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 一、方剂溯源 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组成: 黄芪三两(约9g)
桂枝三两(约9g)
芍药三两(约9g)
生姜六两(约18g)
大枣十二枚(约6枚)
剂量精义:生姜用量最重,取其温通走表;黄芪、桂枝等量,体现’益气通阳并重’之法。
经验:黄芪60-120g,桂枝15-45g,生姜30-60g。
林医生黄芪桂枝五物汤运用核心要点深化 在临床实践中,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增效关键确系生姜大剂量应用与针药结合。
生姜用量宜突破原方6两(约18g),可加至30-60g,其辛温走窜之性,能引黄芪、桂枝之药力透达肌表,温通凝滞之营卫,尤其针对手足麻木、血痹不仁之症,大剂生姜可显著增强通络散邪的效果。 针药并用策略: 1. 刺络放血:选取麻木局部阿是穴、井穴(如手麻取少商、商阳)或络脉瘀滞处,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祛瘀生新,畅通气血。
此法与方剂温通补养协同,可加速旧血代谢,促进新血化生,适用于病程较长、瘀血阻滞明显者。
2. 艾灸/温针:
配合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温阳补气,增强整体气化功能;
或于麻木部位行温针灸,以热力助药力渗透,标本兼顾。 临床拓展:对于顽固型血痹(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风后遗症),可将大剂量生姜与李可经验中的黄芪、桂枝重剂联用,同时结合刺络拔罐、穴位注射(如黄芪注射液),形成“温通、祛瘀、补虚”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太阳肌表(营卫)、太阴脾经(气血)
病性:气虚血滞,营卫不和(本虚标瘀)
六经归属:太阳太阴合病(营卫虚弱,肌肤失养)
核心病机:卫阳不足,营血涩滞,肌肤失于温煦濡养。
经方思维点睛:
此方为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与《伤寒论》桂枝汤鉴别:
彼治太阳中风(汗出恶风),此治血痹身麻(无汗身痛)。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黄芪:《本经》主’痈疽久败疮’,益卫固表,通利血脉(李可云:’非60克不能通痹’)。
桂枝:《本经》主’上气咳逆’,温通经脉,振奋卫阳。
芍药:《本经》主’邪气腹痛’,和营敛阴,缓急止痛。
生姜:《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辛散走表,引药达腠理。
大枣:《本经》’安中养脾’,补脾生津,调和营卫。
药对精义: 1. 黄芪+桂枝:一补一通,益气通阳复流
2. 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解肌腠之痹
3. 生姜+大枣:激发谷气,助药力透表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
脉微涩而紧→肌肤麻木不知痛→肢节酸楚微恶风→活动稍缓可减轻→舌淡紫苔薄白→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关键指征: 特异性症:身体不仁—局部肌肤麻木,按之无痛觉(区别于风痹之游走痛)。
五、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端麻木)
2. 雷诺综合征(手足青冷麻木)
3. 中风后遗症(肌肤不仁) 学术拓展: 1. 重剂通痹:
硬皮病:黄芪120g,桂枝45g,加穿山甲10g(研冲)通络。
脊髓空洞症:合当归四逆汤,生姜改干姜30g温髓。
2. 救逆法变通:
寒凝血瘀(肢端青紫):合当归四逆汤,细辛加至15g。
痰阻络脉(麻木重着):加白芥子15g、生半夏30g涤痰。
3. 煎服法要诀:
黄芪生用力专走表,蜜炙反碍通痹;生姜切如钱厚,久煎取辛透之力。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此方治营卫虚弱之血痹。黄芪补卫,桂枝通阳,芍药和营,姜枣调中,使气血行而痹自开。
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痹在肌肤,营卫不贯,非黄芪不能通卫阳,非桂枝不能和营血。
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 补阳还五汤:治气虚血瘀(半身不遂),需虫类药通络。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寒凝(手足厥寒),无肌肤麻木。
防己黄芪汤:治表虚湿痹(身重汗出),少营血涩滞。 现代拓展: 1. 化疗后神经毒性(手足麻木):加鸡血藤60g、豨莶草30g。
2. 颈椎病(椎动脉型):合葛根汤,黄芪加至90g。 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
以黄芪补太阴之气实卫表,桂枝通太阳之阳达四末,芍药敛厥阴之阴和营血,生姜辛散引药入腠理,大枣甘缓助气血化生。
全方共奏益气通阳,和营除痹’ 之功,使气行血畅,肌肤得濡。 经方灵魂:
血痹属虚,当以温通: 1. 益气(黄芪)→ 充卫阳之源。
2. 通阳(桂枝)→ 开痹阻之络。
3. 和营(芍药)→ 调血脉之涩。
4. 透表(生姜)→ 达药力于皮腠。
终成治疗营卫虚弱型血痹之圣方。
林佳明,主任医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399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