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真实病例】枕后肌群松解巧治头晕顽疾
2025
05-09

【真实病例】枕后肌群松解巧治头晕顽疾

病例 · 分析

【时间】2025年02月03日

【地点】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推拿科

【患者】钱某,女,45岁。

【主诉】反复头晕1年余

【病史】患者为小学老师,久坐办公室,经常伏案批改作业、做教案,1年前患者长时间工作后开始出现头晕,枕后部胀痛麻木,视物昏暗,曾在外院行头颅MRI+MRA示:未见明显异常,未行特殊治疗,为求中医治疗经人介绍前来就诊。

【症状】头晕,眼眶胀痛,视物昏暗,伴颈部枕后区胀痛麻木,失眠多梦,久低头后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

【查体】颈椎活动动能无受限,斜方肌压痛阳性,枕后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处可触及条索状结节状痉挛组织,压痛阳性。

【影像】颈椎张口位、正侧位摄片示:颈椎曲度变直,上段稍反弓,钩锥关节局部增生;寰枢关节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颈源性眩晕

【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以“蚯蚓松土”推拿松解法,医者以右侧手握拳,用食指近端指间关节在枕骨后的上下象限中横向拨动,像蚯蚓松土一样松解颈部三角区的枕后肌群。

【结果】患者头晕和眼眶胀痛症状明显缓解,弹拨枕后肌群时患者自诉一股热流从颈后向前额涌去,眼睛看东西变的更明亮了。第二日复诊,患者诉失眠症状得到改善。

【按语】本例患者女性,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颈部习惯性前伸姿势不良,久低头后颈部变直,为了防止办公时头部整个向前倾倒颈部会后伸保护,但由于颈椎结构已经变直改变,因此后伸时颈上段受力较多出现颈部反弓影响表现。颈部的上段反弓会引起颈椎上端关节失稳,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受力不均,使枕后肌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纤维产生水肿、变形,甚至部分断裂痉挛粘连,继而出现该肌群弹性减弱,甚至出现条索状硬节,硬块,并刺激其中椎动脉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视物昏暗;且枕后肌群为重要的人体本体感受器,其肌肉损伤同样可引起本体感觉信号输入错误引起头晕症状。其还可刺激枕大、小神经引起枕后部酸胀麻木等一系列症状。失眠症状可因枕后肌群紧张,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释放炎症因子,刺激颈前部交感神经引起相关症状。

       考虑患者症状与枕后肌群相关,因此采用“蚯蚓松土”推拿法治疗,治疗后患者当场效验。下面是“蚯蚓松土”推拿法具体操作:

第一步:各向分推,松筋解痉。以右手拇指和食指罗纹面沉稳的按压枕后皮肤,后向两侧及斜45°方向作分向推动,推到感受到筋膜紧绷时保持住,等松弛感产生,然后再次进行牵拉,各方向分推2-3次,以患者忍受为度,时间约8分钟;

第二步:痛点按揉,通络止痛。将食指罗纹置于颈部上部,先上下循按寻找压痛点为施术部位,再以前臂和手指施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做到按中有揉,揉中寓按,刚柔相济,绵绵不绝,时间约8分钟;

第三步:横向拨动,行气活血。用食指近端指间关节在枕骨后的上下象限中横向拨动,使拨动力量由近及远,由浅及深,直到感受到周围筋肉松软,粘连消失为止,重复2-3次,时间约6分钟。 

      上述推拿步骤用时约20分钟,1周2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后应嘱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注重颈部保养,可行颈手对抗、颈椎六向运动等训练动作进行自我康复。

【相关解剖】

枕后三角:枕下三角是由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构成的三角形区域、三角的底面由寰枕后弓和寰椎后膜构成,椎动脉和第1 颈神经背支位于寰椎后弓上面的沟内。椎动脉被椎静脉丛包绕着,其与颈 1 神经呈“三明治”样排列,枕大神经绕过头下斜肌穿过枕下三角最终分布在枕后区域。枕后三角区是椎动脉入颅的重要通道。

头后大直肌:以一侧的肌腱起于枢椎棘突,在上升中变宽并止于下项线外侧部和该线稍下方的枕骨。当两侧肌向外上方上升时,中间形成三角形间隙,从此间隙可见到部分头后小直肌。作用:仰头,单侧收缩转向该肌同侧。 

头后小直肌:以一侧的肌腱起于寰椎后结节,在终止前随上升而变宽,并附于下项线内侧部,也止于下项线与枕骨大孔之间的枕骨。每块肌都可纵向分为两束。最近的研究证实,该肌与硬膜之间确有结缔组织相连。作用:仰头。 

头下斜肌:在两块斜肌中为较大的一块,起自枢椎棘突的外侧面和邻近的椎板上部,向外上止于寰椎横突下外侧面。作用:单侧收缩转向同侧。依靠寰椎横突的长度和作用力线近似水平的优点,该肌工作时具有相当大的力学优势。 

头上斜肌:以腱性纤维起于寰椎横突的上面,随其向后上方上升而变宽,并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头半棘肌的外侧,头后大直肌的止点的浅面。作用:使头向后及同侧屈。作为姿势肌,头上斜肌和两块头后直肌可能比其作为原动肌更重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