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四十七条
2025
07-15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四十七条

这个条文是顶格的条文。

下边解读一下: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这儿论述的是患了太阳病时间比较长了,本身就说明人体的抵抗力有限,但是又经过了发汗和泻下的治疗,病还没有治好,而又发生了新的疾病症状的这么一种情况。表证发汗不愈以后又使用下法,前边的条文中有这类的误治,但是那些地方出现的不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这个地方到了太阳病后半部的条文了,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伤寒五六日、已发汗”,伤寒五六日不是正应该发汗吗?这个“复下之”是后边又用了下法,为什么?这里边就隐含了一个事儿,虽然是太阳表证,但是发汗以后并没有好,要好了不可能再用下法了。没有痊愈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病比较重;第二个就是方与证可能不相适应。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先发了汗,病没好又用了下法,都是不合法的治疗。结果肯定是对人体影响比较重,就是发了汗以后再下了,人体就比较虚弱了,这时候就容易发生一些情况比较重的的新疾病。

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疾病呢?“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这个都是少阳病的症状反应,说明这个时候人体有半表半里的虚热证了。

“微结”可以理解成是有轻度的里实证。胡老对微结的解释说它表现为便秘,但是实际临床统计资料中,还有其他的人主张这个方剂会出现便溏,咱们学完了以后大家就明白了,都有可能出现的。

“小便不利”。结合这个条文就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经过上面的误治,发汗损失了人体的津液,泻下又损失了津液,造成人体津液虚;第二个是误治又造成人体体液代谢方面的一些障碍。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存在,而造成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因为津液损失比较重,胃中津液虚就表现为口渴, 水分少了就没有停饮,一般情况下就不呕。

“但头汗出”。这一方面是里有热,里面有热想用出汗的方式散热;另一方面是体液代谢上有点失常,津液又虚,这时候又影响汗出;同时又有气上冲的因素存在。所以仅仅的表现为头上有汗,其它地方没有。

旁注:“此为未解也”。这完全是一句没有用处的话。大家想想,不管前边怎么治,现在还存在着一大堆的症状呢,谁要认为是要解除的那个病,那不奇了大怪了?像这类的注解真是水平太差了。

但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比较难以解释它病理的一个方证,历代的注家解释差别也比较大。咱们看看胡老怎么说的,胡老说这个方子在柴胡剂里头,慢性病用都好。为什么?花粉这个药是补药,有点强壮作用,常用滋阴,久病衰弱无力,心下多少有点满,这是胡老说这个方剂应用的一个特点。

陈慎吾老师认为这个方剂有“阴证转机”,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记的以前跟大家说过这个事。当时陈慎吾讲课时讲到方剂有“阴证转机”,下面听课的学生里有后来成为经方大师的刘渡舟,他也觉的不好理解,下了课以后刘渡舟去问“阴证转机”是什么意思?陈慎吾老师没有正面回答他。有这么一个小插曲。

总的就是说,这个方证从病理角度分析不太好理解。像柴胡桂枝汤证就是少阳病和太阳病合病,让人感觉比较简单,少阳病就是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有什么样的特征?桂枝汤证有什么样的病理?两个的病理合到一块就齐了。但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不是这么简单了。

如果按照病理辨证体系来分析,就容易看到这个方证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病理,条文里论述的那个病因,就是为了出现这种复杂病理所做的铺垫,或许临床有这个过程,重在强调人体本来就弱,又发汗、又泻下,把人折腾的已经近乎于阴证了。从疾病类型上,咱们既要结合条文里论述的症状,同时又要结合方剂里的药物,它既有表证,也有半表半里证,还有里证,因为有“微结”嘛!同时还存在体液代谢不调,这用的是“不调”,不是“不良”,不调是说它既有津液虚的一面,还有停饮的一面,津液虚与停饮同时出现。像五苓散的实质是因为停饮太厉害了,反到是造成了人体缺少水分,但缺少水分不等于是津液虚,这里面就有个辨证关系。从疾病的性质上分析,它既有寒热错杂,方剂中桂枝、干姜是典型的温药,都是可以治疗虚寒证的,柴胡、黄芩、瓜蒌根、牡蛎都是比较典型的清热药,所以说它的病理上必然存在寒热错杂;它同时又有虚实错杂,虚是一个主流,但是里边还错杂着实,“微结”嘛!有时常常临床也会表现大便不通的情况;而且还存在着阴阳错杂的情况,这个事让人感觉到中医的阴阳观点里不应该有这种情况,但是胡老在临床中常把它用来治疗慢性病,还有陈慎吾总结有“阴证转机”,实际上都是指的这类情况。我在临床上应用这个方剂也有这种体会,凡是用这个方剂疗效比较好的病人,还真是你说它是阴证,它就是一个阴证的,体质又弱,或者说年老多病这一类的病人。但是这个方剂里没有附子,实际上栝蒌根在里边起着挺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会再讨论一下。

做一个小结:患太阳伤寒五六天的时间,已经用过发汗的方法治疗,因不愈又施以下法,患者表现为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的,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之证。

这个方剂有七味药组成:柴胡、桂枝、干姜、栝蒌根、黄芩、牡蛎、甘草。柴胡、黄芩可以解半表半里的热;桂枝、甘草本身就是一个方剂,它可解太阳表证,也能降气冲;干姜肯定是温中补虚了;栝蒌根和牡蛎同用,有比较强的止渴作用,在《金匮要略》里有一个栝蒌牡蛎散,这里就等于包括了这个方剂,用来治疗“百合病,渴不瘥者”,也就是说患百合病,以口渴为主要的症状反应,百合病本身就是一个虚证,可见栝蒌根它有比较好的补虚作用。

在这个方药中,“栝蒌根”值得我们注意,对它的药性不同的医家说法不一。胡老是这样解释的:栝蒌根所主之渴,由津液枯燥所致,即所谓虚热证,故常伴有疲劳倦怠的症候,与石膏所主之渴不同。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药可以祛痰饮,《中医辞海》里是这么说的:性寒、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中医辞海》是比较权威的典籍了,但是对栝蒌根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没有体现出来。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味药认识不尽相同,但是从这个方剂在经方的应用看,它有下面几个功能是比较确定的:一是它是寒性药;再一个它有止渴的功能;另外一个它有“补益”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去看一看吧,所有含有栝蒌根的方剂都存在着人“虚”的问题。

下面是这个方剂的统计资料。

临床中在“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理状态下,常常会出现下面这些症状:往来寒热、胸胁支满、心下悸动、自汗、食欲不振、口渴、胁痛、神疲乏力、大便不调(包括了便溏与便秘)、小便不利、眩晕、腹胀、口苦咽干、恶心、失眠、形体消瘦、腹痛、肩背酸痛、喘促、头痛、心烦。

舌质:是以淡舌为主。

舌苔:以白苔为主,还有薄黄苔、有黄腻苔、有黄白相间,这明显的能看到错杂性。

脉象:是以弦脉为主,其次是细脉、沉脉、数脉。

在“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理状态下,可能会出现的现代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症、慢性结肠炎、急性腹膜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感染、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流感、疟疾、无名高热、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泌尿系感染、老年尿闭、神经衰弱、癔病、神经质、癫痫、肺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门淋巴腺炎、胸膜炎、肋膜炎、附件炎、乳腺肿瘤、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子宫功能性出血、急慢性中耳炎、头部湿疹、疖肿、结膜炎、甲状腺肿大、糖尿病、美尼尔氏综合征、阳痿、放疗后胃酸缺乏症、特发性震颤综合征、瘰疬、黄疸、结核性腹膜炎、不眠症、更年期障碍、神经官能症、心悸、亢悸、蓄脓症、耳下腺炎、口吃、头疮、紫绀病、产褥热、湿疹、过敏性皮炎、淋巴结核。包括的现代病也不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