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药酒】《风寒湿痹33方》专治风湿的好药方(风湿药酒,自己配)
2025
04-29

【药酒】《风寒湿痹33方》专治风湿的好药方(风湿药酒,自己配)

风寒湿痹,为行(风)痹、痛(寒)痹、着(湿)痹的合称。见《圣济总录》卷二十。因风寒湿三气杂至,致气血瘀滞,证见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是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就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中医所讲对症施治,就是处方要对症,用药治疗果才会好。风寒湿痹,治宜祛风散寒利。在很多朋友的留言中和私信中,有问及风湿疼痛,如腰腿疼痛、关节疼痛、手脚麻木、手足冰凉、天气一变就腿疼等等。专门梳理了33个治风湿的药酒处方(已备注出处),疗效甚好,特发文提供给大家参考。

1、丁公藤风湿药酒

【配方】丁公藤1000g,桂枝30g,麻黄37.5g,羌活、当归、川芎、白芷、补骨脂、乳香、猪牙皂、苍术、厚朴、香附、木香、白术、山药、菟丝子、小茴香、苦杏仁、泽泻、五灵脂各3g,陈皮13g,枳壳20g,黄精8g,蚕沙6g,白酒4250ml。

【制法】先将丁公藤蒸2小时,然后与桂枝等24味药、白酒共置入容器中,密封浸泡40日后过滤即成。浸泡期间加温2~5次,每次使药酒温度达35℃。

【功用】祛风除湿,消瘀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表现有筋骨、肌肉、关节疼痛,疼痛游走不定,肢体重着、麻木、屈伸不利。一般腰腿痛及跌打损伤亦可应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ml,日服2或3次,也可外用搽涂患处。

【备注】引自《中国药典》。孕妇忌内服,外用时亦忌用于腹部。方中丁公藤有一定的毒性,故要注意掌握服用量。若发现有中毒现象(常有汗出不止、四肢麻痹等表现)时,一般可用甘草10~15g水煎服,或用蜜糖30~60g冲入开水内服及用温水洗身,便可缓解症状。

2、海桐皮酒

【配方】海桐皮、牛膝、枳壳、杜仲、防风、独活、五加皮各60g,生地黄75g,白术15g,薏苡仁30g,白酒1500ml。

【制法】将前10味捣碎,和匀,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利湿,补肾健脾。

【主治】湿痹,手足弱,筋脉挛,肢节疼痛无力,不能行履并宜服之。

【用法】口服:每次服10ml,日3夜2,常使酒力醺醺,百日履行如故。

【备注】引自《永乐大典》。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3、三鸟追健酒

【配方】制川乌、制首乌各15g,制草乌6g,追地风、千年健各9g,白酒1000ml。

【制法】将前5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腰腿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0ml,日服2或3次。

【备注】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凡高血压、心脏病、风湿热及严重溃疡病患者忌服。

4、石藤通络酒

【配方】络石藤30g,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20g,高粱酒300ml。

【制法】将前4味洗净,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活血,通络。

【主治】风痹(行痹),关节肿胀疼痛,游走不定,恶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早期。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0ml,每日早、晚各服1次。

【备注】引自《药酒汇编》。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5、二藤鹳草酒

【配方】海风藤、常春藤各15g,老鹳草20g,桑枝30g,五加皮10g,白酒500ml。

【制法】将前5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手足麻木、沉重,活动不便。

【用法】口服:于每晚服10~20ml。

【备注】引自《药酒汇编》。验之临床,多效。

6、史国公药酒

【配方】玉竹48g,神曲36g,牛膝、白术各18g,桑寄生15g,蚕沙、防风、川芎各12g,木瓜、当归、红花各9g,羌活、独活、川续断、甘草各6g,鹿角胶、鳖甲胶各3g,白酒5625ml,冰糖1000g。

【制法】将前15味研为粗末,与二胶稀释液混匀,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和冰糖,密封,浸泡7日后,搅匀,过滤去渣,贮瓶备用。

【功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骨节疼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ml,日服3次。

【备注】引自《简明中医辞典》。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7、十七药酒

【配方】牛膝、石斛、制附子各90g,白石英、磁石各120g,萆薢、丹参、防风、山茱萸、黄芪、羌活、羚羊角、酸枣仁各30g,生地黄、肉桂、云茯苓各60g,杜仲45g,白酒3500ml。

【制法】将前17味共研为细末,入布袋,悬于瓷瓶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日后即可取用。随饮随添,味薄为止。

【功用】补肾清肝潜阳,祛风利湿安神。

【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腰脚软弱无力、视听不明等症。

【用法】口服:每日早、晚各空腹温服10ml。

【备注】引自《柳森可用方》。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8、大风引酒

【配方】大豆(炒熟)100g,制附子16g,枳实、泽泻、陈皮、茯苓、防风各20g,米酒1000ml。

【制法】将大豆用米酒加水1000ml煮煎至1500ml,置容器中,再将后6味捣碎入容器中,同煎(隔水煮)至沸。密封,浸泡3~5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补肾助阳,祛风利湿。

【主治】风湿痹,遍身胀满。

【用法】口服:每次服100~150ml,日服3次。

【备注】引自《柳森可用方》。临床验证多效。

9、三蛇酒

【配方】乌梢蛇1500g,大白花蛇200g,蝮蛇100g,生地黄500g,冰糖5000g,白酒100L。

【制法】将三蛇去头,用酒洗净,切成短段干燥;生地黄洗净,切碎备用;冰糖置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置火上加热溶化,待糖汁至黄色时,趁热用一层纱布过滤去渣备用;将白酒装入坛内,再将三蛇、生地黄放入酒中,加盖密封,每日搅拌1次,浸泡10~15日后开坛过滤,加入冰糖汁,充分搅拌,再过滤1次,即可服用。

【功用】搜风通络,凉血滋肾。

【主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及半身不遂,跌打损伤之瘀肿、疼痛;风寒入络之抽搐、惊厥等症。亦适用于骨结核、中风后遗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0ml,日服2或3次。

【备注】引自《中国药膳学》。验之临床,坚持服用,每收良效。一般亦可按原方比例缩小10~20倍配制此药酒。

10、天麻酒

【配方】天麻、牛膝、制附子、杜仲各60g,白酒1500ml。

【制法】将前4味切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过滤去渣,备用。

【功用】祛风通络,温肾壮腰。

【主治】妇人风痹,半身不遂。

【用法】口服:每次温服5~10ml,日服2或3次。

【备注】引自《普济方》。验之临床多效。一方减附子,用黄酒2500ml,浸泡7日即成。余同上。用治肝肾亏虚腰痛、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手足屈伸不利等症。

11、木瓜酒速溶剂

【配方】木瓜1875g,桑枝25kg,川芎、天麻、甘松各6250g,桑寄生16.25kg,当归、川续断、红花各12.5kg,怀牛膝、制狗脊18.750kg,生玉竹31.25kg,50%乙醇、蔗糖各适量。

【制法】将前12味(除红花外)均打成粗粉,过直径1mm筛,加入红花充分混匀,用适量乙醇湿润,按常规渗滤,收集渗滤液,减压回收乙醇,至乙醇全部蒸尽,得浸膏,加适量糖粉,充分搅拌,制成颗粒,干燥,包装,每袋50g。每袋加入烧酒500ml溶解,即可饮用。

【功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筋骨、肌肉、关节疼痛,筋脉拘急者均可用之。

【用法】口服:每次服30~50ml,日服3次或适量饮用。

【备注】引自《科技简报》。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12、三蛇胆汁酒

【配方】眼镜王蛇胆、银环蛇胆、金环蛇胆各3个,杜仲、当归、牛膝各60g,蜂蜜100g,白酒2000ml。

【制法】将杜仲、当归、牛膝切成小块,将蛇胆囊切开口,与白酒、蜂蜜一起置入容器中,密封浸泡1个月即成。

【功用】祛风湿,强筋骨。

【主治】风湿痹痛,骨节不利,腰膝疼痛,下肢痿弱。

【用法】口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20ml。

【备注】引自《药酒汇编》。孕妇忌服。

13、鸡血藤酒

【配方】鸡血藤胶250g(或鸡血藤片400g),白酒1000ml。

【制法】将鸡血藤胶置干净瓶中,注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即可取用。

【功用】活血通络。

【主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不舒,腰膝冷痛,转筋虚损,手足麻木及跌打损伤,妇人经血不调。

【用法】口服:每次空腹温服15~30ml,日服2次。

【备注】引自《百病中医药酒疗法》。还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凡慢性症属血虚者,坚持服用,常收到较好的疗效。

14、牛膝酒

【配方】牛膝、秦艽、川芎、白茯苓、防己、官桂、独活各60g,五加皮120g,丹参、薏苡仁、火麻仁(炒)、麦冬、石斛、杜仲(炒)各30g,制附子、地骨皮、炮姜各15g,白酒1500ml。

【制法】将前17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除湿,温肾养阴,散寒止痛。

【主治】肾痹虚冷,复感寒湿为痹。

【用法】口服:每次空腹服5~10ml,日服2次。

【备注】引自《医门法律》。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15、黄芪酒

【配方】黄芪、防风、官桂、天麻、萆薢、白芍、当归、云母粉、白术、茵芋叶、木香、仙灵脾、甘草、川续断各30g,白酒1000ml。

【制法】将前14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益气活血,补肾健身,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痹痛,身体顽麻,皮肤瘙痒,筋脉挛急,言语謇涩,手足不遂,时觉不仁。

【用法】口服:不拘时,每次温服10ml,常令酒气相续为佳。

【备注】引自《世医得效方》。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16、百药长寿酒

【配方】当归、白芍、白术、白茯苓、牛膝、杜仲、破故纸、茴香、五味子、陈皮、半夏、苍术、厚朴、枳壳、香附、官桂、羌活、独活、白芷、防风、乌药、秦艽、川萆薢、晚蚕沙、干姜各30g,川芎15g,怀地黄、枸杞子、干茄根各120g,天冬、麦冬、何首乌各60g,砂仁1.5g,大枣500g,烧酒3000ml。

【制法】将前34味捣为粗末,入布袋,悬于酒坛中,加入白烧酒,密封,浸泡15日后,即可开封饮用。

【功用】补肝肾,和脾胃,祛风湿,活血通络。

【主治】肝肾不足、脾胃不和、风湿痹阻经络等所引起的身体虚弱、腰膝无力、食少腹满、胸闷恶心、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ml,日服3次。

【备注】引自《摄生秘剖》。验之临床,坚持服用,常收良效。浸酒后的药渣,可晒干研末制丸服用。

17、钟乳酒

【配方】钟乳石100g,丹参、石斛、杜仲、天冬、牛膝、防风各60g,制附子、肉桂、秦艽、干姜各30g,黄芪、川芎、当归各60g,山茱萸、薏苡仁各100g,白酒2500ml。

【制法】将前16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补肝肾,祛风湿,益气活血,温经散寒。

【主治】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用法】口服:不拘时,每次温服10ml,渐加,以知唇麻为度。

【备注】引自《柳森可用方》。验之临床多效。

18、防风酒

【配方】防风、当归、秦艽、肉桂、葛根各20g,麻黄15g,羌活、川芎各10g,白酒250ml。

【制法】将前8味切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治】风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0ml,每日早、晚各服1次。

【备注】引自《药酒汇编》。验之临床多效。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慎用。

19、秦艽桂苓酒

【配方】秦艽、牛膝、川芎、防风、肉桂、独活、茯苓各30g,杜仲、五加皮、丹参各60g,制附子、石斛、麦冬、地骨皮各35g,炮姜、薏苡仁各30g,大麻仁15g,白酒2000ml。

【制法】将前17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久坐湿地,风湿痹痛,腰膝虚冷。

【用法】口服:每次空腹服10~20ml,日服3次。

【备注】引自《百病中医药酒疗法》。验之临床多效。

20、黄芪酒方

【配方】黄芪、独活、防风、细辛、牛膝、川芎、杜仲、制附子、炙甘草、蜀椒各90g,制川乌、山茱萸、秦艽、葛根各60g,官桂、当归各75g,大黄30g,白术、炮姜各105g,白酒2500ml。

【制法】将前19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补肾健脾,益气活血,祛风除湿,舒筋通络。

【主治】血痹及诸痹,甚者四肢不遂;风寒湿痹,举体肿满,疼痛不仁,兼治风虚痰癖,四肢偏枯;或软弱,手不能上头;或小腹缩痛,胁下挛急,心下有伏水,胁下有积饮,夜梦悲愁不乐,恍惚健忘,此由风虚五脏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聋卒起,目眩头重;或举体肿痛,饮食恶冷,胸中痰满,心下寒疝及妇人产后余疾,风虚积冷不除者。

【用法】口服:日2夜1,每服10ml,渐加,以知为度。

【备注】引自《药酒汇编》。①验之临床,坚持服用,常收良效。②随证加味:虚弱者加肉苁蓉60g;下利者加女萎90g;多忘加石斛、石菖蒲、紫石英各60g;心下有水气加茯苓、人参各60g,山药90g。③酒尽更以酒渍之,不尔,可取药渣晒干研细末,酒调服3~5g,不知稍增之。少壮人服勿熬炼,老弱人微熬之。

21、蛮夷酒

【配方】矾石、桂心、白术、狼毒、半夏、石楠、白石脂、龙胆草、川续断、芫花、白石英、代赭石、茼蒿、石韦、玄参、天雄(制)、防风、山茱萸、桔梗、藜芦、卷柏、细辛、寒水石、乌头(制)、踯躅、蜀椒、白芷、秦艽、石菖蒲各30g,制附子、远志各60g,石膏75g,蜈蚣2条,白酒4000ml。

【制法】将前33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补虚祛邪,温经通络。

【主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遂,宿食积滞,久寒虚冷,五劳七伤及妇人产后余疾,月经不调。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ml,日服2次。10日后,将药渣晒干,捣细为散,每服6g,以酒送服,日再,以知为度。

【备注】引自《备急千金要方》。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22、鲁公酒

【配方】山芋、踯躅花、乌头各15g,茵芋、生天雄、防己、石斛各12g,细辛、柏子仁、牛膝、山茱萸、甘草(炒)、通草、秦艽、黄芪、生附子、瞿麦、杜仲(炒)、天冬、泽泻、石楠叶、防风、远志、熟地黄、炮姜、桂心各90g,白酒4000ml。

【制法】将前26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14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补肝肾,祛风湿,温经通络。

【主治】诸痹,诸风,风眩心乱,耳聋目暗,泪出,鼻不闻香臭,口烂生疮,风肿瘰疬,喉下生疮,烦热,厥逆口苦,胸胁肩膊痛,手酸不能带衣,腰脊不能俯仰,脚酸不仁难以久立,八风十二痹,五缓六急,半身不遂,四肢偏枯,筋挛不可屈伸,贼风咽喉闭塞,哽嘎不利或如锥所刺,行皮肤中无有常处,久久不治,入人五脏中或在心下,或在膏肓,游走四肢,偏有冷处如风所吹,或觉肌肤不仁,尻以代凜,脊以代头,名曰痹病,及一应久寒积聚,风湿,五劳七伤,虚损百疾,并皆治之。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4ml,日服3次。

【备注】引自《永乐大典》。本方亦可为散、为丸,酒下之。

23、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配方】丁公藤160g,白术、泽泻、牡丹皮、补骨脂、川芎、小茴香、五灵脂、羌活、杏仁、没药各80g,麻黄、蚕沙、枳壳、香附、菟丝子、乳香、白芷、当归、川厚朴、木香、苍术、皂角刺、陈皮、黄精、桂枝各30g,白酒7500ml。

【制法】将诸药捣碎与白酒一起置入容器中,密封浸泡。15日后即取用。

【功用】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风利湿,理气止痛。

【主治】风湿骨痛,手足麻木,腰腿痛及跌打损伤。

【用法】口服:适量饮用。外用:日搽数次。

【备注】引自《简明中医辞典》。孕妇忌服。

24、固春酒

【配方】鲜嫩桑枝、大豆黄卷、生薏苡仁、枢木子各120g,金银花、五加皮、木瓜、蚕沙各60g,川黄柏、松子仁各30g,烧酒5000ml,生白蜜120g。

【制法】将前10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烧酒和白蜜,密封,置水锅内蒸3炷香取起,埋入地下,浸泡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除湿,消炎通络。

【主治】风寒湿侵入经络,四肢痹痛不舒,俗曰风气病,不论新久,历治辄效。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0ml,日服2次。

【备注】引自《随息居饮食谱》。枢木子即十大功劳红子也,黑者名极木子,亦可用,无则用叶或南天竹子亦可。验之临床,确有良效。本药酒用治热痹,效果亦佳。

25、山龙药酒

【配方】秤杆草171g,徐长卿、麻口皮子药、白芍、熟地黄各64g,大血藤107g,川芎214g,当归42.7g,蔗糖926g,白酒5000ml。

【制法】将前8味捣碎(粗粉),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15日后,按渗滤法进行缓缓渗滤,收集滤液;另取蔗糖制成糖浆,加入滤液中,搅匀,静置,滤过,制成药酒5000ml。

【功用】追风祛湿,舒筋活血,滋补强身。

【主治】风湿痹证、筋骨疼痛、四肢无力、腰膝酸软、活动不利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20~40ml,日服2次。

【备注】引自《药酒汇编》。孕妇忌服。

26、白花蛇酒

【配方】白花蛇(去头骨、尾)1条,天麻、秦艽、羌活、当归、防风、五加皮各50g,白酒1500ml。

【制法】将前7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2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湿,搜风通络,强筋健骨。

【主治】风湿痹证,筋骨酸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ml,日服2次。

【备注】引自《药酒汇编》。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27、五加皮药酒(1)

【配方】玉竹、党参、姜黄、五加皮、陈皮、菊花、红花、怀牛膝、白术、白芷、当归、青风藤、川芎、威灵仙、木瓜、海风藤、檀香、肉豆蔻、豆蔻仁各30g,独活、制川乌、制草乌各25g,砂仁、木香、丁香各20g,肉桂10g,栀子50g,白酒3000ml,冰糖150g。

【制法】将药置干净瓶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2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用】祛风除湿,益气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痿痹,手足拘挛,四肢麻木,腰膝疼痛,阴囊湿冷。

【用法】口服:每次服15ml,日服3次。

【备注】引自《简明中医辞典》。

28、五加皮药酒(2)

【配方】木瓜、五加皮各30g,当归、秦艽、防风、茄根、肉桂、玫瑰花、栀子、羌活各9g,松节、姜黄、甘草各15g,玉竹60g,陈皮、丁香、砂仁、红花、檀香、木香、川芎各6g,冰糖1000g,白酒10L。

【制法】将上药共研为粗末,装入绢袋中,与白酒同置入容器中,密封后置锅中隔水加热2小时,取出静置3日后过滤,加冰糖入滤液中溶化即成,备用。

【功用】祛风湿,健筋骨,理脾胃。

【主治】慢性风湿疼痛,筋骨无力,兼见两胁胀痛或食少脘痞者。

【用法】口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5~30ml。

【备注】引自《临床验方集》。临床验证,效果良好。

29、五加皮药酒(3)

【配方】当归、香加皮、青风藤、海风藤、川芎、威灵仙、木瓜各20g,白术(麸炒)、白芷各30g,牛膝、红花、菊花各40g,陈皮80g,党参、姜黄各120g,独活、制川乌、制草乌、丁香、砂仁、木香、肉桂各10g,檀香20g,肉豆蔻(滑石粉煨)、豆蔻(去壳)各15g,玉竹320g,栀子240g,白酒22L。

【制法】将上药除栀子外,其余药物加工成粗末,与6000ml白酒同入容器中,密封后隔水加热至水沸,放冷,开封将酒与药渣倾入坛中再密封浸泡,每10日搅拌1次,30日后取出上清液。将余下的16L白酒加入坛中,密封浸泡30日,过滤。将滤液与前次上清液合并,将栀子捣碎,装入纱布袋中,置入坛里,密封静置5日后再过滤,即可服用。

【功用】舒筋活血,除湿散风。

【主治】风湿痹痛,出现腰膝不利、关节肿胀、手足拘挛、四肢麻木,兼有遇寒疼痛增剧,得热减轻及阴囊湿冷。

【用法】口服: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每次服30ml。

【备注】引自《临床验方集》。临床屡用,疗效显著。孕妇忌服。

30、除痹酒

【配方】制草乌、干姜、鸡血藤、大血藤根各15g,全蝎、水蛭各3g,乌梢蛇、松苗(去松针)、络石藤、莪术、续断各10g,白酒1L。

【制法】将上药置容器内,加入白酒,密封,浸泡(夏季3日,冬季1周)后即可服用。

【功用】温经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痹证。

【用法】口服:每次服5ml,每日服3或4次。轻者1~2剂,重者需连服数剂。

【备注】引自《贵阳中医学院学报》。①加减:湿盛加木通、土茯苓;热甚减干姜、草乌,加金银花、土茯苓;恶寒而红肿加桂枝、木通、金银花;腰膝酸胀倍续断加杜仲;病在上肢加桑枝;病在下肢加牛膝;脾肾虚弱加熟地黄、当归、黄芪、锁阳;年老者及妇女加党参、当归、熟地黄、枸杞子。②疗效:屡用效佳。

31痹心蠲酒

【配方】生川乌、生草乌各30g,马钱子15g,血竭2g,白花蛇1条,乌梅、紫草各18g,50度以上白酒500ml。

【制法】将上药置容器内,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即可启用。

【功用】搜风胜湿,疏通经络,活血散瘀。

【主治】痹证。

【用法】外用:用棉签蘸药酒搽患部(关节处多搽几遍),每日早、晚各搽1次,7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日。

【备注】引自《湖北中医杂志》。屡用效佳。

32、桃红酒

【配方】红花20g,桃仁20g,赤芍20g,地龙20g,桂枝20g,川乌15g,草乌15g,白酒1500ml。

【制法】将上药捣为粗末,用纱布包好,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10后即可使用。

【功用】活血通络,温通血脉,搜风胜湿。

【主治】痹证。

【用法】口服:服前先搅拌酒液,可用15ml酒盅做标志,每日早、晚各服一盅。

【备注】引自《吉林中医药》。屡用效佳。

33、风湿药酒

【配方】川乌、穿山甲、白芍、熟地黄、生黄芪、丹参、当归、威灵仙、木瓜、防风、防己、五加皮、牛膝、红花、秦艽、桂枝、蜂房、乌梢蛇、川续断、乳香、没药、狗脊、桂仲、60度白酒各适量。

【制法】将上药与白酒一同置容器中,密封浸泡90天,滤出备用。

【功用】祛风除湿散寒,活络痛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证。

【用法】口服:每次服10ml,日服2或3次。

【备注】引自《实用中医诊疗手册》杨旸经验方。屡用有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