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汤 一、方剂溯源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组成: 白头翁二两(约6g)
黄柏三两(约9g)
黄连三两(约9g)
秦皮三两(约9g)
剂量精义:苦寒药等量配伍,体现’清热解毒并重’之法。
经验:白头翁30-60g,黄连15-30g,重症日服2剂。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厥阴肝经(大肠)
病性: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纯实热证)
六经归属:厥阴病热化证(肝经热毒下注)
核心病机:湿热疫毒蕴结肠腑,灼伤血络,气机壅滞。
经方思维点睛:
此方为治’热毒血痢’第一方,与《伤寒论》葛根芩连汤鉴别:
彼治协热下利(表里俱热),此治热毒血痢(纯里热下重)。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白头翁:《本经》主’温疟狂易,癥瘕积聚’,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李可云:’非30克不能解疫毒’)。
黄连:《本经》主’热气目痛’,泻心火,清肠热。
黄柏:《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清下焦湿热,坚阴护液。
秦皮:《本经》主’风寒湿痹’,清热燥湿,收涩止痢。
药对精义: 1. 白头翁+秦皮:一清一涩,解毒凉血兼止痢
2. 黄连+黄柏:苦寒直折,泻火坚阴黄金组合
3. 四药相合:通泄肝经热毒,兼护阴液 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
脉滑数或弦急→下利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腹痛拒按渴欲饮→舌红苔黄燥→白头翁汤主之。
关键指征: 特异性症:’热利下重’——便意急迫、肛门坠胀灼痛。
必有证:脓血便(赤多白少) + 身热口渴(非虚寒之畏寒)。五、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 1. 细菌性痢疾(疫毒型)
2.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3. 阿米巴肠病(热毒炽盛) 李可学术拓展: 1. 重剂攻毒:
中毒性菌痢:白头翁60g,黄连30g,加金银花120g、大黄15g通腑。
坏死性肠炎:合犀角地黄汤(水牛角代犀角),秦皮加至30g。
2. 救逆法变通:
热盛动风(抽搐):加羚羊角粉3g(冲)、钩藤30g。
气阴两伤(神萎):合生脉散,西洋参15g急煎。
3. 煎服法要诀:
白头翁宜用根茎,久煎40分钟出味;
脓血甚者,药液保留灌肠。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方治厥阴热利。
白头翁解肝经热毒为君,黄连清心热,黄柏泻肾火,秦皮收涩止利,四味皆苦寒,直折火邪。’
吴鞠通《温病条辨》:’热利下重,腹痛,左脉弦者,白头翁汤主之。盖肝主疏泄,热郁则气壅,故下重。’
李可学术心传:’此方乃斩肠腑疫毒之利刃,较芍药汤少气滞多血热,较葛根芩连汤少表证多毒瘀。’ 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 芍药汤:治湿热痢(白多赤少),含调气活血药。
黄芩汤:治少阳热利(口苦咽干),无里急后重。
桃花汤:治虚寒血痢(色暗畏寒),忌用于热证。 现代拓展: 1. 放射性直肠炎(便血灼痛):加地榆30g、槐花15g凉血。
2. 克罗恩病(活动期):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减附子量。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
以白头翁直清厥阴血分热毒,黄连泻心火以安肠络,黄柏清下焦以坚阴液,秦皮涩肠止痢兼清湿热。
四药相合,成’清、泻、坚、涩’四法: 1. 清血毒(白头翁)→ 解肝经疫毒
2. 泻腑热(黄连、黄柏)→ 撤肠中燎原火
3. 坚阴液(黄柏)→ 护真阴不被灼
4. 涩滑脱(秦皮)→ 止下利不敛邪
终成治疗热毒血痢之专方,如金风肃杀,涤荡肠腑浊毒。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00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