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跟我学方记第128首丨白虎汤丨金底抽薪,达热出表之清气分热第一方
2025
07-04

跟我学方记第128首丨白虎汤丨金底抽薪,达热出表之清气分热第一方

白虎汤 一、方剂溯源 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后世注家多认为’里有寒’为’里有热’之误)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组成:

石膏一斤(约48g,碎) 

知母六两(约18g)

甘草二两(约6g)

粳米六合(约12g)

剂量精义:

石膏用量最重,取其’辛寒透热’;

知母助石膏清里热,甘草粳米护胃气。

李可经验:石膏250-500g(先煎),知母30-60g,粳米50g(或山药代)。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阳明气分(弥漫全身)

病性:气分热盛,津液耗伤(纯实热证)

六经归属:阳明病本证(经热炽盛)

核心病机:阳热亢盛于气分,充斥表里,灼伤津液。

经方思维点睛:

此方为清气分热之祖方,与《伤寒论》承气汤鉴别:

彼治阳明腑实(便硬谵语),此治阳明经热(大热大汗)。 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石膏:《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辛寒透热,解肌退蒸(李可云:’非250克不能折高热’)。 

知母:《本经》主’消渴热中’,苦寒润燥,滋阴清火。

甘草:《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和中护胃,防石膏寒凉伤中。

粳米:《别录》主’益气止烦’,养胃生津,助石膏留津达热。药对精义: 1. 石膏+知母:一透一滋,清气分壮热黄金组合

2. 石膏+粳米:寒而不滞,透热不伤胃津

3. 知母+甘草:清热护阴,防苦寒化燥 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

脉洪大或滑数→高热不退汗如雨→烦渴引饮喜冷饮→面赤气粗恶热躁→舌红苔黄燥→白虎汤主之。

关键指征(四大症): 大热(体温39℃以上持续)

大汗(汗出淋漓,热不退)

大渴(饮冷水数升不解)

脉洪大(脉来盛去衰)五、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 1. 感染性疾病极期(肺炎、败血症)

2. 中暑高热(热射病)

3. 代谢亢进疾病(甲亢危象) 李可学术拓展: 1. 重剂折热:

脓毒症休克:石膏500g(先煎2小时),加金银花120g、大黄30g。

脑炎高热神昏:合安宫牛黄丸,知母加至60g。

2. 救逆法变通:

气阴两脱(脉芤):加红参30g、麦冬60g(白虎加人参汤)。

热入营血(发斑):合犀角地黄汤(水牛角代犀角)。

3. 煎服法要诀:

‘石膏打碎先煎40分钟;热极者日服2剂,4小时1次’ 。 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阳明邪从热化,故用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滋金水之枯,粳米甘草缓中益气,使寒剂得之缓其寒。’

吴鞠通《温病条辨》:’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脉沉者不可与……’

李可学术心传:’此方乃退高热之雷霆手段,较黄连解毒汤少三焦火毒,较清瘟败毒饮少气血两燔。’ 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 竹叶石膏汤:治热病后期(气津两伤),含半夏、麦冬。

清营汤:治热入营分(身热夜甚),见舌绛。

大承气汤:治腑实热结(腹痛便闭),脉沉实。 现代拓展: 1. 风湿热(急性期):加苍术15g、黄柏10g(白虎加苍术汤)。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增液承气汤,石膏加至300g。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

以石膏辛寒走肺胃,透肌表之热;

知母苦润入肾经,滋水源之枯;

甘草粳米甘缓和中,护胃生津。

全方融 ‘清、透、滋、护’ 四法: 1. 清(石膏、知母)→ 撤气分燎原火

2. 透(石膏辛性)→ 使热邪外达肌表

3. 滋(知母)→ 保少阴真阴不竭

4. 护(甘草粳米)→ 守中焦化源不绝

终成’金底抽薪,达热出表’之清气分热第一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