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汤) 一、方剂溯源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原文: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组成:
人参三两(约9g)
干姜三两(约9g)
白术三两(约9g)
炙甘草三两(约9g)
剂量精义:四药等量,体现’温补并重’之法。
丸剂缓图,汤剂急温。
经验:红参30g、干姜60g、生白术60g、炙甘草30g(汤剂重剂)。 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太阴脾经(中焦)
病性:中焦虚寒,升降失司(纯虚寒证)
六经归属:太阴病本证(脾阳虚衰)
核心病机:脾阳不足,寒湿内生,运化无权。
经方思维点睛:
此方为温中健脾祖方,与《伤寒论》四逆汤鉴别:彼治少阴阳衰(四肢厥逆),此治太阴虚寒(腹满吐利)。 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人参:《本经》’补五脏,安精神’,大补元气,振脾阳之衰(李可云:’红参救虚寒之力倍于党参’)。
干姜:《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散寒,守而不走。
白术:《本经》主’风寒湿痹’,健脾燥湿,复运化之职。
甘草:《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药对精义: 1. 干姜+白术:一温一燥,祛中焦寒湿黄金组合
2. 人参+甘草:甘温补气,助干姜温阳之力
3. 白术+人参:补脾之体,助脾之用 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
脉沉迟或濡弱→腹满而吐食不下→下利清稀不渴饮→腹痛绵绵喜温按→舌淡胖苔白滑→理中丸主之。
关键指征(太阴提纲证): 腹满而吐:中焦壅滞,浊阴上逆
自利不渴:寒湿下注,津未伤五、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 1. 慢性胃肠炎(虚寒型)
2.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呕吐泄泻)
3. 小儿秋季腹泻(脾胃虚寒) 李可学术拓展: 1. 重剂救阳:
癌症恶病质:红参30g、干姜90g、生白术120g,加砂仁10g(后下)醒脾。
重症霍乱脱水:合四逆汤,附子加至45g。
2. 救逆法变通:
寒饮上泛(多涎):合吴茱萸汤,生姜加至60g。
阳虚水肿(身肿):合真武汤,茯苓加至60g。
3. 煎服法要诀:
干姜用老姜切片,煨透存性;下利甚者,改丸为汤,日服3次。 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理中丸温补中焦,人参补气益津,干姜温中逐寒,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中气立则升降复常。’
张璐《张氏医通》:’太阴虚寒,非人参不能补中,非干姜不能温中,非白术不能运中,非甘草不能缓中。’
李可学术心传:’此方乃救中焦颓败之定海针,较附子理中丸少肾衰多脾虚,较小建中汤少挛急多寒湿。’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 附子理中丸:治脾肾阳衰(肢冷脉微),加附子温肾。
小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腹中挛痛),需饴糖缓急。
吴茱萸汤:治肝寒犯胃(头痛吐涎),病位偏厥阴。 现代拓展: 1. 溃疡性结肠炎(虚寒型):加赤石脂30g、禹余粮30g固涩。
2. 糖尿病胃轻瘫:加焦山楂30g、鸡内金15g消导。 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
以人参补太阴之气,干姜温太阴之阳,白术燥太阴之湿,甘草和太阴之土。
全方共奏 ‘温中祛寒,复建中轴’ 之功: 1. 温中(干姜)→ 散阴寒之凝
2. 补虚(人参)→ 益中气之虚
3. 燥湿(白术)→ 化寒湿之邪
4. 守中(甘草)→ 调四药之性
终成’太阴虚寒证’之标准方,如日照中天,阴霾自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00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