表,卫气被遏,出现发热、头痛、身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透邪。
推荐的成药:银翘解毒颗粒,湿气重舌苔厚可以用十滴水。
02 中期——清开灵口服液、四妙丸
中期症状:高热、汗出、口渴、面红、烦躁、关节疼痛剧烈、皮疹密集,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出现原因:湿邪困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肿痛,若湿热内蕴,就会出现皮疹。
治法:清气泄热,解毒通络。
推荐的成药:清开灵口服液、四妙丸
03 极期——安宫牛黄丸
极期症状严重,自己不容易把握,建议即时就医。
极期症状: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或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散瘀。
推荐的成药: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04 恢复期
恢复期症状:低热、神疲乏力、口干咽燥、关节隐痛、皮疹渐退,舌红少苔,脉细数。
出现原因:疫毒渐退,但湿邪黏滞难去,导致气血亏虚、经络不畅,遗留关节酸痛等。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邪。
推荐食疗:沙参、玉竹、麦冬、扁豆,各10g炖汤。若关节仍有疼痛,可加用桑寄生、杜仲、牛膝等。
中医还可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
主要解决:发热和疼痛
针灸:选取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缓解发热、关节痛。
刮痧:大椎、风池、风府、肩井。根据手足关节肿痛,再选择手三阳经或足三阳经。(这是按照外感的刮痧法进行的穴位推荐)
辅助缓解关节肿痛:盐包、红豆包热敷,中药熏洗(如透骨草、艾叶等)。
辅助缓解发热和皮疹:烫鸡蛋疗法。
基孔肯雅热不会出现人传人
“人—蚊—人”式传播
预防,主要是灭蚊和防蚊
基孔肯雅热不会出现人传人,由蚊子传播。预防,主要是灭蚊和防蚊。中医强调“避其邪气”,也讲究“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1、推荐佩戴香囊:
艾叶、薄荷、丁香、藿香、石菖蒲、苍术
以上药材各10g,选其中2-6种,放入薄纱袋子或者香囊袋。可挂在胸前、腰间,或放在枕边、包里、办公桌旁,也可挂在卧室、门口、车内。
使用3天以上,及时更换药材。确保防蚊的效果。
孕妇和六个月以下的幼儿,推荐用艾叶、紫苏2种药材混合的香囊,气味没那么浓郁。
2、清除积水:花盆底托、饮水机托盘,拖把桶、花瓶、厕所厨房等小型积水处,都是滋生蚊虫的温床。
3、物理防蚊:出门薄衫长裤,有娃的家里,最好用全拉链式的蚊帐,还有家里纱窗也要检查。
基孔肯雅热,虽然在医学上被定义为“轻症”,但它引起的疼痛、高热,也大多是让人难以承受的。
所以,做好防蚊措施,是很重要的。
需要强调的是,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大家一定要密切关注身体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第一时间去医院。
近期有热带地区旅行史的朋友,尤其需要注意观察。
最后,不管蚊子传播的是哪一种病毒,中医都建议大家,站在人的立场,提升正气。
就算是被感染,心安而不惧,对症治疗,积极面对。
作者简介:刘佳,80后白羊座,坚毅果敢的执业中药师。两个孩子的妈妈,羊爸爸中级班志愿者,羊爸爸认证中医育儿讲师。擅长用故事讲中医。著有中医育儿食疗书《羊爸爸讲中医正养》。
文 | 刘佳编辑 | 晚舟插画 | 泽漆校对 | 藿香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2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