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成药大全,什么病用什么药,一目了然【收藏】
2025
08-17

中成药大全,什么病用什么药,一目了然【收藏】

中成药是中医智慧与现代制药技术结合的产物,因服用方便、疗效明确,成为家庭常备药。但中成药需辨证使用,选对证型才能见效。以下按常见病症分类,整理实用中成药清单,助你快速对症选药。

一、感冒类:分清寒热,告别“乱吃药”

感冒在中医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类型,用药大不同:

– 风寒感冒(怕冷无汗、流清涕、鼻塞声重):

推荐 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适合风寒初期)、荆防颗粒(加强祛湿,适合风寒夹湿)。

✅ 关键点:无明显发热,以怕冷、清涕为主。

– 风热感冒(发热怕风、黄痰黄涕、咽喉肿痛):

推荐 银翘解毒片(轻中度风热)、连花清瘟胶囊(热毒明显,伴肌肉酸痛)、板蓝根颗粒(咽喉肿痛突出)。

✅ 关键点:发热明显,分泌物偏黄稠。

– 暑湿感冒(夏季多发,头痛身重、恶心腹泻):

推荐 藿香正气水/软胶囊(解表化湿,适合暑天受凉或贪凉后)。

✅ 关键点:伴胃肠道不适,环境多湿热。

二、脾胃类:调治“吃喝拉撒”的小毛病

脾胃问题多与饮食、情绪相关,需分虚实寒热:

– 消化不良、食积腹胀(饭后胀饱、嗳腐酸臭、大便臭秽):

推荐 保和丸(通用消食,适合肉食积滞)、大山楂丸(儿童积食首选,酸甜味易接受)。

✅ 关键点:吃多了“不消化”的实证。

– 脾胃虚寒(怕冷腹泻、吃凉就胃痛、手脚不温):

推荐 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适合虚寒明显)、香砂养胃丸(兼顾气滞,伴胃胀嗳气)。

✅ 关键点:遇冷加重,喜温喜按。

– 湿热腹泻(拉肚子急迫、大便黄臭、肛门灼热):

推荐 葛根芩连片(清热止泻,适合肠炎初期)。

✅ 关键点:腹泻伴热象,无明显怕冷。

三、上火类:不同“火”用不同药

“上火”分实火、虚火,部位不同用药不同:

– 心火旺盛(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小便黄痛):

推荐 导赤丸(清心泻火,兼利小便)、牛黄解毒片(实火重,疮疡红肿)。

✅ 关键点:舌尖红,伴心烦。

– 肝火旺盛(头晕头痛、眼干目赤、脾气暴躁):

推荐 龙胆泻肝丸(肝胆湿热,伴口苦、胁痛)、杞菊地黄丸(肝阴虚火旺,伴眼干视物模糊)。

✅ 实火选前者,虚火(口干、易疲劳)选后者。

– 胃火牙痛(牙龈肿痛、口臭、便秘):

推荐 牛黄清胃丸(清胃火,通大便)。

✅ 关键点:牙痛伴口臭、便秘。

四、疼痛类:辨明原因再止痛

– 头痛:

– 风寒头痛(遇风加重,头痛紧束):川芎茶调丸。

– 风热头痛(头痛发胀,伴咽痛):芎菊上清丸。

– 关节痛:

– 风寒湿痹(关节冷痛、遇寒加重):风湿骨痛片。

– 湿热痹痛(关节红肿热痛):四妙丸。

– 胃痛:

– 气滞胃痛(胀多于痛,生气加重):气滞胃痛颗粒。

– 胃酸过多(烧心反酸):香砂平胃颗粒。

五、其他常见病症

– 失眠:

– 心脾两虚(多梦易醒、乏力):归脾丸。

– 心肾不交(心烦失眠、口干盗汗):天王补心丸。

– 咳嗽:

– 风寒咳嗽(白痰清稀、怕冷):通宣理肺丸。

– 风热咳嗽(黄痰黏稠、咽痛):急支糖浆。

– 痰湿咳嗽(痰多白黏、胸闷):二陈丸。

– 便秘:

– 实热便秘(大便干硬、腹胀):麻仁润肠丸。

– 气虚便秘(排便无力、气短):补中益气丸(配合食疗)。

中成药使用注意事项

1. 辨证为先:症状相似可能证型不同(如同样咳嗽,寒热痰性质不同用药相反),勿凭“经验”盲目用药。

2. 不长期用:中成药多针对“急证”或“轻症”,连续服用3-7天无效需停药就医。

3.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需看清说明书,咨询医生后使用。

4. 忌生冷油腻:用药期间饮食清淡,避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中成药是“帮手”,但不能替代专业诊断。若症状反复、加重或不确定证型,及时找中医师辨证,才能真正发挥中成药的疗效~ 收藏这份清单,家人小病小痛时,对症选药更安心!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