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王四进经方讲座-28-35
2024
05-06

王四进经方讲座-28-35

王四进经方讲座-28-《脉法》《揆度》三部九候脉法

  咱们中医界从古到今一直比较重视脉法,因为望闻问切,脉诊是中医的象征。国外都没有这种技术,内经以前已经有了脉法,原来有《脉法》、《揆度》都是收集了脉法的书。这两部书都是用的三部九候的诊脉法。气口成寸以决生死是扁鹊创立的脉法,黄帝内经的时候已经广泛应用脉诊了。但是现在很多脉诊的心法都没了,只是留下来一部分脉诀,介绍什么脉主什么病。

    脉法越传越死板,按脉诀去看病一生都不会悟透,你就看乱了。就出现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就是从古到今的弊病,因为宋以后的古人只讲表面的道理,里面的心法和原理不讲。包括伤寒论也是只谈症状,不谈病理,只论成方,不谈药性。造成后世很大的误解,其实原理就在里面,只是没有人去悟这些天人合一的道理。人们往往都是读死书、死读书。

   中国医学第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只看死方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把握不了根本了。黄元御把这些给你解释出来了,伤寒论上也特别重视脉法和症状,头一篇太阳证就说脉浮主表,到阳明证是脉洪大,少阳病是脉弦,这都是特点。张仲景头一篇就是平脉法,开始就把脉证都点出来了。做一个好中医只凭闻诊,听他说症状也能开方,症状说完了方子就出来了。看伤寒论达到这种水平就是学到手了,通过号脉也能把方子开出来,脉法就学得差不多了。

   但是望闻问切四诊都有它的局限性和误差的地方,不能完全反映病情,所以要四诊合参。收集这四种信息,每一种信息都能证实病情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正确性,四种合到一起几乎就跑不了了。古人对生命比较尊重,等四种信息都准确无误了,望闻问都能诊断一部分病情,最后再用切脉再确定一下,可以定位、定性、定势。所以这是一个全面的诊断,再加上穴位按压等后代医家的经验,病症在经络上有它的反应点。

   后来又发展出眼诊、舌诊,很多信息汇聚到一起,证明你的尺度是对的,你就能把病看好了。左手关脉是春天甲乙木,寸脉可以看成是夏天火旺丙丁的时候,右手寸脉是秋天庚辛金气旺盛的时候,右关是中气戊己土,尺脉都是冬天壬癸肾水。你把咱们以前讲的六气放到上面就行了,肝脾左升的脉象是上升为顺,心火通过肺胃下降,蛰藏到肾水里面。再脉象上也是这样的关系,你心里有这个思路摸脉就不会错,你先思想中有这个概念,看一个人的脏腑也是这样运转着呢,你一摸脉就知道它的里面是怎么运转着了。

   人得肝病可能是思想情志引起的郁堵,或者是肾水不足了,这是内伤的很多原因。肝气不升就会横克脾土,你摸到肝脉大一定要想到脾胃。不及了就是沉细脉,我们先从大方向上把握住它。从五行相克的角度说,比方说肾脉小了就会肾火不足,肯定肾水就会克到心脏。肝气升不上去心脏就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就不能木生火,就会影响到心脏。

   胃脉大可能是吃凉东西多了,遇到寒凉了,导致胃气郁住了。肺金就降不下去,相火就会反逆到肺,郁到这里肺脉就大了。然后再看看舌苔是否厚腻,肺脉降不下去,命门脉肯定要小。这里面的脏腑都有一气周流的关系,你就可以推理出来。经验多了你一把脉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天天摸太多的病人一摸就知道了,开始不明白可以多分析一下。后面黄元御就直接说病了,就不再这么推理了,起码你得知道原理怎么回事。

   肝火上冲厉害可以导致心脉独大,肾水不足、肺气不降相对来说心脉就大了,你还的参考别的脉象,这是一个综合考虑。知道了一气周流和五行相生克的原理就会万变不离其宗,咱们看病讲人体生理也是这样讲的,学透了中医的生理摸脉就容易了。好像特别神,一摸就知道,其实是你知道了里面是怎么运转的了。一定要清楚以中气为轴的、左升右降的气化关系,寸脉是阳脉,应该是上面心肺的脉象不能太浮,太浮就升而不降了。正常是往下降的,所以浮的时候稍微有点降的意思,沉取的话还有一点。

   肾脉应该沉是正常的,太沉就是肾水不往上走了,那就不对了,应该沉中有浮的力量。所以摸脉的时候寸脉稍微浮 一点,尺脉沉一点就是正常。还得根据时间和季节,夏天心脉浮一点没问题,秋天肺脉不降就是燥金不往下走。你轻轻摸有一点,再往下沉一点这是正常的。冬天肾脉必须沉,浮取和中取都没有,沉取有一点因为阳气归根了。春天关注肝脉,阳气升不上去就有点弦,就跟琴弦一样往上绷紧。但是还没有到表皮的浮脉上,中取的时候微微有点弦脉。

   应该都有点胃气,没胃气就特别快了,就不缓和了,脉跳得就比较慌张和急数。正常脉就是气血和平,男人右脉大于左脉,因为男人以气为用,肺脉大一点都没关系。女人是以血为用,应该左脉比右脉大,肝脉大证明血比较旺。左脉管血,右脉管气,所以男女的脉象有点区别。如果反了不一定有症状,只是证明已经有问题了,女人肝脉小了证明已经血亏了。怀孕妇女的左关肝脉会特别滑,就是气血充足脉比较流利,形容滑脉叫如盘走珠,呼噜呼噜地过去了。右关代表胃气,万物从土中生长,土旺才能生养胎儿。右关摸着有冲和之象,证明胃气特别旺盛、有生机。

   有些妇女怀孕后气血比较弱,滑脉就不太明显,你得详细点才能摸出来。正常的一摸就能知道是否怀孕,但是一般是有问题了才来找你的,往往不太容易摸到很滑的脉。或者先兆流产,或者肚子疼了,就不容易摸到。头一两个月怀孕肝脉在值班,木生时肝血亏了,容易在这两月流产。气旺血亏左关会虚弱,没有力量和生机,感觉特别沉往往保不住胎。这时得用点补肝养血的药,针灸可以通过补三阴交、泻合谷保胎,补三阴交就是补肝脾的血,泻合谷就是泻肺气。补血泻气还是让你左脉大于右脉,反过来就可以堕胎,古人就是这么干的。

   尺脉大于寸脉就是阴盛阳虚、阴去克阳了,不管如何都不能违背阴阳气化规律,否则就是病态了。脉里面也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从脉里面就反映出来了,和六经里面的八纲结合才知道是阴证还是阳证、虚证还是实证、表证还是里证。咱们论脉的总原理不外乎气机升降、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心里有了这个原理,摸脉一学就会。否则就是盲人摸象,因为病是千变万化的,脉诀的二十七部脉才能分辨多少病啊。但是变化不离这个系统,你就能分别、推理出来,就可以像刘老师说的神者伸也,能引申出来就成神了。

   咱们能摸好脉,可以建立患者对你的信任。有的人要考你这个大夫,不说话先让你摸脉。你一摸脉就能把他的症状说出来,他就会对你特别相信,相信了病就会好治。否则有点效果他只会想他没有好的地方,不想他已经好的地方,他就不来了。相信了就会看到哪里见好了,再来调理就好了。咱们学中医要把四诊学透,张仲景讲究脉症同治,症状说得特别清楚明了。沉取指的是脏,浮取说的是腑。心脉浮是心火和小肠火不降了,正常是心火下到小肠里面,就不会太浮。下不去反逆上来心火就会大,脉就浮起来了

   肝是左升的,胆是右降的,正常情况下脉是不会浮的。胆火反逆你摸着左关就会特别洪大,摸下面没了是它没跟儿了。到底是肝火大还是胆火大,在脉象上不太好讲清,因为它们两个都是一部脉,都是往上冲。这样得结合症状了,口苦肯定是胆火了,肝木淤则酸。肾水不足肝木就会生发太过,肝火上冲直接到心上和头上了,心脉就会大,这就是着急生气引起了高血压。基本上只要肝气不生胆火就会不降,肝气顺生和胆火顺降才是正常的循环。

   胃脉洪大就是胃气不降了,那就相当于脾不升,你要看看是因为寒还是因为湿。温病派就容易造成寒凉伤胃,咱们经方派是从气化角度治病的,温病派偏于脏腑辩证,是按某一个脏腑的阴虚和阳虚分的。他们没有看成是一个整体运行的动态的脏腑,他们看的是一个死的脏腑。气血、营卫、阴阳的虚实辩证理论上说的挺好,用上了效果就不行。胃病说是伤食、淤血、实热、寒凉,有效但治疗半天好不了,这种理论不高明。

   要想提高疗效,把气化理论加进去马上就改变了,理论不一样疗效就不一样。他们不是实战派,是理论派,很多都是臆测。他们光看到脏腑的阴虚和阳虚,但是造成阴虚和阳虚的原因不知道。他们看到阴虚就滋阴,看到阳虚就壮阳,看到淤血就活血,为什么不管。还是有点像西医那种思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汉朝张仲景和黄帝内经都不是这种思路,汉朝以前的处方也不是这样,脏腑辨证是后来温病派人们画蛇添足加出来的,实用性不高但是能说服人,说得头头是道。

   他们把核心的气化原理抛弃了,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只看到果没有看到因。现代中医就是这个程度,要扭转这些还得向古人学习,学汉朝以前的东西。他们越往后越接近现代西医的东西,现在中医院校学西医消炎的东西更是离真理太远了。咱们接着讲二十四脉的浮沉, 浮沉者,阴阳之性也。《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

   简单说张仲景认为浮脉就是主阳气在外的表证,病邪和正气的战场在表上。沉脉就主里,是阳气不足导致病邪攻入到里面,一般情况是这样。还有一种特殊情况的浮脉,就是久病逢之却可惊,久病遇到浮脉就是阳脱了,收不住人就可怕

王四进经方讲座-29-二十四脉之浮沉

受风寒了就是表证的浮脉,大病时间长了突然出现浮脉,往往是虚阳上脱的症状。还伴随着汗出如油、气喘如牛、面红如妆,好像化了妆一样,回光返照的状况。浮取有但沉取空了、没根儿了,表证的浮脉浮中沉都有,是阳气上冲的情况,把病邪挡到体外。有力和无力、有根和没根、虚和实不一样。

   摸脉首先得看这个人的体质,一看这个人挺壮就不能说出现浮脉不行了,不到那个时候就是死板教条。望诊是第一步,体质强弱、男女老幼、胖瘦都一样,都有一个正常的范围和状态下的沉浮。瘦弱的就偏浮一点,轻轻一摸能摸到,你不能说他有表征,他是因为瘦脉管就特别容易摸到,暴在表面,当然他们感冒了会浮得更厉害。大胖子脉都偏沉,说他是里证也不一定,就是肉比较多脉管在里面了。他们想摸到浮脉很不容易,除非他感冒特别厉害的时候才能摸到。

   这是灵活掌握的事情,不能按书上的死板教条,摸得多了就知道了。各种情况都有偏差,在你自己多体会,不能千篇一律地摸到浮脉都是这种病。关键是摸脉里面有没有中气,总体的脉象符合不符合气化的规律。独大和独小都是病,这六部脉都比较平均,某一部脉突然大或突然小都是出问题了。看病先把这六部脉大概摸一下有点印象,看在沉浮、快慢、迟数哪种状态,了解他的身体素质和状况,然后再按照浮中沉三部九候一部部细摸脏腑的问题,这就是方法。

   不熟悉就多摸脉,然后再问症状,不要怕问。问症状和摸的脉象一起思考,看是否符合,时间长了你就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了。思路是正确的,你就找这个思路实践就行了,你得有据可依。如果没有这个法你就乱了,一摸脉上来就说人家有什么病,没有经验你一说就会错的。

   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人久病在白天浮大脉更厉害了,沉细脉到晚上更厉害了,阴气太重就会死到晚上。伏骨脉就是比沉还沉的脉,就是阴实更厉害了,阳气太少了。血流不到了,血是行阳的,阳能入到阴里面就能把阴化开,成了阴实脉就伏到骨头上了,也不能说完全都是癌症,但肯定是有了实质性的东西了。肿瘤啦,营养物质过多的积累啦,排不出形成的东西。

   正常人应该是虚灵的,阳气把营养物质化成咱们的能量,阳气用完了。再摄入有形的物质化成无形的阳气,阳化气,阴成形,用完了残渣要及时排出去,否则人体排不出就不行。脏是藏而不泻,藏是藏的精气,不是有形的东西。腑是泻而不藏,泻的是有形的东西,不是泻精气。脉是一息五至,低于五至叫比较慢的迟脉,一分钟六十次以下。高于五至的是较快的数脉,一分钟九十次以上。慢脉主寒,快脉主热,还有实热和虚热之分。细数无力就是虚热,洪数有力的脉就是阳明实热证,伴随着发高烧。

   脉象是动态的,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在发展的。比方说开始受寒是浮紧脉的麻黄汤证,紧是寒郁住了。没有治疗就往里走郁而化热,就出现大青龙汤证了。就是现在非典、甲流,就是高烧、咳嗽、肺炎。外面还有点寒,还有点发冷。就会出现脉浮大数了,开始没有热的时候还不是太数。还没治好,外面表证的浮脉就没了,全部内陷都入里了。就从太阳转到阳明了,就成了洪数脉的白虎汤证了。再不治疗火就太厉害了,就会伤到津液了,出现洪数、沉取见空、无力的芤脉的脉象了,这就是人参加白虎汤证了,用人参去补她的津液。再不治就会出现阴阳两虚的细数脉了,没有津液光剩下那点热的竹叶石膏汤证,这时温病派的方子就顶用了。走到血分上就可以用那些滋阴凉血的药了,或者用生脉饮滋阴、补气。再不治出现阴不济阳了,四肢冰凉了、心衰了又开始加阳药了,可以用参附汤和四逆汤了。

   虚热也是热,正常心脏跳动缓的时候血液回到心脏里面,充满了再排出去。如果跳得太快了,血还没进去就排出来了,就做了无用功了。老收缩里面没血,打不出去就不对了。脉法: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是迟缓者,趺阳寸口之常脉,未可以为寒也。体格好正常的人脉会显点迟慢,迟又缓是比较气定神怡的感觉,就好像运动员们的体格一样好。心跳虽然慢,但是挺有节律,这就不能把它当成病态。

   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是数者,阳明之阳虚,未可以为热也。虚热了就会血打不下去,胃里得不到血就吃不下饭了。火在上面阳气就下不去了,就出现了细数的脉象了。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虚劳之家,最忌此脉。若数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则死期迫矣。就是出现心衰脉了。你治病看转轨的情况,用药了脉象越来越快,那就是你的方子错了。用药后越来变慢,越接近五至,那就证明方向是对的,从脉象上可以看发展和预后。

   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阳也,而含阴;血,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血充足就出现了流利的脉象,涩就是特别气血少沉细,好像轻刀刮竹一样。血多气少才能怀孕,所以滑脉就是孕脉,没血了胎儿就呆不住了。阴阳是相互的,不能说哪里是阴、哪里是阳,肝脉虽然主血,但是属阳。

   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沉涩而生则浮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还是说肺肝对应的脉象。 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肺脉出现毛涩不流利是正常的,肺脉特别流利那就是太湿有了病了,肾阳脉稍微涩一点没问题,是肺脉造成的。肺脉涩是尺脉的根儿,肝脉滑升到心上,心脉滑点没有问题。

   尺应涩而变滑,则遗精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大家要详细研究四圣心源的脉法的原理。大小者,阴阳之象也。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大为阳而小为阴。寸大而尺小者,气之常也,寸过于大则上热,尺过于小则下寒。多摸正常人的脉,就知道什么是过了,必须得经常实战。

   然有大不可以为阳盛,而小不可以为阴盛者。「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盖阳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芤脉的表面非常大和强硬,但是摸里面根葱管一样,这种脉不是实证,气盛里面没血。这叫亡精失血之脉。芤脉厉害了就成更硬的革脉了,是不同的程度,革就是火升而不降,肺金从革。里面突然大失血了,就出现心脏鼓动力量比较大,维持血压供氧。

   女人血崩大失血、抽血的这种芤脉是虚弱之脉,我摸过一个大小伙子就是这种脉,他说前几天去献血了。精血是人体宝贵的东西,虽然可以再生,但还是需要消耗元气和阳气制造的。但有时血崩老是流血过多,阳气也没了就会出现沉细脉,失血伤精当时心脏还在加强工作,人有代偿功能,硬说献血对人没影响那是瞎说。少量献点血比如200CC,然后让自己的循环系统再产生新血。是可以的,人体肝脏代谢的是垃圾,功能正常的时候能把垃圾排走。功能不正常垃圾就排不走了,就会血稠了,你把血放完了,再过半个月再测血脂还是那个样。

   当时换血后感觉挺好,可以把血过滤一下,脑子就会挺清凉。那是因为你排泄垃圾的功能差了,你应该从根本上把他的肝肾功能调好,肝脏好了才能把那些杂质和垃圾化走,把好的东西还收回来。人本身有自己的功能,如果老是强行人为地换血,就会对人体阳气有非常大的伤害。这就是血液透析不好的原因,不换生命会受到威胁,但是老换血逐渐也就不行了。用机器换血透析也只是一个维持,但最终是不行的。把肝肾功能和精气保好,人才能长生健康,靠外来的方法是不行的。你用中药、针灸、锻炼等方法,把肝脏功能恢复,它自动就把垃圾带走了,好血就上来了,这种方法才是长久之计。

   中医在古代大出血时用什么办法,中医认为阳能固阴,在人失血过多后,用大量的参附汤或独参汤,古人就用这种办法把气固住,一下把血止住了。先维持住生命,然后让他在自己生血,西医输血、做手术来的比较快,这一点比中医好。副作用再说,反正先把命救了,但是长期老是输血肯定是不对的。不需要你还给她输血干什么,什么都得有个辩证,有条件的话还是用中药调理。中医以前没有输血的办法,手术的方法没有传下来,西医的急救创伤比较好,这个不能否认,但在慢性病调理上就不如中医效果好了。中医衰落就是很多经典的东西丢失了,后世只学了一些验方的皮毛,根本的东西没有掌握住。中医教授不会号脉,你怎么能把中医振兴起来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收敛则脉小。阳泄则上热而下寒,阳藏则上清而下温。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阳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故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小脉未可以扶阳,大脉未可以助阴,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说这些脉象完全是揭示人体的功能,无非是阴阳收藏,只有这样才能把脉说清。弱人就怕脉大阳脱了,你把他从大脉治成脉沉细了,这是往好处走的。这你就不能说他越治越弱了,很多心脏病人开始摸着都是洪大脉,非常慌张,不是气定神闲的那种正常的大,那是心脏在努力奋斗那一口气。治疗使脉缓和下来了,脉越治越小,人反而越来越精神,这在临床是经常有的。

   脉过大人却躺在那里不能动了,大不一定是对的,不是越大越好。脉大是人体自保的代偿功能,维持大脑和脏腑的供氧供血,加大力量去往那里送,心脏努力地跳是一种病态。身体气血能正常供应,就不需要心脏那么大的力量了,轻轻一点力量就够了。所以说大脉不是壮,是人体缺少血缺氧的表现。正常是不快不慢、不沉不浮、从容和缓,气血来去正常。有大的地方就有不够的地方,很多人说看我的脉挺有劲儿,其实是高血压,你摸小孩子的脉是最正常的,柔软而又平和。

   温病派说脉大是阴虚阳昂,就去补阴不见得是对的,阳气向外脱的时候去补阴,就会阴就更实、阳更虚了。所以温病派有很多理论是值得质疑的,但是他们的医案写的也挺好。西医还认为一些细菌性的咳嗽发烧用消炎药是有效的,但是这个人能恢复健康痊愈,这个目标能不达到。温病派和西医能使症状减轻,不咳嗽发烧算是临床治愈了。但是中医经方派一摸脉沉下去入里了,中西医痊愈的标准是不一样,温病派和西医治疗离痊愈总是有一段距离的。经方派是调动人体自身的气化能力,把病抗出去了,这才接近于痊愈。大夫的程度不一样,吃药到一定水平就老是那个样子了,再也好不上去了。所以还得要在理论上不断提高,越高证明你的医术越高。都可以有效,区别就在离人体正常的状态差多少。

30-《辅行诀》对脉法的理解及十八个用脉

我看了看张大昌和他的徒弟学习《辅行诀》对脉法的理解,觉得非常有价值,咱们今天也学习一下这些经典的好东西。他们分了三十六脉,包括了十八种体脉和十八种用脉。他们的理论里有体有用,体讲的是它的形态物质、阴的层面,用讲的是功能、能量、阳气的层面。从形状上看,第一种体脉叫坚脉,坚者硬也,其脉梗然而动。一摸好像顶手,按上去挺硬,所有的实病都会出现坚硬的、坚实有力的脉象。咱们按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来说,所以张大昌的脉法没有从气化的角度讲。他是先说那种脉象主什么病,再说三部里面的寸脉坚了,你就知道在胸部上焦,关脉坚了就是在中焦脾胃,尺脉坚了就是在下焦出现了实质的东西。他是把象讲出来了,然后再说是哪个部位。

   他说加沉曰牢,沉取摸到坚脉就叫牢脉。牢者牢固也,沉取特别坚硬有力,并主痼积在内,有淤血、痰凝、结块等有形的东西。加浮曰实,浮脉主表实证,因为浮而有力。就是人体内的正邪之气都很旺盛,人体正气在攻邪的时候就出现实证,他说的是表上邪气实、盛,不是说的有实质的东西。这种实病有伤寒和中风,病主外淫邪盛,摸到了浮而有力的脉。外感风寒或暑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脉象,正邪在表激战所以叫实。

   第二是软脉,软着柔也,好像按在棉絮上了。力不胜指,轻轻一摸就下去了,诸虚病主之。只要摸到软脉,就说明病人比较弱,气血和脏腑都虚弱。加浮曰散,就是咱们上次讲的久病逢之却可惊,浮脉没有根儿就成散脉了。软而无力的话人就危险了,轻轻一摸没了,再摸还有,特别没根儿。就好象咱们做饭上面飘着的那一层油一样,一碰就没了。有表无里,病主荣卫耗亡,久病者死,卒病者危。一得病就是这个脉象,脱了元阳就非常危险了。加沉曰虚,浮取没有,沉取是软的就虚弱了。还没有到阳气飘散的程度,虚者不足也,好像按粥一样,一下手指就陷进去了,一点都没有阻力。正气夺则虚,没有正气了,病主气血亏损不行了。

   第三是长脉,这种脉特别长,超越了寸关尺了,寸上和尺下都还有。其状悠然越部,气势上逆,气郁才能表现出这种长脉来,肝肺气郁了寸关就会特别长。长脉是好现象,但是过长就是气滞了,这表示的是一种气分的状态。春天出现长脉叫弦脉,这时肝脉微弦就是正常,如果不是春天就成病脉了。因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才是四季的正常脉。加于它季曰强,强者病主冲逆和支满,就是胸胁和腹部胀满。属于气郁的状态,气该往下走却往上反逆打嗝。眩冒就是头晕,或者是癫痫和抽疯病。

   第四个是短脉,短得只用中指就能把三部脉都摸到了,就是形容太短了。不及寸不及尺,寸尺都特别少,只在关上显。病主六腑水谷变化不良之病,好像就是消化不良和长期腹泻的病,人体没有正气的来源,气血总跟不上。因为肠胃是气血的来源,老是腹泻或消化不了,身上的气血都就亏了,没有力量和物质去充实脉管。加于秋曰毛,秋天肺脉出现毛脉是正常的,浮取沉取都有,有点浮就对了。因为肺脉不是特别长,浮短而涩。就好象摸到羽毛,中间有一条棱,中间摸着稍微硬一点,底下就没了,两边很软也没有。

   肺脉长了就是气淤的脉了,肺气应该往下降,但是郁到上面下不去了,就会出现喘逆和哮喘。在别的季节摸到短脉叫弱脉,就是中气和气血不足。弱者衰乏也,就会长期腹泻,久利不固。把很多营养都浪费了,气血不能充盈脉道,因为人拉了以后阳气就下去了。

   第五个是粗脉,就是粗大的意思,病主外实内虚。外面有病邪,但是人的正气比较虚。加软曰缓,摸着挺粗但压下去没有力量。缓者松动之意,浮取在阳如果是缓脉,就如中风和汗出,说的是表证的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病人烧得不太高,在临床上心跳得不快,脉象比较缓。不像伤寒一样特别急数,因为他老是出汗,没必要去加快心脏跳动去增加阳气。出汗时表上通透不缺氧,但是汗液从脉管里流出去了,所以就没有力量了。沉脉或尺脉出现这种阴脉象,就会遗失尿便,就是大小便提不住,就是下焦阳气不足。

   加坚曰洪,粗大而有力坚硬就成洪脉了,就是里面气机壅滞不通了。伤寒论说在阳明证出现这种脉象,大热大渴,咳嗽肺炎,不尿不拉,癃闭住了。脉象还是比较直观的,粗大有力量就是邪气盛,软弱沉石的就是阴气盛。先把阴阳分清,然后再把各部说明,不是多难理解。

   第六个是细脉,摸着其状如线,跟线一样。病主外虚内实,外虚就是阳气不足。我在临床上遇到的细脉气血都是弱的,没有气血的充盈血管就细了。如果细而长就是弦细了,跟琴弦一样了。加坚曰紧,皮肤和脉象都绷得很紧,好像按在绷紧了的绳子上一样。伤寒的内寒和外寒都是紧脉,所以紧脉主寒。紧则束急,裹得比较急,浮取出现紧脉了,就会伤寒身疼了。在阴则阴澼里急,里面有寒饮和寒湿。往往肾脉紧了就是里寒了,尺脉紧在临床上高血压的人比较多。他的下面寒气太重,或是风寒,或者湿气和水液排不出去。可以吃 真武汤 汤或 肾着汤 汤,就可以把脉象缓和下来。

   加软曰濡,细软无力的就叫濡脉了,在上则阳衰湿痹,就是关节炎一类的,阳气冲不动湿气的滞留。如果沉取尺部是濡脉的话,就是肾气虚了,因为肾主骨。肾消会小便多和骨萎,就是现在说的骨质增生。晚上去五六次厕所,睡不好觉,摸他的肾脉特别没有力量。肾气虚后记忆力不好了,就会好忘事。如果浮起来了,沉取无力就是阳气潜不下来了,特别容易闹骨病和前列腺病。都是肾水不能收藏出现的往外漂浮的症状。

   下面说说那十八个用脉,就是跳动的幅度和力量。第一个是浮脉,一看就能看到脉在跳,主的是表证。在夏天出现的浮脉叫钩脉,夏天出现浮脉是正常,因为夏天阳气升浮在表。摸着好像拱出肉皮了,尤其是左寸脉主夏天,这说明心脏没事。如果夏天出现沉脉,就是心脏不应时,就是有心脏病。钩好像就是上去的很大,马上就没了,下去得很快。其它季节摸到都不应该,都是阳气不能潜藏。春天就是阳气生发太多,该弦的时候没有弦,没在中间,飘得过早。这就是春行夏令了,容易出现脑出血和头疼,肝血往上冲的症状。肾水不能潜藏,心火旺盛。秋天该沉下来又出现浮脉,就是火克金,就会伤到肺气,冬天出现浮脉就是阳不潜藏。

   它季曰仰,就会伤结晕仆,气血上逆,暴逆猝死。不和时间配合,在夏天出现浮脉你会说病人心火大了,就不对了。人家没有不好的感觉,你一句话说出来人家就不相信你了。病人在考验你的时候,你一句也不能说错。你明明知道他的哪部脉出问题了,但他不一定有那个症状。你只能给他订到脏腑上,这个一般错不了。你再问他有什么症状,他说的一定能和脉象对上,因为脉不走空。脉象不会吓唬人,你直接说症状他没有,你号得对他也认为不对。他脾胃脉不好你就说他不想吃饭,他身上不一定,但可能体现在睡觉不好上。胃不和卧不安,有的人的脑筋就是迟钝,说他肚胀没感觉,一敲就能敲出来。

    第二个是沉脉,在里在脏,加于冬曰石,冬天摸到沉脉就是石脉。如果是肾脉就是正常的,加于它季曰伏,别的季节出现叫伏脉。夏天该浮的时候心脉沉了,那就是水克火,肾脉伏到骨头上也不对。应该是寸脉和关脉在皮下,太沉了就不对了,大家应该掌握好这个度。这些都不能用数据表示出来,只有凭感觉。伏就压住气血了,主饮食梗阻和霍乱腹痛。夏天的脾胃脉伏的比较多,都是吃凉东西带拉肚子。肾脉还好一点,吃了凉药的人中焦的脉也是有寒和沉的。

   第三个是滑脉,滑者爽利极也,流利的好像如盘走珠。一个一个的特别能分辨清楚,主气血充盈的孕脉。女人头来月经以前会出现滑脉,稍微有一点滑,不象孕脉那么明显的滑,这时你不能说人家怀孕了。因为养胎儿需要足够的气血,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就是有病了,主痰火实热。

   加粗曰动,滑而粗就是动脉,好像是特别慌张的脉象,动荡不宁。在寸脉出现好象是心神不稳那种,三焦少阳火往上反逆到心脏,惊悸汗出。有点声音就会心慌和心跳,严格说还不是冠心病的症状,但是冠心病也是这种脉。劳力性心绞痛我在临床上发现两种脉,一种是寸脉比较沉,就好似张仲景说的寸脉沉、心脏阳气不足造成的胸痹证,就是瓜蒌薤白桂枝汤证。确实有这种跳动不宁的动脉,有这种脉的人也是不能劳力,走得快了人就受不了,憋闷气短。在屋里呆着就得把门窗打开,憋闷得很其实就是氧气不够用。

   我前两天治疗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就是这种劳力性心绞痛的脉象,所以说心脉独大或独沉都不对。一摸他的心脏有问题,再问他症状不能费力的话,一费力就会胸闷疼、心慌、气短,这就是劳力性心脏病。滑脉加细曰乱,你就摸不清了,没有多少气血但又走的比较快。其实走的不是气血,是痰火、痰饮,所以他的脉就比较乱了。一般人一分钟跳七十五、八十下,三指下去摸不清数。

   食物中毒了又吐又泄,身体里面都没有水分伤阴了,脉就特别细了,心脏跳得快就乱了,就身心不宁了,人遇到急症危险的时候出现这种乱脉。咱们要有这个观念,气血就是供应脏腑和大脑的营养,一刻都不能缺气血。气血不足或过量都是有病,然后你再分别他的部位。

   第四个是涩脉,摸着特别费劲,不流利、顺当、艰涩。李时珍说如轻刀刮竹,病主虚寒,血液来往不顺当肯定就虚寒了,氧气和血液就虚弱了。加细曰微,又涩又细的脉就是微小的脉了。寸上是微脉,就好象是少阴脉,人没有精神。脉沉细旦欲寐了,尺上是微脉就是精血少了。因为寸脉主气,尺脉主血,总之这是阳气不够和气血不足的症状。

   加粗曰革,脉管很粗大,外表很坚硬,但是里面的气血不多。其状如按空囊,一按下去就没了,但见脉形而无脉流,不能感觉血脉的流动。革脉和芤脉差不太多,芤脉还能摸到一点血液的流动,但也是如按葱管。革脉更厉害一些,外面更硬一点,里面更空一点。革脉是芤脉的延伸,在上是出血,在下是失血。女人崩漏在下,突然失血了,心脏要给各部门供血,力量就特别强,但是里面没血。

   第五个是速脉,正常的人一息四五至,六七至就是快了,一分钟九十下以上。速脉病主虚热,洪大就是实热了。加短曰促,短小又急促的脉是促脉。寸上是速脉就是表上的荣卫伤了,沉取是速脉就是肝肾的精血伤了,就是肝硬化后期了,这是危险的脉象。加止曰结,跳得速度比较快,但是猛地停一下。没有定时和规律,不定什么时候停一下,有规律的跳三五下停一次那叫代脉。结脉说明可能有地方堵塞了,心肺脉出现结脉往往就是气管炎和哮喘病,在阳就是痰堵到气道上了。在阴就是淤血,结脉就是中间有阻隔。

   第六个就是迟脉,一息三至以下,有时是虚寒,就是脏腑的功能差了。有时是实寒,有了实质的东西。加涩曰代,跳着跳着有规律的停,来往的比较涩,跳了一会儿停的时间比较长。代者殆也,在阳则心肺气衰,在阴则肝肾气结。脉来得老够不上劲儿来,就是现在说的心律过缓。加止曰绝,黄帝内经上说,跳五十下停一下就是没事,人体五脏六腑就循环一圈儿了。四十次停一下叫一脏无气,三十次停一下叫二脏无气,跳十次停一下五脏都就无气了。理论是这么一说,在临床上也不一定。有的人跳三五次一停,活一两年的有的是,这就是室性心律不齐。但这种人很能活,不论用什么药老是这个样子,肯定心脏上的气血不够。可能还有点早搏,会发生在天热又穿得很多的时候,这种人不爱活动。心脏跳动出问题时阳气不足了,血液就供不上来了。要看这是哪一种心脏病,是阳气不足还是心血不够,西医也分是窦性还是室性心律不齐,也就是少阴脉。

   张大昌是比较实战派的,他的经验都是比较实用的,没有华丽和虚假的东西。在临床上很有用,他们师徒就是用辅行诀那本书看病,他家是书香门第。他从小家里各种医书都有,他也是博览群书,他研究了别的以后再研究辅行诀,认为里面的规律包括了伤寒论所有的规律。他才着重去研究辅行诀,发现这和现在上学的和在社会上流传的东西的理论都不一样。他这才洞悉了汉朝以前,《液汤经法》里面的用药规律,以前是按照五脏和五气的化合来辩证的。那是最早的气化,不但是脏腑气化还有药味气化,后来就断代失传了。这个思想特别周密,在补这个脏腑的同时又不能伤害到其他的脏腑。左旋为补,右旋为泻,是用的《难经》的理论,这种理论特别独特。

    我这两天有一个病例,晚上十点时候病人在医院给我打的电话,已经因为发烧输了一周的液了。他听一个朋友说以前发烧也是多少天治不好,吃了我的药好了。病人很紧张,他们是杀鸡卖鸡肉的,怕得了禽流感。长期高烧一用退烧药就下来了,停药后几个小时就上四十度了。症状是恶寒,浑身哆嗦,背特别冷,非常怕冷。输液一周后复查肝功能就出问题了,医生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也害怕了,他半夜就打车过来找我了。一周来他反复出汗,加上消炎和抗病毒,他的症状已经乱了。

   他说浑身乏力和头疼,有点恶心和口苦,看似少阳证。他的舌苔是一层特别白的颜色,嘴唇发紫暗红,好像严重的缺血氧的情况。舌质暗红按温病派说叫绛色,高烧出汗特别大,得病过程,他说一开始热着了,回家喝了凉啤酒觉得好一点了,又吃了一点藿香正气水。第二天又被雨淋了,里面湿热外面受冷,就开始发烧了。我辩证他是湿温证。

   张仲景治疗温病的时温有一个栀子淡豆豉汤,栀子开白花,结红果,能清心肺。它特别轻,能清上焦和中焦的火,还能清血分里面的湿热。我给他用上这个方,然后再加上《温病条辨》里面的三仁汤,有杏仁,薏仁,白寇仁,泽泻,茯苓,滑石,木通。我看他有点表证,舌苔发白,怕他有暑湿,又加了一点香薷来化湿。治疗时温首先得利湿清热,就不能再考虑再用热药解表了,因为他这一周一直在出汗。已经就伤了津液和阳气了,但是他恶寒的症状特别容易误诊成太阳伤寒证。西医也是误治,退不下来烧肯定有别的原因了,咱们中医不讲反复出汗、退烧,发一两次汗不能退烧就不要考虑这个了,就得赶紧转思路。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肠胃和三焦里面的湿发汗发不了。恶心是伤到肝了,就不想吃东西了,中焦有湿就是在太阴上,就走到太阴和厥阴了。这个思路就要看湿重还是热重,舌苔厚白是湿重,否则就是热重。他是湿热在里面,外表还是寒的,因为他还恶寒。寒气把湿热和阳气包住了,热气透不到外表,就出现寒症了。如果没有热只有寒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麻黄汤一解表就过去了,这就需要利湿给它以出路,三仁汤本身就是利湿的。

   这两个方合在一起抓了两服药,我让他三个小时喝一次药,中药疗效一个是药方正确,再就是熬药的方法对。和服药的方法,仲景治外感是:半日许令三服尽。芳香化湿的药不要煮时间长了,大火二十五分钟就行了。从开始喝药他的体温就开始往下降,第二天早晨降到了三十七度四,就开始想吃饭了,再过一天降到了正常。我又特别告诉他忌嘴生冷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可以喝豆浆、米粥等五谷一类的食物。不要吃肉,因为不管是湿温还是平常的感冒,只要是发烧都能喝豆浆、米粥这些养人最好的东西。病人吃了一个星期的中药就痊愈了。

   不要吃肉类的,否则就会食复,人体的抵抗力就要往回走去消化肉类。就不能去抗病了,只要发烧的孩子吃肉第二天就重了,这是古人留下的经验。咱们学习伤寒论思想不能陷到里面,温病也是从伤寒论里面提出来的,也有它的价值。用栀子淡豆豉汤加五苓散利湿也行,效果不一定比三仁汤好,因为三仁汤利湿但不伤阴,这个方设计得挺好。

   再一个就是升降散,治疗传染病和疑难杂症效果可以,有天虫、蝉衣、姜黄、大黄四味药。蝉只有小便没有大便,蚕只有大便没有小便,吃了桑叶就拉,拉出来的屎叫蚕沙。这两个虫药可以清利大小二便,把病毒排出去,大黄也是往下泻的。姜黄可以活血,能带动血液流通开。这些是偏凉的药,但不是特别凉的药,可以把血分里面的淤滞打开。大黄可以通大便和利湿热,还能活血化瘀和去浊气,这个方子在以前的很多瘟疫时都要用到。比较保险不会出问题,没病吃它也不会有事,有病了效果还比较快。天虫就是僵蚕,就是蚕中了风和病毒,感染后僵死到那里了。因为外感中风而死所以中医就用它来治疗中风,它就有了抗风的能力了,就好象免疫力一样。

   所以养蚕的人不让开门窗,生人进去通风了蚕就容易得病死,特别忌讳生人去。以前古人不知道是中病毒了,认为是中风了。古代的方子特别有用,关键的时候一剂药就下去了,所以学好还是有必要的。咱们要结合临床,可以试药,不试验永远没有把握。

   有个五岁的小孩子发烧,没有别的症状,冷热的感觉也不说。但是他在热天穿了两件衣服,没说热实际上是怕冷。他的脉象只是心脉大,肺脉还是不大,和一般的情况不一样。肺主皮毛,受寒后右寸脉应该大。舌苔不厚不薄,我就用排除法,不是沉细脉就不是三阴证。这两天不爱吃饭就有一天没大便,不拉稀不肚胀证明没在太阴上,就看在阳证的哪一经上了。阳明证大便干,还有口臭的热证,也不太符合。大热就不会穿那么多衣服了,不渴不吐也没在少阳证,这就是还在太阳证。不出汗就不是中风的桂枝汤证,嗓子不红证明不是嗓子疼的葛根汤证,还是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

   一般说法夏不用麻黄,冬不用石膏,所以古人说话不是一定全对。夏天有这种症状就可以用这种药方,我就用了麻黄汤,小孩子要掌握好量的大小。用麻黄六克,桂枝十克,杏仁十克,炙甘草五克。咱们讲辅行诀,苦味的杏仁和甘味的炙甘草化出了咸味,可以补充汗液,使他不至于虚脱。桂枝用来强心,他的疑惑点在肺脉不大,肺脉浮紧是典型的麻黄汤证。心脉大是为了加强心脏的搏动力量去出汗,因为汗为心之液,要想出汗心脏的力量必须够。桂枝甘草汤是专门强心的,没有桂枝也能发汗,但是会特别累,人就会感觉到心慌等不舒服。

   这个方子下去人没感觉很痛快就出汗了,说麻黄会造成心慌是没有用强心药,桂枝配合好了就没有这个副作用了。就抓了一副药吃了孩子的病就好了,辨证时不太典型还是要分析他。孩子不愿意喝药,用针刺放血和捏脊按摩也可以解决问题。倪海厦说你不用扎针,用针在他皮肤上比划一下他就吓得出一身汗,可以针刺少商,商阳和大椎,可以不让它往别的地方走。针刺肺经的少商可以泻肺气,商阳是大肠经的也可以。这个孩子一扎针就哭得没气了,半天没缓上来,脸憋得黑紫,把大家都吓坏了。再也不敢用针刺了,这孩子也习惯吃我的药了。

   他是肝太弱了,容易抽搐和脾气大,痉挛得缓不过劲儿来。小孩子发烧刺下唇放血我没试过,但肯定有好处,可能是通过任脉借督脉的气。诸阳汇聚于大椎,针刺它可以增加人的免疫力,用罐子拔出血来可以泻热。夏天喝凉东西,外热里寒,人中暑热气郁到头上,针刺大椎加上十宣指尖放血,还可以在肘内侧血管放血,用东西把胳膊勒一下,用手拍一下他的血管,消好毒刺出一些黑血来,头疼恶心呕吐的症状马上就缓解了。

   现在肝脉弱的人特别多,辅行诀里面的大小补肝汤效果就比较好,男人肝旺就好,女人肺气旺就好。按咱们的气化理论,它的理论是对的,他把每一个五行又分了小的五行,桂枝属于木中木,把桂枝做成钉子钉到树上,树就死了,因为它的木气特别厉害,是木中之王。在桂树下面杂草不生,桂枝是补肝汤的君药,桂枝和肉桂是一个东西。

   人的肝不好就会恐疑不决,胆量不行,不能当机立断。决断属于胆这个中正之官,肝脏是谋虑出焉,考虑事情太多。肝实则怒,虚则恐,是因为木升不上去就陷到水里面了,容易做怕梦还醒不了。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就醒了,所以这个方子就能治梦魇。人睡觉的时候突然动不了了,心里还很清楚,就是梦魇。梦魇的人就是肝弱和体质弱,因为肝藏魂,这样的人的魂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了,阳气出不来了,就会梦境很多而且很乱。肝不好的人还会目中晃晃、耳有所闻,就是幻听到不该听到的东西。耳鸣要是肝上的问题,眼睛看不清,肝开窍于目。小补肝汤的病只涉及到肝脏,还没有涉及到别的脏腑,心脏喜软,所以血管不能硬化了,软能生津液。

31-不能只讲什么脉主什么病

学习脉法经过实践处方,或者看老师处方,在吃过药以后再看患者脉象的变化,在诊断改方。不断的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好脉象,比如左寸大就是心脉大,用心过度的人特别强壮的话,可能是心火大,会口舌生疮。感冒后心脏会产生自身调节反映,加强心脏的跳动,要往外发汗心脉也就大了。心脏病有血管不通的地方,心脏要加强力量让血液通过去,心脉也就大了。但是这是一种代偿性的假象。

   高血压、脑梗塞和脑中风先兆的心脉不但有力,而且浮紧,外面受风寒就会血管收缩出现紧脉。人出现紧脉很多都是受寒引起的,不一定都是高血压。如果右尺也紧的话,就和绳子有张力大一样,说明肾脉受寒了,就是高血压无疑了。有的人开始出现症状,腿脚可能出问题了,血液过不去才出现紧脉。

   治疗心脑血管病我在临床上用的比较好的是原载于《金匮要略》、收集于《古今验录》上的小续命汤,有麻黄20克、桂枝20克、杏仁15克、炙甘草10克,这是麻黄汤,再加上当归15克、川芎15克、生石膏15克、干姜15克、党参15克,防己15克,还可以加上防风或黄芪,一看这个配伍就是经方的思路。要想让药力达到头部必须加强麻黄的力量,把头上的血管打开,这是用药的诀窍。麻黄小量走皮毛,麻黄是青龙宣发之方。能够走大脑神经,用多了就睡不着觉了。

   有些病人出现脑出血、脸红就用到石膏了,现代医学研究有百分之三十的病人是出血合并梗塞。咱们古人早就考虑到这些,用石膏把他的火气降下来,以减少出血。麻黄是左升的药,把阳气送到头上,使淤堵的血管打开。加上石膏又有右降的药,把上面的郁热降下去了。党参、干姜和炙甘草是温中的,还是咱们的气化理论,中气斡旋了病马上就会好的。

   只看一个脉大会有很多病引起,心的阳气不能下降到小肠里面,心脉就大了。上焦有火但下面是寒的,口舌生疮可以用张仲景的三黄泻心汤,有大黄、黄连、黄芩、附子。这三黄药几乎和不熬差不多,用开水泡一会儿就行,熬好附子用药汁一合就好了。大黄可以治疗所有的上焦出血,包括脑出血、鼻出血、咳血、吐血、眼红。不熬是因为都是苦药,可以清轻走上,用这些清气清上面的火。重浊了就往下走了,这三黄都是寒药,大黄是可软坚、强心的咸味,对心脏有好处,还能生津液、润燥。

   张仲景用的大承气汤就用了大黄和芒硝,可以急下存阴,不伤津液。咱们说的治牙疼的方子,上火、松动都可以,有大黄15克,附子10克,细辛6克,生石膏15克,别的要熬二十五分钟,大黄后下再熬三分钟,熬好了随涑随咽,多涑少咽,含一会儿吐了也可以,效果非常好。这个药到嘴里特别咸,老年人用效果更好,他们肾的阳气不足了,虚火就上去了。用附子把火降下去,牙齿马上就坚固住了,附子可以固阳。

   长期吃肉类和富营养化的东西容易得心脑血管病,它的原理是咸入肾但是伤了心了。咱们现在吃的盐按倪海厦说属于生盐,不是海盐或湖盐等天然的盐,加工过以后就变性了不太好。所以主张用海盐,还是原来的分子结构,对人体有好处。长期吃海盐或湖盐没有得肾结石的,可以软化血管,咱们平常的盐可以硬化血管,把里面的水都给排走了。很难说是否和加碘有关系,吃天然盐的咸味对心脏是有好处的,但不是太咸的。

   牡蛎里面是咸的,可以软坚散结心脑血管的硬化和钙化。辅行诀里面的旋复花、代赭石、丹皮都是咸味的,大小补肝汤、补心汤里面主要就是旋覆花,古人说它可以通血脉、化痰的力量特别强。我是亲自试验了的,效果非常好,但是现在没有人用它治心脏病。最多用上张仲景的栝楼薤白半夏散、枳实桂枝瓜蒌汤,人们就没有往这里考虑。《辅行诀》是这几年才出来的书,这不是后来外来的植物,张仲景时代就已经在用了。

   人们受黄帝内经的误抄咸能入肾理论的影响,以为是走肾的,其实是咸入心。我去年治疗的病人脉沉细,用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都上不来,后来我用旋复花、葱加茜草,就是张仲景的旋覆花汤,用了以后脉马上就起来了。我就知道它对心脏有好处了,头上显点脑梗塞,心脏不行,走几步就喘,上不了楼。心脏的血管软化了就放开了,有了弹性了,如果老是那么硬血液就过不去。

   现代医学对这个心脏病没办法,用点扩张血管的药,不用了又成那样了。但是咱们用中药能把心脏病治好,这味药有黄色的花可以入药,很多药能入几个脏腑。比方说甘草是皮赤心黄,一个能入心一个能入脾,炒了以后就焦苦入心了。生用入脾可以清热泻火,各有它的天性。按辅行诀说火土同治,心和脾的关系特别密切,它俩是一个道理,治心脏病一定不要忘了治脾胃。我在临床上用人参汤就是理中汤治疗心脏病,效果特别好。心脏病如果加上拉稀、脾虚,用理中汤就能把心脏病治好。

   原理说不清,张仲景说胸痹可以用栝楼薤白汤,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就是健脾的,脾虚心脏不好胸闷,人参汤下去就好了。中医就是有点不可思议,谁也没告诉你他如何如何,但是你遇到这些病就能治。很多经验有出乎意料的效果的话,那就是在道里面的灵感,所以古人有一句话“道无术不立,术无道不远”。咱们如果光讲一些偏方、秘方、验方,永远都成不了大医。一定要知道它的原理和大道,所以中医又重视道又重视术。伤寒杂病论是临床最厉害的一本书,讲术多这是一个事实,没有讲道理,只是讲什么证、什么脉、什么方。

   其实张仲景写了很多本书,只留下了这一本书,其他的书都丢了,说不定其他书讲了道理。原理可能被传人秘藏起来了,或者因为战乱丢失了。这本辅行诀就是差一点丢了,在张大昌家传了三代,他爷爷从敦煌那里的老道手里买了这本书。英国人要把那些书弄到外国,张大昌的爷爷去那里卖马,就花了五十块大洋买了这本书。张大昌研究了四五十年,越用越好,觉得奥妙无穷。

   这本书里面的五角图尽方剂配伍之妙,所有经方的方剂都包括在里面了。陶弘景的辅行诀来自于汤液经法,收集了汤液经法的六十首方剂。按古人传说,汤液经法有三百六十首经方,看了图就能知道后世人用的方剂学君臣佐使跟人家不是一个思路。这些经方的用药、味数和药量都不用动,一动效果就不好。我试了一次原方原量的、原汁原味的大补肾汤,感觉喝了以后特别精力充足,头脑特别清凉。后来我就加了附子和牡蛎往下潜一下,效果就不行,口味都不一样了。古人经方都是集天地之精华,把原理已经研究透了。

   但是人的症状是活的,原方下面也有根据症状的加减。小补肝汤里面两个辛味药桂枝和干姜都是三两,就是二十四克,一两等于七点五克。这是张大昌研究出来的,和陆久之考证的是一样的。钱超尘他们到故宫博物院去考察,汉代的度量衡一两等于15.265克,但是张大昌考证汉朝时金银丝珠 药都是半称,都是按一半说的。这个7.5克比较符合现实,你要不是张仲景说柴胡八两,就是一百多克一大包了,量太大浪费药材。按7.5克一共六十多克还差不多,我临床试验也是效果不错,所以我就是按7.5克走的。

   喝了一百多克也不会出事儿,加一倍不见得过量,少一倍不见得没效。后来就用人善用轻剂,也照样有效,发展到日本都是用小克。但是疗程特别长,其实他们是有点走偏,治一个病最少半年。关键在于配伍,小补肝汤的五味子是一两,君药属木三两量要大一些,属金的五味子是监药,去看管、监制君药的副作用和烈性,药量反过来就错了。倪海厦是根据陆久之的考证,按7.5走的,可是经方派的黄湟他们好像是按十五克多用的,效果也挺好。都比较尊重古人,量大一些比较猛一些。

   火神派用干姜和附子量那么大就是有点过了,张仲景就没有那么用。但是李可他们治疗一些寒症和危急重症效果也特别好,他所在的医院遇到急症都是到他的中医诊所,平常的病就没有必要那么大的量。其实中医治急症效果就挺好,强心又没有副作用,西药强心就是那么一会儿顶事。中药的强心是做实验,把四逆汤的三味药干姜、附子、甘草的药水,打进青蛙的体内,再光用干姜和附子,分别看青蛙的心跳维持多长时间。结果是加了甘草的药让青蛙心跳时间最长,能延长多少倍,所以就把甘草列为主药了,其实也不一定。

   个人和个人的认识不同,你光用这三味药的任何一个就没有那个效果了,放到一起效果就出来了,这就是复方的效果。经方是1+1>2的效果,光用干姜和附子,青蛙心脏的跳动就会突然加快,但一会儿很快就衰竭了。所以中药的强心作用是有科学根据的,强心和泻下都用甘草,它有缓意,让药力慢慢发挥作用。不让一带而过,否则泻点水就完了,泻不出真正的东西来。用上甘草可以把里面的病邪慢慢地全泻出来,古代人也没有实验室,全靠的是悟出来的,是有他的道理的。

   脉象得结合实践和配方,就容易掌握好,如果空讲理论,只能大概知道脉症。不能只讲什么脉主什么病,你一定要把黄元御的脉法解看透,但是灵活运用在你自己的心。死板教条不行。下面咱们接着讲黄元御的脉法解的长短, 长短者,阴阳之形也。长为阳而短为阴。阳升于木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阴降于金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也。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阴进则脉短,阳长则脉长,故长则气治,而短则气病。

   有人的脉特别长,有人的特别短,一个手指都按住了。肝脉稍微长一点是正常的,是阳气往上升的时候。肺脉应该短一点,很长了容易造成气郁,肝脉长和肺脉短是相对的。因为金生水,所以肾脉长了也是不对的。肺肾两个脉在两边的,长短好判断,肝脉在中间长短如何判断呢。肝脉是弦脉,可以满指,有的肝脉和豆一样,不能满一指。

32-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这一段时间我在研究辅行诀,有一些新的收获,在原来的基础上,理论又往深处扩展了很多。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拿出来一起学习一下,所有的生物的等级和所在的时空不一样,他们分化的程度就不一样,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生物形态。但是总的来源还是宇宙的一气周流的气化,它们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一样的,但他们表现的程度不一样。

   咱们搞医就是研究每个个体内部气机的变化,《辅行诀》讲得比黄元御更有深度,更加细致。他的思想和古代中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下来的,黄元御讲的阴阳相生了中气,中气又生出五行,里面包括时间和空间,张仲景又分了脏腑和六经辨证。在五行这一部分,黄源御没有讲得更细,辅行诀在这方面的研究学问大了。他认为用体交合才能生成五行,它来源于内经的脏气法时论,春天对应了辛味,阳气应该生发了。辛味在生发的以后,经夏天和长夏,到秋天开始收敛。因为秋天是酸味,万物春生秋成,在木生和秋成的过程中,包含了木辛和金酸。

   金不克木木不成器,经过金克以后才能变成真正的木德,由春天的木气变成秋天有形的木。所以木里面包含了金木之气,也就是辛味和酸味,其他所有的五行都是这样来的。火在夏天发生成火的时候是一股膨胀的热气,因为咸味能软,软才能大,酸了就小了。这种软的火气经过长夏和秋天,到冬天水克火的时候,因为水是寒的,寒冷了就会坚和收藏。冬天的苦味是寒性的,然后火气才能成为真正的火德,带有了火的实体性质了。对应了象征火的时空就是夏天,放到生物中就是马,在咱们脏腑中就是心脏。

   陶弘景把脏腑分成了体和用,体是指它的实的物质基础,用是指它的功能。脏腑的生成过程在辅行诀里面没有讲,但是他把每个脏腑和时空点用两个味道生成就解决了,把最复杂的东西简化了。到了相克的时位上就成就了,里面就包含了生发之气和成就之气两种味道,它的功能不足了就用生发的味道去补它,就按虚症解决。他认为体虚为实,用虚为虚,这是他的虚实原则。物质出了问题都按实证解决,只要体用乘平就是正常,体用的味道平衡就该生成什么就生成什么了。辛味和酸味合起来就是木德,咸味和苦味合起来就是火德。

   他认为五行各有衰王之时令,转到克它的时候就是它气血弱的衰时了,再往后会到它的王时。所以人得病在一定时间自己会好,但是得经过一个阶段,张仲景会说七日愈,七天会好。用和阳出了问题,从它自己那里算起,往左转一圈到它生的子脏的时候就好了。这是因为天道左旋,子能令母实,地道右旋。体和阴的病是六天愈,就是往右转六天到自己这里就好了。体和用的中间会产生化味,这个理论精华的地方就在微妙的化味上。所以陶弘景补阳的时候用七味药,取各个时段的用味。春天肝弱了,用两个辛味的药,和酸甜苦咸味的药各一个,再加一个咸味的药。向左旋。

   在泻实体的方子就往回转了,就用六味药了,按照这个规律就出现了大小泻汤和大小补汤。如果研究得不细就会造成治疗上的盲点,陶弘景的分析对治疗就非常有帮助了。但是每一个脏腑内部也要走阴阳二气加中间的中气化味的气化过程,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和小宇宙,它的变化过程就是天地演化的过程。

   好象一个脏腑就是一个个体的生命,因为它的一个细胞能克隆成一个完整的生命,里面包含了整个生命的气化过程。但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生化和生生不已。自然界中不管生成了细菌还是病毒,人都能和它们一起生活,因为都是大自然生成的东西,不应该把它们杀灭。完全可以共生共荣,可以生态共衍。所以在脏腑里面就生成了它的精神了,就可以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但它们都在为整个这个生命服务,在某一个脏腑中有了阴阳,就会产生新的化味。就是辛酸化甘,辛酸可以合成木德,德就是它正常的性能。

   这就好象父母化生出了下一代的孩子,每一脏化出的味道就是五脏的精华,五精的相续才是维持五脏正常运转的基础,甘味就是肝脏辛酸化生出来的脾之精,是对脾最有帮助的东西。虽然咱们都知道木去克土了,土味是喜欢甜的,木能养土才能克土。不生草木的地方土地会板结,肝脏不好脾胃一定不好,这样产生的精华的东西才是促进五脏生生不息的物质,因为各个脏腑都可以化合相生,生出的精气在维持着五脏正常的运转。这样我们治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只要把它的体用调平它的化味自然就出来了,化味出来后会对被克的一脏特别好。

   所以张仲景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他就知道用甘味的补脾,就是先把儿子补好了,就缓解了肝脏的相克了。所以黄帝内经上说,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脏正常的功能在于往上升发、发散,用辛味的药去补它,用酸味的东西去泻它的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以顺养其欲。如果脏腑的用也就是它的功能过激了,太亢盛超过正常的范围了。五脏所苦就是用力太过的淫祸,可以用它的儿子制它,就是它化生出来的味道可以缓解它的太过。

   甘味有补脾、泻肾、缓肝之功(或补土、泻水、缓木),五脏生的五精还是五种味道,这五种味道分别有五种不同的作用了。辛味有补肝、泻脾、散肺之功(或补木、泻土、散金),肺德在收,以酸补之,以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肺脏的本味是往下收敛的酸,咸是火味,火克金就把金克成了。所以肺脏含有酸味和火的咸味,就用它化生的辛味药制它的过激。

   心德在软,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天气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万物的枝叶就比较柔软、宽大、膨胀,如果心火不够热,就用咸味的药补它,如果过了就用苦味的药收缩使它坚硬。苦是冬天主令的味道,辛是春天主令的味道,咸是夏天主令的味道,甘味是长夏主令的味道,酸味是秋天主令的味道。

   这些在辅行诀上明确了,但黄帝内经有两条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现了传抄的失误,是矛盾的,所以在治疗上历代就造成有不理想的。这是在理论上有点误差,后世人就乱解释了,看辅行诀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了。五行当中有生就有克,有生就有成,生成的过程就包含了两个重要信息在里面,还有个化味是陶弘景提出的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说五脏精气产生于其气化活动,即五脏体用的相互作用。体用承平则脏气平和,克中有生则五精相续,体用失平则脏气偏颇。有克无生是以病也,故仲景云,见肝之病尔实脾也。克制它还要生它,如果体过旺或者用过旺,脏腑之气就偏盛了。就好比两口子,女人太强或男人太霸道,这样家庭和婚姻就不太好了,下一代的教育肯定也不会太好。如果两口子都特别和合,对孩子就有了很好的生长环境。脏腑出现偏颇就不生光克了,就好像对小孩子光打不给钱养了,这个孩子就快出问题了。不生它就不能产生对它最好的东西,老被克它就病了,五脏都是一个道理。

   治病就是把人五脏的体用调平,自然就能生成正常的五精之气,就能把病邪制止住了。无论哪一脏病了,用出问题就用大小补汤,体出问题就用大小泻汤。就用主令的药再加上一味辅助它的药,然后再加一味体味的药。治疗就会非常有效了,他的方子就特别精练了,大补方用七味药,小补方就四味药,小泻汤就三味药大泄汤六味。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把这些道理分析透了又出现了一种治法。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就是这么重要的一张图,把这个图研究透了,所有医疗的原理都在里面了,就可以很容易的治病了,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大夫了。

33-辅行诀之虚实补泻

 咱们讲了五味气化的原理,再谈谈陶弘景辅行诀认识、治病的思路,不一定去学他的死方。黄帝内经到现在还是有误差的,咱们再慢慢沉淀、研究,知道了生理的形成就知道病理了。生理就是体用之味平和了这个脏就正常,肝脏的功能和阳气出问题就用辛味的药去解决,心脏的功能出问题就用咸味的药去解决,脾土功能出问题就用甘味的药,肺金的功能出问题了就用酸味的药,肾水的功能出问题了就用苦味的药。

   如果是肝脏的体和阴的方面出问题了就用酸味的药,这都是对应着的。心的体是苦味药,辅行诀的原文都具体到每一个病的症状,你知道对号入座就行了。所以说它治病的原理就是调体用,把体用调平衡病就治好了。他有个原则就是助用为补、助体为泻,你可以用酸味药泻肝,用苦味药泻心,用辛辣味的药泻脾,用咸味药泻肺,用甘味药泻肾。可以用用味的药去补,这些都要理解、背诵,熟能生巧,用的时候马上就能知道。把这张图挂起来,天天老看就记住了,用得多了不用看就知道了。

   还有一个原则就是用病为虚、体病为实,用出了问题就用补汤,体病出了问题、有了实病了就用泻汤。大的方向不能错,在五脏补泻用药上,与五脏用味相同的为补,与体味相同者为泻。这就和以前的补泻观念有所差异了,咱们都知道大黄和芒硝是泻药,但它们的味道是咸的,大黄芒硝在治心脏的时候就成补药了。所以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心气不足,咱们以前都是按药物的功能去理解,而他是按药物的气味去处方的,大黄和芒硝反而是对心脏有好处的药,所以咱们的思路还需要做调整。

   咱们看它的小补肝汤,桂枝、干姜是辛味的,五味子是酸味的,大枣是甘味的。要补肝脏用一个辛味的药就解决了,事实上既然用出问题了,体也就出问题了。为了要把它调平衡的情况下,就要用一个体味药和一个用味药,然后再加一个用味的药。这样在平衡的基础上补一味药会更好,体用都调了,然后用的劲儿大一点。这就成了三味药了,然后中间再出一个化味,因为用出了问题,它的化的方面肯定也就出问题了。需要用药解决一下化的方面,这四味药他的病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比方属木的辛味药,他又分了五行,桂枝是木中木,所以它是补木的主药、君药。干姜是木中水,水能生木,可以作为辅助的药。就是用生这个最强的辛味药的药,作为臣药,而且和君药的量是一样的,这就是把药分的非常细腻了。再用酸味的、属金的五味子去补它的体,然后再出一个化味大枣或者山药,这个要因版本不同而不同,但都是甘味的,这就在灵活运用了。湿热过重就用山药,没有湿热就用大枣。

   补汤中有两个补用的,一个补体的,还有一个化味,所有的小补汤都是这个规律。两个体味药加一个用味药就是泻汤,就不加化味药了,因为体是阴的物质层面化不了,就这三味药。小泻肝汤里面的芍药是酸味的金中木,枳实是辅助它的酸味的金中水,可以去生芍药,在帮助它一下,泻金是克中有生。克不能克死,打人不能把他打死,克他的同时还得保护他的生机。五味中藏五行是根据《桐君药录》,这个药都给你摆好了,你就原方使用就行了。肝癌就是体出问题了,从理论上说用这个方子就能解决。倪海厦对付肝癌用很多阳药去抑制,跟这个还不是一个思路。

   这里说的实就是体虚,体上不足了用药去补它,在陶弘景的思想里,把补体的药叫实,把补用的药叫虚。并不是脏腑里面有了实病,不是一个为概念,所以中医就是难学到这了里了,名词上同一个字不是一个意思。咱们学习得转过这个弯儿,你如果死扣这个字就学不成了,所以只有中国人能把这些继承下去,别指望外国人。

   小补心汤的旋覆花是咸味的君药,丹皮是咸味的,代赭石是苦味的,按说应该是丹皮。旋覆花和丹皮是两个咸味的,再加上苦味的竹叶,还有酸味的豆豉。这些小补汤都是两用一体一化,小泻汤都是两体一用。

   大补汤的原理是左旋转一圈到体位上,从配方原理上说,小补肝汤加小补心汤就是大补肝汤。子能令母实,因为火是木之子,小补就是只涉及这一脏,不涉及他脏。如果木不生火涉及到心脏的时候,用补肝的药加上补心的药就成大补肝汤了。重点还是再肝上,药的味数上丝毫不变。大补肝汤就是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代赭石、旋覆花、竹叶,所有的大补汤都是这个原理。它的小补汤加上她的子的小补汤就是它的大补汤,你把小补汤记住了,大补汤也就记住了,因为这样它的体用都补了。

   大泻汤是右旋用六味药,用辛酸咸甘苦各一味药,再加一个酸味的就是大泻肝汤。但是我又从中看出来一个问题,大泻肝汤里面包括了小泻肝汤,两个酸味的是芍药和枳实,一个辛味的是干姜。再加上一个甘味的炙甘草和一个苦味的黄芩,合化成咸味就是补了肾水了,大黄也是补肾的咸味药,这就是母能令子虚。因为甘苦咸和化水,水又去克火,木去生火就会泻了木气,两个酸味药加上一个咸味的大黄,就是酸咸化辛了,化金,就是金又克木泻肝了。火不行了金必定要旺,还是能去克木。金的力量一直再涨,一直在克木,这几个动作泻肝木的力量就相当大了,这就是它的根本原理所在。

   我翻了几本有关辅行诀的书都没有这种说法,只是说咸味药大黄加苦味药黄芩是实则泻其子,泻了心就泻了肝了。这样说就不太好解释清,还是没有力量的解释。大泻汤的原理是母能令子虚,我又把所有的大泻汤都研究了一遍,它们的气味都完全符合这个原理。我就知道古人就是这么想的,就是这个规律。明白这些运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了,这是他最关键的地方。

   发现了这些我心里就非常高兴,否则按原来的解释老觉得心里不踏实,思想上就比较迷茫了。子能令母实和母能令子虚这两句话都是《难经》里面的,大原理就是这些了,具体用药再去选择,再去研究就能找到方向了。你只要把体用证辩认清了,按着开药就把病解决了。他的思路完全就是时空的概念,将时间换成了五味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去研究人体的。

   我治了一个腰间盘突出的女老师,她吃了很长时间的中药也没治好,还有一身病,脾和心脏都不好。我用的是张仲景金匮要略的肾着汤,很多病我又合了别的方子,针对心脏用了小补心汤,就是咸味补心的旋覆花汤。治盆腔炎用的是张仲景的薏米附子败酱草散,三方合在一起效果就特别好,腰病也好了。张仲景形容肾着汤证的人身体特别沉重,腰部都是冷凉的,好像人在水中坐着一样。小便还是挺痛快,这证明病邪不在肾和膀胱里面,不是水病而是湿病。人出汗后老在潮湿环境里不脱衣服,湿气就渗入到三焦系统里面了。肚子沉的好像带着五千钱,腹部发沉、发胀、发冷。

   我在临床上用它治腰间盘突出效果就特别好,配方里面的甘味的云苓和苦味的白术就甘苦化咸了,辛味的的干姜和甘味的炙甘草就辛甘化苦了,可以补脾。两个甘加一个苦可以泻肾水,这个病本身就是脾肾寒湿,沉积到腹腔和腰上,这种痰湿被包住了。小便又利不下去,这样就把问题解决了。

   如果用倪海厦讲的药物的功能解释,白术和云苓可以健脾利湿,利尿的云苓的药量要大一些。干姜是温脾的,炙甘草是让它把湿气缓慢地排出去,道理是一样的。都可以解释通,都是泻水补土。原来认为干姜是补脾的,现在认为是泻脾的。补的是脾阳,泄的是脾实,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它是可以强肝的辛味的药,强了肝就泻了脾了,木强克土了。张仲景所有的方子都在这个五味化合的范围内,再去挑选药物成为方剂学,形成了万古不易的经方派。

34-辅行诀之体用气味化合关系

内经的脏气法时论说,肝欲散之以辛补之,五脏的孕育就是它的用味和功能。脾德在缓,以甘补之,以苦泄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以甘泻之。用味就是补它能量的东西,五脏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主味,经过四季的变化,生成了每个脏的一阴一阳、一用一体。化味就相当于中气,大千世界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为有中气,有了阴阳和中气相互作用才有了生命。如果阴阳不协调,中气和生命就生不成,中气就是生命最活波、最富有生机的力量。中国的中庸之道和中医都是在注重这个中气,这是非常实实在在的东西。每一个脏都全息了这个天地气化的过程,都要重演这个程序。

   肝脏的用体气味化合关系是辛酸化甘,心脏是咸苦化酸,脾脏是甘辛化苦,肺脏是酸咸化辛,肾脏是苦甘化咸。中药里面很多药都可以归味到某个脏,因为它是什么时候生长的。冬小麦是秋天金当令的时候开始种,经过冬春到夏天,金到火当令的时候被克,小麦就成熟了。这是咱们中原地带的现象,到了热带四季不是很分明,就会有三季稻的生产。但是一天、一个季度之中也会有春夏秋冬,总的来说必须经过克才会有成的时候。所以五脏的用味和体味正好是相反相成的,木的主气是辛味,金的主气是酸味,肝脏含有木金的主味。心脏含有它的主味咸和肾水的主味苦,脾土含有它的主味甘和肝木的主味辛,肺脏含有它的主味酸和心的主味咸,肾脏含有它的主味苦和脾的主味甘。

   所以说在每一脏都有一个矛盾的对立面,就好像阴阳,中间就产生了化味。木气化生出甘味,是土的用味,是对土最有好处的味,木是克土的,能克他的脏的化味是对被克脏最有用的东西。化出的味道是五脏的精气,这些最精华的东西是每个脏腑自身阴阳调和产生的,是外来的味所代替不了的。因为相克就能养它。如果用体失去一个,就不能化生这些五脏精华了,不给产生它所需要的好东西就制约不住它,被克的一脏就会产生问题。这种情况张仲景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出问题就会有吃不下饭的症状,脾土再去克肾水,肾也就出问题了,水再克火,心脏也就出问题了,心肾衰竭人就差不多了。虚症是这样,实证和这些还不是一回事。

   所以在最艰苦的环境才能出人才,被克就能把阳气和心思潜藏下来,才能专门研究一件事。黄元御等古人都是在最失意的时候有所成就的,都是相当寂寞和孤苦的,坏环境是磨练人的,一帆风顺就会光生不成了。五脏的相互克就和不生是一样的了,生病就是内脏杂病的传变,五脏相互克制的过程。倪海厦就说先把被克的那一脏管好,就是用它用味的药,这样病就不再传了。然后再调能克的那一脏,所有的病都是这样。六经传变是从外来的病邪,我们得知道这个规律。

   陶弘景的辅行决把病简单地分为虚实,只是针对调五脏,认为功能问题就是脏器虚了,物质问题就是脏器实了。也可以理解为阴证和阳证,比如涉及到腑证,胆火旺就应该用酸味药,就是实证了。涉及到脏证,就是虚了。对心脏有好相处可以补心的是咸味的药,脾土是甘味的药,肝木是辛味的药,肺金是酸味的药,肾水是苦味的药。这就和黄帝内经有区别了,一个说的是体,一个说的是用。开始内经不讲体用,所以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你知道补肾、坚肾用的话用苦味的药,泻心体、泻心火的话也可以用苦味药。潜阳丹里面的黄柏可以坚肾,三黄泻心汤也可以泻心火。

   每一个味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作用,这样就圆融了。张仲景完全是按这个思路来的,泻肾利尿就用五苓散和猪苓汤,主要是茯苓和猪苓,都是甘味药,甘淡可以渗湿。咸味的旋覆花和牡蛎就对心脏特别好,咸能软坚就可以治疗心脏的动脉硬化。旋覆花还可以化痰通络,就能把血管里面的垃圾打出来,如果用苦味药就会越来越硬。用药和体药反了治疗上就会出问题了,这对指导临床就非常有意义了。

   知道这些咱们自己才能设计配方,加减用药就有了目标了,不至于用错。温病派一下药五六十味,整个气味化合就乱了,就不知道生克了。辅行诀里面的配方非常精炼,不能多一味也不能少一味。一用一体生出一个化味是正常的,如果有病就不行了,再用一用一体就可能矫枉过正。用药的时候体出问题就多一个体味的药,用出问题就多一个用味的药,所以小补汤和小泻汤就多出了一味药。

   小泻心汤里面黄连和黄芩是苦味药,大黄是咸味药,两体一用就可以泻心火,这就是三黄泻心汤,这三味都是寒药。小泻脾汤就是四逆汤,附子干姜是辛味药,炙甘草是甘味药,两辛一甘可以泻脾、温肾阳。辛味药可以补肝,补肝就可以泻脾。以前认为四逆汤可以补脾阳,但在这里它可以泻脾。小补脾汤中人参和炙甘草都是甘味药,干姜是辛味药,白术是辛甘化出的苦味药。补的方子加一个化味药,就是两用加一体再加一个化。七味药就是大补汤,六味药就是大泻汤,因为七为阳、六为阴。所以经方派的方子一般不超过十三味药,一般都是六七味药。就是症状多了,兼顾了别的脏。

   这里每个药都有自己的作用,都能恰到好处。否则好事办过了就成坏事了,所以要好钢用到刀刃上,每一味药都不要浪费。各司其位、各负其职就能把工作干好了,所以可以用辅行决的道理管理国家。商朝的开国宰相伊尹发明这套气味化合理论,写出了汤液经法。

35-辅行诀之陶弘景的五劳汤

五劳汤是治疗五脏虚劳的,五脏根本就不起作用了;咸味的旋覆花和茜草

   小补肝汤的化味有的是山药,有的是炙甘草,这是因为传承不一样,有好几个版本。小补肝汤的用味药是桂枝和干姜,体味药是五味子,而在小泻肝汤里的体味药是芍药和枳实,用味药是生姜。虽然泻汤和补汤的体用药不一样,但是这个五味的规律不变。如果治病的时候方子确定不下来,咱们可以用这个规律推出来。泻心汤里面就出现了传抄的失误,只有用这个方法才能把它找出来。

   如果肝脏虚了用就不行了,根据病人的情绪就可以判断使用补方还是用泻方。如果比较胆小怕事、做恶梦,肝脉是沉而无力的,你就知道是肝虚了,可以用小补肝汤。只要是体味药就是泻,它要有一个平衡。只有功能和物质平衡的情况下,肝脏才能正常的工作。这样才能产生化味,如果不能产生肝木就真的去克脾土了,脾土就不工作了。咱们以前的认识没有这么深,原来认为克是不利的,其实克也是有好处的,不一定去克制本来虚弱的脏会使它更弱。

   陶弘景的五劳汤是治疗五脏虚劳的,五脏根本就不起作用了。脾脏不工作可以直接用甜味药去补它的功能,但是不行,张仲景和陶弘景都不这么用。他是用调节克脾的肝木的桂枝白芍的小建中汤,把人的中气重新建立起来,用的是治疗肝脏的药,才能把被克的脾脏功能调动起来。桂枝是补肝的,量大的白芍是泻肝的,再用化生的甘味去建立中土真正的生机,所以叫小建中汤。大家要能把这些规律悟出来,明白古人在想什么。

   肝经循行部位在两胁,着急生气导致的胁下疼痛就是肝气不舒了。再往下经少腹、绕阴器,从两腿内侧走到大脚趾,它有病一定在这个线路上。但是不管是虚病还是实病,都会出现两胁胀疼、痛及少腹。肝脏有病会眼花看不清东西,因为肝开窍于目。耳有所闻就是幻听、耳鸣,胆小害怕好像老有人抓他一样,恐就是肝虚。恐为肾志,但是肝木升不上去,就会木郁水中,就会出现恐的症状了。凡是补汤的主药都是补这一脏的药中之王,比如桂枝就是补肝的木中木,木中之王,辅药干姜是木中水,是生木的,这就会生生不绝。他一共是二十五味药的一个表,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胆火上升以后就会耳聋了,因为肝胆是一升一降,相互表里的。泻肝的白芍和枳实也是降胆火的药,作用是一样的。颊部肿是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只要出现这些症状就知道是肝胆经出问题了,虚病用补,实病用泻。这和黄元御的理论有一部分是暗合的,肝有问题就会寒中,影响到脾胃。肝脏还管血液循环,肝主藏血,是血的妈妈,能生化血液。肝血寒就不走了,所以痛经或者有淤血很多情况是肝寒造成的,温通肝血这些病自然就好了。

   现在学院派就用活血化瘀的药,效果就不好。虽然表现出了淤血块,你用温药就化开了。血和水一样,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流通开了就不疼了。恶血就是有淤血或坏血,骨关节就肿了。腿肚子好抽筋是肝血不足的表现,可以用芍药甘草汤,如果寒的话可以加点附子,白芍是养肝血的药。

   肝脏升发太过就抽风了,筋就痉挛了,用化味的酸味药就可抑制它的过剩。如果肝火大,出现肝胆气逆的话,就用小泻肝汤。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面有一个枳实芍药汤,就这两味药就可以治疗产后恶露不尽、烦躁和腹痛,妇女产后子宫里面污秽的东西没有排干净。枳实可以把空腔里的东西排出来,它长得中间是空的,有一个个的格子,能放能收。治疗胆结石也用到枳实,能把胆囊和胆管收缩,有把不好的东西排出的功能。

   治疗肝火大、肝气不舒还有个四逆散,就是枳实、白芍、柴胡和炙甘草,也就是泻肝郁的意思。柴胡走少阳胆经,所以四逆散加减就可以治胆结石、胆囊炎。补肾汤的用味药是地黄和竹叶,体味药是炙甘草。泻肾汤的用味药就是黄芩,体味药是茯苓和炙甘草。大泻肝汤中包括了小泻肝汤和肾脏的体用化三味药,加上柴胡就是张仲景说的大柴胡汤,在辅行诀里面叫大阴旦汤。大补肝汤包括了小补肝汤和小补心汤,里面心脏的其中一味用味药有人用的是代赭石,有人用的是丹皮。其实代赭石是苦味的,重新整定后确认是丹皮,一般情况这两个可以通用。

   陶弘景的愿意泻心不是指心脏,他指的是心下的胃和胰腺的部位,他说的心包是心脏。他有两个补心方,其实补心包的是补心脏的。因为火土通用,他俩的名字是一样的。因为心脏受邪,心包代之,心脏是君主之官,不能受邪,内经中说心脏不会有病。酸味药能治心脏用的过度,咸得厉害了就太软了,跳动就太慢了。火散得太多了就用酸味的药收回来。

   以前咱们治疗心脏病很少用到咸味的药,多用一些辛味的温阳药。火神派治疗心火不足就用附子、干姜、炙甘草,这在理论上还是超越了一般的医生的。温病派就会用麦冬、党参、丹参、五味子,效果更不行。因为心主火和阳气,伤寒派就用附子、干姜、桂枝通心阳,就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加上咸味药就会如虎添翼,我最近这样用效果明显的好。

   有个病人少阴脉沉细,心脏跳不起来,上二楼就喘。我就用治疗少阴病的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量用附子还是不行。加上了咸味的旋覆花和茜草,用了三幅药脉马上就起来了。用辛味的药不是直接对心脏的,咸能软坚,心脏里面出现杂质了,你必须得用咸味药去给它清理干净。旋覆花就有清理血管的作用,咸能软坚散结、清血脉、化痰、降气,辅行诀主要用它治心脏病。这么多年这味药就埋没了,没有人去用它。都能用它心脏病治疗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不会有那么多人得心脏病了。

   前两天治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明显就是劳力性心绞痛,晚上就会胸闷得睡不成觉,去了很多地方治不好。我用了金匮里面专治胸痹的瓜蒌薤白汤,有瓜蒌20克、薤白15克、桂枝15克、枳壳15克、厚朴15克、半夏15克,又加上旋覆花18克、茜草5克,抓了三副药吃了就有效,十副药以后就好了。

    旋复花汤合枳实桂枝汤;己椒地黄汤;大泻肾汤;咸味的虫类药蚯蚓

   胸痹的症状就是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胸满胸闷,符合现在的冠心病和心绞痛,以前我就在瓜蒌薤白汤的基础上加上附子和干姜。但是中医治心脏病用活血化瘀的办法效果往往不好,西医认为是心血管堵塞,用通血管的药还不管用,张仲景这个方里面一味活血化瘀的药都没有。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那么严重的心脏病,到医院必须得把心血管打开做支架的,用这个小方就解决了。

   我对咸入心体会非常深,治疗心脏病用了张仲景的旋复花汤合枳实桂枝汤,辅行诀用了丹皮。补心汤的用味药是旋覆花和丹皮,体味药是竹叶。泻心汤的体味药是黄连和黄芩,用味药是大黄。大泻心汤是小泻心汤的黄连、黄芩和大黄,加上肝脏的用、体、化三味药,就是枳实、生姜和炙甘草。后来我研究发现这十二个方子都不影响中气,里面都有生姜、干姜或者炙甘草,甘味药和苦味药就可以把脾土调整好。这就是暗合到了黄元御的中气理论,这些体用化味往往就会有辛味和甘味,都会影响中气。

   虽然这两位圣贤的理论是两个体系,但是他们出来的方子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运用和保住中气。黄元御是侧重整个五脏六腑的中气升降,辅行诀更侧重于一个脏腑的阴阳和中气,但是着每一个脏腑都会对整个人体的中气都有帮助,都不妨碍中气的运行。这也和张仲景的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说这三个圣贤在中气理论方面是步调一致的。中医治病一定要把中气调整好,在治病同时不要伤到中土,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

   小补心汤是咸味的旋覆花、丹皮、苦味的竹叶、酸味的山萸肉,丹皮可以用代赭石代替。代赭石可以降冲逆之气,如果心脏弱了,君主不治了,冲脉之气就会往上冲。它的经脉循行夹在肝胆里面,往往会夹带肝胆之气和寒凉的肾水之气一下就冲上来了,整个胸腹就会胀满难受。就好像奔豚气一样,张仲景就用桂枝汤加重肉桂的用量,把心火强起来后,就能把阴邪之气镇压下去。在加上子脏的小补脾汤,就是辛味的干姜、甘味的人参和炙甘草。

   这和张仲景用理中汤治心脏病有点像,小补脾汤加上白术就是理中汤。我治过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军人,退休后医药费全报,连着住了三年院。都给他按胃病治疗,因为他心脏不好又不能吃饭,一吃东西就难受。我一摸脉说他心脏不好,我就用理中汤加苓桂术甘汤,有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人参、干姜,又加上旋覆花、茜草、枳壳。吃了七副药心脉就起来了,也能吃饭多了,气血能供应到脾胃上就能吃饭了,也能正常走路了,光治疗胃病就是思路太狭窄了。

   后来我又考虑到一味药地龙,就是咸味的虫类药蚯蚓,而且它是在地上爬的。因为火土同治,治心脏就能治脾胃。蚯蚓吃土内的垃圾,不用试它也是对心血管有好处的。如果觉得旋覆花的力量不够,就可以加上地龙。血肉有情之属比植物药的力量要更大一些,而且蚯蚓的形状也像血管,从气味上又能合到一起。现在有一种叫溶栓胶囊的药,里面只有地龙这一味药,那一盒药就三十块钱。

   咱们从气味上就知道它有作用了,我亲自试验的这个治心脏病的小方就超越一般的理论了。而且这些药特别平和,不会出问题的,加减七八味药就解决了。适合心脏病人肠胃不好,大便次数多,不能吃凉东西,火不生土了,可以加重小补脾汤的力量。痔疮是静脉回流不好导致的,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有一个赤小豆当归散,就用赤小豆和当归两味药就好了。内痔和外痔都一样,赤小豆起到利湿,当归可以活血,这两味药还有润肠、通大便的作用,就不至于憋得出血了,包括一些肛门湿痒、老发炎。

   这些药都不是很猛烈的药,你自己可以试着用,用了几会就能摸到规律。以后咱们讲到黄元御的《长沙药解》,那是中药里面的上乘之作,对中药就能把握得住了。他把中药的气化理论和人体中气理论吻合到了一起,大家学了都能运用。

   我治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看着饭吃不下去,头晕耳鸣腹胀,查CT也没查出什么来。血压偏高,我一摸还是少阴脉,舌头的颜色就跟死人的一样,惨白没有血色而且厚腻。我就知道他是肾上排不出水了,应该土克水,身上水液代谢不走就水太旺了。就反克到土了,然后用药再不正确,时间长了就成少阴证了。我用了泻肾的五苓散加上麻黄附子泻心汤,五苓散有茯苓、白术、猪苓、桂枝、泽泻。细辛可以泻至高之水,水液代谢不走就冲到头上了,就会头晕脉沉细,吃了一段时间脉象起来就没有少阴脉了,但是还没有治好。

   他的整个肚子又硬又疼,不能让人摸。两边疼是有宿便,心下疼是有水湿,大小肠里面都有湿的东西。毒素排不了就和尿毒症差不多了,尿得特别少,大便也排不出去了。辅行诀小泻肾汤用的是甘味的茯苓、炙甘草和苦味的黄芩,我就用了小泻肾汤加上金匮里面的己椒地黄汤,有防己、川椒、葶苈子、大黄。苦味的防己是利水药,通三焦和大小二便,辛味的川椒是温肾利水药,葶苈子可以泻肺气走大肠,大黄可以泻大便。因为他的大小便都出了问题了,张仲景设计的清水、通大便都有了。把茯苓的量加大,还让他继续吃五苓散。用了一周就哪儿也没问题了,能吃能喝正常了。因为他好吃冷饮和冰冻水,就是这样伤到了肾阳,然后就是水液代谢出了问题,血中的毒素多了克到脾土了,口渴喝了水又排不出去。这时就不能补肾了,需要把多余的肾水泻下去.

   我当年治疗尿毒症病人就是用的这个方子,对付大小便都不通的问题。他本来是得了牛皮鲜,吃烂七八糟的药把肾吃坏了,他妈妈又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了他,手术效果也不是太好。人已经在医院透析效果不行了,才找到了我。因为肾病患者只要大小便通了,毒素就能往下排。我给他治得效果不错,他的小便就越排越多,但是他家人就给他输消炎药,几天后肾衰竭人就死了。因为人的肾细胞坏一个就少一个,不能像肝脏一样能够再生,一破坏就完了。

   大泻肾汤包括小泻肾汤,用的是甘味的茯苓、炙甘草和苦味的黄芩。再加上肺脏的体用化三味药,就是咸味的大黄,酸味的枳实,辛味的干姜,生姜也可以。大黄可以把肾里面的水排下去,现在治尿毒症也是用大黄灌肠,因为小便不通就得通过大便把毒素排走。具体原理都是古人按五行推出来的,按照现代的科技去研究你不一定能研究出来。大补肾汤包括小补肾汤,就是苦味的地黄、竹叶、甘味的炙甘草,治疗虚劳、失精、腰疼、骨蒸,脉数快就是心热,肾水不能去制心火了,用苦味药去心火,对心脏有好处。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