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金针赋》及相关文献,治疗积聚(腹部肿块、胀满等)的常用穴位及方法如下:
治疗积聚的穴位及方法
· 子午捣臼法:用于治疗水蛊膈气、臌胀病。针刺穴位得气后,将针上下捣动,结合提插、捻转、九入六出等手法行补泻。具体操作为:下针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三进二退,如此三度,计为九入六出。进针时分三部,每部紧按慢提81次;退针时分二部,每部紧提慢按64次。同时,在紧按慢提时结合左转针,在紧提慢按时结合右转针。此法要求施术者手法熟练,耐心细致。
· 留气之诀:用于治疗痃癖癥瘕痞块。将针刺入中层(七分),行补法,如紧按慢提,行九阳数,待气至,将针再刺入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痞块。
· 常用穴位:
· 膈俞: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调节气血,活血化瘀。
· 阴谷:位于膝内侧,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可调节肾气。
· 上脘: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可调节脾胃,促进消化。
· 悬枢:位于背部,当第13胸椎棘突下,可调节脾胃,缓解腹胀、腹痛。
· 商曲: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可调节脾胃,缓解腹胀、腹痛。
操作方法
· 针刺:根据病症的虚实,采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实证可采用泻法,虚证可采用补法。
· 灸法:对于一些虚寒性积聚,可采用艾灸,温阳散寒,增强疗效。
注意事项
· 针灸治疗积聚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手法。
· 积聚的治疗需要综合调理,针灸只是其中一种辅助手段,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08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