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针灸28绝穴,治疗各种疼痛!疗效卓著!
2025
04-26

针灸28绝穴,治疗各种疼痛!疗效卓著!

1.腰背承山求 ­

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 昆仑 、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

针灸方:

(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肚腹公孙留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之效。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

3.头项寻风池 ­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

针灸方:

(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面口地仓收 ­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此外,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

5.咳喘取二定

­“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定咳穴位于厥阴俞旁开1寸,即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

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

 6.夜啼二柱谋

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

7.小腹三阴交

本穴治疗范围较广泛,有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皆可用之。

针灸方:

女子崩漏配中极;月经不调配地机、血海。

8.转胎至阴灸 ­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

针灸方:

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

9.二沟通便秘

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

针灸方:

( 1 )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

( 2 )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

10.隐白停崩漏 ­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

11.鼻衄当孔止

 当孔实为当泉及孔最二穴的简称。­针刺有明显止衄作用。若只施以指压法亦可获效。

针灸方:鼻衄兼头昏头痛者:当泉、孔最、配印堂、风池。­

12.心胃内关疏 ­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

针灸方:

( 1 )胃痛胸闷:取内关、建里、上脘。

( 2 )心悸失眠:内关、神门、膻中。

13.腿痛刺重海 ­

重海穴在环跳上两寸向后横开一寸之处。­为治疗下肢瘫痪、风湿腿痛的奇穴。

针灸方:

腰酸腿痛,取重海配肾俞、足三里,或针或灸。

14.目疾透攒竹 

 攒竹乃是太阳膀胱经要穴,善治目疾。

针灸方:

( 1 )头目疼痛:取攒竹,合谷,风池针之。

( 2 )双目红肿:攒竹,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针点刺出血)。­

15.大椎解痫热 ­

大椎穴为手足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为诸阳交会之所、统领周身之阳气。“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

 针灸方:

( 1 )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

( 2 )癫痫 :大椎、身柱、丰隆、合谷、太冲。­

16.少商利咽喉 ­

少商为肺经井穴,有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清热止疼之功。

针灸方:( 1 )急性喉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照海。( 2 )慢性咽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天突、太溪皆有效。

 17.阿是蠲酸痛

 阿是穴——亦名天应穴。

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为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

 针灸方:

( 1 )头痛:阿是、风池、百会、合谷、外关、太阳。

( 2 )坐骨神经痛:阿是、环跳、承扶、阴陵泉、承山。­

18.人中善急救 ­

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

针灸方:

( 1 )昏迷:人中加针十宣(点刺放血)

 ( 2 )小儿急惊风:人中加针印堂,内关,足三里。

 ( 3 )癔病:人中加针合谷,内关,丰隆。

19.眩晕绝骨觅 

 绝骨属胆经,针灸本穴可充养髓海,治疗头晕目眩耳鸣,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诸症均有良好效果。

针灸方:

高血压、头晕目眩:绝骨、风池、三阴交、丰隆、合谷、太冲。

 20.失眠安神搜

安神穴为常用之经验穴 ­。

针灸方:

( 1 )顽固失眠:安神、三阴胶、足三里。

( 2 )失眠日久,脾虚食滞者:安神、公孙、内关。

21.疳积四缝妙 

 四缝为经外奇穴,除擅治疳积厌食外,医治百日咳其效亦佳。

针灸方:

( 1 )呕吐明显者加针内关,承满。

 ( 2 )腹泻明显者加针长谷、中脘。

 ( 3 )便秘明显者加针支沟、横沟。

 ( 4 )羸瘦虚弱者加针足三里、大椎。­

22.补虚关元优 

 关元与足三里,气海并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

针灸方:

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太冲、三阴交。­

阳萎:关元透中极、内关、足三里、太溪、志室。

​23.心疾针通里 

 通里擅治心悸,同时对精神情志病常作为主穴。

针灸方:心律失常:通里、神门、内关、膻中、三阴交、足三里。

 24.肝肾调蠡沟

 蠡沟者,足厥阴肝经络穴,有联络肝胆两经、调节两经气的作用。

针灸方:( 1 )痛经:蠡沟、三阴交、太溪、归来。­( 2 )阴痒:蠡沟、关元、血海、三阴交。( 3 )慢性前列腺炎:蠡沟、关元透中极、太溪、会阴。

 25.遗尿缩泉求 

 此处缩泉指缩泉四穴(缩泉、十七椎、气中、气门)。

针灸方:小儿遗尿多年不愈:缩泉四穴,关元透中极,三阴交,针灸并施,效亦佳。­

26.胃痛二脘留 ­

上脘、中脘均在人体之胃脘部,“二脘”并用具有和胃健脾,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定惊醒神之功效。针灸方:( 1 )胃动力障碍,厌食症:二脘,足三里。( 2 )癌症化疗中胃肠反应:取二脘、食关、大椎、足三里、内关酌情针灸之。

 27.肠痈寻阑尾

阑尾穴当在足三里下两寸再上下寻探按压一明显的压痛点,此点才可定为准确的阑尾穴。针灸方:阑尾包块:(阿是穴)二脘、上巨虚、下巨虚。

28.尿频二溪收 ­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又为肾经原穴,主治范畴为因肾虚所致的多种病症。后溪: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输穴,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督脉,医治腰脊酸痛,尿频诸症,小便赤涩。针灸方:( 1 )肾虚尿频、腰痛乏力:“二溪”配肾俞,志室,足三里,十七椎。( 2 )急性前列腺炎:中极透曲骨、二溪、阴陵泉加针耳穴:肾、神门、尿道三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