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弦脉误诊一则
2025
07-30

弦脉误诊一则

 上周看一白带增多的患者,面色白,自服完带汤不效,诊脉沉弦细弱,仿完带汤法升阳健脾除湿,与吴茱萸大建中加茯苓白术,以为肝寒而升发不利,易柴胡、荆芥为吴茱萸,患者服用后咽痛出血。

 吃了中药咽喉痛出血,第一诊是个误诊,用的是暖肝健脾化湿的办法,误在把沉弦细脉按肝阳虚来治了,其实这是沉弦细弱个精血不足,面色白,舌尖红就是虚热,虚风内动,扰动脾湿下注了,她之前自己吃过四君子汤、完带汤也不行,误诊在认为升阳健脾化湿力度不够,其实这个沉弦细弱脉是虚风,要靠生精养血来解决,每次怕此类药滋腻碍胃考虑先健脾,她告我四君子汤、完带汤吃了不舒服,没当回事,用热药过了。君药当用阿胶(润木息风最效),臣药用熟地,君臣二药精血相生,方当用胶艾四物汤,亦不至寒凉。

 此误诊是个方向性的错误,假如胶艾四物汤吃上胃不舒服,就加茯苓、砂仁这些运化熟地的药,防风不是首选,不是要升发肝阳,而是要平肝熄风。犯这个错误是因为治疗白带下脑子里只有完带汤、甘姜苓术汤这些模型,而没有一个精亏血虚、虚风扰动脾湿下注的模型。

 下午收了一个病人,发热4天,服用荆防颗粒、小柴胡、布洛芬等无效,入院示脉沉细弦数,精血不足,相火外漏,以乌梅甘草汤为主方,加玄参收浮游相火,兼带用犀角地黄汤(有瘀斑)、百合固金汤,吃了一顿烧就退了,就是这个脉法的应用。

 关于弦脉主阴虚及精虚的观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体现,要结合原文和后世医家的解读进行综合分析。虽然仲景并未直接提出“弦脉主阴虚精虚”的论述,但通过对相关条文的梳理和病机推演,可发现其理论基础已隐含其中,尤其在虚劳、津液亏损等语境下有所关联。以下是关键分析:

 一、仲景原文中弦脉的主要病机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弦脉的典型病机以实证为主:

 主胃气衰败: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此条虽言’虚’,实指肝木乘脾的虚中夹实证)

 《金匮·疟病脉证》:’疟脉自弦’,多与少阳枢机不利相关。

 主痛证、痰饮: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弦而紧,腹中绞痛。’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偏弦者,饮也。’

 二、弦脉与阴血虚/精虚的间接关联

 尽管仲景未明言,但以下条文可通过病机推演,联系到阴虚精亏导致的弦脉:

 1.虚劳病中的弦脉

 《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此处’弦则为减’(精血大亏,脉力减弱,虚阳浮越)、’芤则为虚’(中空无血)的组合脉象(革脉),实为精血亏虚至极的征象。张仲景虽以’虚寒’统称,但精血大亏是核心病机,可涵盖阴虚精虚。后世医家认为此脉是’阴不敛阳,阳浮于外’的表现,与阴虚相关。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脉虚:主气血不足,脉道空虚,提示人体正气亏虚,气血生化无源。

 脉沉:主病在里,责之肾精亏损,肾气不足则脉沉于骨。

 脉弦:主肝气郁结或阴寒内盛,此处为虚劳之弦,是肝失濡养,虚风内动之象,非实邪之弦。

 这种白脸男子,如果不经调整,也是生育困难的面色

 2.津液耗伤后的弦脉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阴脉弦’(尺脉弦)与’阳脉涩’(寸脉涩滞)并见。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之腹痛,若尺脉弦而无力,可理解为精血亏虚,筋脉失养导致的拘急。此时弦脉非实邪,而是虚性挛急之象。

 阳脉涩,寸口脉(上焦、阳位)涩滞不畅:气血不足,营卫亏虚(中焦化源不足),气不生血,阴津亏乏,阴脉弦,尺部脉(下焦、阴位)绷紧如弦、精血亏虚,筋脉失养(虚性挛急),小建中汤建立中气,化生气血,解决“阳脉涩”(气血虚)、“阴脉弦”(精亏挛急)之根本,小柴胡汤疏解少阳郁滞,作为备用方案,仅当中气复建后仍有气机郁结(“不瘥”)时使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弦脉主虚证与实证临床易混淆。

 3.痉病中的弦脉与阴伤

 《金匮·痉湿暍病脉证》: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痉病以筋脉强直为特征,多因热盛伤津或误汗亡阴,致筋脉失濡而拘急。此处弦脉是阴液耗伤、筋脉失养的病理反应,已隐含阴虚致弦的机理。

 三、后世医家的发挥与理论完善

 后世医家基于临床实践,明确补充了弦脉主虚的理论:

 张景岳:’弦脉……为血气不和,为气逆,为邪胜,为肝强脾弱……为虚劳,为寒热,为阴虚。’(《景岳全书》)

 叶天士:在温病治疗中提出’弦动而细’属肝肾阴亏,需滋阴息风(如三甲复脉汤证)。

 周学海:’弦脉……在阴虚者,反见弦劲细急之象。’(《读医随笔》)

 四、关键结论

 仲景未明言但隐含病机:

 在虚劳、津伤致痉、气血亏虚腹痛等条文中,弦脉可因精血亏虚、筋脉失养而出现,实为’阴虚致弦’的雏形。

 脉象需结合兼脉与症状:

 纯虚证的弦脉多细弦无力(如革脉中的’弦则为减’);

 若弦而兼芤、细、数,或伴低热、盗汗、挛急等症,则提示阴虚、精虚。

 与实证弦脉的鉴别:

 实证弦脉:弦而有力,如痰饮、寒疝;

 虚证弦脉:弦而细弱无力,或浮大中空(芤弦)。

 总结:

 虽然《伤寒论》《金匮要略》未直接提出’弦脉主阴虚精虚’,但在虚劳、津伤痉病、气血亏虚等条文中,已通过弦而无力、弦大中空(革脉)等脉象,揭示了精虚亏虚导致脉道失柔、肝气失养而见弦的内在病机。这一理论经后世医家(如张景岳、叶天士)的临床拓展而完善,成为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需综合脉力、兼脉及症状,区分虚实本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