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及古代医家认为身体的左侧与右侧在阴阳的属性上是不同的,左侧属阴,右侧属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左属血、右属气”的观点。在临床上,医家将此理论运用于实践,认为病在左侧,病属血虚或血瘀,多从血分论治;病在右侧,病属气虚或气滞,多从气分论治。本文就此观点,略作探析。
1.“左血右气”的理论源流
中医学对“左血右气”理论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提到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认为左与右的阴阳属性是不同的,左为阴右为阳,血属阴气属阳。因此,左右气血的阴阳属性都是不相同的。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血,阴也,水亦阴也;气,阳也,火亦阳也。以脉体言,左属血,阴也;右属气,阳也。此即血气之左右,水火之征兆也。”“且夫左右胁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以左属肝而藏血,是也,血阴也,乃为外阳而内阴也;右属肺而主气,肺阴也,气阳也,乃为外阴而内阳也。”“凡人之身,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后世医家也将此理论广泛的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朱丹溪、张志聪、龚廷贤、薛立斋等人在临床治疗发于身体一侧的疾病,如中风、偏瘫、偏头风等病证时,都以左右分属辨证:病在左属血,治以和血;病在右属气,治以调气。每以此立法用药,临床均获疗效。从诸多前贤之论可以看出,左血右气之论乃源于《内经》,而发展于后世。
2.“左血右气”与“左肝右肺”的关系
左为血、右为气并非简单地指代人体形体部位上的左右,或是身体的左侧与右侧。“左右”实际包含了阴阳气血的功能,它既指部位,又指气血的升降。朱丹溪提出:“气为阳宜升,血为阴宜降,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素问·五运行大论》也讲到“上者左行,下者右行”。“左主升,右主降”,气血升降出入需要脏腑功能的支配。对应相应的脏腑,肝藏血,肺主气,因此也可以理解为肺在上,其气从右而动;肝在下,其气从左行转。“左右”实际上也是对“肝气从左升,肺气从右降”的气化功能的概括。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左肝右肺”是左右气血偏胜说的源流与理论根据。清代叶天士说:“人身左升属肝,右降属肺,当两和气血,使升降得宜。”“左”、“右”二字应理解为左上行主升、右下行主降这一特定的含义。肝生于左,为血海,主藏血,故左以血为主;肺藏于右,主一身之气,故右以气为主。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属阴中之阳,其气主升;肺为华盖,主气而助心行血,其气肃降,为阳中之阴。肝之经脉由下上贯膈注于肺,木气升发,气机调畅,使营血能上注于心肺;而肺气肃降,能将水谷精微向下输布,濡养肝肾。如此一升一降,肝肺两脏共同调节了人体气血的运行,使人之气血周流一身,如环无端,无处不到。肝藏血,肺主气,左属血而右属气,故人体气血有左右之偏盛。因此,病在左侧多属血,病在右侧多属气。
由此可见,“左血右气”与“左肝右肺”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左右气血偏胜说是在“左肝右肺”学说基础上,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3“左血右气”是天人合一观点的具体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现象,阐释病理变化的基本方法。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必遵循自然界阴阳二气运动的规律。“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以顺应自然的传统的方位定式而言,人的居处为坐北朝南。在五行方位中,左为东,右为西,背为北。东为木,为升、为肝;西为金、为降、为肺。一日之阳气,太阳自东方升起,午后从西边落下,阴阳升降,周而复始。说明了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是自左而升,自右而降。左属血,右属气,人体左右气血的运动规律与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是相一致的。
4.左右气血偏盛的病理意义
从病理意义而言,人体以正中线为界,病变或发于人体左侧,或发于人体右侧。脏腑气血病多表现于相应一侧肢体,故左侧疾病多为血虚、血瘀等血分的病变,治以疏肝活血为主。右侧疾病多为气虚、气滞、痰浊等气分病变,治当调理肺气为要。朱丹溪治疗中风,“其左手脉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汤补血之剂为主治;右手脉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汤补气之剂为主治;痰盛者,二陈、导痰等汤兼用;气血两虚而挟痰者,八物汤加南星、半夏、枳实、竹沥、姜汁之类”。许多名家在治疗发于身体一侧的疾病时,也都是根据左右气血阴阳属性不同进行辨证并分别治疗的。明代医家赵献可在《医贯》中论述:“或问人有半肢风者,必须以左半身属血,右半身属气···人身劈中分阴阳水火,男子左属水,右属火;女子左属火,右属水。男子半肢风者多患左,女子半肢风者多患右,即此观之,可见以阴虚为主。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无恙如平人,身半以下,软弱麻痹,小便或涩或自遗,果属气乎,属血乎。此亦足三阴之虚证也,不可不知。”清代著名医家龚廷贤也谈到:“头痛偏左者属虚火盛也.·.·.头痛偏右者属痰与气虚也。”近代名医施今墨提出了“郁金行右,橘叶行左;陈皮行肺闭以右胁为宜,青皮行肝滞以左胁痛为宜”的观点。
由此可见,人体左右气血的偏盛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当然,也有医家对此持不同的意见。例如,张景岳认为:“人之气血,周流于一身,气如囊禽,血如波澜,气为血行,血为气配,阴阳相维,循环无端,何尝有左右之。”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提到:“气中伏邪得宜,右肢痹痛已缓,血分留热壅着,左肢痛势未衰,足微肿,体质阴虚,仍以宣通轻剂。羚羊角、桂枝···湿盛生热生痰,渐有痿痹之状,乃阳明经隧为壅,不可拘执左属血右属气也。”
因此,应对这一古老中医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发生于身体一侧,或一侧表现明显或严重的疾病,如中风偏瘫、胁痛、面瘫的辨证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是在某些疾病无证可辨的情况下,可充分考虑到人体左右侧气血分病机的特异性,病在左侧属血分,多为血虚或血瘀,就加入补血或活血药;病在右侧属气分,多为气虚或气滞,就加入补气或行气药等。这对于丰富发展中医病机理论,切实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29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