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汤 一、方剂溯源 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原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组成: 蜀椒二合(约6g,炒去汗)
干姜四两(约12g)
人参二两(约6g)
饴糖一升(约30g,烊化)
剂量精义:干姜用量最重,饴糖为君温补,体现’温中散寒为主,甘缓补虚为辅’。
经验:川椒15-30g(去目炒香),干姜30-90g,红参15-30g,饴糖60-120g。 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太阴脾经(中焦)、厥阴肝经(寒逆)
病性:阴寒内结,气机逆乱(大寒实证)
六经归属:太阴厥阴合病(寒凝三焦)
核心病机:中阳衰微,阴寒痼结,寒浊上逆下迫。
经方思维点睛:此方为攻逐沉寒之峻剂,与《伤寒论》理中丸鉴别:
彼治虚寒吐利(病势缓),此治寒凝剧痛(痛不可触)。 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蜀椒(花椒):《本经》主’邪气咳逆,温中’,散寒降逆,开郁破结(李可云:’川椒30克可破冰解冻’)。
干姜:《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守阳,助川椒破寒凝。
人参:《本经》’补五脏,安精神’,大补元气,抗阴寒耗损。
饴糖(后世):《别录》主’补虚冷,益气力’,甘缓补中,制椒、姜之烈。药对精义: 1. 川椒+干姜:一走一守,破阴寒痼结之黄金组合
川椒辛烈走窜 → 通彻三焦寒凝
干姜温中守阳 → 固守中焦命脉
2. 饴糖+人参:一润一补,护胃气防辛烈伤阴 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
脉沉紧或伏绝→腹中寒痛不可触→呕逆清涎不饮食→腹皮挛急见头足→四肢厥冷汗淋漓→舌淡紫苔白滑→大建中汤主之。
关键指征: 特异性症:’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腹壁挛急如条索状隆起(肠型蠕动波)。
必有证:剧痛拒按 + 呕吐肢冷(非虚寒之喜按)。 五、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 1. 急性肠梗阻(寒凝型)
2. 嵌顿疝(寒疝腹痛)
3. 重症胰腺炎(寒实结胸) 李可学术拓展: 1. 重剂破阴寒:
晚期癌性肠梗:川椒30g(炒),干姜90g,加生附子30g(先煎2小时)。
蛔虫性肠梗阻:合乌梅丸,饴糖改蜂蜜60g润肠。
2. 救逆法变通:
寒热格拒(药入即吐):加黄连6g、生姜汁20ml反佐。
阳衰欲脱(冷汗脉微):合四逆汤,红参加至45g。
3. 煎服法要诀:川椒炒去汗减毒性;饴糖烊化兑入,小口频服防吐;腹痛剧者外敷吴茱萸末。 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此方治阴寒内结,上下攻冲。椒、姜辛热逐寒,人参、饴糖甘温建中,俾阳光普照则阴寒自消。’
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腹中头足状者,乃寒凝气结,胃肠痉挛之象,非椒、姜之大辛大热不能破其坚冰。’
李可学术心传:’此方乃破沉寒痼冷之穿甲弹,较四逆汤多寒凝气结,较小建中汤少虚劳多实证。’ 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 小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腹中挛痛喜按),饴糖为君无椒姜。
附子粳米汤:治腹中雷鸣(寒饮上逆),重用附子半夏。
乌头桂枝汤:治寒疝绕脐痛(肢厥身痛),需乌头解痉。 现代拓展: 1. 术后肠粘连:加酒大黄10g、桃仁15g化瘀通腑。
2. 顽固性呃逆(寒逆):合旋覆代赭汤,川椒加至15g。 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以蜀椒辛烈走窜,破厥阴寒凝,通三焦气结;
干姜大辛大热,温太阴中土,复升降之枢;
人参大补元气,护生机于危殆;
饴糖甘缓润燥,制辛燥而护胃津。
四药相合,成’温、通、补、缓’四法: 1. 温(椒、姜)→ 破脏腑沉寒
2. 通(川椒)→ 开气机闭结
3. 补(人参)→ 续垂绝之气
4. 缓(饴糖)→ 防辛烈伤正
终使阳光一照,阴霾尽散,寒凝剧痛立解。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00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