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66条 虚中挟实腹胀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024
05-31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66条 虚中挟实腹胀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66条 虚中挟实腹胀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4-07 09:30 广东


[66]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吐后腹胀与下后腹满皆为实,言邪气乘虚入里为实。发汗后外已解也。腹胀满知非里实,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与此汤和脾胃而降气。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厚朴之苦,以泄腹满;人参、甘草之甘,以益脾胃;半夏、生姜之辛,以散滞气。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此条与下后腹胀满者治不同法,下后者,大热将成,汗后者,寒本侵界,如可成大热者,则从本而逆标,未则为病热者,仍从标而逆本。


柯琴《伤寒论注》:此条不是妄汗,以其人本虚故也。上条汗后见不足症,此条汗后反见有余症。邪气盛则实,故用厚朴、姜、夏散邪以除腹满;正气虚,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益元气。


尤怡《伤寒贯珠集》:发汗后,表邪虽解而腹胀满者,汗多伤阳,气滞不行也,是不可以徒补,补之则气愈滞,亦不可以迳攻,攻之则阳益伤,故以人参甘草生姜助阳气,厚朴半夏行滞气,乃补泄兼行之法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以伤其脾气言之,发汗后,外邪已解,而腹胀满者,盖以汗虽出于营卫,实禀中焦水谷之气以成。今发汗伤其中气,致中虚不能运行升降,乃生胀满,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此一节,主发汗而伤其脾气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胃不偏燥,脾不偏湿,脾升胃降,中气转运,胸腹冲和,故不胀满。汗泄中气,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生胀满。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人参、甘草补中而扶阳,朴、夏、生姜降浊而行郁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此因发汗而致脾脏之穷约也。夫脾主腹,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腑之津液消亡,则脾气虚而腹胀满矣。厚朴气味辛温,色性赤烈,凌冬不凋,盖得阴中之生阳,具木火之体,用炙香主助太阴脾土之气,甘草、人参资生津液,生姜、半夏宣发胃气而上输于脾。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汗后腹胀满者,胃中干,阳虚气滞而伏饮停蓄也。人参甘草之甘,益胃而滋干;生姜半夏之辛,蠲饮而散满。然胀非苦不泄,所以厚朴者,君四物而主治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不知发汗后阳虚于外,并令阴盛于中,津液为阴气搏结,腹中无阳以化气,遂壅为胀满。主之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者,益胃和脾培其阳,散滞涤饮遣去阴,缘病已在中,安中为主,胃阳得安,外卫不固而自固,桂枝不复用也。


吴谦《医宗金鉴》:发汗后表已解而腹满者,太阴里虚之胀满也。故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消胀散满,补中降逆也。


喻嘉言《尚论篇》:吐后腹胀与下后腹胀多为实,以邪气乘虚入里为实也。若发汗后,外已解而腹胀满,知非里实之证,由脾胃气虚,津液抟结,阴气内动,壅而为满也。故以益胃和脾,降气涤饮为治也。


张璐《伤寒缵论》:吐下腹胀为实,以邪气乘虚入里也。此本桂枝证,误用麻黄发汗,津液外泄,脾胃气虚,阴气内结,壅而为满,故以益脾和胃,降气涤饮为治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厚朴宽胀下气,生姜散满升津,半夏利窍通阴阳,三者有升降调中之理。佐以甘草和阴,人参培阳。补之泄之,则阴结散,虚满消。


文通《百一三方解》:腹胀满者,是气与水结,小肠之气不能上升,心气不能下降,故水不行。方中以厚朴为君,开小肠之结气,而使通于心;半夏降心中之气,而使交于小肠;生姜佐厚朴以散寒,人参甘草因汗后而理脾和中以固阴,则心与小肠交而水下行,胀满自除矣。


吕震名《伤寒寻源》:汗后阳虚不能化气,阴邪内结,壅而为满,本方主厚朴除满,而生姜半夏人参甘草,皆醒胃和脾,使气得化而满自除矣。


庆恕《医学摘粹》:汗泄中气,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生胀满,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扶阳,朴夏生姜降浊而行郁也。


钱潢《伤寒溯源集》:厚朴味苦辛而性温,下气开滞,豁饮泄实,故能平胃气而除腹满。张元素云:“治寒胀而与热药同用,乃结者散之之神药也。”此虽阳气已伤,因未经误下,故虚中有实,以胃气未平,故以之为君。生姜宣通阳气,半夏蠲饮利膈,故以之为臣。参、甘补中和胃,所以益汗后之虚耳。然非胀满之要药,所以分量独轻。由此推之,若胃气不甚亏,而邪气反觉实者,当消息而去取之,未可泥为定法也。观《金匮》之治腹痛胀满,仲景以厚朴三物、七物两汤治之,皆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虚实之分自见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言发汗而伤其脾气也。脾主腹,太阴之为病,腹满。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汗后则津液亡而脾气虚矣,脾虚则不能转输而胀满矣。夫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则为之胀满。厚朴色赤性温,而味苦泄,助天气之下降也;半夏感一阴而生,能启达阴气,助地气之上升也;生姜宣通滞气;甘草人参所以补中而滋生津液者也。津液足而上下交,则胀满自消矣。


舒驰远《伤寒集注》:此条为发汗过剂,耗损脾胃,中枢失运,不能升降,兼之肾气涣散,不能收固,则腹中之气壅而为满。余意当用黄芪、白术大补中气,砂仁、半夏醒脾涤饮,白蔻宣畅胸隔,更加附子回阳,肉桂化气益智、故纸收固肾气。厚朴伤气,不可用也。


程知《伤寒经注》:发汗后外已解而腹胀满,知非里实之证,由脾胃气虚,痰饮搏结壅而为满也。以厚朴之苦温泄腹满,人参甘草之甘平益脾胃,半夏生姜辛温以散滞气。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汗出过多,阳浮于上者,则阴动于下,上条欲作奔豚是也,又有阳散于外而阴结满于中者,则此证之腹胀满是也。倘认为实邪而施推下之治,必大误矣。仲师主之以生姜甘草人参温其中,培其阳,开以半夏之燥苦,泄以厚朴之温苦,未敢少佐以寒凉,所以使由阴分内散出之阳,仍入阴分之中,则阴敛而胀满消矣。阴何以胀,阳散而阴亦散也,又何以消,阳敛而阴亦敛也。


邵仙根《伤寒指掌》:此汗后气虚,气窒不行而腹胀满,其人内虽作胀,外无胀形,故汤中用人参、甘草甘温补中而益元气,然徒补则愈窒凝,故用厚朴、姜、丹行气而除腹满,此补泄兼行之法也。


章楠《伤寒论本旨》:气虚多痰之人,发汗后阳气外越,浊阴内壅不行而腹胀满,故以姜半之辛温,佐厚朴之苦降,通阳泄浊,甘草和中,人参补气,则浊降清升,其病自愈。若因胀满,妄用攻泻。即变坏病矣。


汪琥《伤寒论辩证广注》:此条乃汗后气虚腹胀满,其人虽作胀满而内无实形,所以用人参、炙甘草等甘温补药无疑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发汗不如法,恼煞麻桂矣。麻藉天气之降力发汗,从足发到手,则取汗于营,其发也,发之自能收;桂藉地气之升力解汗,从手解到足,则取汗于卫,其解也,系之而后解。若宜轻力降麻黄,麻黄汗解亦如桂;若宜重力升桂枝,桂枝发汗亦如麻。要皆仲圣神于命麻、桂,麻、桂遂灵于应命也。苟舍麻、桂而不用,举凡市上窜散品,类皆竭地泽以落四旁。不患无两出地气也,特发之骤者收亦骤,雨汗后大块一息其吹嘘,则阖力尤大于开力。其收束里气之时,即收回表气之候,势必将邪气、正气,一齐卷之入腹。况汗出则邪入,拒之适以纳之乎?宜其腹不满亦满,余邪满之也;腹不胀亦胀,太阳胀之也。邪衰胡以满?气不足则邪气合为满,愈满愈见太阴不能布气于腹也。正衰胡以胀?形有余则正气鼓为胀,愈胀愈见太阳不能受气于腹也。太阴不得有其腹,无开太阴之余地,太阳不克出其腹,无开太阳之余力。以其满深于胀,余邪一面封闭太阴,一面牵掣太阳故也。地气不上,则天气必不下,惟有降手太阴以升足太阴,庶几转移其胀满也。桂枝不中与,与麻可乎?麻黄走一身之表,不及大腹之里也。汗后更无补行麻黄之余地,还有降力过于麻黄乎?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何其精且密乎!

本方与麻杏甘石汤同一奥妙。彼汤降清肃之天气落四北,而及于东南;本汤降辛温之天气落东南,而及于西北。清肃则落皮里之第一层,令太阳从第二层由后膈出;辛温则落腹里之第二层,令太阳从第一层由前膈出。彼汤非为地气不升而设,故略借升药以行其降;本汤正为地气不升而设,故重行降药以速其升也。独是君厚朴可也,佐姜何取耶?既去皮炙厚朴矣,即大小承气之制法,欲降力不走皮外走腹内耳,岂非与生姜之升散略左耶?是又特令厚朴落中央之旁,合姜力以化除其满,无姜则朴犯中矣。然则以夏消胀耶?半夏主胸胀耳,非主腹胀也。况有余之胀,乃形气相薄使之然,满上加胀者,非形容太阳之不得大解脱乎?方旨正妙在除满不除胀也。论内凡有夏之方,大都取其以下气见长,下力宁为过量者,似亦起阴气之一法。吾谓半斤厚朴,降天气为已足,半夏则有半降半升之意义者存,故主治则半夏列在甘草之前,立方则半夏列在甘草之后。举半夏先甘草者,天气接地气之义;举甘草先半夏者,地已升上,天已降下之义也。以受气于天之半夏,交换受气于地之甘草,足太阴有不大开乎?增参一味又何若?腹胀当藉参为转移,提挈太阳以上膈,参者地下之人也。惟气生形,惟形归气,得气于天者还气于天,营卫阴阳之行胥赖之。夙为长沙所器重者参也,地未升则殿五味之末;地已升又不囿于五味之中,而力余于诸药之外也。配三才以立方,人参又其首焉者也。


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篇》:“太阳篇”汗后腹胀满,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阳明篇”吐后腹胀满,用调胃承气汤;“厥阴篇”下后腹胀满,用四逆汤。同是腹胀满,而证有虚实,方分攻补,此中消息,宜仔细参透。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发汗后,表证已解,而腹胀满,其病当是胃炎、胃扩张之类。急性胃炎初起时,往往恶寒发热头痛,形似伤寒,本非发汗所能愈,宜此汤。此等病,舌苔常垢腻,其边尖常红口涎常多,常作呕吐,大便秘结或自利,以此得与伤寒鉴别若谓伤寒方,但可用于北地冬日之正伤寒,何其视仲景之隘乎?

胃寒,谓胃机能衰弱。虚气壅滞者,盖残留未消化之物,发酵分解,而生气体,壅滞于胃中也。非宿食、燥屎之比,故为虚气。敦阜之症,谓脾胃病也。气、吞酸、心下坚满膨胀,皆慢性胃炎及胃扩张之证。


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此汗后气郁中焦,病转太阴之证。发汗虽出自皮肤,实由汤药入胃,鼓舞胃阳,宣化水谷之精,外泄玄府,故经曰,汗生于谷,谷生于精。虚人误发其汗,必吐下不止者,以伤胃动脾故也。兹云发汗后腹胀满者,知未发汗前,腹必不满,因汗而致腹满,不呕、不渴、不痛,无他兼证者,乃胃散水谷之气,发汗不澈,留而阻于络,使中焦气郁津凝,腹为胀满,脉当濡而按滞,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姜、夏,降逆气以宣胃阳(生姜和胃,半夏降逆,厚朴通降气结);甘草、人参,缓中府而生津液。此和胃解气结之剂也。以气由虚滞,故补而通之(厚朴降气直下,若腹满而自觉气散漫者,宜用沉香)。若吐下后腹满,多为里实,以吐下糟粕不尽,故为实也。但病变无常,亦有汗后转实,吐下伤中转虚满者,要以平脉辨证为本。


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之伤血、伤津液,前文屡言之矣。但伤血、伤津液,其病在标,标病而本不病,故仲师不出方治,而俟其自愈。至于发汗后腹胀满,伤及统血之脾脏,其病在本,此即俗所谓脾虚气胀也。脾虚则生湿,故用厚朴、生姜、半夏以去湿;脾虚则气不和,故用甘草以和中;脾虚则津液不濡,故用人参以滋液。(西医谓人参能滋胃液,然北京妇人产后,多有三朝以后即服吉林参,眠食俱安,可见胃为生血之源,补胃即所以补血也。)则水湿下去,中气和而血液生,汗后之腹胀自愈矣。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腹胀满,有虚性,有实性。就本方观,此条之腹胀满则属虚性;或其人胃气素不健,素有胃肠病,经发汗之后,伤其阳气,胃阳虚致发生胀满,于是胃肠之消化更不良,水谷发酵之气体不得降,充斥于胃肠之间而为胀满。故以芳香性之厚朴、生姜剂刺激其神经而降之。且厚朴苦温,专治胀满,生姜合半夏犹能温胃而开降滞气,甘草、人参补其已伤之中气。

虚性胀满属于肠胃之神经呆滞不化,不能使水谷发酵之气下降,宜本方治之。若实性胀满,则属于肠中有形之积滞不降,大便闭塞不通之所致,以承气为主剂。若投本方,大非所宜,形且使之益满。故虚实之分,在诊断上不可不知。实性者,按其腹腔,轻重皆见绷紧有弹力,其脉实,其苔厚。虚性者,轻按腹腔似绷紧,重按则空虚无力,其脉濡或虚大,其苔薄,其质淡,或虽厚而松,不如实性者之老敛。虚实之辨,大概如此。腹胀满而不用下剂,可知其为胃肠内容无物。内容无物,必属虚性胀满可推测知其为肠神经弛缓而麻痹,即今所谓鼓肠者是也。前条之脐下悸,欲作奔豚,而是神经痉挛绞扎之轻性者,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之缓解剂;此条之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者,以刺激肠之神经也。本方不特为虚性胀满之良剂,凡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不舒,与胃神经不振之神经性消化不良胃病,用之皆有良效。本条之脉证、舌证:已述如上。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发于标阳,其机为开。误以麻黄汤发汗后,汗乃中焦水谷之精气,而统于脾,脾虚不能转运于上下四旁,则水与气凝聚不散,而起腹胀满者,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胀为外觉证状,满为内觉证状。独见胀满,而不兼痛者,本论治法,有半消补法,如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有和胃法:如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有禁汗法:如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有禁下法:如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有宜下法:如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有温里法:如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宜四逆汤。唯无宜汗法,更无宜吐法,以汗之吐之,皆足变成胀满,与杂病之肿胀可汗者有别。下法则有宜有不宜,此其大要也。汗后中土之气大伤,脾虚不运,气滞而致腹胀满。故重用厚朴之苦温下气,消其壅滞;生姜之辛温宣散,行其阳气;半夏之辛温燥湿,能使气从上降至下;人参之补气增液,能使气从下升至上;甘草大甘,培其中土,升降上下,则中土之气,自能转动,而结者散矣。厚朴能下气消胀,《神农本草经》并无言及,证诸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栀子厚朴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大小承气汤,及《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七物厚朴大黄汤,皆有下气消胀之功,此仲师能补《神农本草经》之不及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姜、夏、朴所以消满去胀也,甘草所以益中焦也。胀满病,本无用参之必要,此因发汗之后,津液大伤,故用之。

仲景胸满病皆用枳实,腹胀病皆用厚朴,熟读《伤寒》《金匮》者自知之。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内经》云胃能散水,脾能化谷。水散则湿渗而胃健谷化则滞消而脾升。胃健则所分泌之消化酵素,即足以消化其所未消化之物。脾升则既消化之乳糜,分布上下内外,以资营养,不滞于腹中,致发酵分解而生瓦斯,自不胀满。惟发汗过多,大伤胃阳,燥气虚损,不能散水,痰饮之积,必不能少胃阳衰则脾阴盛,亢阳不振,无力输精而湿益甚,虽非宿食、燥屎之比,而湿郁既久,即壅滞气化不能流行,腹胀满矣。方主厚朴以宣通腹中之滞塞,厚朴得半夏之助,扫荡痰饮,胃降水行,且开辟脾气上通之路,散津归肺,湿不生。生姜辛温,外达以和营卫,下行以散水饮。人参以补中气,中气不足,不能运行药力,厚朴、姜、夏不能各发挥其本能,神化合之作用,所谓药对证而病不除者以此。尤妙在甘草一味,性缓色黄,助人参以调养脾胃,从容坐镇,消患无形矣。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汗伤其脾,脾气内鼓则作胀满也。此言汗伤脾气之治法也。夫太阴主里,为中气之根源。今伤其脾,即伤其中气,中气伤则不布化于四肢,积于腹中而作胀,故以朴、姜、夏、草、人参以温通之。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按自前六十二条起,至此共五条,均言汗后病变,此条可与前首条(即六十二条)参看,均是气随汗泄,虚不运化,上条是主外躯体的气不运化,故身疼痛。此条是主里内脏的气不运化,故腹胀满。疼痛似外证,而却是里证;胀满似实证,而却是虚证。观两条方治,均用人参,均走补虚的道路,又均是在发汗后,意义昭显。经论浑含,未容胶着一面,各注分五条配五脏诠说,反生出如许矫强。但各各合读,於无类别处,亦可生出类别。前条心下悸,是气虚於上,次条脐下悸,是气虚於下;本条腹胀满,是气虚于中。人身体工完整,代谢正常,中气冲和,枢轴转运,何有于胀,何有于满。本条胀满,适当汗后,可看出不是邪陷。仅曰胀曰满,无定形,可看出不是邪实,活绘出一个虚胀虚满来。实的胀满易知,虚的胀满难知,真实的胀满易知,假实的胀满难知,化机阻碍,虚气填塞,实缘于虚,虚反变实,值得研究。方制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虽攻补兼施,重心却放在攻的方面上。厚朴宽气,生姜宣气,半夏降气,三药均用八两,人参祇用一两。补的数量,不及攻的数量二十分之一。即将甘草二两,加入补的栏内,两两比较,仍祇十分之一强。重心仍是偏向攻的方面,所以然者,出入废则神机化减,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个外因汗后的腹胀满,与内因劳损的单腹胀类似。纯补,假实已成,虚不受补。正气与邪气混为一家,反以增长其胀满恶势力。纯攻,虚者愈虚,是为虚虚,必涣散而不可收拾,胀满更加。唯攻中寓补,补中寓攻,随其所利,安其屈服,此方即攻中寓补的楷式,会通全面,门门洞彻,庶本条的奥义以见,所以疗本条病证的精髓亦得。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正误补缺:以方测证,本证属太阴虚寒证,生姜温寒,人参补虚,厚朴除满。太阴病腹胀满为肠胃蠕动功能降低,气体滞留而致。为何发汗而致太阴病证呢?患者平素即太阴虚寒体质,发汗伤阳则加重病情。

人参多主心动悸,但也多用来补中焦。附子治背恶寒,但也可镇痛,止漏汗。半表半里部药有跨越表里两部的作用,表里两部药也可影响半表半里,如当归四逆汤、理中汤等。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发汗后表解,而腹胀满者,是里虚气滞所致,可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来主治。

方中厚朴行气消胀,生姜降逆止呕,温中化饮,半夏降逆气使饮气皆下行。甘草、人参安中健胃,故治胃虚、腹胀满而呕逆者。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发汗后,表证已解,胃素不健者,则津液不生,气壅作满。腹部胀满者,厚朴(去满)生姜半夏(行水消胀,去旧生新)甘草(缓急)人参(健胃)汤主之。

胀满由于胃衰弱,饮食不能化液生津,留滞过久,充满虚气,故不可下。西医所谓胃扩张是也。兼证必常见呃逆或呕逆、矢气、舌苔垢腻、边尖常红。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有两种情形腹胀满,一种是虚胀,一种是实胀,虚胀的病人感觉是喜按,实胀是拒按,我们可以按天枢穴,实胀就是大便堵到了,虚胀是肠子的瓦斯气在里面,就是肠气很多在里面,所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人吃下去以后,病人会一直在嗝气,一直在放屁,然后肚子就消掉了,所以虚胀的时候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如果是实胀的时候就是承气汤证。有一种人是平常大便就不太好,发汗发太过的时候,肚子真的大便干掉了就是实胀;还有一种就是肠胃虚弱的人,平常就不爱吃。津液一发,肠胃都空掉,没有津液,都是肠气在里面,就是虚胀。我们也可以问小便:小便淡白是虚胀;小便很黄是实胀。小便为什么加厚朴?厚朴能够宽肠降逆除气,所以病人会放屁,实胀一放屁,大便就下来了,虚胀就不会,虚胀会一直在放屁,让嗳气从放屁排出来;因为病人本来就太虚了,一发表,脾的功能就弱掉了,厚朴入脾,能健脾,能去脾的湿,但是厚朴去脾湿没有白术强,厚朴去脾湿的时候,能利用脾湿来润肠,不像白术让脾脏的湿干掉了,所以肠如果干掉了,厚朴可以润肠,可以增加肠里的黏液,让肠子蠕动,再加生姜,生姜能让胃很快的恢复;为什么人参甘草?因为病人的肠胃都虚掉了,把肠胃的津液补回去。为什么加半夏?降逆用的,不加半夏的话,气冲不出来,后面全部都是降逆、开胃、健脾的药;常常老太太,肚子很大,是虚胀,肠子总是有问题,放屁很多,可以用这汤方,如果是实胀就用承气汤攻出来。承气汤证还有两种特别情形,一种是大便如鞭,因为大肠的内壁被燥屎遮蔽住了,所以大肠不吸收水分,因此下利,但是这种病人天枢穴会拒按,而且下利臭秽,另一种,大便如鞭状,那是因为大肠的通道被燥屎给堵住了,只剩下一个很小的通道,因此大便从很小的通道挤出来,所以像一条长长的鞭子一样。这些在后面讲承气汤的时候,还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厚朴用三四钱,就不得了了,生姜开三片就好了,生半夏胖子开三钱,普通开二钱;人参一钱;平常炙甘草不开多,一二钱就够了,后面的炙甘草汤开到五钱一两都有,那是需要,这里不用开太重,因为炙甘草很甜,会增腻。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这一条论述脾虚腹胀的证治。腹胀满为临床常见症状,病机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大便燥结,腑气不畅,腹中痞满,疼痛拒按,是阳明胃家实证;便溏下利,腹中胀满,疼痛喜按,是太阴脾家虚证。但是,本条所说的腹胀满与以上两种都不同,是由于发汗损伤了脾气,或脾气素虚,因而运化水湿的功能低下,湿留生痰,痰湿中阻,气机被遏所致。以实证辨,有脾气不足的一面;以虚证辨,又有痰湿凝结,气机壅滞的一面。此证非虚非实,属于虚实夹杂之证。虚与实哪个突出呢?应当以虚三实七来看待,治以健脾利气、温运宽中,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中,厚朴下气燥湿,消满除胀;生姜辛散通阳,健胃以散痰水;半夏和胃开结燥湿去痰。这三味药的用量均较重,以开痰气之滞。人参、甘草是半个理中汤,有健脾气,促运化之能。如果单用消痰利气之药,恐怕会使脾气愈虚,因此必须配甘补;如果多配甘补,又恐怕使中满益甚,因此参、草之量都不宜过重。全方轻重配伍,共成三补七消之法,攻补兼施,堪称是虚中夹实证治之典范。临床上,对汗下后或未经汗下而见脾虚气滞之腹胀满证,都可选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我曾经在一个传染病院会诊一位慢性肝炎病人,主诉就是腹胀难忍,午后更重,自己觉得有气壅滞在腹部,上下不通,暖气不出,放屁不能,要求医生解除他这个腹胀之苦。于是,我就开了这个方加减治疗,使胀满得以缓解。在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的时候,应该注意厚朴、生姜要等量而且用量要大,参、草用量宜小,反之则胀满难除。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实证腹满大都因为肠中有形实邪阻滞,必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腹部硬满而痛,手不可按,脉象沉实,舌苔黄厚,必须使用下法,有形实邪得去,腹满始能消除;属虚的腹满,大多由于脾阳虚而不振,不能运化输布,因而腹部膨满,但是按之不硬,温熨揉按便觉舒适,脉虚弱无力,或虚大不耐寻按,苔薄质淡,大便溏薄不硬,治当益脾助运。本证腹满,是因发汗阳气外泄,脾阳虚而气滞不运所致,当然不是实证,但也不是单纯虚证,而是虚中夹实,所以治宜消补兼施,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诸家对本方的解释,都较正确,钱氏解释尤为细致全面。要之本方为消补兼施之剂,其主治的腹满应当是虚中夹实,若纯实纯虚的腹满,均非所宜。方中药量相差很大,临床应用,应据具体情况化裁加减,不可泥定。成氏讨论腹满,以吐下后为实,汗后为虚,因而认为本条腹满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果如所说,厚朴苦温燥烈怎么能用?程氏注为阴盛于中,津液为阴气搏结,腹中无阳以化气,遂壅而为满,显然较津液不足说合理。尤氏提出不可徒补,不可迳攻,从邪正两方面分析治法,认识比较全面,足以纠正许多注家的偏颇。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腹胀满有虚实的不同,本证的腹胀满,出现于发汗以后说明由于发汗阳气外泄,使脾气转虚运化失职所致,故治以补中行滞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人参甘草补脾,厚朴苦温能降,生姜辛温能散,半夏蠲饮利膈,开结气,故本方有补中行滞的作用,适用于脾不运而气滞者。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本证成因:发汗损伤脾气。主症和病机:腹胀满,素体脾虚,发汗太过,使脾气进一步虚衰,运化无力,痰湿内生,有形痰湿阻滞气机,故见腹胀满。证属虚中夹实。治之宜攻补兼施,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鉴别:腹胀满有虚实之别,实证特征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痛”治用承气汤类通泻里实。虚证特征为腹满时减、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减轻,治用理中汤类温中散寒。本条所论病证属虚中夹实,腹胀满一般多表现为上午轻,下午重,傍晚尤重,但胀满发作的时候不喜温按。在病机上以脾气虚弱为本,痰湿阻滞、气机不利为标,属虚实夹杂。厚朴苦温,行气燥湿、宽中消满;生姜、半夏辛温,行气散结、化痰导滞。人参、甘草甘温,补益脾气而助运化。诸药配合,补而不壅,消而不损,为消补兼施之剂。但本证腹胀满,是以有形痰湿阻结,气机壅滞为主,因此燥湿化痰行气消满之药的用量大,而补脾益气之药的用量小,可以称作补三消七之法。笔者早年曾治一腹胀满的病人,每至傍晚则腹胀如鼓,因虑其有贫血病史,用本方治疗,补气药量大而燥湿化痰行气药量小,三剂后腹胀满反而加重。后调整原方剂量比例,则获得疗效。本方治疗脾虚夹湿的胃肠病证而见腹胀满者、肝胆各种疾病所导致的顽固性腹胀满者,皆有较好疗效。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论述脾虚腹满的证治。原文非常地简单,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病因,第二句讲症状,第三句讲方治。发汗容易耗伤里气,造成脾气内虚;脾虚运化无力,造成气机壅滞;气机一旦壅滞,就会生出胀满。所以发汗后的胀满,应该是虚性胀满。也就是说,脾虚为本,胀满为标,属于虚中挟实。治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补益脾气,宽中除满。

本方五味药,仲师直接用它们作了方名。方解也简单,前面三味药体现了“泻”,后面两味药体现了“补”。厚朴下气除满,半夏和胃散结,生姜宣散滞气,三药的用量也很重,消胀除满,以治其标。人参、甘草补益脾胃,以治其本。全方消补兼施,标本兼治。体现了补而不滞、消不伤正的治疗宗旨。本方虽然简单,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因为从人参和甘草以补治实的角度说来,它体现了《内经》“塞因塞用”变法的治疗思维。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发汗太过,损伤脾阳,或平素牌虚,一经发汗,则脾阳更虚。脾司运化转输而主大腹,汗后脾虚,运输无权,或生痰湿,使气机壅滞,则腹胀满。

由于本证是脾虚气滞引起的腹满,故多按之不痛,并具有“腹满时减,复如故”的特征,一般上午轻、下午重,重时不喜温按,食入则重,食消则轻,无便秘(非阳明腑实 ),亦无腹泻(非太阴虚寒 ),其舌淡,苔白厚腻。治疗不可单用行气散结,否则更伤脾气,不利转输,会使腹满加重,亦不宜单用补益,因其有助满生湿之弊;应健脾补气,复其温运之职,为治本之法;兼以行气除满,去其气机壅滞之标,消补兼施,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中厚朴苦温,燥湿行气除满;生姜辛温宜通散寒化水饮;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开结;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复运化之职。诸药配合补而不滞,消而无伤,为消补兼施之剂。其行气消满之药大于健脾益气之药,对脾虚气滞而言,寓有治标宜急,治本宜缓之意义。本证所针对的是脾虚气滞所致的腹胀,若是胃胀,可考虑使用《金匮要略》中的橘枳姜汤。


吕英《伤寒一元解》:

1.张锡驹曰:此言发汗而伤其脾气也。脾主腹,故腹满为太阴主病。发汗后而腹胀满,知其人脾气素虚,今脾气愈虚,则不能转输,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而胀满作矣。

为何用此方?汗后中气受损,升降失常,表现为气机壅滞于腹部的阳明失降,包括肺、胃、大肠之气的失降,而非热结实热证。

2.立足“后天之本中气脾胃与先天肾气互为其根”的认识,中土胃气不降则诸气皆不降。立足“人身以五脏为核心”,五脏对应五方,圆运动中肺气不降则诸气皆不降。急则治其标,腹部胀满首用厚朴,治肺胃之降的生姜、半夏乃治其源头之一,二者之源又为太阴土的气津液不足,故用炙甘草、人参。

3.第65条指中气禀赋虚弱之人,未到中阳不足的程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曰:“浊阴在上,则生瞋胀。”故此类虚人易中气下陷,脾升胃降同时失常,临证尚需考虑到一脏五腑最里的至阴土。

4.立足从太阳到厥阴本气越来越少,既然损及太阴,人身阳明第二道防线功能已下降;立足第184条阳明居中主土,阳明防线下降,其本体液津血必不足。从上述两个方面的认识可明白第66条方中用炙甘草、人参之理。

5.药量:攻为主、补为辅,用三补七消之法,厚朴、生姜、半夏重用,炙甘草、人参小量。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