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辛
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
01
自我察觉与精神健康
1.身体的感受很重要。我们在工作、生活的时候,有没有感觉身体是否放松?或许某一处有痛点,某一处是紧的,或者整个身体都很紧…把对身体的感受,进入我们的意识,称之为对身体的觉察。留意到大脑里的想法,称之为对头脑或思想的觉察。
2.自己看书发现自己是相对稳定、安心的 ,偶尔有一些想法跳出来,但不影响看书,就是相对“清晰稳定”的状态。如果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这种状态,按照中医的观点,这就是“神气”相对清明的状态。如果大脑很多想法,不能专注,不能平静地做事、学习、交流的状态,自己意识不到,这些传统中医称之为“神气散乱或神不定”。
3.长期在清晰稳定的状态下生活的人,相对会身心更健康,家庭更和谐,事业更有发展。道理很简单,古人云: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处在什么状态,自然会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适时调整。
4.每个人的生命活动有他的主导模式,有的以肉体为主,有的以情感为主,有的以思想或头脑为主。三个部分的均衡发展,不偏颇,少一些内在冲突是我们一生的学习内容。
5.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容易被情感和情绪的推动,去做一些事情。喜欢强烈的感受,过度张扬个性,却不知真正深厚持久的情感,往往是相对平静的,或者说在相对平静的状态里,容易保持长久深刻的情感关系。
6.身和心有关系,互相影响。
长期紧张、心情不好的人,容易有消化障碍,甚至胃溃疡。
7.抑郁症在中医看来,很多情况是因为整个心身的能量不流通了,精神、意识、心理、气血都卡在了某个低点。会出现焦虑的状态,精神总是低落、无力、封闭、无行动力等“阴沉”德状态,有的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并有实施的可能性。
治疗:抑郁症多偏于“阳虚阴盛”的状态,治疗方向需要从“通阳”“补阳”德思路入手,比如跑步、爬山、骑行、艾灸、服用一些增加人体能量和帮助能量流通的药物。
8.焦虑症是因为这个人的能量本来就不足,而且因为长期的用心过度、用力过猛、劳力过猛、劳心劳力而过耗了,出现了能量不够用的情况。中医看来,是“本气虚而神过用”。发病过程会暂时抑郁,但总体精神状态以不安、焦虑、急躁、惊恐,放大人、事、物造成的压力为主。也有部分病人会表示自己活不下去。
治疗:焦虑症多偏于“阳亢”德状态,他们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而显得深色匆忙,或者对外界环境和时间表要求过高而显得紧张不安。调理的方向,应该是吧精神和能量的运行速度缓和下来,中医叫作“舒缓神气”。需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独处的空间,太极、静坐等,练习放松,卸掉内心的压力。
9.当我们的能量状态和能量流通的水平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肉体一情感–思维的运作能力都会下降。
10.如果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身体的能量很低,那不仅身体状态会变差,情感状态、思维状态也会变差,这是一个整体低版本、低能量的运作模式。身体出现各种症状,比如血压失常、心律失常、食欲不振,排便异常、睡眠障碍等等,这些都是能量低之后身体运转水平下降或紊乱了。
11.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时间、兴趣、爱好,看似无目的的探索和看似无所事事的浪费时间,这是对内心均衡至关重要的自由时光和自主选择。当我们说某人是抑郁症或焦虑症,往往会以为这只是个心理的问题,但实际是整个生命的问题。
12.
三焦能量自测表:
1/下焦不足:
皮肤暗淡、无光、脱发。肌肉消瘦、体重地狱正常或最近体重下降过快。身体虚冷,手脚常年冰冷,腿肿。腰酸、关节痛。小便频繁,大便软或泄。夜尿三次以上。长期泌尿系统问题。精力不足,看书看电脑就会累。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眼底病变、眼泪过多或过少。肚子很大或小腹虚冷。恐惧、怕黑。妇科问题、生殖系统问题、生育困难。自幼哮喘、尿床、早产儿或多次流产。恶性肿瘤。肝炎、肝硬化。蛋白尿、肾脏疾病。面部水肿。糖尿病、通风。心脑血管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衰老、老年痴呆。器官衰竭。其他重大疾病。
2/中焦不足:
没胃口,吃什么都不消化,吃了就胀。有明显的胃痛、腹部痛。口气重、口腔溃疡,牙龈问题。慢性皮肤病。体弱无力。说话气短。肌肉松、肌肉不足。肥胖。高血脂或脂肪肝。高血糖或高尿酸。胆结石或胆囊息肉。各种息肉。乳腺增生和其他增生,大便异常,便溏或便秘。
3/上焦不足:
异常出汗。反复感冒。恶风、怕寒,经常喷嚏。皮肤、鼻子过敏。长期咳嗽。
13.人不可能永远快乐。如果我们保持精神的清晰稳定,跟随这些正常而必然会有的起伏向前走,不固化某一片段,不放大且停留执着于此,而去尝试接受痛苦,保持生命的自然流动,也许会更容易通过。
14.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些焦虑、不快乐、睡眠不好、精力不足,可以先自己评估一下能量状态,然后再仔细想想是否需要马上看医生,确定没有心理问题,可以先从调整自己的生活形态开始,提升能量。
生活方式自调表
注意事项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96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