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系病症,表现为胃脘部饱胀、压迫感,常伴嗳气、纳差、恶心等症状,在中医古籍中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胀病”等范畴。中医认为,胃胀的核心病机在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滞中焦,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主任医师曾斌芳教授提出,胃胀之治,贵在寒热平调、调畅气机,兼顾脏腑虚实,应从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综合治疗。
《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出饮食不节(过饱、过寒、过烫等)是胃胀的重要诱因。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脾胃论》中提出:“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饮食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司,食积内停,阻滞气机,则导致胃胀。《灵枢·胀论》专论“胀病”,明确指出:“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其病机核心在于“六腑失其司”,胃为水谷之海,若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水谷停滞,气机壅滞于中焦,则发为胀满、食滞、便难。《灵枢·胀论》还强调,脏腑之胀皆生于气,点明胃胀的本质是气机郁滞,与脾胃升降失司直接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可发为胃胀。《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言“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强调了情志因素导致肝胃不和,进而引发胃部胀满疼痛的病理过程。
曾斌芳治疗胃胀,以通降胃气为基本治则,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或消食导滞,或疏肝理气,或健脾益气,或清热化湿,使气机通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基于上述理论,曾斌芳从“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病机出发,采用“寒热平调,调理气机”的方法治疗胃胀,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特总结其验案一例如下:
郭某,男,于2024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满,食后尤甚,嗳气反酸,口苦口干,不欲饮,身体沉重、困倦。大便溏薄,每日2~3次。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胃胀(寒热错杂证)。
治法:寒热平调,调理气机。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9g,黄连6g,黄芩9g,人参10g,甘草3g,干姜6g,大枣6g,柴胡12g,枳壳9g,连翘15g,丹皮9g,焦栀子9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25年1月15日二诊:患者胃胀、嗳气减轻,反酸消失,口苦缓解,大便次数减少。舌淡红,苔黄较前清退,舌苔偏干,脉滑。
上方基础上加佩兰叶9g、白术9g、茯苓20g。14剂,水煎服,日1剂。
2月16日三诊:患者又因饮食不节,而出现胃胀、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大便黏腻不爽,舌脉同上。
上方基础上去牡丹皮、焦栀子,加炒莱菔子9g、槟榔7g。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转输。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辛辣燥热之品,或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犯胃,或久病损伤脾胃阳气,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寒热错杂之证。寒邪凝滞,易使气机阻滞,影响胃的通降;热邪蕴结,灼伤胃津,阻碍气机运行。寒热相互搏结于胃脘,致使胃气壅滞,发为胃胀。如《灵枢·师传》所言“胃中寒则腹胀”。《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可见寒热与胃胀的发生密切相关。
该患者恶心呕吐、反酸、食欲下降,身体沉重、困倦,自觉口苦、口中黏腻不爽,大便溏而不爽、气味臭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观面色偏黄略显油腻,为湿热阻滞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胃主降浊,将食物残渣下传至肠道。当寒热错杂,阻碍中焦气机时,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就会出现胃胀、纳呆,通过寒热平调,消除寒热之邪对气机的阻滞,使其恢复升降有序的状态,是治疗胃胀的关键。
首诊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该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方中半夏辛开散结,降逆和胃;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使寒去热清,气机调畅,脾胃升降复常,从而消除胃胀等症状。柴胡味辛、苦,性微寒,疏肝理气;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善于行气消胀。二者配伍,柴胡以升散之性疏肝解郁、助脾之升清,枳壳以降泄之性行气导滞、助胃之降浊,一升一降,共同调节气机的运行,解除肝气郁结对脾胃气机的影响,从而缓解胃胀。用连翘、丹皮、焦栀子,旨在清泻郁热、凉血散瘀、调理气机。连翘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痈结的功效,且其轻清升浮,可透散上焦之热、宣畅气机,能清解胃中郁热,消除因热邪导致的胃脘胀满疼痛、嗳气酸腐等症状。焦栀子苦寒,可清泻三焦之火,通利三焦,使气机上下通达,缓解因热邪内扰引起的胃胀、烦躁等症。二者相伍,协同清泻胃中郁热,恢复胃气的通降。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散血中瘀滞,与连翘、焦栀子配合,针对热与瘀的病理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改善胃腑气血运行状态。三药清泻郁热,气机调畅后,胃气上逆之症也能得到缓解。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减轻,胃脘胀满减轻,食欲较前好转,但仍有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口黏。舌淡红,苔厚腻,脉滑。故在上方基础上加用佩兰叶、白术、茯苓,进一步增强祛湿健脾、和胃化浊之力。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辛开苦降、标本同治,使脾胃升降有序,气机通畅,湿浊得化,胃胀自消。
三诊,服上方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近期又因饮食不洁而致食欲不振,嗳气反酸,大便黏腻不爽、量少,舌脉同前。较前相比,患者热象已明显消退,加用炒莱菔子和槟榔是为了增强消食导滞、行气除胀的功效。炒莱菔子善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槟榔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之效,二者协同增效,使消食导滞、行气除胀的力量更强。
曾斌芳从“寒热平调,调理气机”论治胃胀的学术思想,与“痞满由寒热互结,气机郁滞”的核心病机相呼应,亦是对“脾胃为枢,升降为要”理论的临床践行,又紧扣“疏理气机以通中焦”之关键,通过调和阴阳、复其升降,使寒散热除、气顺滞消,实为契合胃胀病机特点的精准治法。(魏子祎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35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