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接下来的30天最怕啥,你知道吗?
河南卫视 2024-08-24 07:00:00 土豆微信
三伏天终于谢幕
今天是三伏后的第一天
是不是觉得熬过了酷暑
天气转凉
终于该享受舒适了
殊不知
接下来的30天
才是养生的关键期
暗藏“凶险”
“凶险”何来
从8月24日(出伏)到9月22日(秋分)
这30天
气温起伏很大
也正是民间所说的
“秋老虎”来伤人了!
这30天
一天中的最大温差可能达到10℃还多
正所谓
“早晚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血压、情绪、内分泌等都会有所影响。再加上“一夏无病三分虚”,造就了接下来这“凶险”的30天。
那么,这30天,身体容易出现哪些状况呢?
一、血压波动,心血管疾病爆发
夏秋交替,昼夜温差大,忽冷忽热,人体血管受到刺激收缩,最容易诱发一些血管硬化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也是心梗、脑梗都是发作的危险期。
二、出现腹泻、脾胃失调问题
初秋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的最为脆弱时期。
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秋季腹泻。
三、秋燥严重,燥气伤肺
“出伏”时节,秋燥严重,燥气易伤肺。而肺与胃、肾密切相关,容易出现口鼻干燥、便秘、乏力等症状。
四、自古逢秋悲意浓
从夏入秋,阳光照射的时间会逐渐减少。会影响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生理节律等,造成情绪状态紊乱,容易诱发秋季抑郁症。
五、易感冒
入秋之后,许多人会出现嗓子干,咽喉肿痛,发高烧,同时伴有各种感冒的症状。
这是因为秋燥会导致人体津液流失,经络流通载体不足,口鼻之处黏膜干燥,使得外邪进入,引发感冒。
那么问题来了
接下里的30天里
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一定记住“五不要”!
一、不要太早去晨练
出伏后的初秋时节,温差逐渐加大。千万不要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二、不要穿短裤背心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不要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
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三、不要整夜开空调
出伏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
以免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人体内脏、经络和骨关节,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四、不要熬夜睡得晚
出伏后易“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一般来说,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五、不要渴了才喝水
出伏后,出现高温天气的次数依旧不少,身体水分大量蒸发。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
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出伏后
在饮食上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出伏后要多吃一些能“润”的食物,身心舒适过秋天,今天给大家分享五种生活中很普通的、但很润燥的食品,出伏后要多吃。
一、山药
山药是秋天里最养生的食材之一,秋天是吃山药的最佳季节。山药补而不热,温而不燥,适合任何人群,常吃有益无害,有补脾养胃,生津润肺的作用。有些人不爱吃山药,那么我们就把山药融进面食里。二、银耳
银耳绝对是廉价滋补品之首,是秋季润燥首当其冲的滋补品。银耳有很好的滋阴润肺的功效,老少皆宜,非常适合秋天食用,出伏之后,多熬一些银耳汤喝,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能缓解秋燥、美容养颜,非常的滋润,对身体很有好处。三、百合
在缓解秋燥的食物里,百合不能落下,味道清香,甘美爽口,还能润肺,用来煮粥、做甜品或者炒菜都非常不错,就是打豆浆的时候放进去一把,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滋补作用。四、南瓜
秋天要多吃点瓜果类的食材。南瓜是富含%u3B2胡萝卜素的果蔬之一,这种营养素在人体内能转化为维生素A。秋天气候干燥,多吃些含有丰富维生素A、E的食品,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改善秋燥症状大有裨益。南瓜中维生素E的含量也是超高的,所以,在秋季,南瓜这个蔬菜千万不要落下。五、红枣
在秋季的滋补品种,千万不要落下红枣。抗秋燥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那么红枣绝对是大作用。红枣吃起来还非常多样,如果有点懒,那就洗干净直接吃就好,做汤、煮甜品,做面食等也都是极好的。另外,适合出伏后多吃的滋阴润燥食物,还有莲藕、鸭肉、冬瓜、萝卜、海带、木耳、苹果、蜂蜜等。同时,可适当配山楂、乌梅、猕猴桃、葡萄等起到“酸甘化阴”的功效。对于脾胃较弱者,凉性食物多吃易损伤脾胃,可将水果煮熟后食用。
记住以上几点
让我们一起轻松渡过接下来的30天
关于出伏后的养生
您还有哪些建议
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综合自:搜狐网等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孙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011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