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五运六气的盛衰之时,要分正化对化和虚实的气,正化的气是实气,对化的气是虚气。也就是说,要分正化实气的盛衰和对化虚气的盛衰。《气交变大论》里讲的,五运六气的生克制化,有独盛,有太过,有平气,有不及和半不及的气。都是正化的气。在《五常政大论》里讲的,五运六气的生克制化,有独盛的气,有平气,有不及的气。有半不及的气。但是,这些气数和《气交变大论》里讲的是不一样的气。《五常政大论》里讲的独盛,平气和不及,不叫太过、平气和不及的气。阳气独盛的气叫刚气。阴气独盛的气叫柔气,都是虚气。阳气的平气和平气以下不及的气,以及阴气的平气和平气以下不及的气,都另有名称,都是对化的气。这些天道在《六元正纪大论》里,把一气司天,和五大气位时的气,都分成了两种格式,两种语言,两种名词。
如在《气交变》中,岁木司天为太过。为不及。在《五常政》中,岁木司天叫发生。叫敷和。叫委和;在《气交变》中,岁火司天,为太过。为不及。在《五常政》中,岁火司天,叫赫曦。叫升明。叫伏明;在《气交变》中,岁土司天,为太过。为不及。在《五常政》中,岁土司天,叫敦阜。叫备化。叫卑监;在《气交变》中,岁金司天,为太过。为不及。在《五常政》中,岁金司天,叫坚成。叫审平。叫从革;在《气交变》中,岁水司天,为太过。为不及。在《五常政》中,岁水司天,叫流衍。叫泛滥。叫静流。叫涸流。
这些用天干和地支代表的五行之气都是气,但是,在“两大论”中,气的叫法全都变了。这些问题在《六元正纪大论》里,都作了解释,做了比较。在这些语句的注解中,当王冰完全同意新校正云的注释时,王冰并未改动,直接将过去的解释,注释在了句子之后。这说明在唐·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之前,就已有了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当王冰不同意时,又把校正云的注释放在了王冰的解释之后。这些对五运六气运转的解释,对我们今人在学习《黄帝内经》时,起到了相当大的认识和提高。对于理解正化和对化的问题,虚实的问题,得到了相当大的启示,相当大的地提高和相当大的扩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在讲述五运六气运转时,为了把问题说透彻的良苦用心。可惜的是,当今的人们,连五运六气的气数,在生成时的正化和对化都分不开。虚实分不开。老是一股脑的,不负责任的乱讲。如果没有王冰的这些说明,后人就很难区别在病气的发生,在脉象上的不同,在治法上的巨大区别。
《医宗金鉴》里说:“主运角徵宫商羽,五音(即,五运)太少中运取”,这话叫人没法理解,也不懂。但是,当你读到《六元正纪大论》时,你才会明白,在用天干和地支表示六气司天时,“运和气”是怎样组合到一起的。然后,你才会明白,若蓬太徵太商年,必然是少角少商和少羽;若是蓬上,太角太宫太羽年,必然是少商和少徵。这些都是何意了。只有读了《六元正纪大论》时,你才会明白,阴和阳的关系。用司天的客气,定主运的气。周天都是太少相生。用主运的气,定司天的客气,是重复使用角徵宫商羽。周天运的气,本来就是太少相生的关系。在使用中,才会明白实化和虚化问题。没有王冰的注解,再有一万年,也看不懂《黄帝内经》讲的是何意。
比如,太阳司天,用春季,厥阴“丁壬”定位。是用肝脏的脏器定位。因为“太阳司天的气是辰戌”,是有余的气,而风运也只能用太角“壬”木,组合成壬辰壬戌。所以在看五运六气图时,里圈的厥阴念成壬,厥阴外的太阳念成辰戌。故念成,壬辰,壬戌。不管是用主运的气看主气的气,还是用主气的气看主运的气,都是从“太”开始,从有余的气开始。所谓“太过”指的是“甲丙戊庚壬”,所谓有余的气,指的是“子寅辰,午申戌”。这样的干支组合,叫重复使用“太角和太羽”。在排五运六气图时,必须是里圈是运,为厥阴“壬”,外圈的气必须是太阳“辰、戌”,即,为壬辰壬戌。同理,在春天司天的气是少阳,即,为壬寅壬申;如是少阴,即,为壬子壬午。五运周天之间的排法,书中叫“移光定位”。一定是太,少。
厥阴司天,用春季,厥阴“丁,壬”定位。因为“厥阴司天是巳、亥”,是不足的气,而风运也只能用少角“丁”木,组合成丁巳,丁亥。不管是用主运的气,看主气的气,还是用主气的气,看主运的气,都是从“少”开始。都从不足的气开始。所谓“不及”指的是“乙丁己辛癸”,所谓不足的气,指的是“丑亥酉,未巳卯”。这样的干支组合,叫重复使用“少角少徵和少羽”。在排五运六气图时,里圈运的气必然是厥阴“丁”,外圈的气必须是“巳、亥”,即为丁巳,丁亥。五运周天之间的排法,书中叫“移光定位”。一定是少太。总之不管何气位的气,看到外圈的气是不足的气,里圈运的气一定是不及的气。
注意的是,每当我们看五运六气的运转图或看病,诊脉时,总是要先立起年气,而后再看到六六之节的间气。而且是把年气加临到天中心,即,加到夏天三之气的气位。在壬癸甲乙丙运之年,为阳分年的年气图,春运的气一定是壬运的气开始。如下图。在丁戊己庚辛运之年,为阴分年的年气图,春运的气一定是丁运的气开始,如下图。这五运五季五脏定位的时间。五运天周的排法,一定是,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和太羽。或者是少角,太徵,少宫,太商和少羽。所以你看到的五运图是这样的和这样的。
《医宗金鉴》中画的图,是把阴和阳的天体图合到一起了。在这里,我也没有把六气的排序图,套在五运图上。因为只讲五运五季的排法。没有定出是在阳年,还是在阴年的问题,所以不知道是把六气的图套在阳分图上,还是套在阴分图上。故只画了运气图。
注意,在北政年,阴阳鱼的方向和移光定位的气序反转就可以了。
以上讲了六气图的排法,好像是明白了,其实你还是不会排。五运六气图,五和六,这之间有一步“初夏的间气”参合着。给排五运六气图带来很多麻烦。
如1,太阳在厥阴运的春天司天,五运的排法是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和太羽。
即壬辰戌太阳,左为初夏少阴运,为癸巳亥厥阴。而后(“戊运”定位的夏天是不存在,换成甲己运太阴的长夏甲)为甲午子少阴,乙未丑太阴,丙申寅少阳。这是在二十四节气的时令,看五运六气的上升,用的是阳分的图。里圈的厥阴壬在上,表示是壬太阳为开,为气通天。
当五运六气在阳分中行完了一周天之后,你必须明白,这只是在“壬运”的气中行完了阳分的时间。只行了阴阳的一半。还有厥阴的“丁运”阴分的时间还没有运行。厥阴运叫“丁,壬”运,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没有行完一阴一阳,是没有行完一个厥阴的整体运,不叫“阴阳之道”。所以在厥阴运气下降时,要用阴分的图。里圈的厥阴运要象移光一样,移动到下,厥阴为丁,与在泉的太阴组成丁丑未,表示是丁太阴的气为开,为通天。即,为通地的气。
这就是当太阳的气在春天司天时,气上升时,气是通天的。在泉的地门是关闭的,不通地的。当太阳的气在春天司天,气下降时,气是通地的。司天太阳的天门,是关闭的,在泉太阴的气是开着的,是通地的。所以气上升时,因司天的气是阳,用阳分的图。 当气下降时,因司地的气是阴,用阴分的图。这就是五运六气在阳分的气中,运转完了,接着又在阴分的气中运转。五运六气在阴分和阳分的上下都运行完了,才能再转到下一个节气和中气的气中去运转。故书中说,人有七窍,在上,气是通天的。人有两窍在下,气是通地的。人有六节,为六手经脉,有一经脉是按时彰显在寸脉上,上应司天时令的气。人有六节,为六足经脉,有一经脉是按时彰显在尺脉上,下应在在泉时令的气中。书中讲的六六之节,讲的就是人的气血应着二十四个节气流动,人的寸、尺脉象,总是这样应着五运六气的运转,在寸尺脉中彰显出来,顺者昌,逆者亡,不按照这样的天道诊脉,无道行私自编,必遭天殃。
如2,戊辰,戊戌年,太阳在初夏的夏运司天,五运的排法是太徵,少宫,少商,少羽和少角。
即戊辰戌太阳,当在初夏令运,司天时,初夏的间气运,用的是夏令运,正夏令还没到,正夏令是不存在的。然后将盘用手动一下,
换成己运,为己巳亥厥阴,庚午子少阴,辛未丑太阴,丁卯酉阳明。
如3,太阳在夏运的夏天司天,五运的排法是太徵,少宫,少商,少羽和少角。
即戊辰戌太阳,己巳亥厥阴,庚午子少阴,辛未丑太阴,初夏运少阴不存在,换成丁卯酉阳明。
如4,如果太阳在长夏运司天,五运的排法是太宫,少商,太羽,太角和少徵。
即甲辰戌太阳,乙巳亥厥阴,丙午子少阴,少阴间气不存在,换成下运为壬寅申少阳,癸卯酉阳明。
如5,太阳在秋运司天,五运的排法是太商,少羽,少角,太徵和少宫。即庚辰戌太阳,辛巳亥厥阴,丁未丑太阴,戊寅申少阳,己卯酉阳明。
当看24个节气的气候时,六六之节中“五运的气”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气,二十四节气的气走到哪一节气了,就是司天的气走到哪一步气了。外有司天的气,内有五季的气,即内有二十四节气的气。所以《医宗金鉴》中说,“主运角徵宫商羽,五音太少中运取”。如果是在戊,庚年,必是少角少宫和少羽。如果是在太角太宫太羽年,用客取主太少生,以主定客,里外重复使用角到羽。
如果五运五季的气序,不会在移光定位的排法,就是不会在诊脉时,把五脏的气序,在寸关尺上的排法。如果六气的气序不会在移光定位的排法,就是不会在诊脉时,把六经脉的气序在寸关尺上的排法。因为诊脉时,里圈五运的气,彰显的是脏器的脉象,外圈六气的气,彰显的是六条经脉的脉象。所以《六元正纪大论》好像是讲五运六气的运转,其实也是在讲脉位的移动,所谓移光定位,是把六气位的气看成星宿,看成是发光的光源。即少阳是荧惑星等等。其实是讲脉位脉象彰显的变化。所以,你不要一用到星宿,就去讲天文。一用到寒热就去讲赤道,黄道。
凡是明白了先立其年的年气图之后,六六之节的每一步气,都是上有一气司天,中有一运定位,下有一气在泉,左右的间气随着。
司天的主气,定位的气在上与司天的气组成天门,运在里,运的气就是人脏器,天命的气在外。天命的气就是寸脉。在泉地门在下是关闭着和左右间气都从着司天的气。五运六气都是在上升。
在泉的主气,定位的气在下与在泉的气组成地门,运在里,运的气就是人脏器,天命的气在外。天命的气就是尺脉。司天天门在上关着和左右间气都从着在泉的气。五运六气都是在下降。
什么是正化的气呢?只能先举实例来说了。比如。以下三图中。
如,2024.06.03.芒种时令,行标气.日气为戊戌,看见的气是,时未至而日气戊戌先时交在正阳气的前方,(即,太阳的标气和中气少阴火主气,叫正阳),厥阴的气位。图1。注意,这叫,太阳的标气阳气司天,日气下积到了天上。厥阴的气位。生成的气太过了,是正化的气。
如,把戊戌下积到甲寅厥阴的上工。时至标,而气至上工,本而标。司天的气佐日气。加余气至中工,但不得阴风助。司天的气应左。过中气满化至标气,而气始于卯初。
当戊戌至癸亥时,厥阴的上工时,加余气至厥阴中工,又有戊癸相合,气至中工,不得气,但逆取,只应在厥阴的阴风后,只应右不应左,在亥时初 见了“戊寅”。这是以厥阴的阴气风先司天,生成的气数为2火。是阳气将尽的气,火不过土,又生了己0丑。
如,2024.06.02.芒种的时令,行的是标气,日气为丁酉
把丁酉下积到壬寅阳明的上工,时至夏,而日气交在初夏,为时至气不至,夏气不佐日气,火燥相临,都为阳气,加余气至中工,又有丁壬合气,为过中,至本,至初夏的气,气始于卯初。
丁酉气至辛亥时太阳的上工,时至气至,到中工。加余气,又至中,被夏令承,火主进,燥不得气,为日气不至中,是过了标气又逆取,气始于亥中里见“辛酉”。这叫气不通天。生成的气同阳化,阴不胜阳气,注意,这叫时至太阳的标气司天,而日气正好至太阳的正中间,但是日的燥气不通里的夏火,生成的阴气又同阳化,所以阴气将尽。若求:时至气至的气,看的是司天左右阴阳的平衡。
如:2024.06.1.芒种标气丙申
把丙申的寒气下积到庚寅少阳的标气,时令到标,而气到标。是标而本。又始于零。这始于零是气在天周中,行满是气位的终气,为阴克阳气。阴胜阳,日是气始于卯初。
丙申至己亥阳明的标气,气不应,来气是上升退位的本气,日气尽,只能至亥时中,又逆取,在亥时里见 “丙子”。是阳明退位的阳气先司天,太阳的正阳气后司天。生成的气为阴,又从阳化,阴气不及,换位成天符气,气不及先生化。,生成的气同阳化,为丙1子。
举这三例,是为了说明什么叫正化。以上戊戌日的火气下积到太阳司天的左间气外。丁酉日的风气下积到,正好是太阳司天气的正中间。日气又横行入了里。丙申的寒气下积到了太阳司天的右间,是退了位的气。注意,像这样,
凡是在司天的气主气的时间,而太一的日气都下积到司天一方三气位的气上,生成的气都叫正化的气。叫实气,这就是正化气的来历。
把这个天道套用到诊脉的方法里,前半年的初,二,三气,都是以司天的气为准。诊脉时,都是以寸脉一方的脉象为准,诊脉时,诊到寸脉的前后人迎脉,都是实气形成的脉象。也都是实气的邪气感召人时,形成的病。这叫正化的气。所以书中说,“用热治寒,用寒治热”。使用的是正治法。书中有《热论篇第三十一》为证。有张仲景的《伤寒论》为证,就是专论以司天的气应寸脉的脉象。
当我们知道了以太阳司天的真气为脉像的变化时,形成的病情后。如果还是以太阳司天的气为例看气,凡是气上升的时间,而太一的日气,不是正好都下积到阳明,太阳,厥阴的气位,而是都下积到了,太阴在泉一方的三气上,即少阴,太阴,少阳的气位上。这叫太阳司天的真气失了守。为司天的气失守了。
注意,这是以司天的气统帅天周的时间。诊脉是以寸脉为准的时间。生成的气都是正化的气。如果是以司天的气统帅天周的时间。诊脉是以寸脉为准的时间。而日气先时都下积到了在泉的左右三气中。这叫司天的气失去了作用。这样生成的气,都叫对化的气。叫虚气。
例如:《六元正纪大论》举例时,是用太阳司天之气在三之气,用的是夏天定位。所以当甲己的日下积到在泉一方时,是下积到了少阴的气位。你要用“合于术数”的方法,即,“甲己再加甲”的方法可知。少阴气位的里边,是阳明,甲己的气是先入到秋令的位置。在对的气中,阳明的气位叫高地,是阴气先天,阳气后天。乙庚的气是先入到在泉太阴的位置,太阴的气位里边是冬令。在对化中的气中,冬令太阳的气位叫高地,是阴气先天,阳气后天。丙辛的气是先入到春令的位置,在对化中的气中,厥阴的气位叫高山,是阴气先天,阳气后天。注意,你要自己画图,看着图,才知道这三处,都是书中说的“天不满西北,右凉左寒”。这样生成的气阳气都从这寒气,独胜的寒气叫流衍,叫泛滥。金气叫坚成,阳气在阴气的作用下火叫升明,叫伏明,风气叫敷和的风,叫委和的气。这些气都是对化的气,这叫虚气。都是大邪气。又不是假气。在诊脉时,寸脉主气时的脉象失了守,生成的病气都是虚邪,造成的病。凡是疫病和癌病都是这一类的病。都是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赛用,通因通用。都要先看主气的一方是何气。故先其所因。先伏其所主气的一方。所以论虚气治病和论实气治病是不一样的。虚气:在正化的气中叫气少。在对化的气中,独盛的阳气叫刚气,是纯阳气,阴绝。独盛的阴气叫柔气,是纯阴气,阳绝。都产生报复的气。所以对化的气中,都是《五常政》大论中讲的问题。
拄其间
2024.12.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91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