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慢性鼻炎中医诊疗经验分享
2025
04-21

慢性鼻炎中医诊疗经验分享

慢性鼻炎在中医中属于“鼻鼽”“鼻渊”“鼻窒”等范畴,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多因正气不足、邪滞鼻窍所致。

以下从辨证分型、诊疗思路及特色疗法等方面分享中医诊疗经验:— 一、辨证分型与治疗 1. 肺气虚寒证   – 症状:鼻塞、清涕、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   –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 方药: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黄芪15g、白术10g、防风10g、辛夷10g、苍耳子9g、白芷10g、细辛3g)。 2. 脾气虚弱证   – 症状:鼻塞反复、黏涕多、乏力、食欲差,舌淡胖有齿痕,脉濡缓。   –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2g、山药15g、升麻6g、柴胡6g、陈皮10g)。 3. 肺经风热证   – 症状:鼻塞黄涕、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6g、荆芥10g、牛蒡子10g、桔梗10g、辛夷10g)。 4. 肺经郁热证   – 症状:鼻塞重、涕黄稠、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清肺泄热,通利鼻窍。   – 方药:黄芩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黄芩10g、桑白皮12g、鱼腥草15g、败酱草15g、辛夷10g、赤芍10g)。 5. 脾虚湿困证   – 症状:鼻塞反复、涕多黏腻、体胖便溏,舌苔白腻,脉滑。   – 治法:健脾化湿,芳香通窍。   –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       (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0g、山药15g、藿香10g、佩兰10g、苍耳子9g)。— 二、诊疗思路1. 四诊合参,注重局部与整体结合     – 望诊:观察鼻黏膜颜色(充血、苍白)、分泌物性质(清涕、浊涕)。     – 问诊:明确诱因(如遇冷、过敏)、病程长短、伴随症状(喷嚏、咽痒)。     – 切诊:脉象虚实(浮脉多表证,沉细脉多虚证)。2. 外治法结合内服     – 针灸治疗:主穴选迎香、鼻通、印堂、合谷;配穴根据证型加减(如肺虚加肺俞,脾虚加足三里)。     – 穴位贴敷:三伏贴(白芥子、细辛、甘遂等研末调敷大椎、肺俞穴)改善虚寒型鼻炎。     – 鼻腔冲洗:用生理盐水或中药煎液(如苍耳子、辛夷煎水)冲洗鼻腔,减少分泌物潴留。— 三、特色疗法与调护1. 艾灸疗法     – 取穴:迎香、上星、印堂、肺俞。     – 操作:每日1次,每穴灸10-15分钟,适用于虚寒型鼻炎。2. 穴位按摩     – 按揉迎香穴、鼻通穴,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可通鼻开窍。3. 中药熏蒸     – 方药:辛夷10g、苍耳子10g、薄荷6g、冰片1g。     – 方法:水煎后趁热熏蒸鼻部,每日1次,注意防止烫伤。4. 调护建议     – 避风寒:避免冷空气刺激,外出戴口罩。     – 饮食调理:忌生冷、油腻,脾虚者多食山药、茯苓、薏米。     – 适度运动:八段锦、太极拳增强体质,改善肺气。— 四、现代医学结合与注意事项1. 中西医结合     – 过敏性鼻炎急性期可短期联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感染性鼻炎合理使用抗生素。     – 反复不愈者需排查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器质性问题。2. 避免误区     – 慎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长期使用易致药物性鼻炎。     – 避免盲目使用激素类鼻喷雾,中医调理更注重整体平衡。— 五、总结慢性鼻炎需长期调理,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辨证,注重扶正固本。临床中需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化裁方药,配合外治法可显著提高疗效。同时,患者需配合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反复感邪,方能达到根治目的。注:以上方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套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