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清代名医言吴鞠通,久病者必先通此穴,否则治末难及源。
2025
07-15

清代名医言吴鞠通,久病者必先通此穴,否则治末难及源。

清代名医言,久病者必先通此穴,否则治末难及源

“久病不愈者,不在于药之贵贱,亦不在于方之繁简,而在于一穴之通达。”

清代名医轻抚病案,目光深邃。

世人常道医者父母心,可这份父母心何以做到?

千百年来,医者前辈总结出无数治病良方,可为何仍有诸多顽疾缠身者久治不愈?

古人云:治病犹如救火,必先寻根溯源。

人体经络如江河奔流,若源头不通,再多妙方也是徒劳。

一个神奇的穴位,一个关乎气机升降的枢纽,一个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 – 大椎穴。

它位于人体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是任脉与督脉的交会处,更是手足三阳经的会穴。

然而,这个看似平凡的穴位,为何能成为久病者转危为安的关键?

又为何被誉为”通达气机,调和阴阳”的枢纽?

“大夫,我这腿疾已经缠身十年了。”一位瘦削的老者拄着竹杖,艰难地坐在诊室内。

“这些年走遍名医,吃尽苦药,可还是日渐衰弱。现在连走几步路都要喘上半天,实在是苦不堪言。”

吴鞠通命人为老者准备了一杯热茶,待他气息稍缓,才开始细细诊脉。

“老丈,你这脉象沉细而涩,显然是气血两亏,经络阻滞。”

说着,他又仔细查看老者的面色,”你平日可还有头晕目眩、腰酸背痛的症状?”

老者一惊:”大夫真是神了!我这些症状从未跟您提起,您怎么知道的?”

“医者看病,讲究通盘考虑。”吴鞠通闭目凝神,细细把脉。片刻后,他睁开眼睛,目光如炬:”老丈可曾听说过’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道理?”

“这…恕老朽愚钝,不太明白。”老者困惑地看着吴鞠通。

吴鞠通站起身来,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泛黄的医书。

“《黄帝内经》有云:’冬病在骨,春病在筋’。

你这腿疾表现在下肢,但病根却在上焦。就像一棵大树,枝叶凋零不一定是根部出了问题,也可能是树干阻塞了水分输送。”

“上焦?”老者更加疑惑了,”我这明明是腿脚的毛病,怎么会和上焦有关?”

“没错。”吴鞠通翻开医书,指着上面的经络图说:”人体经络,上下相连,内外相通。你这腿疾,看似是筋骨之疾,实则是气机不畅,营卫失调所致。就像一条河流,上游被堵,下游自然就会干涸。”

老者似有所悟:”大夫的意思是,我这病要从上面治起?”

“正是如此。”吴鞠通说着,又翻开了另一页医书,”你看这里记载:’通其源而络脉流畅,治其本而百病不生’。许多久病之人,都是因为寻错了病根,才会久治不愈。”

老者的儿子在一旁急切地问道:”敢问大夫,可有治法?”

吴鞠通微微一笑:”有。不过在用药之前,我要先为老丈施针一处要穴。这个穴位,乃是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什么穴位这般神奇?”老者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吴鞠通取出银针,来到老者身后:”大椎穴,乃任督二脉交会之处,更是手足三阳经的重要关隘。

老丈十年之疾,就是因为这里的气机阻滞,以致下肢失养。

就像河流的总闸,一旦打开,水流自然通畅。”

“大椎穴?”老者喃喃重复着这个名字。

“你且感受。”吴鞠通手执银针,稳稳刺入大椎穴。

“嘶——”老者倒吸一口冷气,随即惊讶地说:”奇怪,我感觉有一股暖流从后颈往下流,一直流到双腿。这种感觉,十年来从未有过!”

吴鞠通点头道:”这就对了。大椎穴一通,气机自行,经络互通。我曾遇到一位病人,腰痛二十载,百般医治无效,就是靠通此穴而愈。这穴位看似普通,实则是周身气血升降的关键。”

“大夫,那我这病…”老者眼中充满期待。

吴鞠通神色严肃:”要治此病,还需明白一个道理。”

正当吴鞠通准备开口之际,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突然发生了。

老者双腿一软,竟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浑身颤抖,冷汗淋漓。

“大夫…我…我感觉全身像是有千万条小蛇在游走,从后颈一直蔓延到脚底…”

诊室内众人大惊失色,有人惊呼:”这是走火入魔了吗?”有人慌忙要去扶老者。

吴鞠通却伸手制止了众人,目光如炬地盯着老者的反应。

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莫慌!这正是气机通达的征兆。老丈,你可还觉得双腿疼痛?”

老者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活动了一下双腿,忽然瞪大了眼睛:”咦?方才还痛得难忍的双腿,现在竟然…”

众人屏息凝神,死死盯着老者的一举一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何一个小小的穴位,能引发如此惊人的变化?

十年的顽疾,真的能在刹那间被化解吗?而这,又会给老者带来什么样的转机?

吴鞠通神色平静,缓缓说道:”治病贵在通,不在补。很多久病之人,用尽补药却不见效,就是因为气机不通。大椎穴位于任督二脉交会处,就像河流的总闸,一旦打通,周身气血自然流畅。”

他取出一幅人体经络图:”你们看,大椎穴不仅联系着任督二脉,还是手足三阳经的会穴。通过此穴,可以调节全身的阳气运行。而人体的阳气,就像是推动气血运行的动力。阳气通畅,气血自然流通,百病可去。”

老者的儿子若有所思:”难怪父亲刚才说感觉有暖流向下…”

“正是。”吴鞠通说道:”人体的气机运行,讲究上下相交,内外相通。大椎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同时调节上下内外的气机。就像一座桥梁,连通南北,活络四方。”

“那为何要先通此穴呢?”有人问道。

吴鞠通解释:”久病之人,多有气机郁滞。若不先通其源,单纯用药,就像在堵塞的河道里倒水,不但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先通大椎,就是要打通这个关键的枢纽,让后续的治疗能真正发挥效用。”

接着,他为老者开了一张药方:”现在大椎穴已通,我再配合一些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的药物,效果会更好。不过记住,光靠针药还不够,还需要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为什么要运动和保持心情舒畅?”老者不解地问。

“因为气机的运行,不仅需要外力推动,更需要自身的调节。”吴鞠通说道:”就像河流,不仅需要疏通河道,还需要源头活水的补充。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好心情则能让气机调畅。这就是我常说的’形神共养’。”

三个月后,老者再次来到诊所。这次,他不再需要拄拐,走路稳健有力。他激动地告诉吴鞠通:”大夫,我不仅腿疾痊愈,连多年的头痛、失眠也都好了。”

吴鞠通欣慰地说:”这就是通达大椎穴的妙处。它不仅能治标,更能治本。可惜世人常常只见表象,不明根源,以致久病难愈。”

临走时,老者深深鞠躬:”大夫,您这’久病必先通此穴’的道理,当真是救人性命的法宝。”

吴鞠通摇摇头:”这不是什么法宝,而是千百年来先贤总结的经验。人体经络,本就是一个整体。只要找到关键的枢纽,许多看似难治的顽疾,也能迎刃而解。”而解。”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