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对驴嘴风的治疗经验。啥叫驴嘴风啊?这是一种俗称,中医讲就是唇风,也就是西医所讲的慢性唇炎。主要表现,就是日久不愈的嘴唇红肿、破裂,伴随痒痛。眼下,这种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对此,中医有什么招呢?我给你说一张医案,你就清楚了。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23岁,很年轻。
年轻女孩,都喜欢漂亮啊。可是她却有一个苦恼,这就是嘴唇红肿痒痛,而且已经三年不愈。就因为这个事儿,患者非常苦恼,外出的时候戴口罩。无论在哪儿,这个口罩也不愿意摘下来。尤其是面对男孩子的时候,她更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是这样下去,不行啊。此患最后选择中医治疗。刻诊,患者脉象洪实有力,舌红少津,苔薄黄。仔细询问,患者说,这个嘴唇,如果风吹日晒了,或者身体劳累了,红肿痒痛就加重。加重的时候,患者口干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此外,如果快来月经了,大概是经期之前的十天左右,口唇症状还会加重,而且脸发热、心烦,午后低热。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石膏3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玄参30克,茺蔚子10克,黄柏10克,牡丹皮10克。所有这些,水煎服。结果如何?患者药用3剂以后,口唇红肿痒痛十去八九。再投2剂,两日一剂以巩固。三年之后随访,患者病情未曾复发。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96年的《中医药研究》上。现在,我们一起聊聊这背后的道理。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非常典型,这就是脾胃热毒上攻,伤津化燥生风。你看,这个女孩的嘴唇,常年红肿热痛。而且看脉象,是脉象洪实有力。这就是有火热之邪啊。而且,这个火,它不是虚火,是实火。火邪伤津,所以患者伴随舌红少津,口干,便干,尿短赤。热邪扰神,所以患者就心烦。热邪伤津化燥,还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生风。这就好比。干涸的沙漠,总会挂起狂风一样。这风一起来,人的局部就会瘙痒。总之,这个患者肯定是有火热之邪,上攻于唇,化燥生风,气血失和,于是红肿热痛、痒痛不已。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火,源于哪里。这里牵涉到一个基本常识,这也就中医藏象学所谓的脾其华在唇。这个嘴唇,是脾的外候。嘴唇的异常,一般考虑脾的问题。所以,这个患者我们第一时间要想到,是不是脾胃有火。脾胃之火,上攻于唇。那这个想法,在患者身上有没有与之相应的印证呢?有。这就是患者大便干结。大肠属阳明。胃也属阳明。大肠阳明燥结不通,那么多半意味着脾胃也跟着有热。所以说啊,要想治疗这个患者,最好的方法就是泻脾胃之火。怎么实现目的呢?你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石膏3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玄参30克,茺蔚子10克,黄柏10克,牡丹皮10克。这里头,石膏大泻胃热。栀子泻三焦之热。这两味药负责向下泻火。防风辛散宣发,它负责向外“散火”。一泻一散,一清一扬,这就让脾胃之火没有藏身之处了。这样的结构,模拟的是泻黄散,也叫泻脾散。只不过去,舍去了藿香。接下来,用黄芩清上焦之热,辅助栀子和石膏泻热。知母和玄参,在清热的同时还能滋阴,改善热盛伤阴的局面。由于患者便干,所以加大黄通腑泄热,开后门,让脾胃之火有路可退。茺蔚子,清风热。黄柏,泻相火而坚阴。再用牡丹皮,凉血活血。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我给你简单解析了一下。
总之,通过这样的操作,患者脾胃之火得以清解,她的嘴唇也就可以恢复正常了。其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对泻黄散的运用。其实,这个唇风,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多见。尤其是当代人,受饮食习惯的影响,很容易在体内聚积起热邪,形成脾胃之热。尤其是小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阳气足,爱吃肉,时间长了以后,嘴唇就容易红肿热痛,瘙痒难耐。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饮食习惯,得改一改了。不然,我们体内的邪火越来越多,说不定会引出什么问题来。总之,通过泻黄散加减来治疗唇风,是中医成型的经验。上文医案里的配伍方法,比较有代表性,医家同道们不妨借鉴。 好了。这个事儿,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73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