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七十一讲 320-325条 王文龙主讲 如月整理于2025.1.21
🌹319条回顾,猪苓汤是进入少阳了,四逆散是典型的少阳病用方,半表半里淤塞不通要宣导。邪热入里,在上边用栀子豉汤清宣。在中焦,渴饮千杯不解其渴,喜欢吃喝凉的,白虎人参汤清热。入下焦,胃肠道有宿食宿便堆积结实,诸承气汤清理肠道(调胃,大小,桃核承气汤)包括最开始的大黄甘草汤。热入泌尿系统,走前阴,猪苓汤。虽然标的是少阴病,实际上是虚衰的少阴表征,一定会快速往里切入,切入之后会出现各种变化。发生变化时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就像太阳病篇的四逆汤小柴胡等。四逆汤症是里寒,属太阴。少阴太阴合病会用到四逆辈。小柴胡汤是进入少阳了,但都是在太阳病篇里介绍的。因为病邪不会只呆在一处,它会狡猾地切入,见缝插针地往里钻,病势传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开头说是少阴病,后边又说进入少阳了呢?因为它会传变,往里切入,不要刻舟求剑。这是我们学伤寒论应有的思维方式。
🌹要了解三种学习方法:
1)正邪交争,我们看到的所有症状都是邪气要进入人体时所遭受的抵抗反应。即发烧是正邪交争于表。便秘是正邪交争于肠道。忽冷忽热是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如果没症状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病,一种是丧失生命体征。呼吸心跳停止,脑死亡,不会再有症状。有症状是介乎于完全正常和死亡中间的正邪交争。症状表现也能看出是正气占优势还是邪气占优势,就知道用什么药。药是帮助正气赶出灭掉病邪的。
🌹例:以猪苓汤为例,它是在干什么呢?病邪侵吞入里后影响到小便,呈现出“喘而 呕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小便黄有潜血蛋白尿等,这是正邪交争处于不利位置,打不过病邪还在打,只要不死就会打。这时用药是帮正气赶出病邪,用清理排出的方法。中医是仁慈的医学,会把病邪清理出体外。无论是汗法泻法还是利尿之法,都是在帮助正气赶出邪气。这是底层思维。
2)要了解病人的短板和软肋。如在很多泌尿系统感染中,本身就有妇科炎症或前列腺炎,这是内忧,是“软柿子”,突然有外患感冒了,病邪进入首先攻击的就是“软柿子”,找到软肋就不在体表停留了,周流一圈发现泌尿系统是薄弱环节,快速聚焦于此。这时你再给他发汗,就有点儿像小偷已经进屋了,你还在门口打呢。聪明的医生会知道病人本身就有泌尿系统炎症,当突然感冒时,第一时间会选择猪苓汤。只要看到小便不利,起烧,急性肾盂肾炎(有人会认为是感冒引起的,其实不是)是本身就有泌尿系统炎症,这次感冒了,猪苓汤直接上,通过利尿而不是发汗的方法赶出病邪。总之,病邪进入身体后,我们要找到它,看它在什么位置,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这就是我们战胜病邪的底层逻辑。我们是用就近原则帮助正气赶出邪气。在体表发汗,在里排尿或泻下,在半表半里用和法,身体会主动排出病邪。如果在半表半表靠近体表,小柴胡汤合并桂枝汤,一方面和,一方面发汗。如果靠近里,肠道,已便秘,大柴胡汤和解,同时又通大便。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学通后你会感觉治病没那么复杂,而且常常是不需要去考虑的。形成这种感觉,一说症状就能感觉到用什么方子了。这要靠磨练,靠底层逻辑的基础。正邪交争,就近原则,就是看病人哪块弱,病邪很狡猾,会找最短板,哪里不行,哪里就最易受到攻击,这个短板要重点防护,重点观察和询问,及时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把病邪排出体外。这就是底层思维。所以感冒的人如果平时就有小便不利,剧烈的尿路感染,直接吃猪苓汤就可以。不要拘泥于感冒就要用汗法。
3)要了解病邪的走势,当机立断截断病势。要重视短板,随时做好准备。如果脉浮同时小便不利,说明有表征同时开始侵入泌尿系统,直接用猪苓汤拦截。病邪有一个趋势,虽然在体表,但已开始出现小便不利,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就在此,不能跟着病邪屁股后边跑,要当头一棒地拦截。这就是拦截病势而不是被病邪牵着鼻子走。
🌹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为什么少阴病会用到大承气汤呢?大承气汤不应该是阳明病吗?少阴病是“脉微细,淡欲寐”气虚血少津亏,用这么猛的药能行吗?还真能用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本身气虚血少津亏的体质,体质的辨证一定是三阴三阳的分证,这样会准确些。所谓九种体质,就像算命两头堵,几种体质特征你都有,毫无临床价值。少阴病提纲:脉微细代表津液不足,而且血少气虚津亏,才会淡欲寐,脉相就是微细的,体质就是衰败的,得病后会出现淡欲寐,老想睡觉,是因为出问题后不是积极面对。积极亢进争吵的是太阳病,会发高烧。但是淡欲寐是挨骂后不敢还嘴,躲起来了。气虚血少津亏体质出现表征,得之二三日,出现了口燥咽干,本身津液就不足,所以拦截系统并不完善,极有可能快速往里传变,有可能每隔四小时就传变了。所以当我们遇见虚弱的人感冒了,不要以为是小事,要勤观察,勤询问。基本上四小时就会传变。本来只是感冒,但过了两三天时间口干得厉害,口燥咽干代表津液亏,本身就不足,现在入里化热才会出现口燥咽干,呈现出里实之症。应该不只是口燥咽干,还会有绕脐痛,按之腹痛剧烈,手足几然汗出,身上潮热,开始出现蒸蒸发热,情绪烦躁,大承气汤症出现了。本来水就少,火又旺,很迅速地蒸发,两三天就烧干锅了,锅底都烧红了。要抓紧时间撤掉热,用大承气汤去腑实,宿便燥屎,急下以存阴。不要以为进入阴经了,衰败的,本身体质就差,还用这么猛的药,会不会要命呀?“有病则病当之”短短两三天就口燥咽干了,甚至已经手足几然汗出,其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精神都有点儿不好了,迷迷糊糊的,甚至出现“其人目中不了了”眼睛直了,看不清东西了。典型的津亏,加之剧烈消耗。要抓紧时间停止消耗,大承气汤该下就下。
🌹例:这种病老人居多,小孩也有,比如病毒性大脑炎,出现角弓反张,已经抽了,而且除输液外还要用抗惊厥之药。但凡这样往下走的话,会留下癫痫的后遗症。因为高烧40℃以上不退,吃退烧药不管用。退烧药的原理是发汗退烧,蒸发带走热量。还有敷冰袋的物理降温的方法。小孩以往吃退烧药半小时就能退烧,这次退不了烧,身上干热,说明发汗药吃得太狠,过于频繁密集,把身上的汗都逼出去了,形成了干烧状态,就会出现退不了烧的情况。再退不了烧就会表热里也热,里边开始结实,出汗拔干了,肠道里会出现一颗一颗的燥屎。情绪不稳定,还是小事,容易沼气冲心冲脑,易得痉病。这个小孩才十二岁,快速用开塞露(只能通肛门口一小段的燥屎,里边肠道拔干了是通不出来的)解燃眉之急,同时使用大承气汤排出燥屎。掐人中,恢复一下意识,快速把大承气汤喝下去,基本上半小时到四十分钟肚子就会开始剧烈疼痛,排出一颗一颗的羊屎蛋,之后不会抽搐,不会角弓反张丧失意识了。这种高热属于入里化热,凝结成实。
🌹蒸发带走热能,小孩有时退不了烧,身上干热,是吃发汗药吃得太频繁太密集了。再退不了烧,肠道会出现燥屎,如果沼气上冲于脑,会出现痉病,丧失意识,醒不过来。用开塞露排出大肠到肛门口一段的燥屎,再用大承气汤,半小时肚子会剧痛,排出后不会抽搐。这是入里化热。
🌹大承气汤症辨证要点:
1)心下必痛,有绕脐痛,按之会有痛苦的表情。拉稀不是衰败的,热得厉害。
2)手脚滚烫(说明胃夹实)甚至几然汗出,其人要发狂。(一般外感是发烧,手脚凉,怕冷,气血都聚焦在躯干部,身上疼)
3)口干舌燥,苔黄腻,干巴巴的,舌头上全是刺,是有实。小便黄得发红,有灼烧感,一派热相,热结成实。(苔白而腻代表有热,还没有凝结成实,没有宿便,不便秘;白而滑代表有湿热,要清热去湿,祛湿为主,用生薏仁赤小豆,不需要芒硝)
🌹这是病毒性大脑炎引发的剧烈的抽搐,丧失意识。小孩出现少阴病是因为出汗太多,发汗太过。本来只需要用麻黄汤桂枝汤就行了,但每次都用大发汗药,退烧药,汗把被子都塌透了,身体体液快速流失,全身上下如水洗一般,几场大汗过后津液就不足了。小小年纪才十二岁就出现了少阴病,是发汗不得法导致的。不仅老年人会出现少阴病,小孩发汗不得法也会出现少阴病。只要是“如水流离病反不除”,这是讲桂枝汤症时明确介绍的,要微微汗出。汗出多了人会虚,呈现出少阴病状态。这是三急下症之一。
🌹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一方大柴胡汤。”
🌹本身是津液不足的,干燥综合征,突然感冒了,还拉稀,脱水,有燥屎,纯怕热。这两个都可以用。胸协苦满,胀,心下急,便秘,还自利清水,拉的是很臭的水。用大柴胡汤。没有胸协胀满和心下急,只是绕脐痛,大承气汤。
🌹气虚血少津亏之人感冒了,上来直接就自利清水,拉稀。色纯青,拉出的是发黑发绿的恶臭扑鼻的大便,是热结旁流,有燥屎。如果只是拉稀,没有心下痛,只是心下痞硬,是理中汤症。感冒了,拉稀不是恶臭,吃不下饭,胃胀气,理中四逆辈。
🌹为什么发病第一天就会这样?胡希恕老人认为是重度瘟疫,他自己当初就这样感冒过一次,夜里直接憋醒了,去拉大便,拉完回不来了,儿子把他抱起来,是西医抢救回来的。醒了给自己吃的调胃承气汤,攻出燥屎。
🌹老人很容易感冒开始就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岁数大,体质弱,突然感冒拉稀,很臭,手脚热,黄腻苔,心下硬满痛,按之绕脐痛,口干舌燥,一派热相在里。抓紧时间用承气汤(大小调胃桃核承气汤)或大柴胡汤。如果热得厉害,不太痛,调胃承气汤。如果里边堵得很凶,不太热,按着痛,小承气汤。如果又热又堵,按之痛得厉害,还有点儿想发疯,大承气汤。如果柏油便,里边有瘀血,桃核承气汤或抵挡汤,一方面有宿便,一方面有瘀血。
🌹本条经文讲的是大承气汤,实际上是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诸承气汤和大柴胡汤。急下以存津液,抓紧时间别让它祸害我们的津液。本来津液亏虚,再有热消耗,一周时间就无法挽回了。
🌹“阳明无死证”是不准确的,有时也会有死证。本身津液不足,爆发性病毒感染,直接侵入,一方面热结旁流,拉稀,另一方面,还在化热结实,里边还有燥屎,当天就会产生。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第二天就有可能休克甚至死亡了。所以没有什么“阳明无死证”,像这种虚弱体质,又遇上厉害的病毒,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三急下症之二。
🌹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是缓慢发作的,少阴病到六七天了,发现不太对劲。本身只是感冒,淡欲寐,现在逐渐吃不下饭了,腹胀不大便,抓紧时间用诸承气汤之一打出燥屎。是因肠液不足导致的恶性循环。老年人本身容易习惯性便秘,感冒了,一边发烧一边怕冷同时还便秘。如果稍微一耽误,到了六七天左右你问他几天没大便了,四天了。要抓紧时间驱邪扶正。津亏体质,长皱纹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津液撑起来。
🌹大承气汤症:苔黄腻,腹痛,潮热汗出,手足热,不怕冷只怕热,眼发直。怕冷脉浮有表症表脉,不是大承气汤症,不能用泻下之法。
🌹要严格按照大承气汤适应症去辨证。不要着急,因为这时病人及家属都很慌。先问怕不怕冷,不怕冷。舌头伸出来看看,黄腻苔。再摸摸手脚温度,是热的。看看眼睛是否发直,有点儿发直。按一按脐周看疼不疼,疼。你可以辩证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要稳。问诊越仔细,用药越准确。学中医心态一定要够稳,把自己设定为老鹰的性格,而不要成为献技的孔雀。所有的表现欲,表达欲都是学中医人的大忌,因为病人是把命交给你的人,你要冷静观察推理做出决定,用霹雳手段把人救回来。这是三急下症之三。
🌹三急下症在少阴病里发病机会非常低,了解了就可以。
🌹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下之,宜四逆汤。”
🌹应该用温法。如果脉沉,代表正邪交争无力,不敢在体表抵抗,要振奋它,所以“急下之,宜四逆汤”。少阴病本身是表征,按理是脉浮而微细,淡欲寐,咳而无汗,常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如果有汗,脉浮而微细,淡欲寐,桂枝汤➕炮附子,也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用细辛利尿利水。如果继续往下沉,开始出现拉稀,淡欲寐,进入太阴,胃肠道有反应时就会拉稀,怕冷得厉害,腹痛没胃口,用四逆合二陈汤(有痰用,陈皮半夏生姜茯苓甘草)
🌹普通的四逆汤症,嗓子不利索,小便不利,手肿脸肿水肿,四逆汤➕桂枝(治气上冲,气上冲时小便就排不出来,用桂枝降逆平冲。五苓散中之所以有桂枝,是因为要治气上冲,往下顺气,小便可疏通)➕细辛,有时还➕半夏。
🌹半夏炮附子是十八反,常在一起用,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反而效果更好。头晕恶心都没出现,不怎么咳嗽了,痰能出来了。有的医生会反对不让用。
🌹红参和五灵脂也可以一起用,简化版培元固本散里就有这两味药,再加上三七琥珀。二者搭配有相反相激相畏相失,彼此之间激发出最大的能量,补气活化气血,刮掉烂了的组织。
🌹赤石脂配肉桂,丁香配郁金,都是十九畏里的药。李可老中医用典型的三畏汤治疗所有消化系统的粘膜溃烂症。
🌹对十八反十九畏不要畏惧,要胆大而心细,开始可小剂量用,如果没什么反应就加量用,胆子就会越变越变大。有是证用是方。
🌹如果新陈代谢不好,还咽喉不利,要用到炮附子。四逆汤合并二陈汤有痰时用。心源性休克用四逆汤合生脉饮(红参麦冬五味子)必须建立在四逆汤基础上,先振奋新陈代谢,有足够的精气神。如果有急慢性重度肠胃炎,拉稀厉害,还有点儿恶心,四逆汤➕半夏止呕,➕山药茯苓去水。
🌹汗吐下泻温清补消八法,火神派的四逆法就是温法。吐法瓜蒂散,清法栀子豉汤白虎汤,补法理中汤等,消法是消瘀血的,抵挡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磨掉里边成形的瘀血,温法四逆辈,和法柴胡剂。
🌹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只要食物进来就吐,病位靠上,是胸口这里进不来。呕是想吐吐不出来,哕是干哕无物,最多吐出点儿清水,吐是真吐,抠抠嗓子就能吐出来或用瓜蒂散催吐就吐出来了。正邪交争于此,就应该催吐。
🌹心肺的能量交换可推动血液循环,正邪又交争于此,脏器组织功能受到干扰和影响,手足温会受到阻碍,阳气不振,水就开始泛滥,会出现迟脉,迟为凉数为热。一般用瓜蒂散就可以。王老师习惯用四逆散(宽胸疏导,让阳气疏散到四肢末梢,让手脚温热)合瓜蒂散(催吐)“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就是用瓜蒂散。“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干呕是想吐没那么剧烈,不能催吐,一定是就近原则。
🌹只是哕是隔上有寒饮,不要用催吐法,一般用四逆汤,最多加点儿去寒饮的茯苓白术细辛,要温之。“四逆汤宜之”是可以考虑用四逆汤及其类方加减化裁,要吐催吐,犯恶心用四逆汤去除寒饮,振奋新陈代谢就可以了。
🌹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出现了下利拉稀,容易脱水,而且脉微涩,说明已经脱水。气虚血少津亏,呕吐汗出下利都会脱水伤津液,本身就是气虚血少津亏之人,现在又不断地汗吐下利,导致彻底脱水。这时就管不住二便了,大便憋不住,一不留神就拉到裤子上,要频繁地换裤子。“反少者”是拉无可拉,本身虚衰,拉着拉着不拉了,不是好事儿,是没得可拉了。此时不要吃药,按理来说可以用理中四逆辈,但毕竟是汤药,现在连肛门都管不住了,最好用外用方法,用灸法,“虚则可灸,实则可针刺”,因为是虚寒之症要灸。肛门虚寒,要把胃暖起来,灸两侧足三里各50壮,临床常用。拉虚脱了,吃不进饭了,脉摸不到了,脉微而涩,脱水了,抓紧时间用灸法振奋回来。同时用四逆汤煮完外敷于腹腔胃肠道位置,用两三条毛巾换着热敷,同时灸足三里,两种方法并用,挽救病人于生死之间。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4990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