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生 一个图书馆
为你积累的知识安一个网上的家
【养生健体】春风不解愁滋味?古人藏在花瓣里的养心三诀窍 清晨推开窗户,料峭春风裹挟着玉兰香扑面而来,楼下遛弯的王婶正对着手机叹气:“这春天容易上火,喝多少菊花茶都不管用啊。”我望着枝头颤巍巍的花苞突然想起,八百年前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写“满地黄花堆积”,可不是在说落花,而是用菊花暗喻心中郁结。原来古人早就把情绪养生的智慧,悄悄绣进了二十四番花信风。 第一,观花不伤春 老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撤”,现代人却总在暖气房里捧着手机刷短视频。明代《遵生八笺》记载“春三月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不是要你晨跑五公里,而是像苏州拙政园里的老人那样,每天辰时在紫藤架下站桩。有位抑郁症患者在知乎分享,连续三十天用手机拍小区里同一株樱花,从花苞微绽到落英缤纷,竟不知不觉戒掉了抗焦虑药。肝气郁结就像枝头蜷缩的花骨朵,给它点阳光就会舒展。 第二,食春如品诗 菜市场里水灵灵的香椿总让我想起汪曾祺的话:“人的口味要宽一点。”北京胡同里的张大妈每年清明必做“三春饼”——荠菜、榆钱、槐花,她说吃进肚里能解“心火”。这让我想起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里写的“梅花汤饼”,把梅花瓣和面煮汤,吃的哪里是花,分明是种疏肝解郁的仪式感。前些天看到个有趣研究:咀嚼春笋时的“咔嚓”声频段在2000赫兹左右,恰巧与让人愉悦的ASMR声音同频。 第三,踏青不赶路 杭州茶农老周有句口头禅:“龙井要喝雨前,踏青要赶花信。”他说的“赶”可不是网红景点打卡,而是像《浮生六记》里沈复夫妇那样,带着梅花食盒去沧浪亭听雨。心理学有个“绿视率”理论,当视野中绿色植物占比超过25%时,皮质醇水平会显著下降。有位程序员在论坛晒出办公桌:水培蒜苗、苔藓微景观、三月换三次手机壁纸,他说这是最省钱的养肝明目法。 前几日路过社区中医馆,听见坐诊的老先生对失眠患者说:“回去把西府海棠换个朝南的窗台,比你喝安神汤管用。”突然明白《红楼梦》里黛玉葬花为何偏偏选在芒种——古人早就参透,情志调养的玄机不在药铺在自然。就像苏轼夜游承天寺,那庭中空明积水,何尝不是剂调理心性的良方? 暮色渐浓时,楼下玉兰树下聚集起跳广场舞的阿姨,她们随音乐摇摆的样子,像极了枝头摇曳的花盏。春风依然料峭,可仔细听,每片花瓣舒展的轻响里,都藏着穿越千年的养生密码。—The end—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07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